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专业15篇)
总结是我们进步的动力,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尽早改正错误。接下来,值得注意的是接下来是一些总结写作的范文,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一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运用比较方法,加深理解、掌握各族的特点及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和表达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悠久历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各族人民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唐朝同各族人民加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教学,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 。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介绍突厥族发展的视频资料-“突厥兴衰”,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没有这个民族了(没有了,已溶入其它民族中。)?再让学生阅读“和同为一家”这句唐朝时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的话。提问学生谁知道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唐时,我国边疆地区还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从而引入新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和习俗。
2.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视频资料中的有关知识)。
3.唐朝对东突厥、西突厥的战争。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材料,思考回答)。
4.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位置,阅读教材注示的小字,然后点明: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
1.回纥人的发展。
教师展示有关“回纥”的资料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唐与回纥的友好交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大、小字内容,总结归纳回纥与唐在哪些方面进行交往及其概况:
政治上,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接受唐中央的领导。唐与回给为邻,北方平安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
请看下面一段材料。(屏幕显示)。
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选自封演《封氏见闻记》。
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回鹘人用大量马匹换取茶叶,中原地区则需求马匹;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好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三)、“车书本一家”
1.靺鞨族的生活。
2.渤海政权的建立。
3.渤海与唐的关系。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教材观察教材“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思考它与中原哪座城市相仿,请找出相似之处。阅读温庭筠的诗,体会“车书本一家”。(给学生一小口诀:车同轨,书同文,我们本是一家人。)。
(四)、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小结: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唐朝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的加强,友好互助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二
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权并立,丝绸之路时断时续,祖国内地同边疆各族的联系有所削弱。隋统一后,同边疆各族的联系有了加强。继起的唐朝是一个强大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疆域空前辽阔,经济文化发达,又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从而促进了边疆各族同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唐朝边疆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纥、靺鞨、吐蕃、南诏等。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祖国边疆的开发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以“和”为主,以联姻、会盟的政策,加强同他们的联系交往,长期保持友好的关系。这是唐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主流。当然,有时也发生过战争和冲突,双方关系出现一些曲折,这在阶级社会中是难以避免的历史现象。
重点分析。
回纥与唐朝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政治上,回纥可汗接受唐朝册封,援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经济上,回纥与唐朝经济往来十分密切;文化上,相互交流,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是个教学重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使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和同为一家”。
难点分析。
正确认识唐朝与各族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唐朝时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加强,友好互助是唐朝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只是一时的历史现象。本课头绪纷繁,人名、地名、族名陌生,不好记忆,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重点突破方案。
对于回纥与唐朝的关系的处理,可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以问题的方式掌握知识。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还可以采取与突厥民族的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关于吐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可在学生阅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归纳下列问题:(l)吐蕃的社会生活怎样?(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的过程。(3)唐、蕃两次通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又抓住了知识要点。
难点突破方案。
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现象,分清楚个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关系;局部的现象与全局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矛盾和战争并不代表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应该看历史发展的主流,从而使学生理解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的战争则是一时的现象。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整体结构,培养学生系统总结知识网络的能力。本课分为三个重要知识点,即唐和突厥的关系、唐和回纥的关系、唐和吐蕃的关系。每个知识点又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二是和唐朝的关系。这样就清楚地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三个问题六个方面,使纷繁的头绪变为清晰的知识网络。地名、人名、族名的掌握,可以采取联想记忆、形象记忆、理解记忆的方法。“突厥”“回纥”“吐蕃”这些民族的名称都可以采取讲清其原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例如,“突厥”一名是和其居住地有关,突厥原住今新疆博格多山,后迁至今阿尔泰山南麓,因其山形似古武士头盔兜鍪,其族俗呼兜鍪为突厥,因以“突厥”为名。人名有颉利可汗、骨力裴罗、松赞干布、尺带珠丹。这些人名可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联想,不一定要全班学生都统一想法,目的是记住这些人名。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三
1.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地理位置,及文成公主入藏。
2.认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保证,民族友好有利于各族的发展。
3.设计少数民族方位图,帮助形成正确的少数民族的时空概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难点: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 唐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1、 被尊奉为“天可汗”。
2、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立机构,加强管辖。
和 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 是藏族的祖先。
2、唐和吐蕃的友好往来。
a、唐太宗将 嫁与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b、唐中宗时,将 嫁与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三、回纥的勃兴。
