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22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写总结时应尽量客观公正,避免个人情绪和偏见的色彩。以下是一部分值得我们借鉴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一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安塞腰鼓的魅力,懂得反复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通过朗读懂得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难点:文章当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矿、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安塞腰鼓?(板书:鼓响前的静,腰鼓表演时的闹,鼓声停止后的寂静。)。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文中的词句回答。(板书:壮阔、豪放、火烈)。
3、小结: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知道了安塞腰鼓的一些特点,下面,我们就从课文的字里行间真切地领略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
三、精读课文。
(一)引导学习1-4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说说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引导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一幅广阔而恬静的场面。)。
2、小结:这是激战前的沉寂,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腰鼓舞即将上演前的期盼。写得多美呀,舒展柔和,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请问:腰鼓表演就要开始了,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理解“茂腾腾”、“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等)。
3、小结:文章开头的静态描写为文章后面写动蓄势,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瞧,表演开始了。
(二)引导学习5-17自然段。
1、快速浏览5-17自然段,有一个句子在文中出现多次,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2、指名朗读“好一个安塞腰鼓!”,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作者对安塞腰鼓充满着无比欣赏、由衷赞美之情。)。
3、高声朗读课文,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
4、指名回答,适当理解句子意思。
5、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和同桌同学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四、总结体会文章中心。
生1:表达对黄土高原上生命、力量、活力的赞颂。
师:表达对生命、力量、活力的赞颂,在文中哪一段里可以看得出来?
生2:在第18段。“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耗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能释放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我觉得在这里可以感受出作者对农民生命力的赞扬。
师:请坐。在18段里,她觉得歌颂了生命的力量。
生4:还表现了安塞腰鼓独特的美、阳刚的美。是在第7自然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生5:美。
师:这叫做我们中国特有的外国没有的——民间艺术。歌颂了黄土高原上这种特有的民族艺术。
2、小练笔:这篇课文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美,请你围绕中心句进行练笔。如:蓄而待发的后生美。
教学反思: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在朗读中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1、对于朗读的指导,我在检查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课文,并想: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问中的词句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板书。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一个“好”,读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充满着无比欣赏、由衷赞美之情。然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喜欢的原因。重点指导第六自然段的朗读,使用替换式朗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通过反复朗读,既可以积累课文的语言,有能感受到课文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才容易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领悟丰富深刻的情感。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茂腾腾”“朴实”“燥热”“恬静”“亢奋”“震撼”“烧灼”“威逼”“元气淋漓”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通过解读词语的确切意思,有利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像作者一样,对黄土高原充满崇敬、赞叹之情。
3、不到之处。教师的教学节奏不够紧密,学生回答问题思路不够清晰,以至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腰鼓这种打击乐器并不熟悉,腰鼓舞这种民间舞蹈也不常见,教学中没有引用相关资源,让学生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假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相关资源,学生再来阅读课文,就容易入境悟情了。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二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缺失问题严重抑制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了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场攻坚战。在这里笔者分别对提高教学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先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的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2.重视学生自主行为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个性和创造性直接相关,压抑个性发展就会抑制创造性欲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人行为是由以有意识行为――无意识行为和独立行为――角色行为为纵横坐标构成的“两元性与两重性的交叉图解”,从第一区域到第四区域分别构成了直觉行为区,习惯行为区,确认行为区和自主行为区。其中,第四区域集中了最多与创造有关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聚焦思维,扩散思维,多维思维活动,是培养创造性的一个核心区域。教育的功能在于按照社会的要求综合平衡地发展各类行为,只有各类行为协调发展,才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然而,当前学校推崇的是确认的,习惯的“角色行为”,而抑制了自主的,直觉的“独立行为”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视对人自身的教育,从而造成重共性轻个体,重服从而轻自主的“行为失调”病症。创造活动最集中的“自主行为”区域为素质教育的盲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应从当前教学实际出发,我们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改变教学中存在的各类行为培养的失调现象,从而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罗杰斯曾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常偏离常模的思想受到压抑,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的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情绪激动,有跃跃欲试的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4.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设计情感有直接关系。现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教学的科学性,即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从而加剧了教学的情感性缺失;影响了真、善、美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首先,要重视历史与社会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要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成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论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再次,要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最后,还要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好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好历史与社会。
5.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实际,加强兴趣培养。
从学生学习的整体看,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按照青少年情感发展的规律,把情感培养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这方面,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的“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最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所谓“课开始,情趣生”,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要以趣激学,引发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举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课进行,情趣浓”,就是教师要以趣导学,通过设疑介思,指导方法,以指引等手段,使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课结束,情趣存”,就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通过教师的及时讲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总之,通过上述粗浅的分析,笔者旨在促进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出历史与社会在素质教育中应有作用,提高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质量。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三
能够说出排球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要点,80%学生能做出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教与学的方式,学会排球的基本技术,发展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团结、勇敢、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和体育精神。
【重点】。
击球时手臂的动作。
【难点】。
击球时手臂与球的接触点。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花样跑。
方法: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排球场地慢跑三圈,期间插入高抬腿跑、小步跑等动作。
2.徒手操:老师喊节拍带领依次活动头部、肩部、胸部、髋关节、膝关节、手腕脚踝、压肩、压腿。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有节奏感。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导入。
大家说的都非常的不错,里约奥运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获得世界冠军,让中国女排重回世界的巅峰,同学们想不想像这些姐姐们学习为国争光呢?今天就让我们从排球的最基础的技术—正面双手垫球学起!
