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优秀20篇)
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所产生的特殊情感体验。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有效途径。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总结样本,希望能够为大家写作总结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指导看图:22页的“文献资料”和插图《大昭寺》,讲解:本课课题的出处就在这句话里。它说明当时的“吐蕃”与唐朝就是外甥与娘舅的关系,已经和平地融合成一家人了(和同为一家)。不但吐蕃如此,其他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也是这样。所以,唐太宗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副板书并指出)“可汗”是少数民族首领的尊称,“天可汗”就是各民族共同首领的尊称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阅读20页“导入框”内容和第一段课文,“动脑筋”回答:
1、唐太宗的话是什么意思?(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2、唐太宗的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3、引导学生小结:唐朝政府通过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形成了融洽和谐的民族关系,从而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对于我们祖国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根据21页“动脑筋”:藏族与吐蕃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生活在青藏高原,种植青稞和小麦等作物,饲养牦牛、马等牲畜,冶铁和纺织水平高,能歌善舞。)。
2、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仰慕中原文明)。
3、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要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唐蕃关系。同时也因为松赞干布年轻有为,值得信赖。)。
4、文成公主为什么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她是个有才识的女子,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吐蕃,为藏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根据22页“动脑筋”: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情?(传授内地的历法、绘画等文化,传播内地的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房屋建筑等生产技术,还可以帮助松赞干布管理文书奏章等。)。
6、根据25页“活动与探究•2”观看书前彩页《步辇图》,指出唐太宗和禄东赞,分析他们的心情。(禄东赞有些紧张,神态十分恭敬,说明他对求婚这件事十分重视,生怕遭到拒绝。唐太宗则很安详,说明他已胸有成竹,准备答应吐蕃的求婚。)。
7、学生阅读25页“自由阅读卡•最初的布达拉宫”,思考回答:这座宫殿的修建,说明藏族人民什么样的情感?(信仰佛教,尊重文成公主。)。
8、尺带珠丹“和同为一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回纥的勃兴。
学生阅读22页的课文、观看插图,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作标注,并回答:
1、回纥是今天什么民族的祖先?(维吾尔族)唐玄宗曾经封他们的首领什么称号?(怀仁可汗)。
2、后来回纥改名为什么?(回鹘)。
3、完成24页“练一练”:(应选b——回鹘)。
“车书本一家”和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1、“渤海”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粟末靺鞨)它由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所以有怎样的美称?(海东盛国)。
2、六诏居民是今天什么民族的祖先?(彝族、白族)唐玄宗曾经封他们的首领什么称号?(云南王)。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1、在23页《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上,标出渤海、回鹘、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
2、完成填充册8-9页“和同为一家”的相关内容。(课本上没有《唐朝前期边疆各族的分布》图,需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草图,当堂演示。)。
3、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二
本课主要介绍了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特别是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最具代表性,所以,在无论介绍与那个民族关系时都要注意强调,之所以唐朝能得到各少数民族的尊敬,是与他的民族政策和经济的强大分不开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平等、友好往来的史实,并能列举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突厥、回鹘、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少数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使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是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教学重点。
加深认识突厥语唐朝的关系和文成公主入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另外本课头绪繁多,有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掌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没有突厥这个民族?他为什么会消失了呢?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备注。
天可汗 先介绍突厥的兴起和强大,这里要讲清突厥与唐的关系,知道最后突厥臣服的最终结果,要求学生掌握两点:一是唐朝在那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二是要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开明政策是在北方少数民族不会对大唐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开展的。
出示想一想的问题:唐太宗为什么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和拥护?
指出,唐太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各民族的拥护,他被尊称为“天可汗”即各民族共同的君主。
可用一些小资料来丰富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要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现在的民族政策,同时说明,各民族共同发展才是国家兴旺的源泉。
文成公主入藏 出示《步辇图》向学生介绍这幅图画的内容正是吐蕃使者来大唐求亲的情景,并指出结果就是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和影响:促进了吐蕃的文化发展和经济进步,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
还应指出,在古代社会,各民族的政治关系往往通过联姻来促进和加强。
应当补充,后来唐朝还曾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这里应引导学生思考,文成公主入藏和汉朝时的昭君出塞有什么异同。
回鹘衣装回鹘马 这里着重介绍回纥人的生活习俗和服饰服装上与唐朝的相互影响,说明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洽关系。这里可出示一些图片说明。
可解释唐诗“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意思,让学生对这一部分有更深的了解。 。
点苍山会盟 可从我们现在的白族和彝族讲起,让学生知道南诏就是这两个民族的祖先。
出示大理寺三塔图,指出这就是南诏归附唐朝的见证。 需向学生指出,我国今天的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小结:本课主要介绍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看到,繁荣开放的大唐,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显示出了恢宏与大度,尤其是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最具代表性。是唐朝民族政策的标准。最后出示唐朝少数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回顾重点。
板书设计。
一、“天可汗”
1.突厥的兴起与强大。
2.唐太宗的开明政策。
二、文成公主入藏。
意义和影响。
三、回鹘衣装回鹘马。
四、点苍山会盟。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三
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权并立,丝绸之路时断时续,祖国内地同边疆各族的联系有所削弱。隋统一后,同边疆各族的联系有了加强。继起的唐朝是一个强大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疆域空前辽阔,经济文化发达,又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从而促进了边疆各族同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唐朝边疆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纥、靺鞨、吐蕃、南诏等。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祖国边疆的开发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以“和”为主,以联姻、会盟的政策,加强同他们的联系交往,长期保持友好的关系。这是唐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主流。当然,有时也发生过战争和冲突,双方关系出现一些曲折,这在阶级社会中是难以避免的历史现象。
重点分析。
回纥与唐朝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政治上,回纥可汗接受唐朝册封,援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经济上,回纥与唐朝经济往来十分密切;文化上,相互交流,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是个教学重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使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和同为一家”。
难点分析。
正确认识唐朝与各族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唐朝时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加强,友好互助是唐朝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只是一时的历史现象。本课头绪纷繁,人名、地名、族名陌生,不好记忆,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重点突破方案。
对于回纥与唐朝的关系的处理,可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以问题的方式掌握知识。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还可以采取与突厥民族的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关于吐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可在学生阅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归纳下列问题:(l)吐蕃的社会生活怎样?(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的过程。(3)唐、蕃两次通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又抓住了知识要点。
难点突破方案。
