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读后感(模板16篇)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之后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感受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激发我们对生活、人性和价值观的思考。读后感不仅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表达方式。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有机会回顾书中的精彩片段,并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倾诉出来。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主题的解读,对作者观点的评述,或是对人物形象的思考和感悟。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探索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以下是一些读者分享的优秀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写作启示。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一
呼兰河是个小城,它伫立在寒冷的东北大地上。那里有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还有小胡同,那里有碾磨房、豆腐店、烧饼铺、粮栈还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这看热闹、听消息、心安理得的吃着不卫生但便宜的瘟猪肉。
呼兰河城有老爷庙、娘娘庙、跳大神、野台子戏等各种信仰风俗,十分热闹。呼兰河人在此生活,挣扎着、享受着、他们平凡、普通,他们麻木、不仁,他们冷漠、无知,他们对鬼神热情,对现实无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满院蒿草。那里有作者的后花园,有蝴蝶、蜻蜓、黄瓜、倭瓜她可以在后花园自己玩儿,也可以在那睡觉,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那里有一位和蔼慈祥的老者,是祖父,个子很高,身体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抽着旱烟管,教她背诗,不许她吃过多的年糕,喜欢和这里的孩子们开玩笑。
小说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写,散文化的叙述,没有跌宕起伏,但依旧触动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凉的是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死亡。十几岁的姑娘,活泼开朗,却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热水澡烫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无知,自以为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无力。
同样的人间悲剧还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脸焦黑焦黑,他的头顶雪白雪白。他无知、他无奈、他滑稽、他悲凉。他在呼兰河一无所有,他在呼兰河卑微的生活。
冯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贫穷,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样,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劳,坚韧,可是命运却不好生待他。妻子离世,留下两个幼儿,他依旧没有消极厌世,他坚持着,挣扎着,他的孩子最后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态一直都在。正如结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我们都会死去,我们都有漫长岁月,我们怀念,我们追忆。
我记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时没有红砖的地方就会泥泞,大鹅会在水坑里胡乱扑腾;公鸡在我没睡醒时就开始打鸣,小鸟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散出几束光照在脸上暖洋洋的。
东家的小子因为偷吃了五块奶油冰棍被拿着鸡毛掸子的奶奶追着满院跑;西家的姑娘十岁就开始在家里洗洗涮涮、洗衣做饭;北边的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边摸鱼。
南边的我那时从来没有想过人世间的悲凉和生命的无常。我在路边发发呆,看看花,想想明天要去姥姥家吃饺子,姥爷一定会给我吃从山东带回来的香油,金黄金黄的,可香了。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二
呼兰河是北方的一座小城。当它被严寒笼罩时,出行的人们就会窘态百出。卖豆腐的人一不小心,盛豆腐的方木盘就被冻在地上了。卖馒头的老头儿走在街上,时不时就会摔一跤。馒头就从推车上滚了下来,旁边的人就趁机拿走了几个。
小城十字街聚集了呼兰河的精华,虽不繁华却称得上热闹。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在东二道街上,有一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时不时就要闷死动物。无论谁从这里过,难免要费一些周折。在城里,经常会听到类似“那泥坑又闷死狗了。”之类的话。
虽然那个大泥坑经常给呼兰河的人们制造麻烦,但人们宁愿与它斗智斗勇,也不愿把它填平。人一旦习惯于一种无所谓好坏的状态,就很有可能陷入麻木的泥潭。有时候,我们只有敢于跳出惯有的思维,才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和意义。
在呼兰河,豆腐是一种特别可口的食物。人们都很欢迎卖豆腐的,小孩子也想开个豆腐坊,因为那样就能自由自在地吃豆腐了。
豆腐不但是人人都想吃的东西,更是呼兰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会有一些意料外的坎坷或磨难,只要我们乐观面对,总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呼兰河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看似平凡又充满趣味的生活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三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植物失去了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失去了翅膀;精神上没有书籍,就好像小鱼失去了海水。而今天,我就读了一本让我有前所未有的感受的一本书——《呼兰河传》,让他来作为我的营养品。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代表作,小说共分七章,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在那个灰色的年代里,人们平凡而卑微的生活。那里有明亮的天空,有美丽的后花园,有和蔼可亲的外祖父和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有命运悲惨的小团圆媳妇,有杀人无数的大泥坑,有愚昧无知的百姓和性情古怪的有二伯,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红颜薄命的小团圆媳妇了。
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是旧封建社会愚昧无知的象征。
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我十二岁的时候,又在干什么?或许是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或许是在聚精会神地看书,也或许是在全神贯注地听课。有父母关心、同学关爱、老师关注、无忧无虑、没有烦恼,这幸福快乐的童年与那个时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再看现在美丽富饶的中国,我不禁感慨:世事变迁,岁月蹉跎,几十年前的中国贫困潦倒,而如今,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这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决定着人们的奋斗目标和生活理想,决定着人们思想的巨大变革!