2.示范。
教师进行正面与侧面示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
3.讲解。
动作要点:
垫球的站姿: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大于肩,双脚向前,膝盖弯曲保持身体有弹性,身体前倾。
双臂及手的摆放:双手重叠,双臂伸直,双肩放松。
4.练习。
(1)原地做垫球的徒手模仿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2)一人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垫球动作或垫吊球,体会击球点和击球部位。
(3)自抛一次、自垫一次的方法进行练习,动作熟练后逐步过渡到连续向上垫球。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在垫球的时候,会有屈臂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垫球方向和力度都不够准确,大家可以来进行徒手模仿练习,或者用“信号法”来提示对方。
(4)个人技术熟练后,可进行两人对垫或者三人垫球。
5.检验—优生展示。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分享技术动作。
6.教学比赛—垫球接力游戏。
组织教学: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人数不一定相等),每组选出一名技术掌握的队员,站在与本组队员面对面约3米左右远的地方,本组其他队员成纵队站立。游戏开始,这名技术好的队员把球抛向对面队员,对面队员用双手垫球方法垫给技术好的队员后,自己跑回纵队最后,技术好的队员和本组其他队员继续对垫,并计算连续对垫的次数。当教师发出停止垫球号令时,以连续垫球次数多的队为胜。
规则:纵队站立的学生按所站位置依次垫球,不能漏人;游戏过程中只能用手垫球,否则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出现“连击”现象时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排球20个、秒表、口哨、排球场。
练习密度:35%~40%左右;平均心率:100~12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以便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7课是《剪贴图形》,其中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2][3][4]。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五
关于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问题已有许多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论点:
(1)从“特殊认识说”出发。认为其主要的问题是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素质。
(2)站在课堂教学“生命”的高度,认为其根本问题是把丰富复杂的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认识活动,从而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连传统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难以有效完成。
(3)从教学原理学视角把教学缺陷归纳为教学失衡、教学专制、教学偏见和教学阻隔等几个方面。这些观点和研究各有特色和合理之处。对进一步研究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起到了拓宽思路,丰富知识作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在农村初中多年的历史与社会教育研究的经历,在结合吸纳中外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目前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有效性缺失问题。
造成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重要方面。
1、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
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课文阅读教学为例,在一堂课中,学生获得分析课文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参与分析课文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学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困难学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为此,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而造成的。在历史与社会学习连续教学中,初始学习上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是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差。
课堂教育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据笔者发现在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用工作等现象。有些教师片面高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出现教学密度量大质差。
3、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
现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理论根据教学水平的高低把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分为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性水平三种类型。
记忆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度。
理解性教学强调系统地理解,记住讲授内容,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嚼烂后的被动理解,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思维性水平的课堂教育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积极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表现为“学大于教”,实现知识结构的迁移。
我在几年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初中大多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停留于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
(二)创造性缺失问题。
创造性缺失问题是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现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采用了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事来套装的教育课程和方法,甚至包括一整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体系。这种大规模机械复制的逻辑与创造性发展逻辑是格格不入的。可以说,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在许多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性的泯灭。即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使所学的知识几近无用。
2.在教学方法上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译思维、轻归纳思维。
现代心理学指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样,都在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重逻辑分析而轻直觉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历史与社会阅读教学法的步骤常常先解词释义,再分段分层,最后归纳中心,但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的把握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双基和分析思维训练有益,但由于教学中相当长的时间用于研究细节,最后才将学习材料归纳为完整概念,因而学生在相当长时间中往往处于见技不见树的状态,被老师领着走迷宫,这显然会阻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重逻辑演译轻逻辑归纳的弊端。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全面训练,损害了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创造性缺乏的重要原因。
3、课堂教学缺乏现实意义和人性化。
目前,我们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仍然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学生整日沉浸于多种符号的逻辑学习中,单调乏味的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全部内容,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因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与社会现状脱节,从而使得历史与社会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要点燃这颗火种,仅有认知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三)主体性缺失问题。
近几年来,教育界掀起的“主体热”方兴未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但是,从实践层面进行观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生成机制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
教学中有经验的历史与社会教师一般教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局面,把握教学进度和怎样“讲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却被忽略甚至出现了以教师主体性代替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例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是极大多数的,而学生提问,提出异议及其它的行为是极少数,对学生而言,师生交流行为基本上是一自“听师由命”的非自主过程,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活动。
2.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在学校尤其是作为基础课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多种交往中形成发展的。但是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体系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学生个体的单向交往,教师与小组,学生个体与个性,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主体交往严重缺乏。根据笔者的多年调查发现,一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主要是单向的静态沟通;群体之间的动态的交往极为缺乏,每个学生只是作为单独个体在课堂中学习,班级集体很难发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作用。
(四)情感性缺乏问题。
情感发展不仅是历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似乎忽略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情感同素质多作为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认识发展的催化剂和手段,与已有十分完整体及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历史与社会情感教育显得落后缺乏科学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性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的聚类分析发现,目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情感目标和内容。一般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依据主要是适于完成认知和技能目标的系统控制论和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教学设计主要以“技术”的眼光看待和处理教学,强调的是教学方法、媒体等“物”的因素。而忽略了个人的价值和情感。与此相联系,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却限于书本知识传授这一简单的功能,其实是关于如何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了的方法体系和固定化了的课堂教学程序,以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明显缺失。
2.教学中的情感阻隔。
情感阻隔主要是指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下不能沟通,难以融洽,不易接触的病理现象。调查表明,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能令人满意,20%的学生与教师缺乏起码的沟通。2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许多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侮辱,歧视学生的严重现象。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七
新课改中的初中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英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树立起全新的课堂教学观念。
