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实用13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和经验的总结,有利于进一步理清思路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写心得体会之前,可以先进行一些相关的资料调研和思考。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下面是一些收集整理的材料,供大家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一
我从小就不喜欢历史,我总觉得它很无聊。但是一本书沉底改变了我对历史的看法,也让我了解了明朝的历史-------《明朝那些事儿》。
它是一本白话历史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明朝那些事儿》,网络上连载的中国明朝(1344年-1644年)历史故事,掀起了明朝热。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是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xx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xx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它会让你了解更多,让你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充实就像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说的一样“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历史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法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二
《明朝那些事儿》这册主要讲了“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明神宗万历。为争国本,万历与大臣们展开拉据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随即兴起,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朝政,可见团结是十分重要的。
记得有一次打乒乓球,我和曹安东搭配,对战其他双人组合。对手很强大,每次都朝我们的弱点打,不过每次我们都赢了,这主要是我们配合得好,团结一心力量大!我们的秘诀是,短球我来挑,长球他来拉,扣球我来抽,搓球他来接,我们都让对方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这样就战无不胜了!
这册中,我最喜欢袁崇焕。他考上了蔗吉士,并拜朝师孙承宗,训练出一支所向披靡的大军。在锦州,努尔哈赤以绝对的优势攻城,袁崇焕率领军队奋勇杀敌,并用炮火、火筒攻击,将士们团结一致,齐心杀敌,致使对方伤亡惨重。最后,努尔哈赤发动所有兵力拼死一搏,袁崇焕则讲究策略,摆出“三环阵”抵挡,诱敌深入,努尔哈赤中了连环计,全军覆没,自己也中箭身亡。
这就如同打乒乓球,要讲究战术和策略,除了要了解对方的弱点,还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压着对方打,牵着对方的鼻子走,让对方不能发挥,这样自己就会越打越顺手,直至胜利!
学习也是一样,也要讲究方法,对自己不好的功课要多花时间看,多练习多巩固,成绩总会有提高的。另外要劳逸结合,保持精力,学习的效率才会高!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三
《明朝那些事儿》一套共七本,从高一一直读到高二,整整两年了。其间有过感动、愤怒、自豪……当合上那本大结局,回头看这两年的读书经历时,不由地感到自己已深深地爱上了我们这个民族,因为那些人,那些事。
“当一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时,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
成化年间,万贵妃凭借着自己与皇帝的不伦恋情,私自地使有身孕的妃子流产。可是,意外总是发生了。一位妃子生下了皇帝的儿子,后宫中所有人都尽自己所能保护这个孩子,不让万贵妃知道这件事。有一天皇帝正为自己没有儿子而烦心时。张敏,一位普通的太监,明知将那孩子的事告诉皇帝必将得罪万贵妃,只有死路一条,也明知这时是最佳时机,那孩子必须得到皇帝的认可,在生与义中,他毅然地选择了义,将那孩子的事告诉了皇帝。事后皇帝高兴地去迎接那孩子,但张敏却选择了吞金自杀。而那孩子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祏樘。
我记得当时看完这一片断后,我流泪了,只因为感动。后宫,那个以利益为规则,良心早已被抹灭的地方,却有着这样一个人不为自己只为别人的普通人。太监或许是被鄙弃的,但张敏则是令人敬佩的。他的死并不是代表着向万贵妃那股黑暗势力所妥协,而是代表着宁死不屈,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因为有时,尊严比生命还重要。
“一个人应该坚持信念,至死也不动摇。”
当看完东林党惨遭魏忠贤毒害时,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知应该用什么词去形容这些人。现在或许找到了一个——一群仰望天空的人。是的,东林党为了报效祖国的信念,他们仰望天空,哪怕最终他们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也无怨无悔。
杨涟,东林党的骨干分子,明光宗朱常洛的顾命大臣。在狱中遭到了阉党许显纯非人性的虐待。当他经历过所有肋骨骨折、体无完肤、铁钉入耳后,在濒死的状态,他用血写了一份遗书,“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当他即将要死之际,只有坦然、从容、以天下为己任。
这样的大义凛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屈原、文天祥、于谦……或许读书人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介文弱书生,但是只要自己的国家开始衰败时,他们必定会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国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这个人人为现实低头的社会,这些人的事迹读起来,总会令人感慨许多。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勇敢地走下去,这才是成功之道。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决不会忘记。”
几十年前的日本曾夸下海口,三个月灭中国,可是历史竟然如此的相似,早在几百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也夸下海口说五年之内攻下明国。当时,丰臣秀吉刚刚统一日本,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整个国家还没从战争中冷静下来,武器先进。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沿海城市因受倭寇的摧残,听到日本人就害怕,于是日本人有这样的信心。但是正如当年明月所说的日本人之所以在几十年前侵华失败是因为他们不懂中国人。当他们打进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全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也不怕死。几十年前是这样,几百年前也是这样。日本的幻想最终破灭。虽然这件事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它深深地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侵略者都是无法战胜那些被侵略的国家的!