因为祖国富强,我们告别了愚昧无知;因为祖国富强,我们迎接了科学时代;因为祖国富强,我们端正了人生态度;因为祖国富强,我们确立了人生目标。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有责任为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更加安定的祖国献出自己的一臂之力,我们有责任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四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一本书。它讲述了呼兰河镇的故事。它告诉你天气有多冷。寒冷的土地上有许多裂缝。冷得像一把刀。它冻裂了人们的手。人们以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其实就是一个吞噬人的泥坑。
里面有一些主角,比如:团圆媳妇:团圆媳妇是一个很幼稚的女孩。她14岁是因为她高。她经常被婆婆虐待,她用各种迷信的疗法来治病。最后,他被活活虐待。他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因为她虐死了一个人,她的奶奶和婆婆很快就死了。家里人都走了,这个家也渐渐被遗忘了。
有两个叔叔:有两个叔叔是很奇怪的,勤劳倔强的老人。他的地位很低,连厨师都敢嘲讽他。他喜欢和动物和东西说话,但他不和人说话。有一次他和一个砖头聊了很久。他喜欢别人叫他“博爷”“钟爷”。有两个叔叔很奇怪。
冯外祖子:冯外祖子是一个敢于打破规则的人。他勇于追求美好和幸福;他努力成为一个男人,并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坚强勇敢。他的身体闪烁着进步的光辉。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独一无二的记忆。每一段记忆都是一段回不去的时光。不管这段记忆好不好,都回不到当初。希望大家珍惜过去的时光。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五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六
放假了,抱着从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向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地出现,让我不明白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那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欢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能够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能够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能够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能够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能够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
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我的故乡和童年,用自我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作品中描写了单纯的"我"经过几次大变故后,回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桩桩往事:伴"我"成长的大泥坑子,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后园,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印记;迷信鬼神的人们,给生了重病的小团圆媳妇举办各种驱鬼活动,最终白忙一场;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实勤恳,对主子从不怀二心。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鲜活的人物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她后来的婆婆花了好多钱买回来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骂她、打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可是,做婆婆的毕竟不能袖手旁观,请来镇上的人们帮忙。呼兰河镇的人们太纯朴善良,这个出了个偏方,那个请了个神医;但镇里的人们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药、热水汤驱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个人,被她们折磨来,折磨去,最后无人问津直到死去。
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呀!那时的人们真的是太愚昧!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但知识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呀!我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
故事的结局是凄惨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厨子也去世了,父亲母亲也不知去哪里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七
在炎热的暑假里,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她是现代著名女作家,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呼兰河传》被视作20世纪最伟大的中文长篇小说之一。在小说中,萧红把童年时代无意识的回忆像穿珍珠一样,穿在一起,悬挂在读者眼前,书写着她幼时温暖的回忆,慰籍自己孤单悲苦的心灵。
在书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在家中祖母拿针扎她,父亲对他也很冷漠,母亲也不喜欢她,只有祖父最关心她,给她的童年生活带来了许多温暖。书中有一处情节,是让人难忘的:在后花园里,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在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颗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的到。”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因为早知道萧红悲惨的命运,所以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为萧红感到开心,在她灰色的一生中还有这样一抹温暖的光亮,也是值得欣慰的。