常规的英语教育以语言知识为本,教师主要担当着一名英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被动的语言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单向传导式的、以注重语言知识传授而忽视语言能力和态度情景培养为特征的、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英语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扭转学生长期以来在课堂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变被动为主动。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应以传授知识教学中的客体转化为主体,他的任务不再是接受知识,而是以主角参与学习、创造,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获得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的关系,彻底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和题海战术等旧的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既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精神,达到既“授生以鱼”又“授生以渔”的最高境界,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的惟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习者自身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可以这样说,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是要逐步确立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也就是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就英语教学而言,英语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英语教师通过言语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从而形成英语运用能力英语能力的这种内在性决定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换言之,学生主体观是能力目的论的必然推论,其内涵是,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活动是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主要环节。
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课堂上,表扬学习进步的学生,同时更要关心和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进步。
三、巧妙设计课堂活动。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交际服务,把它作为沟通、交流、获得信息的工具。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判断一堂课的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看其是否达成传授者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判断学习者是否能够掌握既定的教学目标并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为达成这些目标通常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这些主体完全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始终围绕学生展开,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1)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真切、自然、轻松地实践语言活动。
(3)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难度适中;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任务分配;指令简练、清晰,以保活动的顺利完成。
(4)全面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和时代特点,使活动具备趣味性、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5)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运用多媒体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是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于外语教学,它可以再现图、文、声并茂的语言环境,为外语教学提供更为理想的条件,创造出一个更富表现力和真实感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率倍增。
总之,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探索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增加课堂教育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伴随着2l世纪的到来,英语教学必然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求与未来社会的需要接轨。对于教与学这相辅相成的二者来说,光教师“满堂灌”,而不寻求学生的配合,只能是“一厢情愿”,唱独角戏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尤其对于现今活泼好动、分析能力强的学生而言,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究能力。因此,新课改中的初中英语教学,英语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从而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学习自然会进入佳境。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八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六、课堂小结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九
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标下教学观念与现代课堂的融合,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实施与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来看:很大一部分是地理老师的教学观念、课程观念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鉴于此,教学目标设计之前,必须整合指导理念与思想进行。
1.课程理念是正确定位目标价值的基础。课标最核心的要求是将学科发展变成学生发展,通过注重地理探究、学习需要、地理素养,将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也可以看出:当代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发展,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发展,更要从知识传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是一切思维产生的源泉,科学的问题对激发探索欲望、提高思维活跃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提问对解决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这期间,问题有效性具体体现在深刻性与开放度,通过注重实施层次,达到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思维的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能否自然高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重大联系。在充满自信、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效果与效率较好。因此,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独立学习的条件下,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做好小组讨论,并且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层反思、监控、补救、调整,以此激发学生的效能感。在创建小组时,结合学习差距与个性特征,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1.展现三维融通。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技能与知识三个维度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其中技能与知识是条件,同时也是价值观、情感态度、方法实现的有效载体,方法与过程是关键,它是实现整个情感态度、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的中介。因此,在现代教学目标设计中,必须整合学生状况、知识技能与实施方式,尽量做到实践与目标设计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功能。
2.关注主体差距。自课标推广以来,它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始终围绕学生发展。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中,它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而“最近发展区间”与多元功能则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梯度。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要求与层次的目标梯度,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保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优化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在新时代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在教学设计之前,对教学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通过深入教学目标与基础设计,深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它的`课程要求是: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且概括圈层特征。建议通过示意图绘制或者利用学具、教具,明确地球圈层构造。在这道题中,它指出了该章节的学习目标,掌握地球圈层特征与结构,活动建议是针对目标或者要求提出的建议,不仅是教学媒体组合与选择的依据,还能辅助学生认知,生成良好的媒介。这两个建议重在体现方法与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得以实现的方式方法。另外,通过示意图或者学具进行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1.领会课标精髓。地理课程作为地理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衡量标尺和依据,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从渗透教学精神,贯彻课标要求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地理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与持续发展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将技能知识、方法与过程、态度与情感有机地贯彻到一起,这样才能将其生成互相联系的整体,最后推进学生发展。
2.挖掘资源,协调关系。随着教育职能的深化与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地理知识、规律、原理、技能上,它要求关注实践过程与探索方法,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资源观、人生观、全球意识与环境观。地理教学作为环境资源、人口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爱国主义与国情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大胆实践,这样才能推动学生长远发展。教无定法,高中地理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结合教学目标,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陈炜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十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教学媒体:课件,学具钟。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整体认识还不太习惯,重点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师导言: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预设生齐说: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课件显示谜面: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师:谁猜到了这是什么生可能说:闹钟,师可引导说: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课件出示),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的12个数,还有长短不同的指针。
2.认识整时。
(1)屏幕上出示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看看小闹钟叫醒小女孩的时间是几时?生说。
(2)你能说出下面钟表上的时间吗?
