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历史教案范文(19篇)
编写教案需要综合考虑教材、教育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案的编写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案是教师制定的一份详细指导教学的计划,它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评估方式等,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编写一份合理的教案对于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需要准备一份教案了吧。那么,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使学生学习过程有条不紊;还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此外,教案中的评估方式也需要合理设置,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综上所述,写一份完善的教案需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份高质量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教案编写的思路和灵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范文吧!
中职历史教案篇一
(一)历史转折:常量数学―变量数学(初等数学―高等数学)。这是人类认识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二)代表人物及成就:
1、笛卡尔(法)――解析几何学(把变量引进了数学,数形统一)
2、牛顿(英)和莱布尼茨(德)――微积分学(使精密的测量和变量计算有了可能)
(一)成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二)地位: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人类认识第一次对自然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一)吉尔伯特(英)――发表了《论磁学》一书(1600年)
(二)奥斯特(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三)法拉第(英)――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四)麦克斯韦(英)――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19世纪60年代)
(五)赫兹(德)――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1888年)
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它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一)波义耳(英)――英国科学家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17世纪,近代化学创始人)
(二)拉瓦锡(法)――(1)“燃素说”(2)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化学发展步入正轨)
(三)道尔顿(英)――原子论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化学发展时期的开始)
(四)阿伏加德罗(意)――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五)门捷列夫(俄)――发现元素周期律(19世纪60年代末)
(一)哈维(英)――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17世纪早期)
(二)林奈(瑞典)――制定了对植物的分类法(18世纪)
(三)施来登和施旺(德)――细胞学说确立(19世纪早期)
(四)拉马克(法)――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19世纪早期)
(五)达尔文(英)――确立了进化论(提出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原理)(19世纪中期)(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为19世纪三大发现)
(六)巴斯德(法)――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1、伦琴(德)――发明“x设线”
2、居里夫人――提炼出镭(发射性元素)
3、爱因斯坦(德)――相对论(e=mc2)
1、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为基??
2、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政治体制
3、思想解放
4、继承与创新
5、科学家艰苦探索
1、科学是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文明
2、冲击动摇封建迷信思想
3、促进世界整体化
中职历史教案篇二
1.了解艺术的起源、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了解秦俑、敦煌雕刻艺术的历史概况及其代表作、艺术特征;了解米开朗琪罗、罗丹其人及其代表作。比较中国秦汉时期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从中了解中西方雕刻艺术风格的差异,进而了解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通过剖析艺术作品背后的不同历史背景,了解不同时代社会文化、思想、风尚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2.引导学生从观察艺术品入手,综合该艺术品所处时代、地域、文化等历史因素,理解艺术风格差异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发动学生寻找比较的个案,如中西绘画、不同时代的书法艺术、中西建筑等,分析、归纳信息,形成观点,分析艺术与社会、文化、政治、风尚、时代的关系。
3.通过欣赏不同时代、地域的雕刻艺术,激发学生喜爱艺术、欣赏艺术的兴趣;通过欣赏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重点:中西方雕塑艺术的美学特点差别。
难点:雕塑艺术与不同社会、文化、政治、风尚、时代的关系。
说明:
1.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的差异,会使人类对自然、人生采取不同的态度,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从雕塑艺术这一个案,可管窥中西美学思想迥异之门径,领略东西方艺术的不同魅力,故为本课重点。
2.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注重意境,三国以后的中国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教造像艺术上,这些造像艺术是文化交流的产物;西方雕塑的源头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追求逼真与完美,它经历了从中世纪的“宗教的婢女”到20世纪初“由神殿走向世俗”的流变过程。可见,雕塑艺术是不同社会、文化、政治、风尚、时代的反映,故为本课难点。
1.讲授“艺术的起源”。
(1)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讲授“艺术”的概念。
按照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维兰的说法,“艺术是人类一种专门行为的产物。它是我们想象力创造性的运用,它有助于我们阐明、理解、欣赏生活。”
(2)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起源。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两方面思考。