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现象,分清楚个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关系;局部的现象与全局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矛盾和战争并不代表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应该看历史发展的主流,从而使学生理解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的战争则是一时的现象。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整体结构,培养学生系统总结知识网络的能力。本课分为三个重要知识点,即唐和突厥的关系、唐和回纥的关系、唐和吐蕃的关系。每个知识点又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二是和唐朝的关系。这样就清楚地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三个问题六个方面,使纷繁的头绪变为清晰的知识网络。地名、人名、族名的掌握,可以采取联想记忆、形象记忆、理解记忆的方法。“突厥”“回纥”“吐蕃”这些民族的名称都可以采取讲清其原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例如,“突厥”一名是和其居住地有关,突厥原住今新疆博格多山,后迁至今阿尔泰山南麓,因其山形似古武士头盔兜鍪,其族俗呼兜鍪为突厥,因以“突厥”为名。人名有颉利可汗、骨力裴罗、松赞干布、尺带珠丹。这些人名可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联想,不一定要全班学生都统一想法,目的是记住这些人名。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四
窗体底端。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突厥的兴衰、唐和突厥的关系以及唐对突厥故地的管辖。回纥的发展,唐和回纥的友好关系。的兴起以及粟末和唐的密切关系。南诏的发展,唐和南诏的密切交往。吐蕃的统一,唐蕃“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突厥、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和建设,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唐朝空前强盛,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密切,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
(3)唐朝和边疆各民族的关系,友好往来、互相帮助、互相融合是其主流。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更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和边疆民族和睦相处的典范。
(4)祖国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祖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
3.要求培养学生能力:
(1)指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图示法归纳、概括和综合教材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比较突厥和回纥等民族在生活习俗和文化诸方面的异同,指导学生初步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和表述相似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2.本课难点: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难点。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备。
1.自制突厥、回纥、、南诏、吐蕃板书提纲投影片各一。
2.自制《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和《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投影片。
板书设计。
(一)突厥。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冶铁、创字。
2.突厥汗国的兴衰:
(五)吐蕃——藏族祖先。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农耕、冶作、尚武。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讲过了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号称盛世。唐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同时,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交往史上,唐朝以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友好地对待少数民族,也堪称历世王朝的典范。这节课,我们就讲唐朝时期的边疆主要民族以及唐朝和它们的关系。
2.讲授新课。
(提问)“和同为一家”怎样解释?课文大方框里的揭示都讲了些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并在课本22页和24页两个疆域图中用笔标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和同为一家”这句话概括了唐朝和边疆各族之间的友好亲密关系。唐朝时期,北部和西北地区主要有突厥、回纥,东北有,西南地区有南诏和青藏高原的吐蕃,他们和唐关系密切。
(一)突厥(投影映出)。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冶铁、创字(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哪些特点?他们和以前讲过的哪个古代民族习俗相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看课本p23“突厥骑兵”图画,并回答)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5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提示学生在“唐前期疆域图”标出它的地理位置),他们放牧马、牛、羊、驼,饮奶吃肉,强健剽悍,擅长骑射,风俗习惯和匈奴大体相同。突厥人学会了冶铁,善于制作刀矛和甲剑。在我国古代北方各族中,突厥人第一个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强调指出突厥文字自5世纪开始创制和使用,到8世纪时,突厥文字结构已相当完整,词汇也相当丰富。
2.突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汗国何时建立?何进分裂?(指导学生看书,回答)6世纪中期,空厥强大起来。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副板书)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突厥汗国最盛时曾控制了东起辽河上游,西到中亚里海的广阔地区(指“唐前期疆域图”)。但由于突厥汗国是建立在强力征服的基础上,汗国内部各种矛盾尖锐复杂,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不断反抗,贵族之间争斗加剧。6世纪末,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山以东直到兴安岭,是东突厥辖地;山以西直到里海的广大地区由西突厥控制(指“唐前期疆域图”)。
唐朝初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副板书)趁机多次南下骚扰,对唐威胁很大。630年唐军在阴山一战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唐太宗对颉利等芝突厥统治者优以相待,让他们住在长安,赐给田宅,授予官爵,颉利等十分感激。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讲述时,可指导学生看课本p23“渭水之盟”图画和相关小字部分,使学生弄清:由于东突厥多次南下骚扰,严重威胁了唐的安全,唐太宗才决心用战争解除这种威胁,灭掉东突厥。他的开明之处在于:在打败东突厥以后,又给以妥善安置,优礼相待。
西突厥在唐初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奴役当地各族,阴断中西商路,对唐构成威胁。为维护对西域的管辖和保护中西商路,唐高宗时,利用西突厥内部纷争加剧,趁机进兵,于657年灭掉西厥。
3.唐对突厥故地的管辖(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东突厥亡后,唐太宗在其故地任用原东突厥首领进行管理。对西突厥:640年,唐太宗为打击西突厥,派兵攻占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设置安西都护府,控制了西域天山南路包括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西突厥亡后,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讲述时,出示两都护府投影片,使学生明其管辖范围)。
两个都护府是唐管辖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都护府的官员由唐政府任命,其中一些官员由西域各族首领担任,并统辖着几万边防军。唐朝通过两个都护府的设置,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疆,保障了中西商路的畅通,西域和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的。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应向学生强调两都护府设置的历史意义)。
(二)回纥(投影片)。
(提问)同突厥相比,回纥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回纥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曾受突厥控制,因此他们的习俗与突厥相近。六、七世纪时,回纥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指“唐后期疆域图”),居无定所,“随水草转徙”。回纥人健朴豪爽,君臣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应向学生强调这点)。受突厥影响,他们使用突厥语言文字。随着和内地的接触增多,8世纪中期,回纥有了农业、商业,开始建筑城市和宫室,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向学生强调,这是和突厥不同的地方)。
2.回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回纥汗国是何时、由谁建立的?又是在何时瓦解的?(指导学生看书、议论、回答)东突厥亡后,回纥逐渐向南发展,和唐关系密切起来。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各部,建立起回纥汗国。其辖地西起阿尔泰山,东到黑龙江上游,大漠南北尽为所有,可汗王廷设在色楞格河上游(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弄清回纥汗国范围)。骨力裴罗和唐友好,唐玄宗封他为“怀仁可汗”。8世纪晚期,回纥上书唐朝,请示改称“回鹘”,意思是像“鹰鹘”那样轻捷勇猛,这反映了回纥民族尚武的精神。9世纪中期,回鹘内部纷争激烈,国力削弱,汗国瓦解。此后回鹘人大部分西迁,其中迁到今天新疆的一支(西州回鹘),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副板书“西州回鹘”,并提示学生在学习宋元部分时,还要讲到它)。
3.唐与回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投影)。
(提问)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回纥和唐的关系是亲密友好的?(指导学生看书、回答)回纥和唐长期友好。在政治上,受唐册封,接受唐的领导。安史之乱时(揭示学生,以后要讲到),唐政府曾两次求助回纥骑兵帮助平叛。唐还三次将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课本上提到的太和公主就是第三次出嫁的公主。在经济上,回纥用马匹、皮毛换取唐的丝绸、茶叶和粮食,双方贸易往来密切。在文化上,回纥受中原文化影响,有了农业、商业,建筑了城市和宫室,从游牧生活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该部分前面已述过,可略提及)。回纥采用唐朝历法,回纥贵族喜穿华丽的丝绸服装(指导学生看“回纥贵族”图画并要求记忆),回纥的某些风俗也被唐朝内地人民所接受。长安、洛阳等都市的汉人爱穿回纥服装。当时一位诗人说:“回鹘衣装回鹘马”,正是汉族和回纥两族人民往来密切和汉族人民喜爱回纥文化的生动写照。回纥人到唐朝内地经商的很多,许多人在长安等地居住,长留不归,与汉族通婚。
(三)(投影)。
1.生活及习俗:狩猎、农耕、穴居(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人生活在哪里?其习俗有什么特点?(学生看书、议论、回答)是生活在我国长白山、黑龙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他们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活,主要从事狩猎,也从事农耕,种植粟、麦等作物。为了抵御严冬,人掘地为穴,上在架上覆土,相聚而居。
2.渤海政权的建立(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说一说粟末的发展和建立政权的情况(学生看书、回答)。有许多部。唐初,居于黑龙江下游两岸的黑水(今黑龙江)部(提示学生,在讲辽金时期时还要着重提到)和生活在粟末水(今松花江)的粟末部逐渐强大起来,尤其是粟末部文化程度较高。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与唐通好。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大祚荣就专以渤海为国号。渤海受唐朝文化影响较深,经济文化发达,史称“海东盛国”(讲述时,强调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