读《呼兰河传》,就像品一杯茶,有淡淡的苦涩,也有淡淡的清香。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八
刚读了《呼兰河传》的第一章,我就感到了一种奇异的感觉。不知是因为冬天冰封一切的天气,还是因为雨季变得恐怖的大泥潭,或是因一个个对死亡的生命冷淡的村民,我都隐隐感到不太舒服。如此使人压抑的一个个景象,被作者描绘的倒是很生动,但真的不想再看下去。后来咬咬牙,又往下读了读,才知道原来这整整一章,只是为这本书不了一个景,也预示了整个故事都会在这种环境下展开。阴暗的社会,简陋的生活,蒙昧的人;没有信念,没有目标,没有一切值得活下去的事物。呼兰河的人,像行尸走肉般活着,生老病死就如没有一般。他们欺骗自己,忍着穷苦,却又有一丝向往好生活的意思。
耐着性子,我又读了第二章,这章确实是比第一章要有趣些。但,全旨还是没变。呼兰河的村民,有“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迷信;“放河灯”,自欺欺人;“野台子戏”,粗鲁;“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虚伪。这些活动又是为了谁呢?是为了人们取乐而办的呢?不,是为他们自己也不太确信是否真实的鬼神举办的。倒是有一项盛举,“唱秧歌”,是为人举办的,但作者也只是几语略过。我很佩服这些人——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活动,他们便可找出“无限”乐趣。至此,本书仍无主角。甚至连作者也只是如上帝般旁观。
第二章起,书的情感仿佛一下就有了。原来冰凉的文字,仿佛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全章几乎每节都由祖父或祖母起头,人物一下子就有了,也很鲜活。“我”在这布景下,好像丝毫没有影响,甚至祖母去世时“我”还在玩。但细想,“我”的玩伴也少的可怜,似乎只有祖父。这和布景似乎有些像了。在后来第四章,又忽然以“院子”或“我家”起头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并插入了很多事例来介绍“我”家,感觉很有立体感。作者的童年,不管幸福或是不幸福,必是深刻的。由这小院的描写,便可感觉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美,但凄美。“我”与祖父虽玩耍愉快,但却是只和祖父。只有唯一的依靠的人,是值得同情的。而“我”的内心不也和这开头的布景一样吗?这样深刻的童年,必给作者留下极深印象,才使她写得如此细致。而她与命运做斗争,独自在小院快乐着。这不是一种顽强的表现吗?随着小故事越积越多,终于,作者要写大故事了。
五、六、七章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它们倒像是真正的小说。有人物:团圆媳妇、二伯、冯歪嘴子;也有情节: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有二伯的日常生活以及冯歪嘴子一家与世俗做斗争。这些故事都很生动,有的有趣有的悲惨,但都告诉我们一件事:“在呼兰河,人是苦,但不甘的人不会忍受凄苦的命运。”是的,这些人都很坚强,有志气,与命运斗个你死我活。在作者笔下,这一个个人物,与她的布景,似乎不相称,但又很现实。这些人,坚强乐观的活着,不靠“精神”盛举,只靠一颗顽强的心。我很佩服他们,也为他们的故事感动。
不知不觉就读到了尾声。呼兰河,是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儿时生活场所,那里凄苦,但那里的人乐观,以至于每个故事都蕴含着凄苦笼罩下的快乐。这本书很深刻,耐人寻味。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九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它是我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一本书。
有人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本小说,而我却觉的《呼兰河传》是对我引响最大的一本书。
《呼兰河传》写的基本都是萧红童年的故事情节。那时的大家都很迷信,对萧红的只有歧视,而她的祖父对她的爱却是无穷无尽。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读了让人不忍发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小朋友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萧红的童年基本上都在那充满迷信的小城——“呼兰河”里渡过的。
在呼兰河这小城里,充满了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跳大神啊。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里很有钱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生日不好的女孩子即使是家财万贯也取不得。看,旧时代的人就这样男孩子总比女孩子地位高,家里没钱人家根本不把你当人看。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情节,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的暗影中,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令人惋惜的。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
一口气读完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称为“文学洛神”的萧红在生命的后期所写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一种幽香的余味长存心间。九十多年前东北小县城呼兰的草木风貌、人情世故、物是人非如一幅画卷铺展在我的眼前,我深深为萧红高超的语言文字魅力所折服。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思考:为什么要给学生教语文?我们到底要教会他们什么?萧红的《呼兰河传》给了我深深的启示。语文的要素固然很多,比如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考,但抛除其功利目的,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学语文是为了学会表达,进而更好地提高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正如新教育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所言:教育是让人成为一个幸福而完整的人!