明朝那些事,其实很精彩,它让我看见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或许明朝的人和现在一样为现实出卖良心,但也不缺乏那些有良知并为此舍身取义的人;或许明朝的官员很官僚,但也不缺乏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或许明朝的百姓很无知,但也会很团结。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无数缺点,但也有着无数的优点,它的潜力是任何统计学都无法估量的。
明朝的那些事,那些人让我相信了信念的力量,也让我选择了脚踏实地、仰望天空的人生法则,更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坚韧与勇敢,令我深深地爱上了我们这个民族。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四
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看到班上同学那几天都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我留意了一下!原来他看着的是一个名叫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我认为是一部历史书,一定很难懂。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市图书馆也有这套书,借来看看的。啊!受益匪浅!
《明朝那些事儿》以通俗的方式,很幽默的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讲述至明末的几百年历史。特别是第五本之《帝国飘摇》,主要讲的严世蕃入狱,严嵩倒台,一直到明朝将领领导沿海人民一起抗击逶寇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尽管是明朝从富强走向衰退的过程,但她也是奸臣倒台,人民生活重新安定的一个阶段。特别是打击日本鬼子侵略的事情,联想到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历史,真的解气!
一直之前我听说的都是中国的八年抗日战争,原来我们的邻居国小日本一直在欺负我们中国,杀戮抢劫我们的人民。书中有一句话叫“不打不服”,对日本人的强掳,只有硬起来反抗,把他们打回老家去,一直打到他们服气,从戚继光到李舜臣等将领,打得日本人气焰消灭,狼狈而逃!痛快!我看得很是感动,为我们中国的前辈们的英雄气概!
同时《明朝那些事儿》之《帝国飘摇》,语言很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很多事情打个比方过了我也很明白了!原来历史上是这样争争吵吵的!老百姓很辛苦,整天为生计烦恼!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值得去珍惜!原来我们是这样的幸福安定!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去看看。我真的很喜欢这套书,更喜欢这第五部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五
近日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本。
其实我并不喜欢看这种历史类的书,但是我还是被《明朝》独特的叙事方法给吸引住了。我想这就是《明朝》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缘由吧。
我觉得《明朝》这本书用的写作手法很独特,有点类似于小说,但又没有小说那么注重细枝末节。《明朝》就是这样一本书,在几句幽默而凝练的话中,像是写一部青春励志小说一样,把本来死气沉沉的历史写活,写的生动又耐人寻味。
但是《明朝》也不是一本嬉皮笑脸的“歪史”。我不太喜欢樱雪丸那种从动漫的角度写日本历史,那种写法,虽然让人轻松一笑,但是却有一种缺乏严谨的感觉。《明朝》就避免了这一点。
明朝虽然有作者自己的人物心理分析,但都有根有据,不缺乏严谨性。虽然语言幽默,比如开头写朱元璋的“职业生涯”,作者写了要饭、皇帝等。令人轻松,但也不会过于疯魔。
我觉得不仅是研究历史的人应该读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不同职业的人也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还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有热血小说的影子,激励我们努力。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六
元月份买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到今天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书感觉是个明史老师的讲稿,敢讲,也还风趣,整一个京油子的味道。读起来比较轻松,但太油,有时有的片段略感有淹没主题的不爽,不多总体上还是不错。明史是很多爱好历史的人喜欢研究的一段历史。我对这也有点兴趣,但看的这方面的书不多且零碎。小时就看过姚雪垠的《李自成》,呵呵,和这本书里描写的可不一样,印象最深的是郝摇旗。
一个穷苦人起家打下的天下历经270多年,期间演绎的悲欢离合忠奸邪正权谋党争实在是让人掩卷而叹。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有人说历史是政客的玩物,还有人说历史是权贵的妓娼,那是讲政治取用,但到我等老百姓就不同,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了,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一千个《王子复仇记》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了。