3.渤海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渤海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渤海都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仿唐长安城建筑,布局对称严整,是当时东北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指导学生看“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和“石灯塔”图画)。渤海政权自建立起,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有的人在唐朝考中进士,有的学成回国在政府中任要职,这些留唐学生大力传播了中原文化(该部分内容系课文小字,如时间不够可不讲。温庭筠诗可着重点一下“车书本一家”的含义)。
(四)南诏(投影片)。
1.南诏的统一:(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南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指导学生看书、议论、回答)唐朝时,在云南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在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诏,即六个较大的部落。六诏当中包括有今天彝族(提示学生注意“彝”字写法)、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其最南的一诏称南诏。8世纪前期,南诏势力强大起来,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738年,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南诏政权正式建立(课本小字“皮罗阁设计灭五诏”的传说,由学生阅读)。
2.南诏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南诏和唐关系密切。南诏立国165年,历代国王继位都受唐册封。为了发展南诏的经济文化,南诏王不断派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副板书)学习。汉族工匠也大批进入南诏,他们带去了精湛的手工技术,促进了南诏丝织、冶铁和建筑业的发展。著名的大理千寻塔就是汉族工匠帮助建立的。它是汉族人民和西南各族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指导学生看“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彩图,说明其高超的建筑工艺,并强调大理三塔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五)吐蕃——藏族祖先(投影片)。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农耕、冶作、尚武(边讲述、边投影)。
(提问)吐蕃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他们生活在哪里?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议论、回答〉强调本目的也是本课的重点)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他们有的从事游牧,有的从事农耕。饲养牦牛、猪、马和独峰缤纷(可略提独峰驼和双峰驼的区别),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他们用牦牛毛织布,住在毡帐里。他们能制作精美的金属器皿,制作的铠甲坚实耐用,就连劲弓刺刃也很难剌破。其习俗崇尚勇敢,以战死为荣,几代战死之家,被称赞为“荣誉甲门”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如时间不够,该部分内容可略讲,指导学生把课文要点记住)。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青藏高原何时得到统一?完成统一大业的英雄是谁?他把都城定在哪里?(学生看书、议论、回答)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赞普。他平定的'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的叛乱,又打败了邻近一些部落,统一了青藏高原。这是青藏地区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完成统一后,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从此,吐蕃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统一政权时期(讲述时,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强调松赞干布是统一吐蕃,而不是开始建立吐蕃政权)。
3.文成公主入吐蕃(板书)。
(提问)谁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文成公主入吐蕃是怎么回事〉有何重大意义?(指导学生看书、议论,提示学生注意课本彩图《步辇图》,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松赞干布几次遣使向唐求婚。640年,他又派大相禄东赞为求婚使臣,携重礼再闪求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次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到柏海(今扎陵湖或鄂陵湖)迎接(讲该部分时,要说明《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这是珍贵的形象资料。在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时,要指导学生看p28《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松赞干布还特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华丽的王宫(今布达拉宫前身)。为了尊重文成公主的宗教信仰(文成公主信佛),又为她修建大昭寺(今拉萨大昭寺前身)。如今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还保存许多唐朝的珍贵文物(指导学生看《大昭寺》图画,说明大昭寺是汉族人民和吐蕃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
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又与唐通婚结好,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他不愧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而文成公主入吐蕃意主也深为远大:和亲后,吐蕃贵族放弃了传统的毡裘笨重服装(指导学生对经p28《吐蕃赞晋图》和《回纥贵族》两幅图画中的人物服装,以说明吐蕃传统的毡裘服装之笨重),改穿华丽轻软的丝绸衣服。吐蕃人民学会了养蚕;改变了的始粗放的农耕操作方法,学会了平整土地和种植蔬菜的技术。松赞干布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和吐蕃历法,还派贵族子弟赴长安学习。在中的文化的影响下,吐蕃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文成公主为发展唐蕃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讲述时,指导学生看课本《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彩图,指出他们二人世世代代受到藏族人民的崇敬,以加深学生对其联姻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同时,吐蕃的土特产,如马匹、金银器皿、玛瑙杯等也输入内地,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尺带珠丹联姻金城公主(投影片)。
唐太宗以后(松赞干布在唐太宗死后一年死去),唐蕃关系继续发展。7,唐中宗又应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请求,把宗室女金成公主嫁给他。金城公主入吐蕃,进一步传播了中原文化,发展了唐蕃友谊。730年,尺带珠丹怀着感激的心情上书唐玄宗(时唐中宗已死)说:“外甥是行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唐蕃友谊已情同手足,义为一家(要学生阅读29尺丹上书之语,并适当解释)。
3.巩固小结。
本课通过叙述突厥、加纥、、南诏、吐蕃等族的历史,以及他们和唐朝的密切关系,说明了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在祖国各民族交往的历史长河中,唐王朝尤为重要,唐朝时候中央政权和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各强,友好交往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唐王朝的这种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边总结边画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及其与唐关系”示意图,请学生回答)。
4.布置作业。
1.画出唐朝时期边疆主要民族的分布示意图。
2.简答突厥、回纥、、南诏、吐蕃同唐朝的友好关系。
(三)教学建议。
1为提高教学效果,宜尽量采用电教手段(手法可多样,如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采用教师边讲述边写投影形式,重要的年代、地点、人名、族名亦可由学生书写投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为讲清楚各民族的发展线索,教学宜采用图示法,结合讲述议论法。
3.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图画,以期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课讲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我国现在的边疆地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五
以上这些,都是同学们需要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不仅仅“娶”回了汉族的文成公主,而且“娶”回了中原的养蚕方法、耕作技术、酿酒技术……请你分别从唐朝和吐蕃的角度,谈谈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
2.由于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各民族关系融洽。这对唐朝盛世局面的形成有什么促进作用呢?请你围绕“唐的富强与其民族政策的关系”这一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
一、选择题。
1.回纥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
a.白族 b.彝族 c.藏族 d.维吾尔族。
2.唐太宗将哪一位公主嫁到吐蕃?( )。
a.金城公主 b.文成公主 c.高阳公主 d.尺尊公主。
二、多项选择题。
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有( )。
a.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b.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
c.中原政权在边疆设立管辖机构 d.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填图题。
上面是一幅《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请分别将吐蕃、回鹘、黑水靺鞨、南诏等各民族填到图上相应的位置。
a. b. c. d.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现行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谈谈它与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异同。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六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运用比较方法,加深理解、掌握各族的特点及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和表达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悠久历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各族人民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唐朝同各族人民加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教学,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 。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介绍突厥族发展的视频资料-“突厥兴衰”,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没有这个民族了(没有了,已溶入其它民族中。)?再让学生阅读“和同为一家”这句唐朝时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的话。提问学生谁知道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唐时,我国边疆地区还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从而引入新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和习俗。