(3)引导学生观察12时、4时、6时,观察讨论:这三个钟面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所指的数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12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2;4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4;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4)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5)讲述电子表表示法。
三、开心练习。
1、课件显示3个钟面,学生回答:8时,8:00;3时,3:00,6时,6:00。
2.《小明快乐的一天》。师:“现在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看看,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屏幕上出示课本92页插图。
(1)师:“看第一幅图,小明什么时候?在做什么?并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2)小组间说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
(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并说出是什么时候?(如7时,是什么时候的7时。)。
(4)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同组的学生说说,然后指名说说。并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习习惯。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二
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数学学习的真正开始是从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开始的,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钟,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通过这次国培,给我们今后的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共同特征——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概念——在交流中深化概念,辨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巩固、应用与拓展。”概念教学注意以下几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的每一个概念都是一个数学模型,老师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现实背景与材料,极大的鼓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一组实例,分析共性,找共同特征。
课堂教学的优秀与否,既要看预设,又要看生成。做到了新知不新,新概念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滋生和发展出来的,她们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教师适时搭建了一个新旧知识的桥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
把学生对概念理解中的易错点、易混淆点列出来,让学生判断、研究可以让学生对概念理解更深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之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要注重联系生活原型,对概念作通俗解释,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
二要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要注重概念的实际应用,实现知识的升华。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三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主题思想是“做中学”,教师只是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理论铺垫,主要通过事例或者问题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观察、思考、实验、讨论、总结,自主地去研究和领会事物的内在联系,建立认知体系。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在共同演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看似不是“主角”,但是作用极其关键,因为教师是整部大片的设计者和导演者,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课堂能否实现良好效果的保证,做好探究式教学设计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必须正确处理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的关系,努力做到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去探究,也不能牵引过多,导致学生束手束脚失去探究的兴趣。
2、设计好一堂课的各个环节,创设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层层递进,保证新知识产生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3、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典型问题和“闪光点”,作为点评总结环节的重要素材,适时调整和鼓励。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有这样的困惑:“电路基础理论我学了,化工仪表自动化控制理论我也学了,感觉两者之间关联度不大,不知道学习的电路相关知识如何在化工仪表自动化系统的相关知识中体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也动了很多脑筋。对电工技术的教学和化工仪表自动化的教学如何更好地衔接起来,寻找结合点,让学生理解他所学习的一些电路知识在化工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是真实在使用的,通过实例让学生去动手设计、尝试和感受,以期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次课的内容是“数字逻辑电路在联锁保护系统中的应用”,由于电信号“看不见,摸不着”,对学生来讲是很“虚”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纯理论的去讲解,而要让学生真正动手去操作,去真实的使用这些门电路,体会它的逻辑效果,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好。
首先,“热身任务”是要求利用门电路芯片cd4011(四输入与非门)、5v电源、多路选择开关、led灯(逻辑1灯亮,逻辑0灯灭)构建电路,验证之前学习过的与非门的逻辑功能,学生有了真实的操作体验之后,马上激发了兴趣,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
经过前面的热身,学生只是体验了一种门电路独立的逻辑功能,接下来教师给出一个设计性的任务,目的是将所学习的逻辑门电路知识综合应用于化工自动化控制,实现知识的串联和实际应用。生产中各个参数相互关联,很多情况下需要满足各个参数之间达到一定的逻辑关系才会输出触发联锁的开关信号,因此,需要不同逻辑门的组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化工生产中,当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参数达到安全警戒值的时候,需要报警并且启动联锁,以保证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而这样一套由报警信号触发联锁系统启动的电路就非常适合用逻辑门电路来搭建。通过逻辑门电路设计构建一个电路,控制化工自动化系统中的联锁保护开关,启用联锁保护回路,保证生产安全。
任务描述:乙烯加氢脱炔的反应工段的工艺流程图(见附图)所示,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反应釜温度过高或者压力过高的不安全状况,因此我们给学生的工艺要求是在主反应釜温度过高时,温度报警信号通过逻辑电路去触发联锁保护开关闭合,从而启动联锁保护系统,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要求学生根据工艺要求利用cd4011(四输入与非门)芯片自己设计电路,实现相应的逻辑功能(其工艺流程图如附图所示)。