回纥是 的祖先。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
四、“车书本一家”
是满族的祖先。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
五、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南诏是今天 和 的祖先。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
【合作探究】。
【展示点评归纳提升】。
【当堂检测】。
1、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
a、北庭都护府 b、西域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新疆行省。
2、xx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后,全国各族人民伸出援助之手,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互助的赞歌.下列历史人物为民族团结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
a.玄奘 b.文成公主 c.郑和 d.戚继光。
3、“和同为一家”,反映的是唐与那个民族之间融洽的民族关系。( )。
a、白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满族。
4、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5、(1)“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汉藏交往历史悠久,流传许多佳话。唐朝曾两次与吐蕃联姻,请举出一位与唐朝联姻的吐蕃首领:
(2)821年,唐蕃会盟。请写出该盟约的关键词: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指导看图:22页的“文献资料”和插图《大昭寺》,讲解:本课课题的出处就在这句话里。它说明当时的“吐蕃”与唐朝就是外甥与娘舅的关系,已经和平地融合成一家人了(和同为一家)。不但吐蕃如此,其他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也是这样。所以,唐太宗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副板书并指出)“可汗”是少数民族首领的尊称,“天可汗”就是各民族共同首领的尊称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阅读20页“导入框”内容和第一段课文,“动脑筋”回答:
1、唐太宗的话是什么意思?(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2、唐太宗的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3、引导学生小结:唐朝政府通过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形成了融洽和谐的民族关系,从而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对于我们祖国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根据21页“动脑筋”:藏族与吐蕃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生活在青藏高原,种植青稞和小麦等作物,饲养牦牛、马等牲畜,冶铁和纺织水平高,能歌善舞。)。
2、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仰慕中原文明)。
3、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要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唐蕃关系。同时也因为松赞干布年轻有为,值得信赖。)。
4、文成公主为什么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她是个有才识的女子,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吐蕃,为藏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根据22页“动脑筋”: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情?(传授内地的历法、绘画等文化,传播内地的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房屋建筑等生产技术,还可以帮助松赞干布管理文书奏章等。)。
6、根据25页“活动与探究•2”观看书前彩页《步辇图》,指出唐太宗和禄东赞,分析他们的心情。(禄东赞有些紧张,神态十分恭敬,说明他对求婚这件事十分重视,生怕遭到拒绝。唐太宗则很安详,说明他已胸有成竹,准备答应吐蕃的求婚。)。
7、学生阅读25页“自由阅读卡•最初的布达拉宫”,思考回答:这座宫殿的修建,说明藏族人民什么样的情感?(信仰佛教,尊重文成公主。)。
8、尺带珠丹“和同为一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回纥的勃兴。
学生阅读22页的课文、观看插图,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作标注,并回答:
1、回纥是今天什么民族的祖先?(维吾尔族)唐玄宗曾经封他们的首领什么称号?(怀仁可汗)。
2、后来回纥改名为什么?(回鹘)。
3、完成24页“练一练”:(应选b——回鹘)。
“车书本一家”和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1、“渤海”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粟末靺鞨)它由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所以有怎样的美称?(海东盛国)。
2、六诏居民是今天什么民族的祖先?(彝族、白族)唐玄宗曾经封他们的首领什么称号?(云南王)。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1、在23页《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上,标出渤海、回鹘、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
2、完成填充册8-9页“和同为一家”的相关内容。(课本上没有《唐朝前期边疆各族的分布》图,需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草图,当堂演示。)。
3、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突厥的兴衰、唐和突厥的关系以及唐对突厥故地的管辖。回纥的发展,唐和回纥的友好关系。的兴起以及粟末和唐的密切关系。南诏的发展,唐和南诏的密切交往。吐蕃的统一,唐蕃“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突厥、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和建设,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唐朝空前强盛,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密切,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
(3)唐朝和边疆各民族的关系,友好往来、互相帮助、互相融合是其主流。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更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和边疆民族和睦相处的典范。
(4)祖国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祖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
3.要求培养学生能力:
(1)指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图示法归纳、概括和综合教材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比较突厥和回纥等民族在生活习俗和文化诸方面的异同,指导学生初步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和表述相似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2.本课难点: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难点。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备。
1.自制突厥、回纥、、南诏、吐蕃板书提纲投影片各一。
2.自制《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和《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投影片。
板书设计 。
(一)突厥。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冶铁、创字。
2.突厥汗国的兴衰:
(五)吐蕃——藏族祖先。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农耕、冶作、尚武。
(二)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我们已经讲过了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号称盛世。唐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同时,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交往史上,唐朝以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友好地对待少数民族,也堪称历世王朝的典范。这节课,我们就讲唐朝时期的边疆主要民族以及唐朝和它们的关系。
2.讲授新课。
(提问)“和同为一家”怎样解释?课文大方框里的揭示都讲了些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并在课本22页和24页两个疆域图中用笔标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和同为一家”这句话概括了唐朝和边疆各族之间的友好亲密关系。唐朝时期,北部和西北地区主要有突厥、回纥,东北有,西南地区有南诏和青藏高原的吐蕃,他们和唐关系密切。
(一)突厥(投影映出)。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冶铁、创字(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哪些特点?他们和以前讲过的哪个古代民族习俗相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看课本p23“突厥骑兵”图画,并回答)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5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提示学生在“唐前期疆域图”标出它的地理位置),他们放牧马、牛、羊、驼,饮奶吃肉,强健剽悍,擅长骑射,风俗习惯和匈奴大体相同。突厥人学会了冶铁,善于制作刀矛和甲剑。在我国古代北方各族中,突厥人第一个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强调指出突厥文字自5世纪开始创制和使用,到8世纪时,突厥文字结构已相当完整,词汇也相当丰富。