2.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视频资料中的有关知识)。
3.唐朝对东突厥、西突厥的战争。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材料,思考回答)。
4.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位置,阅读教材注示的小字,然后点明: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
1.回纥人的发展。
教师展示有关“回纥”的资料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唐与回纥的友好交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大、小字内容,总结归纳回纥与唐在哪些方面进行交往及其概况:
政治上,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接受唐中央的领导。唐与回给为邻,北方平安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
请看下面一段材料。(屏幕显示)。
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选自封演《封氏见闻记》。
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回鹘人用大量马匹换取茶叶,中原地区则需求马匹;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好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三)、“车书本一家”
1.靺鞨族的生活。
2.渤海政权的建立。
3.渤海与唐的关系。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教材观察教材“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思考它与中原哪座城市相仿,请找出相似之处。阅读温庭筠的诗,体会“车书本一家”。(给学生一小口诀:车同轨,书同文,我们本是一家人。)。
(四)、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小结: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唐朝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的加强,友好互助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七
北京五中索冬梅。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
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
2.思想教育: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2)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3.能力培养:通过列表学习五个少数民族的情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在列表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4.学习方法:指导阅读历史资料和阅读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要点。
民族。
起源及政权控制地区。
经济发展。
著名首领。
与唐朝的关系。
受影响事例。
突厥。
阿尔泰山,6世纪建立突厥汗国,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游牧生活善于冶铁。
颉利可汗。
东突厥南下骚扰唐朝,唐太宗出兵打败并俘获颉利可汗。都被唐灭。
战败以后,向西迁移。
回纥。
色楞格河一带回纥汗国。改名为回鹘。
游牧生活居住毡车。
骨力裴罗统一。
长期友好相处,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回鹘衣装回鹘马”
商人到唐经商居住。
靺鞨。
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粟末部强大。
种植谷物穴居酿酒。
大祚荣统一建立政权。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国号渤海。贸易频繁都城仿长安建筑,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海东盛国”
“车书本一家”
南诏。
云南洱海一带,南诏强大。
皮罗阁统一六诏。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派贵族子弟、工匠到长安学习,手工业发展。
千寻塔。
吐蕃。
青藏高原一带,统一后定都逻些。
游牧或农耕为业。
尚武。
松赞干布统一。
求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和亲,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大昭寺。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诗句为标题,讲述了唐朝时期周边主要五个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突厥在六、七世纪形成了强大的帝国,入侵中原,唐朝集中兵力打败东西突厥,解决了北部边患,建立了对西北的有效统治。继之而起的回纥明智地与唐朝保持长期友好关系,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东北的粟末靺鞨首领大祥荣接受唐朝册封,成为渤海郡王,形成“海东盛国”。云南的南诏受唐朝册封,积极学习先进技术与文化,千寻塔成为历史的见证。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向唐朝求婚,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唐蕃的两次联姻使双方“和同为一家”。
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1)回纥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于是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2)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了建立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做了很大的努力。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同于一般的和亲,而是传播友谊与先进生产技术、文化的使者,推动了吐蕃社会的进步。
难点:(1)概括唐朝与各民族关系的共同之处。因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观念、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物产和风土人情也进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2)记忆许多陌生的地名、人名和族名有一定难度,因此采用列表法。
教学建议。
1为提高教学效果,宜尽量采用电教手段(手法可多样,如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采用教师边讲述边写投影形式,重要的年代、地点、人名、族名亦可由学生书写投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为讲清楚各民族的发展线索,教学宜采用图示法,结合讲述议论法。
3.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图画,以期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课讲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我国现在的边疆地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
教学过程。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学生回答:匈奴、柔然、鲜卑。
继鲜卑之后,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人兴起了,和前面的少数民族一样,突厥人也是游牧生活。除了放牧,他们还善于冶铁,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因此很快迅速建立了一个大汗国,中心是蒙古草原,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一带,东到辽海,西到中亚。不仅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都臣服于它,连西域的许多国家也都是它的属国。(显示突厥的政权和经济状况。)。
隋朝统一中原以后,突厥分裂成两个汗国,实力削弱,曾经归附过隋朝。但是隋朝末年和唐朝初年,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却屡次率领军队侵犯中原。直到唐太宗即位后,还上演了一次“兵临城下”。唐太宗即位的第二十天,颉利可汗率兵偷袭,竟然到了长安城外的渭水便桥旁,还派了使者到城里打探虚实。当时长安城里的兵力不多,因此人心惶惶。该怎么办呢?(显示突厥的首领)。
唐太宗临危不乱,他果断地扣押了东突厥的使者,只带了六个骑兵出了玄武门,来到渭河边,与颉利可汗隔河相对。他义正词严地责备颉利,使颉利可汗理屈词穷。另一方面,唐太宗派将领整顿军队,列队而出,表示决一死战。颉利可汗摸不清唐朝的实力,看到唐军队伍严整,不敢贸然进攻,只好退兵,这真是一出惊险的“空城计”。
学生回答:
唐太宗不仅没有杀一个俘虏,反而封突厥贵族做新设立的都督府的将军,统领原来的部众。还允许上万突厥人居住在长安。(显示突厥与唐朝的关系)一些民族的首领,到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太宗为“天可汗”。这个称号说明唐太宗是当时各个民族首领公认的皇帝。不久,古老的“丝绸之路”恢复了畅通,西域各国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下。唐高宗时,灭了西突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北地区。请看地图。
在突厥的南面就是青藏高原,现在高原上居住着什么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藏族。
对。其实他们的祖先在秦汉以前就居住在这里了,被称为唐旄发羌,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绵羊、山羊、牦牛;战胜了高山和风雪,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藏族在血缘上属于黄种人华南族群,与华夏族很接近;在语言上属汉藏语系,与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到了隋唐时期,称为吐蕃,开始与汉族中国交往。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学生丙:松赞干布听说公主快进入吐蕃了,便率领军队亲自赶来迎接。看到他娶的是一位仪态大方的美丽公主,并带着典雅华美的中原物品,鲜明的仪仗,十分高兴。他穿上汉族的服装,打扮成唐朝的驸马,以女婿的身份拜见了江夏王,举行了降重的婚礼。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文成公主笃信佛教,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至今我们都可以在大昭寺看到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人蕃代典奏疏。公元648年,王玄策去西域,被天竺抢劫,于是向吐蕃军队求援;松赞干布当即出兵天竺,击败天竺为王玄策出气。公元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
同学们讲述得特别好。
(显示材料二,学生回答问题,把吐蕃一栏完成)。
三、“回鹘衣装回鹘马”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填充回纥一栏)。
为了体现本民族的勇猛彪悍,回纥改名为回鹘。后来由于内部混乱和自然灾害,回鹘政权解体。一部分迁往中亚,一部分迁到甘肃、新疆,成为现在维吾尔族的祖先。
四、“车书本一家”的靺鞨和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在唐朝的周边,还有两个少数民族,是什么民族呢?请看书查找。
学生回答:靺鞨和南诏。
现在请大家对照课本,把这两个民族的情况在表格中完成,由我来填写。
(学生阅读,几个学生阐述,屏幕出现相应内容。)。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我们来做两个小游戏,请看屏幕,一是在唐朝后期疆域图中指出各民族生活的地区。二是唐朝的族名和现在的族名用线连起来。(显示演示文稿的十五、十六页)。
做课后练习。
附录powerpoint演示文稿大纲:
第二页(地图)《隋朝的疆域》和《唐朝前期的疆域》(闪烁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名称)。
(突出突厥汗国的地域范围)。
第三页(逐项填写表格突厥一栏,中间穿插插图《渭水之盟》)。
民族。
起源及政权控制地区。
经济发展。
著名首领。
与唐朝的关系。
受影响事例。
突厥。
阿尔泰山,6世纪建立突厥汗国,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游牧生活善于冶铁。
颉利可汗。
东突厥南下骚扰唐朝,唐太宗出兵打败并俘获颉利可汗。都被唐灭。
战败以后,向西迁移。
第四页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提问:唐太宗对少数民族是什么态度?