基本控制原理:塔r101的底部、中部和顶部各有三个温度测量点tisa1003c、tisa1003b和tisa1003a(都属于联锁高值报警的温度控制点),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会产生逻辑1的触发信号,启动带联锁功能的气动薄膜调节阀pv1001全开(放空,去火炬系统),用于裝置降压,保护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具体要求如下。
(1)tisa1003a超过温度上限值(产生逻辑1),另外两个tisa1003b和tisa1003c中任何一个超过温度上限值(产生逻辑1),或者都同时超过温度上限值,那么输出触发信号启动联锁。
(2)tisa1003a没有超过温度上限值(产生逻辑1),另外两个tisa1003b和tisa1003c中任何一个超过温度上限值(产生逻辑1),或者都同时超过温度上限值,那么也不会输出触发信号启动联锁。
(3)在tisa1003a、tisa1003b、和tisa1003c都不超过温度上限值时,不会输出触发信号启动联锁。
(4)如果只有tisa1003a超过温度上限值(产生逻辑1),不会输出触发信号启动联锁。
向学生解释和明确了工艺过程和要求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逻辑门电路,能够按照工艺要求在满足条件时输出逻辑1的触发信号,这样再连接到pv1001的信号输入端就可以联锁保护系统启动了。
此任务达成的过程比较复杂,但是结果具有可验证性,学生可以真实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教学设计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采用了探究式分步走的教学设计方法,同时采用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将该任务分解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五个小任务让学生分步完成,逐层达成小目标最终汇总成大目标的完成。具体小任务如下。
任务1:分析工艺要求。
根据三个温度信号之间的逻辑关系先写出真值表(设tisa1003a为变量a,tisa1003b为变量b、tisa1003c为变量c,y等于逻辑1表示温度超上限,y等于逻辑0表示温度没有超上限)。
任务2:列出真值表。
任务3:写出逻辑表达式:y=。
任务4:画出逻辑电路图。
学生分组展示,教师点评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由组长阐明自己组的设计思路和方案,结合自己设计的逻辑电路和工艺生产要求进行阐述,其他组的学生共同讨论点评。
(1)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点: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整节课的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教师需要在课前做足准备工作,利用任务的布置或者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去自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引导、鼓励、辅导、点评,让每位学生都带着任务和问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构建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虽然表面上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是课堂上的配角,但实际上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课堂上的串联工作是探究式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要素。
(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成功采用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特别是可验证的成果让学生更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3)学生的兴趣需要我们去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我们去保护。师生之间融洽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一堂课,师生若能在轻松活泼中自由交流,激热讨论,边学边做,学习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4)化工专业教学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必须始终贯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同时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画图能力需要用心去培养。拿到一张陌生的化工pid图,如何快速理解它的工艺流程,了解它的测量点和控制点以及要实现的控制目的;拿到一张陌生的芯片引脚图,如何快速明白各个引脚的功能;针对一个逻辑表达式,如何能快速准确地画出相应的逻辑电路图等,都需要有相关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敏捷的逻辑思维作为支撑,方法和思路是关键,这些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终身发展。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我校以化学工艺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试点为契机,不断改革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推广经验,探索恰当实用的新路子,大力激发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学习和动手能力的潜质,从而努力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和提升。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十四
通过观察、分析多种不同风格的面具,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面具的艺术特点,学习表现特点突出的面具。
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探究和相互交流中,学习面具的特点,感受面具带给我们的美感,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比较的习惯,以及对面具艺术的兴趣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多种风格的面具欣赏,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其艺术特点,学习表现面具的方法。
用油水分离表现面具的画法。
一、魔术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术,想看吗?
师:瞧,这是一张白纸,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看到了什么?
生:哇!好神奇啊!一个白色面具出现了。
师:想知道这个魔术的原理吗?
生:想。
师:其实这个魔术非常简单,那张纸并不是一张普通白纸,我先是用白色油画棒把面具画在白纸上,这点很难发现。然后用深色水粉涂在纸上,涂过油画棒的地方涂不上颜色。这种画法叫油水分离画法。(油水分离画法是利用油性颜料和水性颜料不相溶的特点作画的。)。
这节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面具一课。(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你知道什么是面具吗?
生:戴在脸上的装饰。生:挂在脸上吓人的脸谱。
师:那么什么是面具,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
2、了解面具的来历。(出示图片)。
师:面具历史久远,它来源于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古代人们在祭祀和节日活动中戴着它表演,以表达驱鬼迎神的愿望。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出示祭祀、表演的图片)。
3、师:我国是最早出现面具并使用面具的国家之一,其中最有名的是傩戏面具和藏戏面具。(出示图片并讲解)。
4、师:咱们来欣赏一下外国的面具(出示图片)。
5、师:由于地域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古今中外面具的风格迥异,争奇斗艳。这充分体现出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出示图片)。
6、(出示图片)。
师:与真人相比面具的五官有什么特点?
生:样子吓人。
生:眼睛好大,嘴巴可怕。
(师:一个是…,师:一个是…,师:…)。
师:五官使用了什么创作手法?(生:变形和夸张)。
师:怎么变形和夸张啊?
