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让美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论文(六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让美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一
众所周知,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师生都满意的课堂----和谐课堂,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不时会发现一些不和谐因素,有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打瞌睡睡觉;有学生不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很少有交流沟通,即使有交流也是提问式的而非对话式的、相互探究式的,甚至师生关系相当紧张,这些现象与新课标要求的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极不相称.为改变这些不和谐现象,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奏响数学课堂和谐的旋律,努力使课堂教学处于“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要将过去的“要我学”提升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和有效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开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微笑着来到课堂,因为你的微笑能给一堂课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除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外,还有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通过眼神、肢体语言进行着无声的感情交流,微笑创造了情感交流的前提,知识的交流就变得非常轻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其次教师幽默的语言表达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
2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相信每一位学生具有创造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有次听了一节高三数学公开课,授课老师共讲了7道题,40分钟都是老师一口气讲到底,学生没有思考和练习的时间,理由是高三时间太紧了,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评课老师一致认为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给学生们一点时间和空间,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增强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绝知此事,需要“躬行”,这样,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和谐课堂才能成为可能.
3尊重学生的差异,赏识学生的进步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院”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千差万别,动态发展。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满怀对每一位学生的爱,承认他们的学习差异,给每一位学生创造表达和发挥的机会.如笔者在《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课中,要学生画出函数与的图象并观察图象特点,有的学生画出的图象很优美,并能很快发现图象的特点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而有的学生则不然,有的甚至把曲线画成了折线,但都勇敢大胆地动手在作图,在思考,在创造,所以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赏识学生的进步,树立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的兴趣,创新他们的思维.老师的赏识,象希望的种子,激发了他们的潜能,鼓励着他们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人的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个“四块糖果”的故事,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要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总之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最终目标.
4通过爱的感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是否取得成功,很难想象一个师生对立、气氛紧张的课堂能起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主动接触、关心、热爱学生,用无私的爱去感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才能相互尊重和配合,营造出民主和谐、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习效率.
5创建合作探究型问题,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安排几个合作探究型问题,给学生创造参与的平台,如笔者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课中,推导出开口朝右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后,问:如果抛物线的开口朝左它的标准方程又会怎样呢?朝上或朝下呢?让学生合作交流,自行推导其他形式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写出对应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并列出表格加以对比.学生很难独立自主的得出对应的方程和图象,只有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友爱,又充满互助和竞赛,表现出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新课程实施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新课程还强调“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课堂的多元性、同时性、即时性、历时性和难以预料的课堂气氛,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让美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二
课堂因对话而美好对话让课堂更精彩论文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从而走向教师与学生“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那么如何实施对话式教学,实现师生互动、心灵交流的课堂呢?
一、充分认识对话式教学的实质。简单的理解为只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是对话式教学,而不考虑是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那么教师就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专门提问一些事实性的、记忆性的却根本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表面上看去整个课堂是热热闹闹,而事实上只是为问而问,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真正展开,也就成为无实际意义的“对话”。