2.突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汗国何时建立?何进分裂?(指导学生看书,回答)6世纪中期,空厥强大起来。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副板书)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突厥汗国最盛时曾控制了东起辽河上游,西到中亚里海的广阔地区(指“唐前期疆域图”)。但由于突厥汗国是建立在强力征服的基础上,汗国内部各种矛盾尖锐复杂,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不断反抗,贵族之间争斗加剧。6世纪末,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山以东直到兴安岭,是东突厥辖地;山以西直到里海的广大地区由西突厥控制(指“唐前期疆域图”)。
唐朝初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副板书)趁机多次南下骚扰,对唐威胁很大。630年唐军在阴山一战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唐太宗对颉利等芝突厥统治者优以相待,让他们住在长安,赐给田宅,授予官爵,颉利等十分感激。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讲述时,可指导学生看课本p23“渭水之盟”图画和相关小字部分,使学生弄清:由于东突厥多次南下骚扰,严重威胁了唐的安全,唐太宗才决心用战争解除这种威胁,灭掉东突厥。他的开明之处在于:在打败东突厥以后,又给以妥善安置,优礼相待。
西突厥在唐初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奴役当地各族,阴断中西商路,对唐构成威胁。为维护对西域的管辖和保护中西商路,唐高宗时,利用西突厥内部纷争加剧,趁机进兵,于657年灭掉西厥。
3.唐对突厥故地的管辖(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东突厥亡后,唐太宗在其故地任用原东突厥首领进行管理。对西突厥:640年,唐太宗为打击西突厥,派兵攻占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设置安西都护府,控制了西域天山南路包括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西突厥亡后,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讲述时,出示两都护府投影片,使学生明其管辖范围)。
两个都护府是唐管辖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都护府的官员由唐政府任命,其中一些官员由西域各族首领担任,并统辖着几万边防军。唐朝通过两个都护府的设置,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疆,保障了中西商路的畅通,西域和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的。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应向学生强调两都护府设置的历史意义)。
(二)回纥(投影片)。
(提问)同突厥相比,回纥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回纥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曾受突厥控制,因此他们的习俗与突厥相近。六、七世纪时,回纥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指“唐后期疆域图”),居无定所,“随水草转徙”。回纥人健朴豪爽,君臣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应向学生强调这点)。受突厥影响,他们使用突厥语言文字。随着和内地的接触增多,8世纪中期,回纥有了农业、商业,开始建筑城市和宫室,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向学生强调,这是和突厥不同的地方)。
2.回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回纥汗国是何时、由谁建立的?又是在何时瓦解的?(指导学生看书、议论、回答)东突厥亡后,回纥逐渐向南发展,和唐关系密切起来。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各部,建立起回纥汗国。其辖地西起阿尔泰山,东到黑龙江上游,大漠南北尽为所有,可汗王廷设在色楞格河上游(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弄清回纥汗国范围)。骨力裴罗和唐友好,唐玄宗封他为“怀仁可汗”。8世纪晚期,回纥上书唐朝,请示改称“回鹘”,意思是像“鹰鹘”那样轻捷勇猛,这反映了回纥民族尚武的精神。9世纪中期,回鹘内部纷争激烈,国力削弱,汗国瓦解。此后回鹘人大部分西迁,其中迁到今天新疆的一支(西州回鹘),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副板书“西州回鹘”,并提示学生在学习宋元部分时,还要讲到它)。
3.唐与回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投影)。
(提问)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回纥和唐的关系是亲密友好的?(指导学生看书、回答)回纥和唐长期友好。在政治上,受唐册封,接受唐的领导。安史之乱时(揭示学生,以后要讲到),唐政府曾两次求助回纥骑兵帮助平叛。唐还三次将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课本上提到的太和公主就是第三次出嫁的公主。在经济上,回纥用马匹、皮毛换取唐的丝绸、茶叶和粮食,双方贸易往来密切。在文化上,回纥受中原文化影响,有了农业、商业,建筑了城市和宫室,从游牧生活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该部分前面已述过,可略提及)。回纥采用唐朝历法,回纥贵族喜穿华丽的丝绸服装(指导学生看“回纥贵族”图画并要求记忆),回纥的某些风俗也被唐朝内地人民所接受。长安、洛阳等都市的汉人爱穿回纥服装。当时一位诗人说:“回鹘衣装回鹘马”,正是汉族和回纥两族人民往来密切和汉族人民喜爱回纥文化的生动写照。回纥人到唐朝内地经商的很多,许多人在长安等地居住,长留不归,与汉族通婚。
(三)(投影)。
1.生活及习俗:狩猎、农耕、穴居(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人生活在哪里?其习俗有什么特点?(学生看书、议论、回答)是生活在我国长白山、黑龙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他们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活,主要从事狩猎,也从事农耕,种植粟、麦等作物。为了抵御严冬,人掘地为穴,上在架上覆土,相聚而居。
2.渤海政权的建立(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说一说粟末的发展和建立政权的情况(学生看书、回答)。有许多部。唐初,居于黑龙江下游两岸的黑水(今黑龙江)部(提示学生,在讲辽金时期时还要着重提到)和生活在粟末水(今松花江)的粟末部逐渐强大起来,尤其是粟末部文化程度较高。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与唐通好。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大祚荣就专以渤海为国号。渤海受唐朝文化影响较深,经济文化发达,史称“海东盛国”(讲述时,强调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
3.渤海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渤海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渤海都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仿唐长安城建筑,布局对称严整,是当时东北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指导学生看“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和“石灯塔”图画)。渤海政权自建立起,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有的人在唐朝考中进士,有的学成回国在政府中任要职,这些留唐学生大力传播了中原文化(该部分内容系课文小字,如时间不够可不讲。温庭筠诗可着重点一下“车书本一家”的含义)。
(四)南诏(投影片)。
1.南诏的统一:(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南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指导学生看书、议论、回答)唐朝时,在云南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在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诏,即六个较大的部落。六诏当中包括有今天彝族(提示学生注意“彝”字写法)、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其最南的一诏称南诏。8世纪前期,南诏势力强大起来,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738年,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南诏政权正式建立(课本小字“皮罗阁设计灭五诏”的传说,由学生阅读)。
2.南诏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南诏和唐关系密切。南诏立国165年,历代国王继位都受唐册封。为了发展南诏的经济文化,南诏王不断派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副板书)学习。汉族工匠也大批进入南诏,他们带去了精湛的手工技术,促进了南诏丝织、冶铁和建筑业的发展。著名的大理千寻塔就是汉族工匠帮助建立的。它是汉族人民和西南各族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指导学生看“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彩图,说明其高超的建筑工艺,并强调大理三塔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五)吐蕃——藏族祖先(投影片)。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农耕、冶作、尚武(边讲述、边投影)。