《呼兰河传》是教会自己、教会学生进行表达的范本,其借鉴之处至少有三。
第一,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在哪里都带上观察的眼睛。有人说,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的源头。只有保持好奇心,我们的日子才不至于乏味。的确,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万事万物时时都在运动变化当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不会对不一样的事物熟视无睹,以至于让自己的思想和神经长期处于麻痹状态,更不会怨天尤人。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乍一看,这是一个天真的儿童在花园里贪玩,可是你仔细看:小小的蜜蜂、大红的蝴蝶、金色的蜻蜓、绿莹莹的蚂蚱,不正是在夏季的花园里营造色彩缤纷的自然奇景吗?“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这正是一个特写,作者把自己眼中飞舞的蜜蜂写得惟妙惟肖。萧红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觉,把观察到的小昆虫一笔一划地给我们勾勒出来,如在眼前。萧红在病重的时候写自传,她童年与大自然为友形成的乐观性格,无疑在感染着生命即将终止的她,至少会让她粲然一笑;至于我们后来的读者,更会惊诧:在若干年前,在东北,在一个自己从没去过的地方,竟会有如此好的景致,我们的心瞬间也会被美好所化,风轻云淡,暖意融融。这就是一种心灵的愉悦!
第二,拟人化的修辞,让文章情趣盎然。俗语云:万物有灵。可是我们如何才能发现这个灵性?修辞,所谓拟人的修辞手法功不可没。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慌花,就开一个慌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就是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涨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来一对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在这里,你发现作者和这些生灵有距离感吗?没有,一点也没有,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是相亲相爱的家人!相互熟知,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场景多么令人感慨!在许多文学名著中,拟人的修辞手法也被作者拿来巧妙使用,进而使文章增色不少,比如加西亚。马尔克斯、路遥、莫言等,这让他们的文笔表达有了一种神奇的代入感,读者如身临其境,陶醉而忘乎所以!
第三,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言为心声,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是为了交流,是为了向人坦露自己的心迹,进而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为自己在人间的存在留下一些印证。
“祖父睡着的时候,我就躺在他的旁边哭,好像祖父已经离开我死去似的,一面哭着一面抬头看他凹陷的嘴唇。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的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铁丝绞住了。”
这是一种何其疼痛的感觉!纵观萧红这一生,遭遇不少人间白眼,饱尝世间寒凉。其实只有她的祖父一直无条件地疼着她,爱着他,超过自己的亲生父母,她一直都是知道的。在祖父即将寿终的时候,她的哀伤在文字间溢于言表,让我们感同身受。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人生记忆最深刻的时光,它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烙下了生命最初的烙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其实是我们与故人的相逢,与自己灵魂的深度对话,是自己与自已的一次握手,是心灵的和解!干干净净地活在人间,利用合理的渠道释放自己的情绪,扭正“三观”,我们才能轻松前行,才能看到照耀自己人生的灯塔!
总之,阅读是一种奇妙的心灵体验,它让我们在别人的文字中去感受真谛,寻找奥秘,进而更好地学会表达自己,进一步提高自己生命和生活的质量,趋向幸福而完整的人生。为了师生共同的成长,为了不辜负我们每一日的生活,萧红的《呼兰河传》在前,后辈如我们紧随其后,愿我们每个人都学会表达,也学会用文字书写我们自己独特的人生。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一
在东北作家群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女性作家,她的天赋大于努力,她仿佛印证了那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努力”,她的名字叫做萧红。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里萧红的气息很浓厚,几乎想当于萧红前xx日落前的火烧云,连绵一片,还有那个一下雨就就积水很深的泥塘,天气晴时,它就变得黑稠稠的每年还淹死一两个猪、牛、骡子等,等淹死了猪牛附近的人就享福了,主人会低价出售淹死的动物的肉,有时病死的猪也会假借淹死的猪售卖,这些写的很真实,就像日常发生的事一样。开头写吃的也非常生动,就像写一块豆腐,别的写豆腐可能从它的色、香、味开始,这里写豆腐是从人们对它的珍惜开始,原文是这样写的“这时候,卖豆腐的又出现了,赶上吃晚饭的时间里卖上一波豆腐。所以卖豆腐的一来,男女老少全都欢迎。豆腐加点辣油,拌点大酱,实在美味,触一点点豆腐,就能吃下半碗饭,再触一点,又下去半碗饭。所以买了豆腐的人家,那一顿总是能多吃上两碗饭,没吃过的人,是不能够知道其中滋味的。而买不起豆腐的人,总是羡慕人家卖豆腐的,就想着,要是自己开个豆腐坊。每天都能吃上豆腐多好。甚至有的为了吃上一块豆腐,豁出去了。大不了就是不过了。”让那时候看书的我垂涎欲滴,可当我真正吃到时,也明白了这只不过是文字效果而已。
《呼兰河传》就像我们每个人童年的回忆,这让我想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纯真而残酷的童年,悄悄的从我们手边溜走。