这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篡位的朱棣、能干而贪财的张居正、奸相严嵩、魏忠贤、勤政廉政而又无力回天的崇祯、清廉敬业的奸臣温体仁、有战略眼光的孙承宗、忠贞的曹文昭、卢象升、有争议的袁崇焕、起义的流寇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
这书讲的最多的是权谋党争,作者也认为历史其实就是权力的争夺史。他讲的明朝的那些事儿总的来说就是部宫廷斗争史。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历史算是讲的不错的,当然那里面的谬误我等非明史专家也就是姑妄说之姑妄听之了。
作者最后用“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做结语,我觉得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的人极少。一是客观条件限制,二是主观条件的限制,三是绝大多数人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终绝大多数人是以失败告终。我看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生痛苦的缘由。就是心净的佛也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欲望啊。
看历史既有恍如隔世之感,又有身临其境之叹,一切如过往云烟,但一切又循环往复不能自拔。人啊人!真不知道你是个宇宙的灵长,还是个貌似理性的食利的糟糠之物了。
我看当年明月笑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用《三国演义》中的一首词来总结也是不错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江山依就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七
最近我看了一套非常有趣的书《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获得了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这套书共有七本,从“淮右布衣”朱重八(朱元璋)开始,把明朝各个皇帝以及明朝重要历史人物都写了个遍。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写史的书,但实际上这套书写的是人性,是人心。作者当年明月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因此从这套书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恶丑美。观古思今,人性相通,读明代之人物,思今世之人性,这是这套书第一个不同于其他史书之处。
这套书第二个鲜明的特点是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作者时不时调侃一番,让沉默的历史跃然纸上。比如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把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都封了爵,作者把封爵比喻成铁券,但拿到铁券也不一定是好事,作者说:“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券的人80%以上都会由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券。此外还附有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不限人数。”
这套书的第三个特点是深入浅出。比如说在讲朱元璋废除丞相时,书中提到了分权制衡理论,这个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理论,经过作者简单的比喻而变得非常易懂。作者把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比作拔河,他们分别向自己的方向拉。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于是大臣的力量遭到了大大的削弱,原本平衡的力量遭到了破坏。朱元璋把大臣们拉得东倒西歪,并宣布他们被解雇了,然后拿着那根绳子回家晾衣服,这样一些看似深奥的东西被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了出来,又清晰又透彻。
这套书的第四个特点,就是在写历史人物时,会全方面、多维度的评价一个人,不随波逐流,也不随便给人物贴标签,说的好人都完美无瑕,坏人都一无是处。比如对于喜爱游山玩水的皇帝朱厚照先生,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昏庸荒唐,这也没错,他确实不是什么敬业的劳动者,但作者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希望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人,他一点也不残忍,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只是他身不由己的选错了职业。但历史证明,好人一般当不了好皇帝。作为人,他是正常的;作为皇帝,他是不正常的。悲夫,何苦为天子!