这样的态度对唐朝和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会有什么影响?
第五页唐朝前期疆域图(添加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点击青藏高原,出现。
吐蕃及其范围)。
第六页《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第七页《步辇图》和《文成公主像》。
第八页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
第九页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
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上书。
提问:吐蕃人认为唐朝和吐蕃是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第十页(填表吐蕃一栏)。
吐蕃。
青藏高原一带,统一后定都逻些。
游牧或农耕为业。
尚武。
松赞干布统一。
求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和亲,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大昭寺。
第十一页唐朝后期疆域图(点击回纥)。
第十二页(填表回纥一栏)。
回纥。
色楞格河一带回纥汗国。改名为回鹘。
游牧生活居住毡车。
骨力裴罗统一。
长期友好相处,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回鹘衣装回鹘马”
商人到唐经商居住。
第十三页(填表靺鞨和南诏部分)。
靺鞨。
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粟末部强大。
种植谷物穴居酿酒。
大祚荣统一建立政权。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国号渤海。贸易频繁都城仿长安建筑,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海东盛国”
“车书本一家”
南诏。
云南洱海一带,南诏强大。
皮罗阁统一六诏。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派贵族子弟、工匠到长安学习,手工业发展。
千寻塔。
第十四页《渤海石灯塔》和《千寻塔》。
第十五页(要求学生在空白的《唐朝后期疆域图》中标出吐蕃、回纥、靺鞨和南诏的居住地区,并及时显示)。
第十六页(要求学生把唐朝的族名和现代的族名用线连起来)。
回纥藏族。
靺鞨白族、彝族。
吐蕃维吾尔族。
南诏满族。
附录二《隋朝的疆域》(图略)。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觉筑起抵御不良思想的“防火墙”。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误入歧途,掉进网络“陷阱”。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觉筑起抵御不良思想的“防火墙”。
教学准备:
请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途径,每人找出至少一个网络“陷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渡:网络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中也有一些负面消极的东西。
二、教学互动一。
1.阅读课本第29页《我看“电脑热”》。
三、教学互动二。
1.自主阅读30到31页的内容。
全班同学将这些找到的“陷阱”进行汇总。
4.我们有办法避免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吗?
四、教学互动三。
2.讨论:你知道哪些途径可以避免网络“陷阱”。
五、教学互动四。
1.复习四年级下册学过的“网络文明公约”。
2.讨论:为什么我国有关部门要规定“国内游戏厅禁止中小学生进入?”
3.为了坚决执行这一规定,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请你献计献策。
4.全班同学合作,写一封遵守网络公约的倡议书。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九
【学习目标】。
1、了解当时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
2、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3、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族的反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 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难点】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导入新课】。
【学习过程】仔细全面的阅读课本,认真完成学案。
一、唐朝的哪两位皇帝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机构?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bo)人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2、当时的吐蕃(bo)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3、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1)7世纪前期,吐蕃的赞普__________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___________。
(2)唐太宗把____________嫁给他。
(3)此次和亲的意义:
(4)8世纪初,唐朝又将_____________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三、唐与回纥(he)、靺鞨、南诏的关系。
1、回纥是________________的祖先,8世纪中期,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双方关系友好。后回纥改名为____________。
2、靺鞨族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__,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_________”为号。有“_______________”之称。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1、课本p22动脑筋。
2、认真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吐蕃、松赞干布、逻些、回纥、回鹄、粟末靺鞨、南诏、彝族等。
【思维拓展】。
用史实说明唐朝统治者是怎样灵活处理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的?并谈谈你的感想。
【牛刀小试】。
同步训练一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
【自我评价】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学习心得】。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
1.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地理位置,及文成公主入藏。
2.认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保证,民族友好有利于各族的发展。
3.设计少数民族方位图,帮助形成正确的少数民族的时空概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难点: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 唐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1、 被尊奉为“天可汗”。
2、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立机构,加强管辖。
和 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 是藏族的祖先。
2、唐和吐蕃的友好往来。
a、唐太宗将 嫁与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b、唐中宗时,将 嫁与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三、回纥的勃兴。
回纥是 的祖先。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
四、“车书本一家”
是满族的祖先。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
五、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南诏是今天 和 的祖先。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
【合作探究】。
【展示点评归纳提升】。
【当堂检测】。
1、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
a、北庭都护府 b、西域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新疆行省。
2、xx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后,全国各族人民伸出援助之手,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互助的赞歌.下列历史人物为民族团结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
a.玄奘 b.文成公主 c.郑和 d.戚继光。
3、“和同为一家”,反映的是唐与那个民族之间融洽的民族关系。( )。
a、白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满族。
4、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5、(1)“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汉藏交往历史悠久,流传许多佳话。唐朝曾两次与吐蕃联姻,请举出一位与唐朝联姻的吐蕃首领:
(2)821年,唐蕃会盟。请写出该盟约的关键词: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一
1.简单区分小鸡、公鸡和母鸡的外形特征。
2.了解鸡的生活习性。
3.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课件: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3.声音:公鸡打鸣,小鸡叫,母鸡咕咕叫。
播放声音:公鸡打鸣,小鸡叫声,母鸡咕咕叫声。
让幼儿听声音分辨是谁在叫。
(1)课件演示2。
(2)鼓励幼儿看一看小鸡的眼睛在哪里呢?
让幼儿知道:小鸡的耳朵,在眼睛后面有两个小洞,
被羽毛盖住了,是鸡听觉器官的开口。
(3)找一找小鸡的耳朵、鼻子在哪里?身上的毛看上去怎样呀?