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恰当的教学内容,在最恰当的时机,选择运用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并建立合作式学习。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只有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只是适时地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对话在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得到贯彻和体现。其次,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会”。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三、给每个学生说话的权利,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要达成真正的对话,达成双方思想上真正的相互回应和碰撞,就必须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才能对话,达成共识。
让美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三
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做法谈谈个人一些笨拙的见解:
一、课前习惯的培养
1、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好习惯。
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我的做法是坚持从正面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并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每接新班的第一天我就跟学生讲清楚了:课间应做好课前准备,如课前“摆好书本、削好铅笔、拿好本子……”这样可以帮我们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而且可以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树立“课前准备模范”,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好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爱上进,好模仿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榜样来自何方?学生最肯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一言一行为模仿榜样,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人和古人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另外榜样同样来自于学生这个群体的本身。所以,我还在班里树立“课前准备模范”,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3、制定行之有效奖罚制度,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奖励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手段,良好行为的强化物,是一种有利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坚持表扬为主。我把课前准备与班里的争星、加分、扣分结合起来。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刚开始,我在当天能全部做好课前准备的孩子的书上加10分,然后一个月后累计总得分,并公示成绩,表扬前5名学生、有进步的学生,且把他们当作示范星张贴在宣传栏上。渐渐地,大部分学生的行为已得到强化,于是,我让科代表按小组在评比栏上加分、扣分。现在,做好课前准备已成了我们班大部分孩子的自觉行为。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①从小学生的具有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好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十几减九”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问:“小朋友们喜欢电视中的大风车节目吗?”学生齐声回答:“喜欢。”“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大风车节目摄制组看一看。”(微机显示动画)大意是:大风车组的阿姨制作了12个风车,把这些风车装在了纸袋里,说是要给参加节目演出的小朋友们分一分。这位阿姨刚走,米老鼠来了,手忙脚乱地到处乱翻,看见袋子里装的是风车,很高兴,偷了9个风车就跑了,阿姨回来了,发现袋子里的风车少了。教师说:“同学们,阿姨一共制作了12个风车,米老鼠偷走了9个,你们能猜出袋子里还剩几个风车吗?”学生齐答:“能。”教师说:“光能说出得数不行,必须说出想的方法,你们拿出学具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摆能算出袋子里装几个风车呢?”这时学生非常高兴地、积极地摆着手中的风车。通过微机动画,为学生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②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一些生活上的解决问题,收水费、电费……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任何图形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三、扎实双基,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扎实双基方法:
①抓好课前口算。上课前5分钟,教师必须准备好6道口算,并把它写在黑板的一角,便于上课前学生抄好口算的题目,上课铃声一响,学生马上做口算,做完口算后集体评讲。建议:6道口算的设计最好以题组的形式设计,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②教学要达到有效,练习设计尤为重要,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效率。练习的设计最好能体现趣味性、生活性、层次性、针对性。练习设计着重以双基为主,适当设计一些拓展题。
培养数学能力方面:①重点培养学生说理能力。可以采用先让尖子说,然后同桌说,最后让学困生说,若学困生还是不行,可让尖子生带一带学困生,再让学困生全班面前说一说,说得通顺,老师马上表扬他。慢慢地,学困生也会大胆起来。②概括能力的培养。可用老师帮带的形式。如:概括法则时,教师可写好大部分内容,重点的地方让学生填空。③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用当小老师的办法,这种方法特别喜欢,我经常用这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关注学生思想变化
上课时、作业中如发现平时比较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怎么今天没精神,甚至上课不听课以及不交作业等,教师应及时找他们谈心,了解情况。建议大家对他们犯的一些错误,应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责骂,让他们改正错误,积极上进。
五、写好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技能
上完课后,你可课堂上最精彩或最失败的地方记录。如:当你提出一个问题,课堂上出现鸦雀无声时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怎样回答或是学生还是不能回答时,你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打破僵局的,只有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我相信教学的技能会不断提高。到学期末,写论文时,就有内容可写了。
六、做好培优扶差工作
学期初选好尖子生,加强辅导,适当设计一些习题(做到每天一道奥数题),让他们课后完成,然后班里几个尖子生对答案,若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问老师,老师再抽时间辅导他们。
学困生,上课时多关注,上完新课后,练习时,教师可悄悄地走学困生身边指导他,完成基本的练习,同时,对学困生多鼓励、多一些耐心、爱心、多一点微笑,比较基础的题目,可让学困生到黑板板演,做对了,教师及时表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渐追上队伍。