这套书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组成的,是由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组成的,是由人间各种简单又复杂的情感组成的。读这套书时,你会感动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八
我一直都很喜欢中国历史,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想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原因吧。于是,我翻开了《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这个争议不休的朝代,有人说,它是昏君辈出的年代;也有人说,它是辉煌灿烂的朝代。而我,对于这个最后一个汉族实现大一统的王朝来说,只能称“大明!
从朱元璋白手起家,消灭一个又一个的敌人,打下天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自缢而亡,几百年的风云变幻,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与明君昏君,照射了一个时代的兴盛与衰败。
戚家军作为明朝时期的抗倭机器,其领导人与开创者戚继光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不慕荣利,自主组件军队,训练军队,在东南沿海打击已经几百年的日本倭寇,百战无不大捷,称他为民族英雄毫不为过。
明王朝是少有的几个真正大权不在皇帝手里的王朝,像后期的嘉靖皇帝,以及万历皇帝,他们不理政务,那又是什么让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重现曙光呢?是大臣,是伟大的政治家,靠这些人来维持大明王朝的寿命。若要给这些人排个名,那么,第一肯定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最有理想的高官——张居正。他如一颗明星照耀着这片神州大陆,让已近秋末的明朝重现生机。他立志将万历皇帝培养成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人,立志将大明王朝走向繁荣昌盛,在他的领导下,推行了一条鞭法等许多改革,让这个王朝立足了脚跟。
明朝还有许许多多令人生畏,动人心弦的故事与人物,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我只想说,不管是崇祯想努力改变亡国之君的称呼,或是严嵩想包住自己的地位,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总会有无数的风云人物涌现,或是奸臣,或是英雄,或是皇帝,或是……。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九
明朝那些事第三本妖孽宫廷,皇帝的故事已经没那么有意思了,顶多算是宫廷八卦,这本书最有意思的是王守仁。首先要吐槽的是于谦在这本书里被干掉了,让人痛心惋惜。
于谦,不是那个说相声的于谦,而是打了北京保卫战,拯救明朝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个于谦。上部书土木堡之变皇帝朱祁镇被抓以后,瓦剌首领也先各种要挟明朝,想狠狠敲诈一笔,奈何明朝就是不买账,皇帝你扣着吧,这边再立一个就是了,于是出现了两个皇帝同时在位的搞笑情况。
被忽悠的惨了的也先一气之下冲到京城想要打一仗,这个时候的明军刚经历土木堡之变精锐部队二十万几乎全灭,毫无招架之力,也先3万铁骑已经要兵临城下,京城的9个门随便哪个门只要被攻破就完蛋了。
如此严峻形势,战斗还是转移南京,关系着国家命运,战斗不一定能赢,而转移则是直接丢了半壁江山,于谦给出了答案:“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挽狂澜于既倒,于谦扛起了国家兴亡的大旗,保住了半壁江山。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不得善终,真的是让人扼腕叹息。
王阳明,这位一心想要做圣人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从小就励志要做圣贤,被他爸打了也不改志向。后来创立了心学,对后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而最让我佩服他的是,他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造反。什么是什么都没有呢,宁王造反买通当地所有官员,没买通的也被宁王干掉了,朝廷根本没人知道宁王开始造反了,而王守仁是死里逃生跑出来的,造反已经开始了,等着朝廷知道这事情派兵前来,宁王都造完反南京登基称帝了。
没有指望,没有援兵,没有希望,只有他一人。
孤身一人,聚集兵力,宁王有八万兵力,王守仁8千兵力都没有,怎么赢。就是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王守仁凭借着他的智慧召集民兵,安排战术,平叛了宁王。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传奇了,明朝的历史还在继续,不同的人物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璀璨着这个时代。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十
学习与兴趣的结合,可以让爱玩的人学习,还可以是书呆子找到乐趣,世界就是那么神奇。单独对待某件事物事物,也许你会觉得它很无聊,但是当许多事物在一起时,你会发现它很有趣了。
历史是一个充满色彩的故事,但是却被人们用文字描写的如此单调,也许也只有史学家才会去看了。那岂不是可惜!