艺术在它的萌芽、早期,是带有极大实用性的,拿船工号子来说,现在看来这些号子节奏明朗,很好听,具有纯粹的审美价值,但在航海期间,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能统一行动、鼓舞士气。可见最早的艺术与人们的宗教、图腾意识有关,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无意识地创造了最初的艺术,包括壁画、器皿上的纹样、简单的石雕像等,并且建立了最初对于美的追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渐出现了社会分工,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食物的采集与生产,成为创造艺术的工匠,在后,更有专职的艺术家出现,所谓艺术,除了有人们不同的审美情趣外,还形成一定的技术来表现之,两者相得益彰;因此,考察历代艺术可以从中管窥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态以及文化特征,也可以看到文明的发展程度。
2.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中国秦汉时代和古希腊时代的雕塑艺术。
(1)通过比较观察(具体材料参见材料三、材料四),请学生谈谈对两者风格区别的观感。
2.古希腊人物雕塑注重解剖结构,准确而科学地描绘人物的形态,秦汉时期的中国雕塑则注重气韵,特别是汉朝的雕塑重神韵,重动感,显示了中西审美情趣的不同。
(2)讲授秦兵马俑的艺术特征。(笔者一直认为秦兵马俑的雕塑不是中国先秦至汉代的主流艺术特征,而有其陪葬品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因此要单列出讲授)。
通过观察秦兵马俑的照片,提问学生:这些秦俑与其他秦汉时期的人物雕塑相比有何不同?
前面列出的秦汉雕塑艺术以写意为主要特征,而秦俑则写实。
提问学生,对此有何解释?
可以引导学生从秦人立国之本的文化风格与秦俑的作用来解释。
1、秦人有明显的务实精神,这种精神在价值观、伦理观、文化艺术方面表现得相当明显;
3、从现在的考古发现看,出土秦俑近万件,作为大规模的陪葬器物,要大规模生产,分工合作。秦俑的主要构件由拼装组成,现在研究,发现秦俑的主要构件往往造成多组不同的造型风格,由此构件间通过排列组合,形成秦俑大共性下的个性,这种规模生产的结果使得工艺技术越来越精湛,秦俑的写实风格愈加成熟。
3.讲授敦煌雕塑艺术。重在论述外来文化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风格流变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发展重在文明之间的交流。
(1)引导学生思考敦煌雕塑艺术兴盛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本质上在于中国人彼岸世界精神需求的缺失,实际是因为战乱动荡的时代人们对于宗教慰籍心灵的需求。
亚历山大东征给印度带去了古希腊的风格,促使印度人用一种理想化的方式去塑造他们的觉悟者,犍陀罗艺术也传入了中国。在此,可以强调文化交流、融会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
(2)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敦煌雕塑艺术的美学魅力。敦煌艺术庞大难以全面涉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下面一二话题展开:
a.比较北魏与盛唐时代造像人物形象与服饰,可见唐代的敦煌艺术经过几百年的本土化后,呈现出纯正的中土风格。
b.从佛教造像种类入手,如六朝时期弥勒造像最多,反映了战乱年代的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而到唐代,供养人的造像多了起来,甚至有同菩萨造像势比高的情况,这反映了和平年代人们精神生活的世俗化。
4.引导学生比较文艺复兴时代的雕塑艺术以及罗丹的雕塑艺术,探讨艺术风格变化背后蕴藏的社会历史背景。
(1)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回忆文艺复兴的时代特征。
文艺复兴的雕塑艺术风格承袭了古希腊、罗马的传统,并有了新的突破。写实风格仍然为当时重要特征。
(2)引导学生比较米开朗琪罗与罗丹的雕塑。谈谈罗丹雕塑的特征。
罗丹的做法不再如古典时代的雕塑,呈现完美、如真实般的人体,而是有意造就粗糙表面和粗犷表面造型的颇有个性的风格,不回避人的体格缺陷、性格弱点。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
罗丹所处的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古典、浪漫主义走向印象派的时期。工业时代的产品整齐划一,加之照相技术的出现,那种最大程度还原人体造型的原则受到了冲击,艺术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些艺术问题。(罗丹的雕塑思想详见教材分析)。
5.小结本课内容。点明导言中提出的教学要求:
(1)艺术与时代思想、文化、风尚间的依存关系;
(2)剖析中西艺术主要风格的差异。
中职历史教案篇三
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中职历史教案篇四
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出现了交子。
过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版图最大,那么元代的商业发展又如何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发达。
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
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路港口发达,文化繁荣。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中职历史教案篇五
【知识与能力】:记住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法国启蒙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分析,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重点】:主要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启蒙运动的影响。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出示先贤祠的照片,介绍先贤祠的作用和伏尔泰的地位,进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英国,因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同时英国首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因此,需要新的资产阶级的理论来指导革命。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布斯和洛克,霍布斯首倡社会契约,但不反对君主专制,洛克首倡分权学说,主张君主立宪和社会契约。
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2).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孟德斯鸠反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宣称“人生而自由,可是现在他却处处戴着镣铐”,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主共和;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利来自于它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违反了民意,人民有权推翻他,提倡社会契约论。卢梭是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3.启蒙运动的扩展。