《呼兰河传》前半部分写呼兰河的温馨,或者说表面的平静,后半部分以小孩子的视角写残酷无情的现实,你不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这些暗流涌动,整体读下来却是感到越来越沉重的悲哀,细腻的笔法描写、人物轻飘飘的话语、不经意间显露的愚昧未开化,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声幽远的叹息。
前半部分的温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庙会的时候,各家老小出动,庙会上插上鸡毛的小玩意儿、小姑娘和小伙子不经意的邂逅、回娘家的媳妇儿……太多太多,好像人生百态,人间烟火,这一番美好的场景让人对呼兰河心生向往。
后半部分撕裂了这一切。首先是小团圆媳妇儿,也就是主人公邻居家买来的童养媳,她来时活泼好动、勤劳能干,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只是她的婆婆看不顺眼,认为她也太好动了些,于是开始打她,不出三个月,小团圆媳妇儿病了,这里让我感到第一个悲哀的点是,小团圆媳妇儿好像没有名字,她好像生来就叫这个名字,好像生来就被卖了,生来就受磋磨,离开贫穷的家,十岁九岁?就来到买她的人家里,她活泼,她好动成为她的“婆婆”打她的理由,可明明是这个年纪的天性。
后来小团圆媳妇儿被婆婆各种偏方治病,什么罪都挨过一遍,最终来到这个家,来到这里不到半年就离开了人世,小团圆媳妇儿死后,后山就流传了一个传说,说小团圆媳妇儿变成一只大白兔,在桥边问路人能不能带她回家,如果说不,她就会哭的不能自已,如果说好,她就会消失,这个传说最后不了了之,就像小团圆媳妇儿一样泯灭在年复一年没有变化的呼兰河城里。
最后一个故事,磨坊工也就是冯歪嘴子和脸庞像葵花一样的王大姑娘的故事。磨坊工磨糕、磨豆子,磨各种吃的,一向平静甚至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他有天被人看到磨坊里有个女人,还用白面口袋捂着一个小孩子,于是大家知道了磨坊工竟然有了媳妇儿还生了孩子,一问才知道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姐,王大姑娘可能有点傻气,同院的人以前说王大姑娘各种好,说她身材高大硬朗,手脚勤快,直到她跟了冯歪嘴子,院里的开始暗地里说她的坏话。
日子一天天过下去,王大姑娘再次生产中难产死去了,只留下两个孩子和冯歪嘴子,在冯歪嘴子还算尽心的照顾下两个孩子都活的好好的,只是我想没有娘的孩子x终究是苦的,何况小的那个孩子好像有些想她母亲,傻气,我不由担心起来,他活的到成年吗?那个温柔又冷酷的呼兰河城能容纳下这两个生命吗?我不知道,我只记得大家发现王大姑娘后,合力将他们赶出原来的磨坊,如果不是冯歪嘴子来哀求祖父租给他们栖身之所,如果不是祖父的恻隐之心,那冯歪嘴子一家可能就冻死在那个冬天了,后来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关注冯歪嘴子,关注他的孩子x,好像这件事从没发生过。
小团圆媳妇儿和冯歪嘴子总让人想起呼兰河这座城,或者说这里的人们是如此残酷,他们生在这里,死在这里也埋在这里,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蒙昧无知不开化,他们幸福地麻木着,知道死去,这就是呼兰河。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二
童年是欢乐的,然而对这个人而言,童年是寂寞的;世界是美好的,然而对她而言,一切都是荒谬的……她就是萧红,在那时被世人扭曲了的三观下,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写出了带着淡淡苦涩的《呼兰河传》。
萧红不只一次在书中说过:“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刚读时很奇怪,这么大一个院子,又有那么多房客,哪儿荒凉?后来,继续往下读时,从书中看到一句挺揪心的话: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响,他越打得激烈,人们越说那声音凄凉。因为他单单的响音,没有同调。我想萧红对我们的答复就是这个,她就是一个寂寞的旅者,她看着美丽的风景——祖父、萧军、鲁迅、端木蕻良一个个消失不见,只剩下她一个独自在灰暗中徘徊。第一个风景(祖父)的消失导致了她寂寞的童年。风景逐渐消失则是她对世界慢慢冷陌的原因之一。
寂寞的童年,是因为第一个风景的消失。世界的荒谬,是因为没有足够了解自己,为自己把握良机。世界很美好,却很荒谬。
坚强起来吧,最美的风景只有自己。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三
星期六和儿子到书店,一眼就瞥见了印刷精美的《呼兰河传》,毫不犹豫地抽出翻阅。第一章是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概况,冷的出奇的冬天,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拉车的,还有各种小店,拔牙的、卖火烧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静、超然的笔描绘出小城的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物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小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是描绘城市风情,呼兰河不像《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不似《城南旧事》中老北京的婉约,更比不上邓丽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飒飒的一股肃杀、一丝无情。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萧红用力透纸背的笔力让我了解了丰富的东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还有东二道街上泥泞不堪、无人管理、总是吞没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剧人物小团圆媳妇还未出场,儿子便提议要走,我遏制住购书的欲望,把书轻轻地放回原处。