历史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无数个演员,有动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台,就有人承包,恐龙灭绝后,人类就承包了这个舞台。亿亿万万个人都在台上出演过,有的人被历史记住,他的光荣事迹也呗刻在了历史长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这急流漫无目的漂浮着的无根草,被冲刷掉,被无情的忘记,但他们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台上的一个演员,历史的参与者,至少,他们活过。
这天,我终于一个与历史色彩媲美的书了。
《明朝的那些事儿》,一本运用小说手法写出来的史书。书很厚,有五本,但是我读了,我第一次这么认真的读完这么多的书,只因为我感兴趣。
也许,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多么详细的了解,但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书写的不好,就没人会去欣赏,只有好书才会被人们细细品味。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十一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曾经坐镇东南的胡宗宪在腐臭的牢房中写下人生最后一句充满愤怒与不平的话。胡宗宪从一个小小的御史,到东南数省的总督,这一切,他都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力气,不惜投靠奸党,不惜声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须拍马,无所不用其极,他背弃盟约,杀死徐海,除掉汪直,送出白鹿,屡报祥瑞,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拯救万民,平息倭乱,但现在的他却沦落到了这样一个阶下囚。
曾经的明国乃是万国之首,多少国家在明国面前低头跪拜,进贡的国家更是不计其数,国家的尊严不可侵犯。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明朝的尊样也渐渐消逝,随之取代的是懦弱和无能,那些曾经在明朝脚下颤抖的国家,现在反倒个个精神抖擞的开始侵略明朝的国土,那些倭寇则更是逍遥法外地攻打明朝,挑起战争,在明朝的一些地区烧杀抢虐,无恶不作,但是明朝却无能为力,虽然派出军队,但效果却不敬人意,败仗往往多于胜仗,直到明朝末年,戚继光的出现,这才让这群敌人销声遁迹,可见,国家的实力和尊严是多么的重要,当年的明朝是这样,继后的清朝也是这样。
明朝的那些贪官奸臣也是导致明朝毁灭的一个原因。当时的明朝开始的贪官并不多,因为被朱元璋杀光了,但是当官的,谁的素质清高,面对眼前的肥肉,谁不想咬一口,不拿白不拿嘛,在利益面前,清廉多少钱一斤!有油水捞最好,反正又没事,就算上头怪罪下来,送几个钱上去不就行了,我照样可以过我的幸福生活。这样,就算刑法再厉害,这贪官也没有丝毫减少的情况啊,到了明朝末年,那贪官更不计其数,就连皇帝的眼皮底下,也有人敢贿赂,这胆子可真够大了,要说我们,你就给我30条命我也不敢,可他呢?依旧吃香喝辣,穿着绫罗锦缎,时不时的捞几回油水,依旧逍遥自在,有这样的官在,明朝的毁灭也终究是迟早的事。
明朝的皇帝也是一个比一个的没用。先是开国皇帝朱元障,他可还是一代英雄,从一个两手空空的农民到拥有几个兵的地主,再到威严的皇帝,这中间无一不经过鲜血,刀光谍影的洗礼,能成为皇帝,朱元璋是不容置疑的,他所付出的努力无人能够否认,在治国方面他想为人民做好事,想除去贪官,想让子孙后代享福,但是命运始终与他的意愿相反,百姓的生活照样悲惨,贪官也没是多少,倒是许多清官名将被冤杀,后代的生活也不敬人意,一代英雄朱元璋的结果中为悲剧。
再是皇孙朱允炆,这皇帝也真够没用的,斩杀自己的叔叔,结果斩杀到连自己的皇位也难保了,被自己的叔叔朱槺抢了皇位。再说第三位皇帝朱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皇位,虽说这行动不太光雅,但朱槺做的确实不错,大明的威严从横天下,但是国家却民不聊生,为什么,谁叫那实在过于威猛,谁敢不服就打谁,甚至没事也要找事,主动去找一些人的麻烦,那打仗得要粮食,皇帝不会自己种粮食,那就问下面要,官府也不种地呀,那就往百姓那儿要,百姓想不给,可不给也得给不然就要被打,这下可怜了老百姓,生产遭受了很大的破坏,百姓们逃荒也就在情理之中。