启蒙运动很快又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德国的康德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的总结,认为人应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二)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请同学们结合ppt上展示的材料以及课本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可以从思想解放和对资产阶级革命、民族斗争的推动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1)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2)对欧美其他国家:冲击欧洲封建专制统治,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4)对人类: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作业:请同学们回去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下节课一起分享。
中职历史教案篇六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不久,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中职历史教案篇七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历史现象一般都能形成比较感性的认识,但由于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历史知识基础普遍非常薄弱,还不太适应高中历史的模块式教学,历史思维能力也很稚嫩,有待于培养提高。对于古罗马政治,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接触过一些,因此对古罗马国家的形成、帝国的扩张有粗浅的印象,但古罗马法律知识,初中教学中从未涉及,学生知识储备为零。
讲述法、讨论法。
利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等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罗马法的核心内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提高阅读各种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表达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个别案例的思考,合作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从政治、经济背景中分析历史发展趋势的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使学生学会古今知识联系思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罗马法起源与发展的`过程,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巨大;认识到进行法制建设的艰难性;理解不断发展的法理观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珍惜和弘扬。
教学重点:罗马法影响深远,泽被后世,如何理解其影响。
教学难点:罗马法从产生到最终体系完成跨越千年,其中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清晰地整理出脉络,并使学生对每一阶段罗马法的发展原因有所了解。
4、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课件: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
同学们好,如果说古希腊以民主著称于世,古代罗马就以法律闻名于世,我们先观看一尊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观察她手中拿的物品,分别象征着什么?宝剑、天平和蒙眼的装束,分别象征着正义、公平、权威和不带主观色彩的理性。这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所决定的,但法律发展之路绝非易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代罗马法的发展的道路。
中职历史教案篇八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2.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3.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2.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3.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的优越性。
2.了解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在过渡时期我重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成,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不好理解。
举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及操作方法。
3.1第一学时。
活动1【讲授】讲授。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资料。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经济。
(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文字)。
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同学们,在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二、公私合营。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
2.公私合营。
解释含义(体会事例)。
3.三大改造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学习过程,归纳总结三大改造的结果和意义。
活动2【练习】练习。
巩固小结:
1.完成教材p25练一练(选c)。
2.根据p25“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中职历史教案篇九
1、通过问题引领及视频播放,知道三教发展的具体过程。
2、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掌握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对于儒家的影响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辩证看待三教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带来的影响,增强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难点】
佛教与道教发展对于儒家的影响。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图片当中的寺庙是什么时期建立的?
学生回答:汉朝时期。
教师引导并提问:由此我们可知,在汉朝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我国。儒家、道教与佛教在汉朝以后有何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提问: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推行“新儒学”有什么影响?