学一学小鸡的叫声。
(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
小结:公鸡和母鸡一样的是他们都有翅膀、两条腿、鸡冠,
不一样的是公鸡的羽毛比母鸡的羽毛漂亮。
公鸡头上有高高的鸡冠,每天早晨打鸣,而母鸡的鸡冠比公鸡的鸡冠小,
会咕咕叫,会下蛋。
课件演示: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母鸡生下的蛋经过一定时间的孵化就变成小鸡了。
(帮助幼儿理解小鸡一家的关系)。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二
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观点的理解
讲述法
多媒体辅助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
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三
1、我在设计这一活动中,打破以往上语言课的常规模式,如先讲故事,再请幼儿回答的方式。我将这个小故事设计成一个游戏,让幼儿作为游戏的主角,在背景音乐的帮助下,以“我”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内容,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在让幼儿讨论过河的方法时,我给他们提供了异想天开的空间,让他们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3、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将这个游戏创编成一个故事,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而不用教师把故事讲一遍,限定故事的情节,让幼儿拥有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
二、活动目标:
1、幼儿在扮演游戏里的角色中,学会想象、思考、理解游戏的内容,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
2、幼儿能按照游戏情节的发展初步学会创编故事。
3、懂得当同伴有困难时应热心帮助的道理。
4、教学重点:小鸡们讨论过河的方法。
5、教学难点:幼儿能运用自己想出的过河的方法创编到故事里。
三、活动准备:
1、录有轻快音乐和雨声的磁带、录音机一台;
2、鸡妈妈标志一个,小鸡标志每人一个;
3、图片两幅,图一:小鸡的'家;图二:小鸡过河情景。
四、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到草地上做游戏。突然,天下起了雨,鸡妈妈带着小鸡回家去。
2、雨不停的下,鸡妈妈启发小鸡猜想这会对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发生什么事。(幼儿回答完后,出示图片一)。
3、鸡妈妈启发小鸡们讨论过河的方法,选出比较可行的办法。
4、正当小鸡们讨论完过河的方法时,鸡妈妈告诉它们,河里突然出现了一座桥,(出示图片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桥是谁搭的。
5、鸡妈妈带领小鸡们从桥上过河,到草地上做游戏。
6、鸡妈妈启发小鸡们将刚才遇到的事情编成一个小故事,比一比谁的最有趣。
7、听着轻快的音乐,鸡妈妈和小鸡们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雷锋冒雨送大嫂回家的事,感受他的祟高和伟大,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懂得能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是幸福的、充实的,也是祟高的。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艰难”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嫂”的字形。
教具准备: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揭题质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军民一家》(出示课题),谁愿意来读读课题?
2、对于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导入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3、反馈检查。
a、出示新词:妇女稍大一步一滑艰难大嫂顺着面颊。
军帽捞上来似的含着一辈子嘛何必。
b、自由朗读新词。
c、指名朗读新词。
重点读准“嫂、顺”
d、多形式朗读新词同桌互读齐读。
e、你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重点指导“嫂”的笔顺。
4、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标出小节,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5、检查反馈。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时纠正错误。
三、学习课文一、二两节。
导入 :课文我们已经能够读通顺了,接下来我们具体地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节,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些什么?
2、检查反馈。
重点让学生了解当时阴云密布,下着大雨,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3、指导朗读第一节。
5、自由朗读第二节,你从这一节中读明白了什么?
研读:雷锋看见公路上有个妇女,一手抱着个孩子,一手拉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在大雨中一步一滑艰难地走着。
a、你从这句话中读明白了什么?
b、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妇女的艰难?一手抱一手拉大雨一步一滑。
c、是呀,这个妇女一手抱着个孩子,一手拉着个孩子,在大雨中一步一滑的走着,行动非常不便,这就是“艰难”。
d、指导朗读,谁能把这句话读好,读出这位妇女的艰难。
自由准备指名朗读齐读。
研读:雷锋赶快跑上前去,把自己的雨衣披在她身上,说:“大嫂,我送你们一程吧!”说着又赶紧脱下军衣,披在那大孩子的身上,抱起他冒着大雨朝前走去。
a、自由朗读这句话,把这句话中的动词用“——”划出来。
b、指名朗读这句话,让大家听出你所找到的动词。
c、从这些动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雷锋的焦急心情和他那种真切关心别人的品质。
d、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用朗读表达出来。
四、课堂作业 。
抄写生字。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五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亲相爱一家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孩时代,我们怎样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1、引导家长明白建立大宝与二宝的亲密关系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之必然。
2、建议家长注重自身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的锻铸,从而促进家庭幸福。
3帮助家长掌握一定的与两个孩子共同成长的方法与实施技巧。
课件、举牌、课题、家长自我感受图表、笔
一、现场调查,引入主题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颁布,越来越多的家庭由一家三口变成一家四口,今天在座都是有二孩的父母,我和大家一样也有两个的宝贝。家庭结构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二孩家庭教育的问题。
1.首先,我想问问大家,在座各位自己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师小结看来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2.您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曾经想要个兄弟姐妹呢?有过这种想法的请举手。(师小结其实我和大家有一样的想法)
3.在您决定生老二前,一定征求过老大意见,当时老大同意的请举手。(师小结看来大多数征得了老大同意)
总结:通过小调查,我发现咱们在座的家长自己大多数、包括我都是独生子女,自己渴望有个兄弟姐妹,但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本身并不清楚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老大虽然同意弟弟妹妹的到来,但老二真的来到他的生活中,老大也是会有心理变化的。面对家中的二个宝贝,也许就会显得手足无措。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二孩时代,我们怎么样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六
大家好。我是温泉小学音乐教师王丽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三册第四课《咯咯哒》中的《小鸡的一家》。
本课以“咯咯哒”命名,围绕着音乐中描绘“鸡”的歌曲(乐)曲设计和选编了学习内容。把两首聆听作品《公鸡母鸡》和《我的小鸡》有机组合在一起。两首学唱歌曲,一首是表现母鸡下蛋的歌曲《母鸡叫咯咯》,另一首歌曲《小鸡的一家》则把公鸡、母鸡、小鸡一家幸福玩耍的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来。
《小鸡的一家》是第四课‘咯咯哒,中学唱的第二首歌曲。本曲是一首有角色特点,适合低年级学生演唱和表演的歌曲。大调式,2/4拍,一段体,歌曲旋律简单、活泼,容易学唱,三段歌词有趣地表现出公鸡爸爸、母鸡妈妈和小鸡宝宝各尽其职的有趣场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小鸡一家和睦相处,快乐生活的故事。
音乐课标中的基本理念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目标如下:
1、通过听唱说演,能大胆自信地用自己的声音和形体来表现歌曲《小鸡的一家》,从而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能正确认读前一拍内的附点音符,并能够按节奏读出歌词。
3、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的好品德。
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用充满快乐和自豪的情感演唱歌曲《小鸡的一家》。难点:能正确认读一拍内的附点音符,并能按节奏读出歌词。
说教法,课堂上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个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状态。在听说唱演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兴趣,发挥音乐潜能,让学生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教学中我运用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诱导: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在开课部分我让学生模仿小鸡的叫声,并将此运用到发声练习中,然后在处理难点时对本课的难点节奏型引入日常中常见的昆虫知了的叫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模仿、对比学习。
2、情景引入法:在新课教学部分。将学生引入到参观小鸡家的情景中,并贯穿于全课,环环相扣吸引学生。