(提问)吐蕃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他们生活在哪里?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议论、回答〉强调本目的也是本课的重点)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他们有的从事游牧,有的从事农耕。饲养牦牛、猪、马和独峰缤纷(可略提独峰驼和双峰驼的区别),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他们用牦牛毛织布,住在毡帐里。他们能制作精美的金属器皿,制作的铠甲坚实耐用,就连劲弓刺刃也很难剌破。其习俗崇尚勇敢,以战死为荣,几代战死之家,被称赞为“荣誉甲门”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如时间不够,该部分内容可略讲,指导学生把课文要点记住)。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青藏高原何时得到统一?完成统一大业的英雄是谁?他把都城定在哪里?(学生看书、议论、回答)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赞普。他平定的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的叛乱,又打败了邻近一些部落,统一了青藏高原。这是青藏地区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完成统一后,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从此,吐蕃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统一政权时期(讲述时,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强调松赞干布是统一吐蕃,而不是开始建立吐蕃政权)。
3.文成公主入吐蕃(板书)。
(提问)谁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文成公主入吐蕃是怎么回事〉有何重大意义?(指导学生看书、议论,提示学生注意课本彩图《步辇图》,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松赞干布几次遣使向唐求婚。640年,他又派大相禄东赞为求婚使臣,携重礼再闪求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次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到柏海(今扎陵湖或鄂陵湖)迎接(讲该部分时,要说明《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这是珍贵的形象资料。在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时,要指导学生看p28《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松赞干布还特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华丽的王宫(今布达拉宫前身)。为了尊重文成公主的宗教信仰(文成公主信佛),又为她修建大昭寺(今拉萨大昭寺前身)。如今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还保存许多唐朝的珍贵文物(指导学生看《大昭寺》图画,说明大昭寺是汉族人民和吐蕃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
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又与唐通婚结好,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他不愧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而文成公主入吐蕃意主也深为远大:和亲后,吐蕃贵族放弃了传统的毡裘笨重服装(指导学生对经p28《吐蕃赞晋图》和《回纥贵族》两幅图画中的人物服装,以说明吐蕃传统的毡裘服装之笨重),改穿华丽轻软的丝绸衣服。吐蕃人民学会了养蚕;改变了的始粗放的农耕操作方法,学会了平整土地和种植蔬菜的技术。松赞干布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和吐蕃历法,还派贵族子弟赴长安学习。在中的文化的影响下,吐蕃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文成公主为发展唐蕃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讲述时,指导学生看课本《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彩图,指出他们二人世世代代受到藏族人民的崇敬,以加深学生对其联姻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同时,吐蕃的土特产,如马匹、金银器皿、玛瑙杯等也输入内地,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尺带珠丹联姻金城公主(投影片)。
唐太宗以后(松赞干布在唐太宗死后一年死去),唐蕃关系继续发展。710年,唐中宗又应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请求,把宗室女金成公主嫁给他。金城公主入吐蕃,进一步传播了中原文化,发展了唐蕃友谊。730年,尺带珠丹怀着感激的心情上书唐玄宗(时唐中宗已死)说:“外甥是行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唐蕃友谊已情同手足,义为一家(要学生阅读29尺丹上书之语,并适当解释)。
3.巩固小结。
本课通过叙述突厥、加纥、、南诏、吐蕃等族的历史,以及他们和唐朝的密切关系,说明了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在祖国各民族交往的历史长河中,唐王朝尤为重要,唐朝时候中央政权和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各强,友好交往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唐王朝的这种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边总结边画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及其与唐关系”示意图,请学生回答)。
4.布置作业 。
1.画出唐朝时期边疆主要民族的分布示意图。
2.简答突厥、回纥、、南诏、吐蕃同唐朝的友好关系。
(三)教学建议。
1为提高教学效果,宜尽量采用电教手段(手法可多样,如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采用教师边讲述边写投影形式,重要的年代、地点、人名、族名亦可由学生书写投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为讲清楚各民族的发展线索,教学宜采用图示法,结合讲述议论法。
3.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图画,以期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课讲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我国现在的边疆地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六
【学习目标】。
1、了解当时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
2、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3、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族的反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 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难点】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导入新课】。
【学习过程】仔细全面的阅读课本,认真完成学案。
一、唐朝的哪两位皇帝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机构?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bo)人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2、当时的吐蕃(bo)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3、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1)7世纪前期,吐蕃的赞普__________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___________。
(2)唐太宗把____________嫁给他。
(3)此次和亲的意义:
(4)8世纪初,唐朝又将_____________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三、唐与回纥(he)、靺鞨、南诏的关系。
1、回纥是________________的祖先,8世纪中期,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双方关系友好。后回纥改名为____________。
2、靺鞨族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__,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_________”为号。有“_______________”之称。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1、课本p22动脑筋。
2、认真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吐蕃、松赞干布、逻些、回纥、回鹄、粟末靺鞨、南诏、彝族等。
【思维拓展】。
用史实说明唐朝统治者是怎样灵活处理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的?并谈谈你的感想。
【牛刀小试】。
同步训练一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
【自我评价】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学习心得】。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觉筑起抵御不良思想的“防火墙”。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误入歧途,掉进网络“陷阱”。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觉筑起抵御不良思想的“防火墙”。
教学准备:
请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途径,每人找出至少一个网络“陷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渡:网络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中也有一些负面消极的东西。
二、教学互动一。
1.阅读课本第29页《我看“电脑热”》。
三、教学互动二。
1.自主阅读30到31页的内容。
全班同学将这些找到的“陷阱”进行汇总。
4.我们有办法避免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吗?
四、教学互动三。
2.讨论:你知道哪些途径可以避免网络“陷阱”。
五、教学互动四。
1.复习四年级下册学过的“网络文明公约”。
2.讨论:为什么我国有关部门要规定“国内游戏厅禁止中小学生进入?”