学生结合所学回答:使得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统治者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回答: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教师补充:除此以外,儒家与佛教也在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
(二)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儒学家主张“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与道教的理论。
教师补充:在唐朝,道教和佛教也因为统治者的推崇,有了快速地发展。
学生回答: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因此当时统治者先后四次进行灭佛。
教师补充:在民间也有很多反佛的杰出代表,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的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虽然这些反佛的措施使得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三)巩固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儒家思想在隋唐以后的发展情况,下节课交流分享。
中职历史教案篇十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
(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中职历史教案篇十一
:以法律之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这个是不符合英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
,你认为应该是用法律来制约王权。那么,由谁来制定、颁布法律,并监督法律的执行呢。很显然,只能是议会。这解决了“以法律制约王权”的困惑。
,英国的“光荣革命”是同之间的妥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得了在英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保证;旧贵族则保留了封建的国王。因此,应该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以法治国更多的是民主共和制国家的行为。
我个人认为,你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可能是阅读了相关的资料,或者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一个历史性概念。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法在王下,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王权);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议会掌握国家权力,国王统而不治。国王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自然也受到议会制定并颁布的法律的制约)。钱乘旦教授是英国史的专家,这个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你们老师在讲英国史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提到他,或者在做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钱教授的观点。也许是这个观点误导了你吧。希望对你有用。
:以法律之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这个是不符合英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
,你认为应该是用法律来制约王权。那么,由谁来制定、颁布法律,并监督法律的执行呢。很显然,只能是议会。这解决了“以法律制约王权”的困惑。
,英国的“光荣革命”是同之间的妥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得了在英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保证;旧贵族则保留了封建的国王。因此,应该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以法治国更多的是民主共和制国家的行为。
我个人认为,你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可能是阅读了相关的资料,或者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一个历史性概念。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法在王下,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王权);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议会掌握国家权力,国王统而不治。国王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自然也受到议会制定并颁布的法律的制约)。钱乘旦教授是英国史的专家,这个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你们老师在讲英国史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提到他,或者在做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钱教授的观点。也许是这个观点误导了你吧。希望对你有用。
:以法律之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这个是不符合英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
,你认为应该是用法律来制约王权。那么,由谁来制定、颁布法律,并监督法律的执行呢。很显然,只能是议会。这解决了“以法律制约王权”的困惑。
,英国的“光荣革命”是同之间的妥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得了在英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保证;旧贵族则保留了封建的国王。因此,应该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以法治国更多的是民主共和制国家的行为。
我个人认为,你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可能是阅读了相关的资料,或者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一个历史性概念。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法在王下,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王权);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议会掌握国家权力,国王统而不治。国王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自然也受到议会制定并颁布的法律的制约)。钱乘旦教授是英国史的专家,这个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你们老师在讲英国史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提到他,或者在做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钱教授的观点。也许是这个观点误导了你吧。希望对你有用。
中职历史教案篇十二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课后作业。
中职历史教案篇十三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是北京人;。
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中职历史教案篇十四
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
3、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1课时。
一、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由一生讲述教材导言部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变革的时代,去了解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吧。(板书课题: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10分钟)。
教师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依据导学案第一部分走进本课的学习之旅。10分钟,好,开始!