3、体验性学习法:音乐教学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并保护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我在歌曲教学、合作表演的两个环节中,请学生充分聆听、感受、体验,完整学唱后创造性的用肢体语言参与表演,使学生在听、唱、说、演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音乐中的活泼,欢快的情绪,并能准确的表达出小鸡一家幸福玩耍的情形。
说学法。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学法指导与渗透,创设音乐情景,激发学生情趣,用听、说,唱、演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升华情感,达到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学法如下:
1、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在新课教学感受新知和合作表演、体验快乐两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去发现,找出乐谱中不认识的字和节奏,并合力解决达到高效的学唱。
2、交流互动,快乐习得,学生在视唱谱曲的环节中,通过交流互动,学唱谱曲并填词。
3、创造表演充分体验,启发学生创编舞蹈动作,参与歌曲表演,用肢体语言,模拟鸡爸爸、鸡妈妈和小鸡的不同形象。
说教学过程。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步。第一个过程,情景导入、基础练习。开课我首先我先请学生回忆小鸡的叫声,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式来演唱,并将这种演唱方法运用到发声练习中來,然后以情景将学生引入本课的节奏训练中,让学生自主观察找出难点并解决。第二个过程,新课教学感受新知,接下来我在感受新知学唱歌曲的环节中又设计了:初听歌曲、复听歌曲、教师范唱、学习歌曲节奏、学唱歌曲,五个环节。在初听、复听、教师范唱的环节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歌曲,并对乐谱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歌曲节奏与学唱歌曲旋律两个环节中,我采用由简到难,分组合作的方式学唱,以降低学唱的难度,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启发与指导,更好的以学定教。在艺术处理歌曲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声音和情绪来演唱歌曲。第三环节,合作表演体验快乐,我先启发学生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来表演歌曲中不同角色的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体验歌曲的情景,师生在相互碰撞中激发出了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学生伴随着身体的律动和表演充分体验歌曲欢快、活泼的特点。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听说唱演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会用轻快、活泼的声音艺术性的表演这首《小鸡的一家》,第四个教学过程:拓展延伸、感受人生。最后,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的好品德,并将这种情感延伸到课后,并以绘画的形式描绘出小鸡一家的幸福生活。
说板书:本课的板书以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播放为主。从发声练习的谱曲,到节奏练习中重难点解决,从环环相扣的情景故事与歌曲范唱的优美音乐都运用到了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还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总之,我尽力在这堂课上作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听、唱、说、演多种教学形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可以轻松快乐的学到知识,感受但音乐的快乐。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七
使学生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平等、友好往来的史实,并能列举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突厥、回鹘、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少数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使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是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加深认识突厥语唐朝的关系和文成公主入藏。
使学生认识到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另外本课头绪繁多,有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掌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讲述法、图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一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没有突厥这个民族?他为什么会消失了呢?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备注。
天可汗先介绍突厥的兴起和强大,这里要讲清突厥与唐的关系,知道最后突厥臣服的最终结果,要求学生掌握两点:一是唐朝在那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二是要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开明政策是在北方少数民族不会对大唐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开展的。
出示想一想的问题:唐太宗为什么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和拥护?
指出,唐太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各民族的拥护,他被尊称为“天可汗”即各民族共同的君主。
可用一些小资料来丰富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要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现在的民族政策,同时说明,各民族共同发展才是国家兴旺的源泉。
文成公主入藏出示《步辇图》向学生介绍这幅图画的内容正是吐蕃使者来大唐求亲的情景,并指出结果就是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和影响:促进了吐蕃的文化发展和经济进步,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
还应指出,在古代社会,各民族的政治关系往往通过联姻来促进和加强。
应当补充,后来唐朝还曾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这里应引导学生思考,文成公主入藏和汉朝时的昭君出塞有什么异同。
回鹘衣装回鹘马这里着重介绍回纥人的生活习俗和服饰服装上与唐朝的相互影响,说明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洽关系。这里可出示一些图片说明。
可解释唐诗“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意思,让学生对这一部分有更深的了解。
点苍山会盟可从我们现在的白族和彝族讲起,让学生知道南诏就是这两个民族的祖先。
出示大理寺三塔图,指出这就是南诏归附唐朝的见证。需向学生指出,我国今天的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小结:本课主要介绍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看到,繁荣开放的大唐,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显示出了恢宏与大度,尤其是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最具代表性。是唐朝民族政策的标准。最后出示唐朝少数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回顾重点。
一、“天可汗”
1.突厥的兴起与强大。
2.唐太宗的开明政策。
二、文成公主入藏。
意义和影响。
三、回鹘衣装回鹘马。
四、点苍山会盟。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八
学情《小鸡的一家》是一首易记、易诵很受小朋友喜欢的数字歌谣,教材中巧妙地把1—9的数字和儿歌内容结合在一起,儿歌中有的直接出现数字,有的把数字的谐音隐藏在儿歌中,能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去仔细倾听、发现。我们班的孩子比较活泼好动。在游戏、学习过程中他们还没有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根据这一特点,选择了此教材,目的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讲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字歌谣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在听听、看看、讲讲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儿歌,体验儿歌的韵律美。
2、能有节奏的念儿歌,激发幼儿学习数字歌谣的兴趣。
3、学习儿歌,通过故事理解儿歌,知道要经过大人的同意才能出去玩耍,体验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情感,并且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
幼儿自主发现儿歌中存在的数字,并且能够迅速反应出来。
教学重点:
熟练的学唱儿歌,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儿歌中的内容。树立幼儿离家前要与告知家人,树立安全意识。
三、说教法。
学法通过直观法引出主题,用讲述法、示范法、表演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音律感,调动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儿歌,学会自己表演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一)、引题。
(二)、教师示范儿歌《小鸡的一家》,幼儿欣赏感知。
1、朗诵后提问,让幼儿感知儿歌中的内容,对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
2、再次朗读。
(三)、顺序提问,帮助幼儿逐句理解内容,自然学习分句。
(四)、根据已有的经验开展联想,理解儿歌的主题。
1、小鸡可能会去哪儿呢?请你帮鸡妈妈想一想。
2、小鸡自个儿出去,可能会碰到什么危险的事呢?
(五)、以猜谜方式引起幼儿寻找数字的兴趣,并分段学习儿歌。
1、这首儿歌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听,找一找这首儿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每次朗读儿歌,注意将数字读成重音)。
2、这首儿歌里藏着许多数字,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能把儿歌里藏着的数字找出来。
(1)、谁找出数字了,哪句话里有数字几?(根据幼儿所说,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数字按儿歌自然句式排列)。
(2)、集体看数字念儿歌。(学习第一段)。
(3)、再听听,还有哪些字的发音和数字7、8、9很相像?