朱槺死后,他的长子朱高炽登上皇位,他虽然体态臃肿,但却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他用自己的勇气改正了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实在是壮举,如果让这明仁宗朱高炽接着干下去,明朝一定会欣欣向荣,只可惜“好人不长命”他只干了10个月的皇帝就病死了。随着是朱瞻基,他可是个好皇帝,他面对民不聊生的现状感触很多,他治国安民,勤勤恳恳,工作加班,听取大臣的意见,处理各种朝政,妥善处理蒙古的冲突问题能不动兵就尽量不动兵,他不打搅百姓的生活,也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可见朱瞻基是个体谅百姓的好皇帝,不过他也应了“好人不长命”这句话,只当了10年的皇帝,在38岁时便去世了。朱高炽和朱瞻基很像,因为他们都是好皇帝,但都岁命不长。
但是他们统治的十一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大明帝国空前的繁荣强大,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转折点就从朱瞻基的儿子这里出发了,从朱祁镇开始,明朝开始急速走下坡路,皇帝个个不上朝政,整天吃喝嫖赌,政治全然扔给了大臣和太监手中,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连皇帝都这样了,那别人又能好到哪里去,清官被抹杀,贪官幸福快乐,但这一切皇帝熟视无睹,他只管自己的事情,清闲得很,有这样的皇帝国家被毁也在情理之中,最后明朝就这样被毁了,毁在了最后一代皇帝手中,所有的王朝,它的开始正如它的结尾,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句话: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了。
一代帝国,千秋霸业,終为化土,实为可悲。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十二
史书读的不多,数来数去也就那寥寥几本,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最有趣味性的一本。
这和我的心态也密不可分,对于史书我总是带着一种功利性去读,恨不得吧所有内容都记住,为了考试而读书。而史书总是一丝不苟,严肃的,读来读去虽说不会枯燥无味,但也很难做到乐在其中。
久仰《明朝那些事儿》大名,对于同学口中一致好评的史书,不免对此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印证那句“历史本来很精彩”。
花了不短的时间读完7本书,心中感慨万千。历史是一个舞台,当年明月用一种近乎调侃的语气为我们描述了一场又一场沙场驰骋、指点江山之豪气,勾心斗角、奸臣当道之黑暗,成千上万个人们在这个舞台上出演过,有的人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施展才华造福百姓;有的人却是怀才不遇,穷酸落魄流落民间;有的人勾心斗角,终于位极人臣。但不论是主角也好,士兵甲、炮灰乙、流氓丙、土匪丁也好,他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历史的舞台剧,在他们的推动下一幕又一幕向前推进。
要说读后的感受,真不知如何写起。读完书,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想当年,明朝国富民强,明朝舰队之足迹遍布东南亚,盛世的出现让明朝不断强大,可所谓物极必反,明朝终是没有逃过一个灭亡。
当时学历史的时候,对一些考试可能出现的活题进行复习时,就想过一个问题:为何天下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看完明朝的历史,我终于明白了。以我的理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人物脱颖而出,不再是碌碌平庸之辈,而他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变得更强大;国家亦是如此,最终,经过不断地战争,终于有一个强国,取得了桂冠,一统各国,然后战火销声匿迹,虽有小打小闹,但无伤大雅。过了几任皇帝,世袭制的弊端就出来了:总有那么几个皇帝如同纣王、隋炀帝一样暴政,接着,农民起义、朝廷内斗、边境叛乱纷纷而起,又成为了一个乱世。历史,就是一个圈。