生:鼻子很大,像牛鼻子,眼睛很大很凶,眼珠子发红,快要瞪出来了似的。
生:眼睛很大,舌头很长,恨不得把人给吃了,很恐怖。
三、教师示范油水分离画面具的方法:
1、用油画棒单线起稿。(用油画棒先画脸型,然后拿油画棒在脸型上用单线画出夸张变形的五官,最后加一些装饰花纹、图案。)。
2、在单线稿的基础上,用油画棒涂色。(涂色要厚)。
问: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二幅图和第一幅图有哪些不同?(大家观察的真仔细,还有一个地方大家没有看出来,牙齿也用白色的油画棒涂实了。)。
3、用水粉把画面涂满,即可出现油水分离现象。
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四、布置作业。
现在我们展开丰富想象力运用变形和夸张手法,设计一副自己喜欢的特点突出的面具。
注意事项:
1、颜色鲜艳和水粉底色形成色差要大,有对比。
2、油画棒涂色要厚。
大家可以参考屏幕上的图片进行创作。试想一下如果用深色水粉涂上底色会是什么样子的。
五、评价作业。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油水分离画法画面具,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信在下节课的手工制作面具中同学们会有更大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五
1、让幼儿能用流利的语言说出自己在家帮父母做的一件事。
2、幼儿能用“我会帮xx----”说一句话。
3、体验帮助别人自己也是一种快乐,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贯。
活动准备:幼儿做事的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1导入新课:师幼唱《我的好妈妈》。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这里来了很多位客人老师,我们先跟客人老师打声招呼好吗?
生:老师好。
师:老师知道我们的小朋友唱歌最好听了,我们一起来唱首《我的好妈妈》给老师听好吗?
师生唱《我的好妈妈》。
师;小朋友。
唱得真好。那你们知道歌曲中的小朋友在给妈妈做什么事情吗?
生1:给妈妈倒茶。
生2:请妈妈坐下。
幼儿回答,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
师:歌曲中的这个小朋友真能干。老师相信你们更能干,对不对。2教师引导并启发幼儿用句式(我会帮xx----说一句话)。
师:那你们能告诉老师,你在家都会做些什么事情吗?
(大家都想说啊,那我们一个一个来说好吗?谁先来?)。
生:扫地。(要求幼儿说清楚一件事情。)。
3、师指导幼儿按顺序看图片,先同伴之间交流,然后单个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师:小朋友真能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
他们呀?
生:想。
(师给幼儿出示图片。)。
师:看,他们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哪儿?在做什么?
师:哪个小朋友来说说?
生说。
5、幼儿表演。
师:说得真好。那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做游戏啊?
师:谁来演?
(播放背景音乐)幼儿给爸爸妈妈捶背,梳头。
师问:"爸爸妈妈,我给您捶背、梳头,你高兴吗、快乐吗?"并让爸爸妈妈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高兴。
师:那以后我们要多为我们的爷爷、奶奶做些事情哦。
6、结束语:今天,小朋友的表现都很好,其实我们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很快乐。因此小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自己会做的事情要自己做喔,不能再依靠父母哟,还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语言活动《能干的我》从幼儿本身出发,关注幼儿的自身发展,让幼儿能用流利的语言说出自己在家帮父母做的一件事。因为是贴近幼儿生活的事情,所以整节课而言幼儿都是想说敢说能说的。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用专注的眼神看着老师,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孩子们的看图说话的能力也得到了肯定,充满了自信。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使孩子们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依赖父母,还知道了帮助别人自己也很快乐,同伴之间要学会帮助,学会关心。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十六
多途径地理论知识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提问,研究提问。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阶段我们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提问的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
(二)找准根源,把握方向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分析实际的语文课堂,我研究发现我们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
2.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特别是在常态课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
3.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教师只注重自己问,忽视了让学生提问。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
4.存在口头语式提问。比如“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没有任何思考过程,顺水推舟就回答“是”“对”。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发现问题了,我就来解决问题。首先,我制定了严把课堂提问的三个环节:“课前备课中设问”、“课堂实践中精问”、“课后总结中思问”。把课堂提问研究的意识渗透在每个环节,并落实行为。确立了这个教学行为的目标和要求,我心里就有底了,研究起来也更有方向性了。那就是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了提高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课堂教学听、评课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我们在同讲一堂课活动中,就特别留心了各节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同时观察课堂中老师们的提问技巧,学生们的提问能力,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在评课中,每位老师也都针对课堂提问发表了看法。
在课堂中,我首先转变自己的观点。努力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这么做的:
(1)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一)取得的成绩。
1.通过对《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的自主学习研究,我真正认识了课堂提问,明确了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学习了提高课堂提问的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事倍功半。由此我撰写了教学反思、案例分析、阶段报告。
2.学生们则在老师精心设计的“精问”、“设问”中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课堂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二)今后的改进措施。
1.进一步落实教学研究。在课堂实践中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2.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
3.继续充实完善个人研究资料夹,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等,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七
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一样的负责。这种精神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还有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思想,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其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学习能力以及每个人的性格提前分好组。每个小组中差生和优生应该分布均衡,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从而共同进步。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来分配职责,这样让学生在感受不同角色不同职责带来不同体验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活动中去。
比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四人一组的形式进行表演,在讨论之前选出一个人作为导演。在全班讨论之后,分组表演时,提醒其他小组和导演,仔细观察别人的神态和语言。通过这样安排,教师就能给每个学生安排适合自己的角色,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去。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主动的进行学习,合作的前提要求学生学会自己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有充分的思考、交流、表达和学习,甚至学生的思维还没有交流,教师就结束了合作学习活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在进行讨论、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让学生从中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在平时的时候,教师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去自主学习,主动的去学习,感受课本课内和课外的知识。这也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一个前提。
小学生是一个刚刚接触知识以及认知的时候,对于很多的事物不了解,或者很片面,对于交流学习有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意见的时候,老师应该进行一定知道,怎样进行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定一个打的基调,这样使得学生的讨论目的更明确,这样锻炼几次,就会使得学生找到技巧,对于之后的学习任务能够非常好的完成。
小组学习和合作必须有一个小组长,以防小组合作学习时过于盲目,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小学生在课堂上自制力较差,容易坐立不安,活泼好动。因此如果小组活动中没有纪律,就会导致组织涣散,没有合作的氛围,从而学习事倍功半。
