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设计(优质15篇)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些教案范例展示了教师如何将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实现有效教学。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一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和庄子。
2、疏通文意,学习第一段。
过程:
一、导入。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不成为孤立的学习)。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比如苏轼。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
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第二课时。
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段。
2、分析“逍遥游”的含义。
过程: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六、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七、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九、作业。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二
1、借助课前预习,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壮美形象,把握大鹏“有凭借”的特点。
3、理解庄子追求逍遥游境界的情怀,感染一点逍遥气息。
(一)、朗读感知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的《逍遥游》选段,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逍遥?我们看通过今天的学习,能不能对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有所了解。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逍遥的画面,读出一点探究的兴致
(二)大鹏形象的“逍遥”之辩
你们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显得最逍遥?学生自由答,品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庄子眼中,鲲鹏真的已经达到了逍遥游的那种境界了吗?
逍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的一种绝对的自由状态。
小组讨论,咬文嚼字,探究大鹏的不逍遥。
“水击”、“抟扶摇”、“六月息”、“海运”“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结: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鹏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如此渺小的尘埃也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庄子借此就是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物都是不逍遥的,都是不自由的。
(三)逍遥的庄子,逍遥的“大鹏”
1、庄子为什么会如此强调万物的不逍遥、不自由呢?你估计跟什么有关呢?
(背景:战国,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实很残酷很不自由,所以庄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乐”。)
2、那么真正的逍遥游该是怎样的呢?
(1)、从庄子故事中寻找答案。
(2)、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句: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这是大鹏的追求。为什么要这样特意解释一下呢?就要突出一个字“天”,真正的逍遥就是对“天”的追求。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记了自己!)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我们对于“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逍遥游的境界是永远可以提升的。)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即使是大鹏,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颜色,所以它对“天”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三
1、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四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3课时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列御寇》记载: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3、《庄子》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的门人和后学之手。
《庄子》书中的许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组成,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却通过这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的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寓言故事中著名的很多,诸如朝三暮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井力之蛙、越俎代庖、涸辙之鲋、匠石运斤、不龟手之药等,皆涵义深刻,脍炙人口。《庄子》的寓言故事取材广泛,设想奇诡,意境开阔,描写传神生动。文章语汇丰富,文辞华赡。挥洒自如,妙趣横生,加上它的大胆想像和对神话题材的运用,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4、庄子名言录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三、文题解释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就艺术特色来看,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篇首到“圣人无名”,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从而达到逍遥的境界。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育然丧其天下焉”,进一步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日”至篇末,归纳主题,指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本篇课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即从篇首至“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含义,“逍遥”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写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五、朗读感知
示范朗读
六、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海运时的六月大风,“野马”“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3、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5、归纳第一段段意:
分析:
选文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张的描写。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似乎是对鲲鹏大加褒扬,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实则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还是“有所待”的。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鸠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归纳: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2、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译文:商汤询问大夫棘就是这样。在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往南飞,飞到南海去。斥鷃讥笑它说:“它要飞到哪儿去?我跳起来向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舞,就已经到了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啊。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3、归纳第二段段意:
分析:
这一段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再次言及鲲鹏,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三)第三段
1、译文:
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鷃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几种人。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他在世间,并没有追求什么。即便如此,他也还有尚未达到的境界。那列子驾风行走,飘飘然轻快满足,十五天之后才返回来。他对于招福的事,也没有拼命追求。列子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步行,但他还是有所依靠的。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品行修养最高的人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为、不求立功,圣哲的人不追求立名。
2、分析:
作者步步深人地对“无待”进行了论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以及更胜一筹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但又随即指出,二人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的。作者先述后议,先破后立,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之后,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在庄子看来,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尤其是要做到“无己”。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归纳:
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四)小结课文结构: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在有所依赖,有所期待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
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逍遥游了。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七、问题探究
1、本文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请分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品味《逍遥游》所抒发的感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美丽的大鹏形象体现了作者无法施展抱负、无法实现理想的深深痛苦。
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志存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虽然能高飞万里,但在追求“逍遥游”上却失败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反映了庄子对智慧的肯定,对生命的热爱。
2、本文在说理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在说明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用寓言说理。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来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明确: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逍遥游》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庄子》一书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为广”,司马迁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综观全书,确如司马迁所言,《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数量之多,运用频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项背。