3.为了坚决执行这一规定,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请你献计献策。
4.全班同学合作,写一封遵守网络公约的倡议书。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八
以上这些,都是同学们需要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不仅仅“娶”回了汉族的文成公主,而且“娶”回了中原的养蚕方法、耕作技术、酿酒技术……请你分别从唐朝和吐蕃的角度,谈谈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
2.由于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各民族关系融洽。这对唐朝盛世局面的形成有什么促进作用呢?请你围绕“唐的富强与其民族政策的关系”这一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
一、选择题。
1.回纥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
a.白族 b.彝族 c.藏族 d.维吾尔族。
2.唐太宗将哪一位公主嫁到吐蕃?( )。
a.金城公主 b.文成公主 c.高阳公主 d.尺尊公主。
二、多项选择题。
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有( )。
a.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b.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
c.中原政权在边疆设立管辖机构 d.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填图题。
上面是一幅《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请分别将吐蕃、回鹘、黑水靺鞨、南诏等各民族填到图上相应的位置。
a. b. c. d.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现行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谈谈它与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异同。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九
窗体底端。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突厥的兴衰、唐和突厥的关系以及唐对突厥故地的管辖。回纥的发展,唐和回纥的友好关系。的兴起以及粟末和唐的密切关系。南诏的发展,唐和南诏的密切交往。吐蕃的统一,唐蕃“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突厥、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和建设,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唐朝空前强盛,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密切,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
(3)唐朝和边疆各民族的关系,友好往来、互相帮助、互相融合是其主流。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更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和边疆民族和睦相处的典范。
(4)祖国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祖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
3.要求培养学生能力:
(1)指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图示法归纳、概括和综合教材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比较突厥和回纥等民族在生活习俗和文化诸方面的异同,指导学生初步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和表述相似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2.本课难点: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难点。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备。
1.自制突厥、回纥、、南诏、吐蕃板书提纲投影片各一。
2.自制《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和《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投影片。
板书设计。
(一)突厥。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冶铁、创字。
2.突厥汗国的兴衰:
(五)吐蕃——藏族祖先。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农耕、冶作、尚武。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讲过了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号称盛世。唐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同时,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交往史上,唐朝以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友好地对待少数民族,也堪称历世王朝的典范。这节课,我们就讲唐朝时期的边疆主要民族以及唐朝和它们的关系。
2.讲授新课。
(提问)“和同为一家”怎样解释?课文大方框里的揭示都讲了些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并在课本22页和24页两个疆域图中用笔标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和同为一家”这句话概括了唐朝和边疆各族之间的友好亲密关系。唐朝时期,北部和西北地区主要有突厥、回纥,东北有,西南地区有南诏和青藏高原的吐蕃,他们和唐关系密切。
(一)突厥(投影映出)。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冶铁、创字(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哪些特点?他们和以前讲过的哪个古代民族习俗相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看课本p23“突厥骑兵”图画,并回答)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5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提示学生在“唐前期疆域图”标出它的地理位置),他们放牧马、牛、羊、驼,饮奶吃肉,强健剽悍,擅长骑射,风俗习惯和匈奴大体相同。突厥人学会了冶铁,善于制作刀矛和甲剑。在我国古代北方各族中,突厥人第一个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强调指出突厥文字自5世纪开始创制和使用,到8世纪时,突厥文字结构已相当完整,词汇也相当丰富。
2.突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汗国何时建立?何进分裂?(指导学生看书,回答)6世纪中期,空厥强大起来。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副板书)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突厥汗国最盛时曾控制了东起辽河上游,西到中亚里海的广阔地区(指“唐前期疆域图”)。但由于突厥汗国是建立在强力征服的基础上,汗国内部各种矛盾尖锐复杂,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不断反抗,贵族之间争斗加剧。6世纪末,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山以东直到兴安岭,是东突厥辖地;山以西直到里海的广大地区由西突厥控制(指“唐前期疆域图”)。
唐朝初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副板书)趁机多次南下骚扰,对唐威胁很大。630年唐军在阴山一战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唐太宗对颉利等芝突厥统治者优以相待,让他们住在长安,赐给田宅,授予官爵,颉利等十分感激。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讲述时,可指导学生看课本p23“渭水之盟”图画和相关小字部分,使学生弄清:由于东突厥多次南下骚扰,严重威胁了唐的安全,唐太宗才决心用战争解除这种威胁,灭掉东突厥。他的开明之处在于:在打败东突厥以后,又给以妥善安置,优礼相待。