教师们不难看出,在一个小组的团队当中选出一个小组长是很重要的,小组长在整个的活动中应该担当很多方面的责任:第一,组织组员进行相应材料的按时搜集;第二,对于大家的材料进行梳理,这样确保材料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避免跑题;第三,能够很好地起到沟通作用,使得小组的动态能够及时的与老师交流;第四,督促职责,小组长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对于每个认得学习进行监督帮助。
小组长的在教师们的学习当中非常的重要,老师应定要选对人,并且针对于教学需要,以及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个好的小组长的成长需要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阅历的成长,对于整体的教学,以及孩子日后的成长都是很重要的,目前很多地方的教学都已经开展起了针对于学生的能力,以及这样的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十八
2.借助表格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理解、感悟、体验,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概括、转换语言的能力。
一.复习导入,确定研究主题。
教师出示表格,哪些你已能填了,请填好――姓名、性别、职务。
2.余下的怎么办――我们先来读读课文。
3.我们知道,西门豹刚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的景象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他明白了原因是――巫婆和官绅头子给河伯娶媳妇;年年闹旱灾。我们可用一个词来概括――天灾人祸。
5.西门豹这样做了吗?他的做法巧妙在哪里呢?这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自主研究,合作探索:
2.交流,说说你找了哪些句子,你是怎么想的。教师随机点拨,理解意思,并要求用“西门豹借口……就……”的句式来说话。
主要有三句,分别是对巫婆、官绅头子、官绅们说的。使学生明白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恶人的巧妙言行。
学生自由练习,可选一处反复读。
交流读,评议,再读。
4.除了西门豹的话以外,你还能从其他地方体会到西门豹做法的巧妙之处吗?
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
面如土色,磕头求饶。
老百姓明白了……骗钱害人――让学生明白西门豹做法对他们的教育作用。
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
……。
5.想象写话:
他们会说些什么?请选择一个人写在表格上。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6.“人祸”解决了,老百姓不用再外逃了。那么天灾如何解决呢?
齐读第14自然段,说说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做了什么事――兴修水利。
7.填表:
西门豹的主要事迹――破除迷信,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兴修水利。
要是魏王看了这张表,他会怎么评价西门豹,请写在表上。
三.继续质疑:
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随机处理,或引导自答,或请同学帮忙,或存疑思考。
四.作业:
选择:1.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2.以魏王身份写一份通报,表彰西门豹的功绩,号召官员们向他学习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引导学生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2 课时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1.检查预习情况。
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1.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2)“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又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
(3)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朗读课文,可采取自由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最后请几位学生朗读个别段落。”
2.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1.抄写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有点(迫不及待)怀着(一种)自豪感
实在(等不及)了(一如既往)地鼓励我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七八岁时;几年后;现在。)
2.“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
(文中的“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3.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说到哪段,就读哪段,理解哪段。)
4.“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
(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
5.我们知道“精彩”和“糟糕”是一对反义词,那父亲和母亲到底谁说对了,谁说错了呢?(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他们都对,但父亲似乎过火了点。母亲善意的谎言,动机是好的,也没错。肯定容易,否定也容易,难的是有机结合,恩威并济。俗话说得好:“要让小儿安,七分饥来三分寒。”可见,适度的否定必不可缺。)
6.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想想那又将如何。
生活当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
你要成功,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世界上最难的事可能是“自己战胜自己”,切记:站直了,别趴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表扬(满怀信心) 批评(沉重)
(慈爱)母亲我父亲(严肃)
写第一首诗
一、教材特点:本文是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的一篇文章,全文紧紧围绕“精彩”“糟糕”这对反义词展开。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也以这对反义词为切入点,以“我的诗到底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的话谁说对了?你的理由是什么?”来引入,并以这几个疑问继续展开教学,最后还用这几个问题来总括全文,引发学生思考这对反义词背后都是“爱”的原因。
二、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用朗读感悟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辩论中体会的方法。让学生先选择一种观点,找出理由辩论;通过辩论来深入体会父母的做法其实都是“爱”的体现,都是孩子成长必需的道理。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二十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步骤所做的精心、巧妙安排,有效的教学设计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认为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能激起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对教材内容不同的喜爱程度设计不同的导语。人们通过实践总结了许多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然而,不论哪种方法,关键要注重一个“巧”字。如:在上“视图与投影”第一节课时,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追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此感觉?因用到语文知识,学生跃跃欲试,采用跨学科,有身临其境之感,可见,导入得法贵在“巧”。
讲授的精髓还是一个“引”字,具体体现在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上。如:一物理教师在讲授“声现象”时,笑容满面地问学生,你们为什么会突然走进教室,坐得很整齐呢?“是因为铃声。”老师接着说:声音无处不在,朗朗的读书声,美妙的歌声??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搜寻各种声音。正当学生兴奋时,老师又提问: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达到共识:振动产生声音。又问:为何我们能听到声音呢?演示土电话、水上芭蕾优美的舞姿等,说明空气、水能传播声音。显然,这种经过精心设计、善诱的讲授,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一堂好课是许多教学方法相互作用的结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课堂设计需考虑到活用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由于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学生很难把握,于是通过教师演示圆心角到圆周角的变化,由观察圆周角的边与圆心的位置,让学生取得感性认识,突破难点,得到三种不同情况。可见,灵活地运用丰富多彩的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主要指课堂心理气氛,是给人以实感的教学情境。通常,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反映了课堂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是教与学双方感情的畅通交流。良好的课堂气氛恬静而活跃,宽松而严谨。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备课,精于启发,精于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活跃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不断思索、不断探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紧凑、有序、高效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仅是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的方法,新课导入应建立在组织、引导、开发、激励的目的上,需精心设计,捕捉各种有利契机,真正做到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生字,学会5个。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1、老师板书“银河”,指名读。
2、小朋友,你们见过银河吗?猜猜银河到底是什么样的?