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适当选择以下策略进行教学:
1、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新课开始时,一般用这种策略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新课后,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对学困生可采用这一策略来教学,甚至还可让尖子生当小老师到讲台来上课)
3、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策略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勇于探究。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时要考虑知识点的探究价值,抓住重点知识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在探究结束时要及时进行评价,让学生在探究--理论--探究的每一环节都有所收获、有所体会。
4、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的策略(一些学生司空见惯的内容,而且学生的能力较强可适当选用这一策略。如:纳税)
让美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四
“315”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
从教十几年来,课改如春风细雨浸入了我的心灵,曾记得自己为上好一节课,会做各种各样的教具,有画的、有做的,会为了问题的设计绞尽脑汁,会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方设法收集各种相关的游戏、故事,会为了教学环节的过渡组织精炼的语言……课改伴随我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我一直在课改中成长,从以教师风采展示为主,到学生风采展示为主;从一支粉笔、一本书、三尺讲台的教学,到信息技术的教学……经过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在学校领导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摸索了一套适合我们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315”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对这种教学模式作个简单的介绍:
315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支撑:
相关理论――一切以学生的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315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简介:
“1”代表一条主线:搭建自主、合作、探究、高效的平台。
“5”代表五个环节:自主学习(新知我能懂,问题我解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合作交流(探究我出招,对学习内容进行“对学再群学”)、展示反馈(展示我精彩,展示任务的分配、准备、展示)、点拨提升(点拨我提升、挑战我接招,师生共同展示风采的双边教学)、当堂检测(收获我快乐,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
一、自主学习,课堂的前奏
课前进行自主学习预习新课,其实自主学习并不难,它并不仅仅是优秀学生的专利。通常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是一环套一环的,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也就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逻辑加深。遇到很多难以理解的地方属于正常现象。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把不懂的地方标注记号。当课堂上讨论到这方面的内容时,就会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知我能懂、问题我解决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在课前解决问题时,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自己思考、上网查资料、与同伴探讨等等,学生相应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小组合作交流,课堂的主载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有的问题解决了,而有的问题未达到完美的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解决这些问题,在小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采用一帮一对学的办法,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小组几个人可以在一起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对于这些问题,在后来的教学实践,我们不断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1)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在前期做好学生的工作,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责任,合作学习讲究集体中的所有成员要对教师负责,对小组负责,对自己负责。小组内所有成员都应为完成某项共同任务而献计献策,共同活动,大大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全班学生在进行分组时,要科学、合理,好中差搭配均衡,互帮互助,同时互相监督。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培养、训练,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与帮助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在非常开放、宽松的氛围下展开的,小组成员的思维都非常活跃,难免有的小组讨论会偏离主题或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争执不休。此时,教师就要介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研讨。有时遇到复杂问题可能一时谁都没想法,教师有必要介入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但要注意“点拨”绝不能“越俎代庖”,要适可而止,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
(二)对不清楚任务及操作程序的小组进行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虽然合作之前教师已经做了明确的任务及程序,但具体实施中可能仍然有小组会不清楚,操作中出现偏差,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各小组的合作学习都能正常进行。
(三)对已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表扬与点拨
个别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得较顺利,首先完成任务,教师绝不能对他们不闻不问。对他们置之不理,一方面会导致学生探究活动表面化,不求深解;另一方面在丧失组间竞争意识的同时会给合作学习的秩序产生影响,因为任务完成,无所事事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影响其他组的行为。所以,教师要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检查,如果完成很好要及时表扬,引导他们把本组的探究过程做整理,或者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四)对组内活动不协调的小组进行调控
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所以小组内可能出现不协调现象。此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协调组内成员的关系,就可以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可能在长期的训练中,可能会达到它真正的效果。