所谓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王先谦《庄子集解)))。庄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暗喻性。庄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遥游》中,鲲鹏等的寓言其实就是比喻。同时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人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与舟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等,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二)是想象性、虚构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还有孟子、韩非等人,但庄子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韩非的历史典故,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刘向语),“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如果说孟子、韩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实”和“真”的话,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虚”和“幻”。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三)是多义性。对庄子寓言的解释,向来是丰富多义的,因为庄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隐而不发,比较模糊,有的难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其意蕴无穷、内涵丰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领悟。
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像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谈谈你对文中的想像的理解。
明确:
从这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像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能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像和创造来使想像的“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像,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像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而这些具体的想像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是在想像中夸张,如在想像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曰大椿:“以八千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像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鴳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
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着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涵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八、归纳艺术特色:
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本文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写馄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将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于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实这也正是《庄子》一书的写作方法。如《逍遥游》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寓言来说明“有所待”,“以寓言为广”,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说理更透彻明了,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随着事理的推进,作者在寓言中加人了卮言的手法,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题。为了说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通过“汤之问棘”深化其观点。第3段则运用“以卮言为曼衍”的方法,抽象论说,层层推进。从中可看出作者艺术技巧之高超。
三是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增强说服力。
四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如绸、学鸿与馄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或:
(1)善用比喻、夸张的特点。
(2)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3)借用寓言说理。
九、课堂小结:
本文虚实相生、纵横跌宕、错落有致、开阖有度、挥洒自如,确如李白所赞:“开浩荡之奇言”。虽然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关于庄子的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待鉴别,但从其艺术特色上来说,庄子之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一些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方法还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五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2、教学难点: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4、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读通,读懂。解决疏通字面意思,为第二课时进入思想的分析和讨论铺平道路。(具体略)。
第一、整体把握,初步认识:回顾第一第二段的内容,思考:题目是逍遥游,逍遥逍遥任逍遥,悠然自得适心任性无限自由,由鱼而变成的这只大鹏是否达到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不是真正的绝对逍遥绝对自由呢?若不是,找出相关句子。难句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再神奇的再强大的东西也不可能无所不能,也会有它的难处,也会有所限制受到各种条件的束缚)需要六月风,庞大身躯升空需要动力,就好比神六升空需要液态氢一样。
列子呢?虽能驾风而行,但还要依靠风。不算。
一起读“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反复读这几句,结合你自己的理解,想想“逍遥游”真谛何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说。无功——去除了功名利禄之心,无名——忘怀荣辱毁誉的得失,无己——超越自我。这些至人神人已经超越了世间有形无形的道德、价值规范,金钱、物欲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游离于世俗不为外物所役,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第三、讨论:那么回过头来想想,你自由吗,庄子所追求的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我们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庄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吗?想想庄子自己,庄子家境贫寒,做过小官后来不再出仕,终身布衣,为了生存,钓过鱼,编过草鞋,青黄不接时,靠借贷过日。他也并非入仕无门,相反不乏机会,楚王以重金高位请他,而他自愿放弃了。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经历生活的压力,有过缺钱的折磨,有过富贵的诱惑,有内心的追求,各种压力,矛盾痛苦,身尝人世的不自由。世人很难理解他,人们普遍追求看得见,摸得找的东西如金钱、权力、功名,只有那些智者才知道灵魂,精神,情感对于生命多么重要,又是多么美好,他们在追求中其乐无穷,便不再把财富,地位,权势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获得了更大的精神上的快乐,幸福与满足。庄子不是不可及,而是我们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还没拥有一个无限宽广的精神家园。
看看苏轼:课本164页。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从诗中看到的诗人是多么潇洒,豪迈,其实诗人的一生是何其艰辛,坎坷,一贬再贬仕途上遭受一连串重大打击,但现实可以夺去他的官职,地位,可以他的政治生命,可以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远离亲人,远离荣华富贵,却不能夺去他的诗心夺走他的灵魂。因为他有如此丰富,强大的精神世界,任何外来的灾难都压不倒他,这才是真正的潇洒旷达而自由,真正的自由。
学庄子不等于不去做官,不等于抛弃一切物质享受或去隐居,而是学他独立的人格,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今天,时代,国家正需要许多有才学,才干又有人品的人才,如果国家干部能出淤泥而不染,又有作为那是极其可敬,可贵的人。
所以苏轼庄子等先人们至少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人生警示,一种参照——时时警示我们——你丧失了自我了吗?你丢失了你的灵魂了吗?你的心灵世界有多大?现实是不自由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让自己的心灵、精神力量长成参天大树,内心足够强大就能俯视一切,达到精神的自由。
1、世间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与学鸠。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物——(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七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20__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学习过程。
【一】点拨。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二】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曲,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八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2.课时。
第一课时。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九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3)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的说理方式。
3.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从“三笑”入手明结构。
2.重难点突破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学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读懂后让学生谈谈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补充完善。
1.《秋水.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问: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答: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天下无道,当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庄子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自在。这就是说,庄子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
2.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解说:简介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为理解文章的思想作准备。)?