3、出示课件图片。
4、看了图你想说什么?
1、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
2、让我们一起学这2个小朋友的样子一起问一问银河,好吗?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痛课文。
(2)画出词语,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想象词义。
4、学生小组内轮读,互相评价:
一、读的时候是否注意读准了生字的字音,二、是否把句子读通读顺了。
5、检查自读情况。
(1)指读字词正音。
不够好的一段,让大家当你的小老师,帮帮你。
6、谁能正确、流利地读完整首诗?
1、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
3、小组合作识字。
4、交流,师范写5个。
5、学生描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剩下的生字。
3、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向银河提了哪些问题。
教学难点:大胆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不禁向它提出了很多问题。小作者到底向银河提出了哪些问题?请小朋友再读一读课文。
1、自读自悟课文。思考:你是怎么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把银河想象成小河、长江的?
2、读后指名回答。初步感知1—4自然段。
3、分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自然段自读体会。
4、选派代表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1)学习第一段。
画一画课文内容。
理解清澈,想象小河里还会有什么。自己会在清澈的小河里干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小朋友、好奇、疑问的语气。
(2)学习第二、三、四段,方法同上。
及探索银河奥秘的兴趣。
5、学生齐读全文。
再来仔细地看一看银河,想一想:你要对银河提出什么问题?
2、现在,小朋友一定有很多很多问题要问银河,你们能学着小作者的样子来问一问吗?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有没有?
(1)试着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2)全班交流。
的问题连成一首小诗呢?
驾驶着中国的宇宙飞船去探索宇宙的奥秘,看望银河。
3、学生随着音乐读完整篇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2段背一背。
2、阅读课外书籍,探索宇宙奥秘,把你的读书心得与同学交流。
1、出示生字。
2、师范写,生描红。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敬业与乐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
它首先是一篇主旨鲜明,层次清楚的议论文,其次它还是一篇语言通俗,文短意长的演讲稿。因为文章的这些特点就注定了它在本单元中甚至整个初三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议论文,学生在八年级上册书中接触了一个单元,对议论文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已经开始学习写一些简单的议论文,但无论从学生的阅读还是写作来看,学生对议论文掌握得情况都不容乐观,因此学好这一单元的文章,对学生进一步了解并学会使用议论文体是至关重要的。而本篇与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无论在议论的层次、结构还是方法等方面都是最有代表性的。
本单元共有六篇文章,其中包括三篇演讲稿,一篇悼词,综合性学习也要求学生学写演讲稿,并且进行演讲。由此可以看出,体会演讲稿的特点,把握演讲的技巧,学习写演讲稿,学会演讲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而本文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也是演讲的特点和技巧体现得很明显的一篇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渗透演讲的相关知识,无论对于本单元后面的几篇课文的教学,还是进行综合性学习都是大有帮助的。
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1、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体会并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熏陶。2、学习本文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3、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和格言。4、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演讲特点。
在文章2-5段的教学上,因为这一部分论证层次清楚,论据充足,论证方法灵活,演讲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把这一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怎样巧妙地使用论证方法为自己阐述的论点服务的,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演讲的特色。并且以此为引子,引导学生总结读书的方法,来自学课文的其他段落。这样以来,即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又能让他们活泼主动地发展,还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除此之外,为做到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丰富积累与能力培养并举,我还设计了一些精彩的环节,如“看看这些可敬的人”“挑战权威”“背诵大比拼”“畅所欲言”“互送书签”等,通过创设情境,在自觉不自觉当中将学生学习引向高潮,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一)导入新课:
师:谈话: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正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抉择,你会选择哪种职业呢?
生1:我想当一名医生,因为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许多病人的痛苦,挽救许多病人的生命。
生2:我想当一名画家,因为我喜欢画画,我想用我的笔描绘出五彩的世界。
生3:我想当一名慈善家,把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使他们过上向我们一样幸福无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