星期天依旧下雨,和儿子来到书店再次拿起《呼兰河传》,直接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章节。我吃惊了,为那个没有一点尊严、任人摆布的小童养媳,12岁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鸡、一条狗、一件家俱,婆婆认为只有这个媳妇是打不坏、骂不死的。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为了让她好病,各种土方、偏方、杂方,各路巫婆、神汉、道士纷纷出场,打着“治病”的旗号,花样百出的摧残这条生命,其实最有效的药是“爱”,但没人给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个儿的姑娘被剥光了衣服用开水“烫”澡!众目睽睽,指指点点,晕过去再泼醒,反反复复,满足了街坊邻居、方圆数里人们看热闹的好奇心,满足了愚昧人们无知无情的试验!当晚,她便如风卷落叶,了无痕迹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窥见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窥见了鲁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义,萧红用年仅31岁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书更了解了萧红、她的身世、她的传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四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到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是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飞着蝴蝶、蜻蜓的后花园;满是破旧物品的黑暗的储存室,是她玩乐的地方。慈祥而富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玩伴,这种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中,没有任何有趣的波浪。
呼兰河这座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在这样寂寞的环境中度过,在她的心灵上留下的伤痕有多深。
有人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都是片段,没有任何关系的;也有人认为《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又好像不是。而我认为,正因为它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可惜,在《呼兰河传》完成的两年后,萧红就去世了。不然,她一定可以为我们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那美丽的园子里的蝴蝶、蜻蜓是年年依旧?还是完全荒芜了?那小黄瓜、大倭瓜,是年年种着?还是根本没有了?那玫瑰园里的玫瑰是年年芬芳,还是调零枯萎了?谁也不知道。也许,现在,只剩下这本书了。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五
在作者平淡如水的叙述中,我仿佛看到了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还有灰色的人生。在这本书前面描写出了呼兰河这小城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儿的人们愚钝、麻木、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和灰色的生活,他们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只是淡淡的活着,淡淡的离开,让人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
生活在呼兰河畔的人们,他们的脑子里充满了迷信,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天意,顺意社会,但是天意到底是什么呢?他们是那么愚昧无知,那么的封建,在无形中竟成了刽子手。这才是多么的可悲啊。其中最大的悲剧就莫过于小团圆媳妇的死。他才十二岁啊,本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却过早的被卖给胡家做童养媳。明明是一个健康的小女孩,却因为爱笑吃的多,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用皮鞭抽她,用烧红铁烙她的脚心……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以为,这样打她是为了她好,但最终却因为“好心”帮她治病的婆婆而丧失了生命。我们到底该责备谁的狠心呢?愚昧的婆婆根本就无法意识是自己做错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背景,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在这里,呼兰河不再仅仅是只是呼兰河,而是在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为迷信、愚昧、无知,上演着一出出悲剧……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成了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关于书,呼兰河留给作者的,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虽然没有美好的故事,但处处都是故事,我希望你能买一本回家看一看。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六
本文介绍了作者居住的北方小镇,以及小镇的风土人情,令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勾画出家乡的乡情画卷,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欢离合。
这篇散文给读者一股天然去雕饰的味道,写作风格别具一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但是语言十分朴实,自然,丝毫不矫揉造作,让我感到犹如在缓缓溪水中游走,在山花烂漫中漫步。
这本书也是我们文学史上不朽的作品,它的出现使人感受到了优美,它的存在使人进步。它犹如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又如一首凄婉的歌,令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