1、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情况。
2、说出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及它的功能和作用。
3、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其目的、时间、指导思想、内容、性质、作用。
4、各国变法的影响。
(二)自学检测(2分钟)。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都江堰属于()。
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c.水利航运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
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c.商鞅向奴隶主贵族发出的挑战d.商鞅向秦国国君立下的保证。
(三)我的疑惑(1分钟)。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14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见课件)。
点拨1、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点拨2、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8分钟疯狂记忆“自学教材”问题;对桌之间互查一个重点问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7分钟)。
中职历史教案篇十五
1、基础知识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1)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
(2)在奴隶和劳动人民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
(3)古代亚非人民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古代亚非地区多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并成批判、继承的意识。
1、重点:古代东方文字的影响,太阳历,阿拉伯数字,建筑奇迹。
2、难点:史诗和神话。
3、要点: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
3、字母文字。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2、太阴历。
3、星期制度。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1、卡尔纳克神庙。
2、空中花园。
四、数学。
1、阿拉伯数字。
2、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
五、古埃及木乃伊。
六、史诗与神话。
1、《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2、“诺亚方舟”神话。
1课时。
讲述法。
[复习提问]。
1、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这些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对人类文明与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地区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文字就在这里出现。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为什么叫象形文字呢?就是因为它用图形来表示事物。请同学们看课本15页《象形文字》。在这里可以看到,埃及人画了两条腿,表示“走”,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条竖杠表示眼泪,以此表示“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共有700多个。后来,这些符号除了表示意思外,也表示一定的音节,在此基础上,音节字中的一部分简化为字母符号,共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说明了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是有影响的。(找学生读15页彩框内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少数祭司和书吏掌握,因而在埃及有专门以抄写、记录为职的书吏。请同学看课本15页插图。(读古埃及灭亡后……)这块石碑是在罗塞塔发现的,所以又称罗塞塔石碑。请同学们看16页插图,这块石碑是用黑玄武岩做成的。长114cm,宽72cm,上面有三种文字:上面是世俗体,即象形文字的草写体,中间是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腊文。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22年成功地释读出托勒密的名字,终于使象形文字的释读获得了决定性突破。图中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就是托勒密的名字,上面是象形文字的草体,下面是希腊文字。
在古埃及人创造象形文字的同时,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又创造了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
那么,什么是楔形文字呢?(找学生读p16彩一句)请同学们看16页《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简便,人们逐渐对一个事物不全画出来。而是只画出其中最能表现出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步转变为直线图形。19世纪中叶,英国人罗林生在波斯发现了刻有古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的贝希斯敦铭文。他借鉴前人成果,对照比较三种文字,终于释读了楔形文字。当时,这种文字在西亚地区广泛传播。西亚各民族对它略加修改后,作为自己的文字长期使用。
由于楔形文字往往一符多义,难以掌握,逐步被字母文字所取代。
3、字母文字:
腓尼基人在象形文字和古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说起腓尼基字母的发明,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是个远近皆知的聪明人。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记带来了,他随手拿起一块木片,用刀在上面刻了点什么,然后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什么都没说,递给奴隶一件工具。奴隶惊呆了,认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种神秘的方式,通过木片上的符号表示他需要的东西。据说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划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许多人知道这件事以后,来向卡德穆斯请教。卡德穆斯就将他发明的字母文字教给了其他人,这样腓尼基字母就逐渐传播开来。请同学们看课本16页《字母文字演进表》和17页《西方字母渊源》,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了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古代亚非的人民又制定了天文、历法。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早在6000多年前就问世了。马克思曾经说过:“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充分肯定了天文、历法与生产的关系。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为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17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泛滥的预兆。当尼罗河水的潮头来到(孟斐斯)今天的开罗附近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依据,把一年分为泛滥期、播种期、收获期,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埃及人又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虽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但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传入欧洲,经过罗马凯撒和教皇格利哥里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