西突厥在唐初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奴役当地各族,阴断中西商路,对唐构成威胁。为维护对西域的管辖和保护中西商路,唐高宗时,利用西突厥内部纷争加剧,趁机进兵,于657年灭掉西厥。
3.唐对突厥故地的管辖(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东突厥亡后,唐太宗在其故地任用原东突厥首领进行管理。对西突厥:640年,唐太宗为打击西突厥,派兵攻占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设置安西都护府,控制了西域天山南路包括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西突厥亡后,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讲述时,出示两都护府投影片,使学生明其管辖范围)。
两个都护府是唐管辖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都护府的官员由唐政府任命,其中一些官员由西域各族首领担任,并统辖着几万边防军。唐朝通过两个都护府的设置,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疆,保障了中西商路的畅通,西域和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的。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应向学生强调两都护府设置的历史意义)。
(二)回纥(投影片)。
(提问)同突厥相比,回纥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回纥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曾受突厥控制,因此他们的习俗与突厥相近。六、七世纪时,回纥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指“唐后期疆域图”),居无定所,“随水草转徙”。回纥人健朴豪爽,君臣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应向学生强调这点)。受突厥影响,他们使用突厥语言文字。随着和内地的接触增多,8世纪中期,回纥有了农业、商业,开始建筑城市和宫室,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向学生强调,这是和突厥不同的地方)。
2.回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回纥汗国是何时、由谁建立的?又是在何时瓦解的?(指导学生看书、议论、回答)东突厥亡后,回纥逐渐向南发展,和唐关系密切起来。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各部,建立起回纥汗国。其辖地西起阿尔泰山,东到黑龙江上游,大漠南北尽为所有,可汗王廷设在色楞格河上游(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弄清回纥汗国范围)。骨力裴罗和唐友好,唐玄宗封他为“怀仁可汗”。8世纪晚期,回纥上书唐朝,请示改称“回鹘”,意思是像“鹰鹘”那样轻捷勇猛,这反映了回纥民族尚武的精神。9世纪中期,回鹘内部纷争激烈,国力削弱,汗国瓦解。此后回鹘人大部分西迁,其中迁到今天新疆的一支(西州回鹘),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副板书“西州回鹘”,并提示学生在学习宋元部分时,还要讲到它)。
3.唐与回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投影)。
(提问)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回纥和唐的关系是亲密友好的?(指导学生看书、回答)回纥和唐长期友好。在政治上,受唐册封,接受唐的领导。安史之乱时(揭示学生,以后要讲到),唐政府曾两次求助回纥骑兵帮助平叛。唐还三次将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课本上提到的太和公主就是第三次出嫁的公主。在经济上,回纥用马匹、皮毛换取唐的丝绸、茶叶和粮食,双方贸易往来密切。在文化上,回纥受中原文化影响,有了农业、商业,建筑了城市和宫室,从游牧生活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该部分前面已述过,可略提及)。回纥采用唐朝历法,回纥贵族喜穿华丽的丝绸服装(指导学生看“回纥贵族”图画并要求记忆),回纥的某些风俗也被唐朝内地人民所接受。长安、洛阳等都市的汉人爱穿回纥服装。当时一位诗人说:“回鹘衣装回鹘马”,正是汉族和回纥两族人民往来密切和汉族人民喜爱回纥文化的生动写照。回纥人到唐朝内地经商的很多,许多人在长安等地居住,长留不归,与汉族通婚。
(三)(投影)。
1.生活及习俗:狩猎、农耕、穴居(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人生活在哪里?其习俗有什么特点?(学生看书、议论、回答)是生活在我国长白山、黑龙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他们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活,主要从事狩猎,也从事农耕,种植粟、麦等作物。为了抵御严冬,人掘地为穴,上在架上覆土,相聚而居。
2.渤海政权的建立(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说一说粟末的发展和建立政权的情况(学生看书、回答)。有许多部。唐初,居于黑龙江下游两岸的黑水(今黑龙江)部(提示学生,在讲辽金时期时还要着重提到)和生活在粟末水(今松花江)的粟末部逐渐强大起来,尤其是粟末部文化程度较高。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与唐通好。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大祚荣就专以渤海为国号。渤海受唐朝文化影响较深,经济文化发达,史称“海东盛国”(讲述时,强调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
3.渤海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渤海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渤海都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仿唐长安城建筑,布局对称严整,是当时东北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指导学生看“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和“石灯塔”图画)。渤海政权自建立起,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有的人在唐朝考中进士,有的学成回国在政府中任要职,这些留唐学生大力传播了中原文化(该部分内容系课文小字,如时间不够可不讲。温庭筠诗可着重点一下“车书本一家”的含义)。
(四)南诏(投影片)。
1.南诏的统一:(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南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指导学生看书、议论、回答)唐朝时,在云南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在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诏,即六个较大的部落。六诏当中包括有今天彝族(提示学生注意“彝”字写法)、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其最南的一诏称南诏。8世纪前期,南诏势力强大起来,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738年,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南诏政权正式建立(课本小字“皮罗阁设计灭五诏”的传说,由学生阅读)。
2.南诏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南诏和唐关系密切。南诏立国165年,历代国王继位都受唐册封。为了发展南诏的经济文化,南诏王不断派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副板书)学习。汉族工匠也大批进入南诏,他们带去了精湛的手工技术,促进了南诏丝织、冶铁和建筑业的发展。著名的大理千寻塔就是汉族工匠帮助建立的。它是汉族人民和西南各族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指导学生看“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彩图,说明其高超的建筑工艺,并强调大理三塔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五)吐蕃——藏族祖先(投影片)。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农耕、冶作、尚武(边讲述、边投影)。