三、展示反馈、点拨提升,课堂的高潮
每个孩子都有想展示自己的欲望,只是由于学生的性格差异,有的学生这种表现的欲望会更强烈一些,而有的学生则会淡一些。在这个环节中,曾遇到这样的问题:每次展示都是同一个学生;展示过程中有照本宣读的现象等现象。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对于学生是极大的鼓励。记得我们班学生刚来的时候,班内让选一名文体委员,全班同学没一个人来担当,最后在学生的推动下终于定了一位学生。可是没过多久,他就来找我,怯懦地说:“老师,我不想当。”我说:“为什么呢?”他说:“我没当过,很担心当不好。”后来,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和他一起来到了教室,他站在讲台上,我和其他学生都在台下,我让所有同学和我一起配合他来完成最基本的口令。他第一声“稍息”发令后,我们几乎听不到,只有少部分听到的`同学按指示做了动作,我鼓励他,放开嗓子大声地把“稍息”喊出来,这样反复练了几次,感觉好多了,他也由原来的脸红脖子粗,变得自然大方了。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帮助他树立了极强地自信心。在以后学习中,他总是积极回答问题、思考,主动承担组里的各项任务,而且每次都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
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语,也许就是因为我们不经意的表扬,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在学生展示时,多鼓励发言少的同学上台展示,对他们的表现要认可,给予及时忠恳的评价,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把他们内心的表现欲唤醒,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成为所有人的课堂,而不会变成明星的专场。
四、当堂检测,课堂的收尾
任何课堂教学的改革,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更加高效的完成本节课的内容,目标达成的如何,只有通过检测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学生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收获了很多,这时让他们自己也对自己这节课的所学有一个检测,他们做到心中有数,课后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分层次的布置适当的作业,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升。
我们将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乘着课改之舟扬帆远航,把学生的创造力努力地诱导出来,将学生的生命感和创造感唤醒。
让美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五
不一样的思维让数学课堂更精彩的教学策略论文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指能够依据公理、原则、事实等剖析事物,沿着科学步骤解决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而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各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了。
一、在对不疑现象质疑中打破思维定势
在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学生在相同的环境里接受相同的信息,养成了相似的思考方式,也对很多经常发生的现象习以为常。而不一样的思维精妙之处就在于,在不疑之处发现疑问,在通常思维之外发现生机。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苹果掉落事件中发现了奥妙。而一旦推倒了这堵思维的墙,开阔了眼界,就能洞悉事物的真相。所以,教师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特别要推翻已有的思维定势和惯性。
如在上完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后,笔者单独上了一堂《1+1=2?》。首先列出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1+1=2的例子很多,诸如1个人加1个人等于2个人,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1辆汽车加1辆汽车等于2辆汽车等等。但是,真的所有的1加1都等于2吗?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笔者见机引导,1滴水加1滴水呢?有的同学说2滴水,有的同学说还是1滴水,但绝大多数的同学说是2滴水。于是,笔者说:“那我们一起见证事实吧!”就拿着滴管往试管里先滴1滴水,接着再滴1滴水,让学生看一下在试管里有几滴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还是1滴水,只不过是1大滴水。然后笔者进行拓展,大家还能举出1加1不等于2的例子吗?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如1块板拼接另1块板还是1块板等等。最后笔者总结1+1可能等于1,也可能等于2,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等于2,当然也可能等于其它的`数,加法是这样的,那么减法呢?通过这堂课,学生定势思维的墙被推倒了。
二、在无标准答案中训练思维的开放性
学校中的数学教学一般都建立在有标准答案的基础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拥有大致相似的思考路径。而生活中遭遇的问题大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事先也不可能知道,所以学生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常常会束手无策。因此,对于解决无标准答案的问题,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而这种科学的方法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感悟到。
基于此,笔者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以《访问水果店的老板》这节课为例,笔者将学生带到校门口的水果店里,让学生听水果店的老板介绍他自己是怎么做水果生意的,同时介绍水果的种类、价格。学生一边听一边记,笔者则特别强调每人回去后写一篇“如何让水果店盈利水平提高”的具体方案,完成时间是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结果出乎意外,学生的方案里充分利用了学过的数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计算成本和利润,虽然很多方案体现出学生年龄上的幼稚,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创意却令笔者惊讶。这说明经过不断的锻炼,思维就能绽放不同的光芒。
三、在不同前提条件中锻炼思维多样性
在不同的前提下,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答案,这也为培养学生多样性的思维奠定了基础。但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缺乏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至于放弃思考,长期以往,就导致学生思维固化了,更扼杀了他们自由思考的能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练习的编制上下了一番工夫。如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笔者经常增加一些通过改变条件而得出不同结论的应用题,譬如: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底面周长是9.42平方分米,高5分米,做这个水桶至少用了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至少能装多少水?这是一道原题,接下来笔者把它改成一个有盖的铁皮水桶,底面周长是9.42平方分米,高5分米,做这个水桶至少用了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至少能装多少水?又譬如某汽车制造厂上半年生产小汽车4800辆,下半年比上半年增产10%,问该汽车厂这一年生产小汽车多少辆?这也是原题,同样也进行了如下改变:某汽车制造厂上半年生产小汽车4800辆,下半年比上半年减产20%,那结果又是如何呢?经过不断的练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思维活跃,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展现学生不一样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灵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让美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六