二、熟读课文。
1.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字词读音。
2.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字音与节奏。
3.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或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
4.结合“问题设置”教师做朗读提示。
5.学生齐读课文。
三、问题设置。
答: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四、疑难探究。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读懂课文大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2.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解说:扫清文言词、句的障碍,积累文言词、句式和虚词用法,理解文章意思,为整体感知内容提供条件。)。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此篇还被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希望同学们通过熟读课文来积累文言知识,来走进经典,走进大师。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逍遥游。
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品行的高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探究写法与主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这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欣赏庄子的奇文——《逍遥游》。
2.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用单独读、齐读、小组比赛等方式检查。
二、问题设置。
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三、深入探讨。
1.这三“笑”是什么。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2.这三“笑”各笑什么?
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三“笑”的作用是什么?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为了确立自己的“逍遥游”的绝对自由的观点,首先就必须驳倒一般人的所谓“自由”,证明它们都是“有所待”而相对的自由,不是作者所主张的“无待”的绝对自由。这本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但作者却采取了欲抑先扬、欲破先立的手法,从而驳的有力,破的彻底,立的牢固。
四、疑难探究。
根据学生实际从下面三道探究题中选择一至两道,进行深入探究。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大鹏是作者着意刻画、极力渲染且颇为动人。作者说它是一种鸟,这种鸟体形巨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么巨大的鸟从何而来?竟是从“北冥”中的一种名叫“鲲”的鱼转化而来。因为“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因而化成的鸟当然也“不知其几千里也”。自然界中由水生而转化为飞行的动物是很多的,比如蜻蜓,大概作者对这种现象是有所观察和了解,才作出了这样的推理和猜测。冥者、溟也,即大海。北冥,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大海。大海里的鱼比河湖里的鱼当然要大得多,但能把鱼想象到“不知其几千里”大的人,除了庄子,恐怕就没有第二个人了。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鹏之徙于南冥也”,竟会是“怒而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摇”,就是旋风;“六月息”,就是六月里的大气。我们知道,农历六月,正是台风肆虐的时候。作者不仅赋予大鹏以人的感情,而且还具体描绘了其飞起时的壮观场面。他把生活中所见到的平常事物鱼、鸟、旋风、台风等,通过想象夸张,运用到塑造一个有所待的极大的大鹏鸟的形象上来,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极大的创造!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解说:赏析写法及语言特色这是本课的重点,在学生反复阅读讨论的基础上,适当予以点拨,实现自读教学目标。)。
设题意图: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全书的思想内容总纲,集中反映了庄子的精神特质和人生追求。它不仅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其行文汪洋恣肆,着笔奇峭诡谲,想象力极其丰富,妙喻迭出,字里行间闪烁着庄子独有的思想光辉,因而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但对它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因此,探索和破解《逍遥游》深邃博大的内涵是我们解读《庄子》的一把钥匙,有利于正确把握《庄子》的思想脉络和庄子的精神特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对庄子思想的扬弃。
这个问题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步骤可以参照如下安排:
(1)明确:庄子将自由表述为“逍遥游”,即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由翱翔。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一
一、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20xx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学习过程。
【一】点拨。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二】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曲,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二
一、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学习过程。
【一】结构图解。
【二】要点详析。
借用寓言说理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写作特点。
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借用寓言说理。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三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古义:今义:
(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
(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今义:
(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
(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2)知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征一国者。
二、文言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而莫之夭阏者。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之二虫又何知。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而控于地而已矣。
3、然。
(1)奚以知其然也。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未数数然也。
4.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彼且恶乎待哉。
(3)且适南冥也。
5.于。
(1)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
(3)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2)《齐谐》者,志怪者也(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省略句。
(1)翱翔()蓬蒿之间(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3)众人匹()之(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奚以知其然也(3)彼且奚适也。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2)彼且奚适也。
(3)奚以知其然也(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翱翔蓬蒿之间。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四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古义:今义:
(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
(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今义:
(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
(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2)知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征一国者。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而莫之夭阏者。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五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