(提问)吐蕃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他们生活在哪里?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议论、回答〉强调本目的也是本课的重点)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他们有的从事游牧,有的从事农耕。饲养牦牛、猪、马和独峰缤纷(可略提独峰驼和双峰驼的区别),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他们用牦牛毛织布,住在毡帐里。他们能制作精美的金属器皿,制作的铠甲坚实耐用,就连劲弓刺刃也很难剌破。其习俗崇尚勇敢,以战死为荣,几代战死之家,被称赞为“荣誉甲门”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如时间不够,该部分内容可略讲,指导学生把课文要点记住)。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青藏高原何时得到统一?完成统一大业的英雄是谁?他把都城定在哪里?(学生看书、议论、回答)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赞普。他平定的'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的叛乱,又打败了邻近一些部落,统一了青藏高原。这是青藏地区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完成统一后,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从此,吐蕃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统一政权时期(讲述时,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强调松赞干布是统一吐蕃,而不是开始建立吐蕃政权)。
3.文成公主入吐蕃(板书)。
(提问)谁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文成公主入吐蕃是怎么回事〉有何重大意义?(指导学生看书、议论,提示学生注意课本彩图《步辇图》,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松赞干布几次遣使向唐求婚。640年,他又派大相禄东赞为求婚使臣,携重礼再闪求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次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到柏海(今扎陵湖或鄂陵湖)迎接(讲该部分时,要说明《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这是珍贵的形象资料。在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时,要指导学生看p28《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松赞干布还特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华丽的王宫(今布达拉宫前身)。为了尊重文成公主的宗教信仰(文成公主信佛),又为她修建大昭寺(今拉萨大昭寺前身)。如今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还保存许多唐朝的珍贵文物(指导学生看《大昭寺》图画,说明大昭寺是汉族人民和吐蕃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
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又与唐通婚结好,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他不愧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而文成公主入吐蕃意主也深为远大:和亲后,吐蕃贵族放弃了传统的毡裘笨重服装(指导学生对经p28《吐蕃赞晋图》和《回纥贵族》两幅图画中的人物服装,以说明吐蕃传统的毡裘服装之笨重),改穿华丽轻软的丝绸衣服。吐蕃人民学会了养蚕;改变了的始粗放的农耕操作方法,学会了平整土地和种植蔬菜的技术。松赞干布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和吐蕃历法,还派贵族子弟赴长安学习。在中的文化的影响下,吐蕃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文成公主为发展唐蕃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讲述时,指导学生看课本《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彩图,指出他们二人世世代代受到藏族人民的崇敬,以加深学生对其联姻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同时,吐蕃的土特产,如马匹、金银器皿、玛瑙杯等也输入内地,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尺带珠丹联姻金城公主(投影片)。
唐太宗以后(松赞干布在唐太宗死后一年死去),唐蕃关系继续发展。7,唐中宗又应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请求,把宗室女金成公主嫁给他。金城公主入吐蕃,进一步传播了中原文化,发展了唐蕃友谊。730年,尺带珠丹怀着感激的心情上书唐玄宗(时唐中宗已死)说:“外甥是行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唐蕃友谊已情同手足,义为一家(要学生阅读29尺丹上书之语,并适当解释)。
3.巩固小结。
本课通过叙述突厥、加纥、、南诏、吐蕃等族的历史,以及他们和唐朝的密切关系,说明了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在祖国各民族交往的历史长河中,唐王朝尤为重要,唐朝时候中央政权和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各强,友好交往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唐王朝的这种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边总结边画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及其与唐关系”示意图,请学生回答)。
4.布置作业。
1.画出唐朝时期边疆主要民族的分布示意图。
2.简答突厥、回纥、、南诏、吐蕃同唐朝的友好关系。
(三)教学建议。
1为提高教学效果,宜尽量采用电教手段(手法可多样,如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采用教师边讲述边写投影形式,重要的年代、地点、人名、族名亦可由学生书写投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为讲清楚各民族的发展线索,教学宜采用图示法,结合讲述议论法。
3.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图画,以期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课讲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我国现在的边疆地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
1、认识几种常见的豆及豆类食品,能大胆表达豆类的特征和用途。
2、初步知道豆制品有营养,萌发喜欢吃各种豆类食品的愿望。
1、一瓶豆罐。
2、各色各类豆子
3、相关的豆类食品。
出示豆罐,摇一摇
听一听、猜一猜里面藏了什么?
请一幼儿打开罐子,看一看里面到底藏了什么。
(1)请你们每人拿一粒黄豆宝宝,放在手心里看一看,和朋友说一说,它们长得什么样?(引导幼儿从大小、颜色、形状上去观察。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豆萁,了解豆萁。)
(2)教师简单小结。
(3)你们知道黄豆宝宝可以做成哪些东西?
(1)小朋友说的这些豆制品都是我们平时吃得比较多的东西,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也是黄豆宝宝做成的,除了吃的,还有用的,小朋友想不想认识它们呀?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好听的故事,《黄豆爷爷过生日》。
哪些宝宝来给黄豆爷爷祝贺生日?
根据幼儿回答演示幻灯。
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哪些以前不知道的事?
小结:黄豆爷爷今天特别开心,它的这么多子孙都是黄豆宝宝做成的:酱油、豆油、豆浆、肥皂、油漆、连汽车轮胎也离不开黄豆宝宝,黄豆的用处可真大!
(1)除了黄豆,你还知道哪些豆宝宝?
(2)参观豆制品展
你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豆宝宝,真了不起!现在呀,我们去参加一个豆制食品展览会,看看我们认识的豆宝宝在那儿变成了什么,好吗?请你们看仔细,想一想,它是由什么豆宝宝变成的。(请每个小朋友拿好一样豆制食品,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你看到的豆制食品是什么,是由什么豆宝宝变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喜欢吃豆制食品吗?最喜欢吃什么?(什么味道?为什么?)