让快乐超越课堂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生成论文
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思考、感悟的喜悦、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评价,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出一份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笔者拟从思考的快乐、体验的喜悦、交往的乐趣、彰显个性化的自评等方面浅谈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成。
享受思考的快乐
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
一次笔者在教学《穷人》时,在初读课文后,提问:你认为桑娜一家穷吗?学生一致认为他们一家很穷,并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穷”的内容。观点出乎意料的单一,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碰撞与论争。经思考我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教学中,学生思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思考的过程没有重视。思考时间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看书直接获得结果,对知识的产生、发展等思维过程难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坏,学生思维活动得不到充分展开)现成的结论从思考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剥夺了学生思考的快乐。
其实,教师只要给予学生充分享受思考过程的时间,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后来我在别的班级上这一课时,我提了同样的问题,要求是让学生1分钟后回答。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说:“老师,他们生活上很穷,但我觉得他们又并不贫穷……”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认为他们并不贫穷,我觉得他们是富翁。”“他们在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确实是穷人,但他们敢于面对艰难生活的坚强,关心别人的那份善良,却是金钱也买不到的财富,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虽然,思索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或许还会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 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唤醒感悟的喜悦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于永正语)
例: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就是这样的:指名朗读小姑娘与将军见面时的相关课文,一学生毫无感情地读着小姑娘的话“妈妈死了,妈妈死了!”有几个学生发生窃笑声,我便让笑的学生说说为什么?有的说“妈妈死了是件很伤心的事情,怎么能读得毫无感情呢?应读出伤心的语气”!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不是这样,小姑娘经受了炮火的惊吓,失去母亲的悲痛,遇到聂将军这样的陌生人应该很惊恐!应读出惊恐的语气!”还有的说:“小姑娘这么小,就受了这么多的惊吓,肯定吓呆了,应读出木讷的语气!”……于是,我让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小姑娘这种情况下会怎样?是何种表现?学生纷纷发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一学生说:“刚才同学说的几种都对,其实不同的人在遇到突发事情时,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或许是悲伤,有的则是无助,或木讷,或惊恐……”
在教学中,把这感悟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学生在朗读体会中产生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自得充满灵性的感悟,进行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的进行价值创造, 学生的喜悦在体验中被唤醒。
共享交往的乐趣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失去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借班上课”——教师其授业技巧的展示;“课堂法庭”——运用“法制化”手段进行氛围惩治;教学执行着单向的“培养”活动——先教后学,学生跟着教师走,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例如某小学一年级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动物、植物的初级概念的教学过程。师:为什么说鸡、鸭、猪是动物?生:因为它们都会叫唤。师:蚯蚓不会叫唤,可是它也是动物呀!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生物都叫动物。师:鱼不会爬,也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鸟会飞,它们不是动物吗?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师:对了,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会飞,是不是动物?生:飞机自己不会飞,是人开动的,它没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动物。师: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叫动物。
其实教学如同社会交往过程一样,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集结在客观条件与主观要素的网络关系中,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其间主动获取体验,享受快乐。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能舍得“耗费”师生交往的时间,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彰显自评的个性
长此以往,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表现为被评价者的倾听,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其中英国就提出一种“改善学习”的评价,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德国在对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他们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老师、其他同学等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
和谐——这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和谐教育”我们提倡,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