2、太阴历与星期制度。
当时,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对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观察得相当准确,他们将星宿和诸神联系起来,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号也就用来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个星神值勤。七天一轮回,所以把七天作为一周,请同学们看17页表格,它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制度的来历。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在古代埃及,除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还修造了大量的神庙,其中最壮观的要算卡尔纳克神庙了。
1、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就是阿蒙神庙,因为它位于埃及的卡尔纳克村而得名。阿蒙是底比斯的庇护神,后来被尊为太阳神,成为国家的最高神。埃及国王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每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认为是阿蒙神保祜的结果。战争结束后,就把大量的战利品献给阿蒙神庙。经过几百年埃及国王的不断添造,阿蒙神庙终于形成了一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那么,何以能体现出它的雄伟壮观呢?请同学读课本18页彩框内第一段和《卡尔纳克神庙贵遗址》。
2、空中花园。
请同学们看课本18页《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幅想象画,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当时新巴比伦的国王为讨好王后,下令在首都巴比伦建造空中花园,它实际上是一座假山花园。它采用立体造园的方法,将花园置于高高的平台之上,远远看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请同学看18页彩框内的部分。空中花园建成以后,成为巴比伦城建设的最主要部份,与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
后来,波斯占领新巴比伦后,空中花园随之被毁。
四、阿拉伯数字和古埃及木乃伊。
1、阿拉伯数字:
提问:阿拉伯数字是指哪些数字符号?(……)除此之外,印度人还发明了定位计算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算,同一个数字处于不同的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就在该位上写“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那么,这些数学符号由印度人发明的,却为什么称为阿拉伯数字呢?(因为这些数字符号是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的)由于采用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一目了然,因而很快在世界上流传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2、六十进位法:
而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采用十进位法,还采用六十进位法。巴比伦人认为整个天穹每24小时一次回转,每小时60分钟,我们不能不惊叹他们的聪明才智。这种昼夜和时间的划分,以及六十进位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他们还将圆周划分360°。
恩格斯曾经说过,和其它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随着生产的需要,古埃及摸索出计算长方形、三角形、甚至圆形面积的方法,推算出圆周率为3.16。
3、古埃及的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腊语的译音,意为被保存下来的尸体。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还要在冥世,即阴间生活,请同学们看课本19页《冥世之神称心脏重量》图,这幅画是从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画的右侧坐的是冥世之神奥西里斯。狗(或豺狼)头人身的阿努比斯正在给一个妇女的心过秤,天秤另一端放着象征“真理”的羽毛或神像,天平上端坐着一个狒狒模样的神正在记录结果。古埃及人认为,人们在世时干环事,他的心就变小,减轻,死后就受到审判和惩罚,但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会依附于肉体万世长存。木乃伊就是经过防腐处理的干尸。制作木乃伊的最好办法是“先用钩子把死者脑浆从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药水灌进去清洗其它部分,接着在尸体腹部割一个口,把内脏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冲洗腹腔,然后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满,最后按原样缝好。把尸体在小苏打、盐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经70天后,把尸体取出冲洗、晾干,用麻木裹紧,外涂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这样制作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几千年。
五、史诗和神话:
1、《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在古代西亚,也曾经流传着一个关于洪水的故事,即诺亚方舟的故事。
2、诺亚方舟的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0页。(找学生读)这就是《圣经》中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现在联合国徽记上也画着两根金色的橄榄枝。
[巩固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了解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古代亚非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和史诗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第四课。
国家或地区。
类别。
埃及。
西亚。
印度。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太阳历。
每年12月,每月30天。
建筑。
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
空中花园。
佛塔。
数学。
圆周率。
十进位和六十进位。
阿拉伯数字。
医学。
木乃伊。
史诗和神话。
诺亚方舟神话。
《摩》《婆罗》史诗。
1、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了哪些古老的文字?
2、古代亚非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
中职历史教案篇十六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中职历史教案篇十七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中职历史教案篇十八
数学及历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增长见识,激发求知兴趣能力:培养自主思考和实践能力情感:走进孩子心灵,引导孩子成长1、步骤:导入、讲解及活动、总结、反馈2、时间分配:(1)导入:5分钟(2)讲解及活动:25-30分钟讲解为主,讲解活动时间比6:4活动为主,讲解活动时间比3:7(3)总结与反馈:5-10分钟3、几个重要的时间点(1)总结与反馈总结:内容的回顾概括,主题的升华。反馈:学生给老师的回应,评价与反思的'依据。方式:提问、写纸条作用:教学反思、调整教案(2)课堂过去1/2或2/320分钟-25分钟吸引孩子注意:提问、游戏、表演…4、自身要求1)眼环视、环顾、注视、虚视眼神交流50%-70%2)口声调、语速、强度巧妙运用停顿和沉默3)身体四肢手势:自然大方、不琐碎随意位置:面向学生、教室前方、学生身边、教室前方一旁4)懂得表扬1)个性化的回应给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回应、积极的关注“声音洪亮”“心里明白,但语言没有组织好”“非常清晰,下次再勇敢一点”…2)引导性的表扬“老师最好的朋友”―握手―拥抱“谁表现好老师让谁回答问题”…梁英
中职历史教案篇十九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