知道吗,豆制食品不但好吃,还非常有营养呢,听听豆爷爷在对我们说什么。(录音)
(豆制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抵抗力,使我们少生病,还有钙和脂肪,能帮助我们的骨骼生长,豆制品是人们健康的好朋友)
(1)豆制食品要回家了,小朋友们来帮帮忙吧,在送他们回家前,想想他是哪个豆宝宝变的,该回哪个家。
(2)幼儿将豆制食品送回家。
延伸活动:品尝豆制品。
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鼓励幼儿运用耳朵听,小手摸,眼睛看,等感官积极的观察和操作,于是我预设了观察、探索黄豆这一环节,通过探究之后,每位幼儿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对于中班幼儿来说,颜色,大小,形状的不同,幼儿不难发现。当幼儿提到豆宝宝身上都有一张“小嘴巴”时,我对孩子的细心观察及时进行了肯定,并将此知识扩展,让孩子们知道那是豆宝宝发芽的地方。但纵观整个活动,这个环节占用了较多时间,可以放在活动前期的经验丰富中,本次活动时略带过即可。
“展览会上有哪些豆制品,它们分别是哪些豆宝宝变的?和你好朋友一起去看看,说说吧!”对这些小细节的处理还是比较好的,为幼儿提供了交流,分享和探索过程和结果的机会,很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合作,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在引导幼儿探索豆制品由何种豆宝宝所变成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辨别的方法,而是让孩子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幼儿通过自主的`观察和探索,发现:豆沙由赤豆变成,因为豆沙是红色的,它们的颜色和豆宝宝很接近;绿豆糕由绿豆变成,因为包装上有“绿豆糕”的字样;酱油由黄豆变成,因为酱油的包装上有黄豆的图案。粉丝由绿豆变成,因为说明书上有介绍……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在这一环节中,如果再加一个小结提升幼儿的经验就更好了,即有些豆制食品的颜色和豆的颜色是相近的,而有些豆制食品在经过加工后其颜色会发生很大变化,和原来豆的颜色不一样。
为豆制品找家这个环节,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幼儿再次操作,使他们对成功的体验达到了高潮。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一
活动目标:
1、简单区分小鸡、公鸡和母鸡的外形特征。
2、了解鸡的生活习性。
3、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饲养角里有小鸡、公鸡(录有公鸡、母鸡叫声的磁带)。
活动过程:
1、听一听,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
2、认识小鸡。鼓励幼儿看一看小鸡的眼睛、腿和翅膀,摸一摸小鸡的绒毛,找一找小鸡的耳朵、鼻子在哪里?,!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学一学小鸡的叫声。
3、比较公鸡和母鸡的不同之处(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
4、小结:公鸡和母鸡一样的是他们都有翅膀、两条腿、鸡冠,不一样的是公鸡的羽毛比母鸡的羽毛漂亮。公鸡头上有高高的鸡冠,每天早晨打鸣,而母鸡的鸡冠比公鸡的鸡冠小,会咕咕叫,会下蛋。
5、讨论: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母鸡生下的蛋经过一定时间的孵化就变成小鸡了(帮助幼儿理解小鸡一家的关系)。
活动反思:
我班幼儿很喜欢小动物,我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精心设计了本次主题活动,给幼儿创设一个可自由探索的空间。从本次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够认识鸡的一家,知道鸡蛋从哪来的,而且从中还会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二
作为新教师的观摩课,我选择了第四课《小鸡的一家》,因为这首歌旋律简单,活泼,而且可以分角色表演爸爸、妈妈、宝宝,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非常讨喜。在执教之前,我的想法就是在课堂中,能够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聆听音乐,模仿老师的正确演唱中,自己独立的把歌学会,发挥自主能动性,而不是一味的听我讲,跟我唱。这一点在我设计的教案和讲课过程中,还是比较明显得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的,他们也是在主动学习的。
在教学设计方法上,课堂主线是:熟悉节奏歌词——演唱歌曲——表演歌曲——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这节课上下来,时间的掌控上比试讲那次有进步,把握的比较准确,我还是以“把课上完整,把歌曲学会”的目标去设计整节课的,导致环节虽流畅但是新颖度欠佳,精彩度低,方法比较单一,比如熟悉歌词节奏这块内容的设计,方法就不是很多变。而且上课时容易出现口头禅和口语化的语言,这些不足的地方还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的磨练,提高教学方法的多变性和教学思维的灵活性。
音乐课的氛围应该是轻松活泼的,我也非常希望学生通过与歌词非常贴切形象的动作,分角色表演,能真正的投入在课堂音乐当中,大胆的表现自己。在表演的过程中,还是发现在学唱歌曲时没落实好335的音准和附点节奏,唱出来的歌曲不是很满意。而且作为新老师,可能过分的去关注课堂的纪律,我总想让每个学生都能乖乖的听老师的每句话,所以自己的上课状态来看,还是过分的严肃了,给别人的感觉是笑脸太少,有点严格。这一点以后我会慢慢调整,多给学生肯定的笑脸和赞美,少一点责怪和批评。
最后非常感谢组内的各位老师,她们的意见对我来说都非常宝贵。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三
1、了解当时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
2、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3、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族的反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仔细全面的阅读课本,认真完成学案。
一、唐朝的哪两位皇帝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机构?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bo)人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2、当时的吐蕃(bo)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3、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1)7世纪前期,吐蕃的赞普__________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___________。
(2)唐太宗把____________嫁给他。
(3)此次和亲的意义:
(4)8世纪初,唐朝又将_____________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三、唐与回纥(he)、靺鞨、南诏的关系
1、回纥是________________的祖先,8世纪中期,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双方关系友好。后回纥改名为____________。
2、靺鞨族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__,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_________”为号。有“_______________”之称。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1、课本p22动脑筋
2、认真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吐蕃、松赞干布、逻些、回纥、回鹄、粟末靺鞨、南诏、彝族等。
用史实说明唐朝统治者是怎样灵活处理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的?并谈谈你的感想。
同步训练一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
掌握的很好好一般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四
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观点的理解
讲述法
多媒体辅助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
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五
能为学生打造一个生动的、有趣的、专业的、全方位的音乐课堂一直是我的教学梦想。基于这个想法,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打造这个多彩的课堂,课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扎扎实实的做好课堂常规和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本课的重难点之一是用轻巧的声音唱好闭口音“叽”,于是,我结合之前学过的开口音“wo”和“ge”改变了一个发生练习曲,进行了一个非常专业的练习,有趣生动,也把歌里三种形象的歌声都练习了,为学习歌曲做了铺垫。
在教唱的环节也是从扎实出发,把每一个重难点的练习都放在每一个精心设计的环节里,在“顺其自然”中解决每一个小问题,如果遇到不准确的地方就停下来及时纠正。使得学习的过程的每一步都扎扎实实,在这个基础上,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歌词学生们就可以很快的自己学会了。
小学低年级学生是好动、好奇、好模仿的,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把教学内容渗透到形式多样的各种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比如:在创编形象的表演中,在小乐器的使用中,在同学们戴上头饰分组分角色的形象表演中,学生们都乐在其中,“玩”的不亦乐乎,也很好的完成了课堂任务。所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体验五彩课堂,给学生一个真正的快乐的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