对于书中的内容,不再多做评价,我只想高呼一声: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然后钻入题山题海中,寻找考历史的精彩之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十三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很多,并加入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这就是现代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到兴盛。到衰败。最终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严嵩。魏忠贤。;“忠良”徐阶。张居正……他们扮演的主角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搞“厚黑学”,否则,你无法在官场“混”下去。
所谓“厚黑学”,就是在已有的“乌纱帽”上长久地保住。首先要拉帮结派,搞好“同事”关系,否则,你无法在这个黑暗而又不公平的朝廷“斗”下去,也就是看谁笑到最终。即使你再爱国,再忠心,也会被人暗地里“黑”了,“剐”了。最主要的是跟你的顶头上司——皇帝大人打好关系,否则,你叫李大人。张大人。王大人等哥们儿劝皇帝,说不定皇上会龙颜大怒,把他们也“剁”了呢。如果你是一品大员,可是在边境,说不定会让仇人花重金把皇上的亲信收买了,在背后给你一刀,轻则休了,罢官,回家种地,重则金瓜击顶,把你脑袋当夜壶使。
也有一些人(比如严大哥)最开始是抱着为国捐躯,赤胆忠心的心愿来官场的,之后为了“混”呀!只得苦练“厚黑学”。就连小太监们也学什么“葵花宝典”,坑七大妈八大姨的钱。
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张居正,他的厚黑学那个牛,在人家徐阶面前装愣头青,等徐阶把严嵩搞下去,再和高拱搞关系把徐阶搞下去,再和兼笔太监冯保搞关系,斗倒了高拱,最终解决内阁,当上了唯一的内阁人士,首辅。甚至还坐32人抬的轿子,比万历皇帝的规模还大。
张居正如此,我为什么不能够如此?
记得一天傍晚,我在乒乓球桌上打球,恰巧李晨熙。吴竞泽也在场,此时我和李晨熙闹过几次矛盾,此刻我们又和好了,原因就是吴竞泽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吴竞泽叫我也不理睬,不屑地把手插在口袋。
那天风吹得大,我刚好打了个擦边球,没想到李晨熙却嘀咕了一句:“切!运气好!仅此而已。”我听了以后很不爽,冷冷地说:“运气也是要技术的!”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打起了球。没想到旁边的吴竞泽冷笑了几声。然后李晨熙打赢了就说什么“好球”,说我烂,菜鸟之类的;打输了还装模作样地教,什么上转要往下压,还做手势。
结果,原本李晨熙是约我来打球的,经他这么花言巧语一哄,叫我时就说“他”。“这家伙”一类陌生的词语;又对吴竞泽说:“老吴,我请你。”然后天黑了和吴竞泽一齐有说有笑地回家了,都不睬我一声。
我一个人,站在原地,寒风凛冽地吹着,我默默地收起了球拍,t贴上膜,两眼流露出愤怒的神情,心想:虚伪的家伙,平时和我说和吴竞泽玩是为了打球,都是借口。
回家后,我不经意间瞥了一眼爸爸书桌上的《明朝那些事儿》,心中想起了张居正的厚黑学,心理逐渐平静下来,想:不能这样便宜了吴竞泽,如果和李晨熙绝交,那就正中了他的下怀!
于是我发挥了我的智慧细胞,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第二天,我刚好看见了李晨熙,便强压心中的怒火,“得意洋洋”地对李晨熙说“昨日我表演得不错吧!”我还假惺惺地说:“要多在吴竞泽面前说我的好话哦!”
什么叫厚黑?这就叫厚黑!毫不经意间化解了一场危机,绝吧!
如果想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好些,便和我学习厚黑学吧!在我这儿还有专门培训哦!学费不贵,事成之后30元就够了。什么?不值?值了!30元保你终生,你这条贱命不可能就值30元吧?要想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在为师眼中留个大富大贵的形象,便多加学费酬劳吧!(乃激将!坑人钱喽!)。
其实,虽然张居正精通厚黑学,但在他斗倒了一代代“牛人”豪杰们后,还是为百姓们着想的,他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他憎恨一些贪官污吏,所以创立了“鞭法”,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改革(王安石可供参考),最终却落了个被贵族们抄家的凄惨。悲观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