(4)、学习数字歌谣的第二段。
(六)、以表演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1、教师朗诵并配动作表演。
2、幼儿排演儿歌。
(1)、请你找好朋友,一起学着表演《小鸡的一家》。(教师巡回时,适当提示儿歌的词句)。
(2)、在自练基础上,集体表演儿歌。
(七)、找小鸡——圆满的结局。
1、小朋友,你们刚才在表演时,老师听到外面有叽叽的叫声,可能是小鸡迷路到幼儿园来了。谁愿意帮鸡妈妈去找小鸡?如果找到了,要很小心地抱着它,千万别吓着它。(请三位幼儿去活动室外显眼处,取两只小鸡的联体图)。
2、(三位幼儿在室外找鸭的同时,教师在室内出示鸡妈妈的角色图)鸡妈妈没找到小鸡,可着急啦,你们快点对呀妈妈说,别着急,我们小朋友已经去帮你找了!
3、(三位幼儿抱着小鸡走进室内)教师提示他们问鸡妈妈:“这是你的宝宝吗?”4、小鸡一家相亲相爱在一起。现在小鸡一家一共有几只小鸡?原来,这首歌隐藏着数字10呀!
活动总结及反思。
1、儿歌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吸引幼儿。整个活动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提问体现层次性。幼儿通过看、听、表演等形式,表现出对学习数字歌谣的浓厚兴趣。儿歌的主题贴近幼儿的生活,有利于幼儿理解、分享交流、想象扩散。在目标、内容上能与计算、德育、生活相结合,体现整合观。
2、儿歌中小鸡一家还隐藏着数字“10”,可以让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把数字“10”编入儿歌。这样使儿歌更有完整性,也能让家长参与,体现家园互动。
3、幼儿在念儿歌时,有些生疏,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想着数字顺序、记着数字念儿歌。让孩子学会念数字歌谣的方法4、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能容易走神,如何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整堂课可以顺利的完成成为考验教师的难点。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十九
1、了解当时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
2、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3、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族的反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仔细全面的阅读课本,认真完成学案。
一、唐朝的哪两位皇帝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机构?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bo)人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2、当时的吐蕃(bo)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3、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1)7世纪前期,吐蕃的赞普__________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___________。
(2)唐太宗把____________嫁给他。
(3)此次和亲的意义:
(4)8世纪初,唐朝又将_____________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三、唐与回纥(he)、靺鞨、南诏的关系
1、回纥是________________的祖先,8世纪中期,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双方关系友好。后回纥改名为____________。
2、靺鞨族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__,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_________”为号。有“_______________”之称。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1、课本p22动脑筋
2、认真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吐蕃、松赞干布、逻些、回纥、回鹄、粟末靺鞨、南诏、彝族等。
用史实说明唐朝统治者是怎样灵活处理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的?并谈谈你的感想。
同步训练一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
掌握的很好好一般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听、唱、演大胆自信地用自己的声音和形体表现《小鸡的一家》,从而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与他人合作用打击乐为歌曲做伴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小鸡的一家之间各尽其职、团结和睦的'优良品德,从而我们也要爱我们的家庭,更要爱我们的班集体。
教学重点:
快乐的演唱,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
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引入发生练习。
1、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快乐的三口之家做客!看,这是它们的房子!【出示ppt房子】。我们先要有礼貌的敲敲门【咚咚咚】,门没开。里面传出一个声音说:“小朋友们,你们猜出我们是谁了,我才能给你们开门。”
我们能不能接受这个挑战?
生:能!
2、【出示谜语】:a、头戴大红帽身穿花花衣。好像小闹钟,清早催人起。《公鸡唱歌》。
1=c2/4。
3234|5-|56|5-|。
公鸡唱歌,目的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讲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字歌谣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引题:
着可能是谁的家?到底是谁的家,让我们打开门瞧一瞧!(开门)是谁的家啊?
2、让我们一起数一数,有几只小鸡?
3、三只小鸡来到院子里发现篱笆怎么啦?咦,是谁扒开了篱笆,三只小鸡又在等谁呢,请听儿歌《小鸡的一家》。
二、教师示范,幼儿欣赏感知。
1、朗诵后提问。
(1)、儿歌的名称叫什么?
到底是几只小鸡不见了,又是什么时候不见的,鸡妈妈是什么着急的呢,请小朋友再仔细听。
2、再次朗读。
三、顺序提问,帮助幼儿逐句理解内容,自然学习分句。
四、根据已有的经验开展联想,理解儿歌的主题。
1、小鸡可能会去哪儿呢?请你帮鸡妈妈想一想。
2、小鸡自个儿出去,可能会碰到什么危险的事呢?
3、鸡妈妈和你们一样非常担心、着急,它扒开门把到处找。如果鸡妈妈找到小鸡,会怎么问小鸡,又会怎么说呢?鸡妈妈会说,离开家一定要和妈妈打招呼,没得到妈妈的同意,千万不要随便乱跑,否则就很危险了。
五、以猜谜方式引起幼儿寻找数字的兴趣,并分段学习儿歌。
1、这首儿歌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听,找一找这首儿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每次朗读儿歌,注意将数字读成重音)。
2、这首儿歌里藏着许多数字,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能把儿歌里藏着的数字找出来。
(1)、谁找出数字了,哪句话里有数字几?(根据幼儿所说,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数字按儿歌自然句式排列)。
(2)、集体看数字念儿歌。(学习第一段)。
(3)、再听听,还有哪些字的发音和数字7、8、9很相像?
(4)、学习数字歌谣的第二段。
六、以表演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1、教师朗诵并配动作表演。
2、幼儿排演儿歌。
(1)、请你找好朋友,一起学着表演《小鸡的一家》。(教师巡回时,适当提示儿歌的词句)。
(2)、在自练基础上,集体表演儿歌。
七、找小鸡——圆满的结局。
1、小朋友,你们刚才在表演时,老师听到外面有叽叽的叫声,可能是小鸡迷路到幼儿园来了。谁愿意帮鸡妈妈去找小鸡?如果找到了,要很小心地抱着它,千万别吓着它。
(请三位幼儿去活动室外显眼处,取两只小鸡的联体图)。
2、(三位幼儿在室外找鸭的同时,教师在室内出示鸡妈妈的角色图)鸡妈妈没找到小鸡,可着急啦,你们快点对呀妈妈说,别着急,我们小朋友已经去帮你找了!
3、(三位幼儿抱着小鸡走进室内)教师提示他们问鸡妈妈:“这是你的宝宝吗?”
鸡妈妈说:“谢谢!六只小鸡回家啦,妈妈我笑得咯咯。”(边说边把小鸡角色贴在背景图上)。
4、小鸡一家相亲相爱在一起。现在小鸡一家一共有几只鸡子?原来,这首歌隐藏着数字10呀!
反馈:
儿歌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吸引幼儿。整个活动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提问体现层次性。幼儿通过看、听、表演等形式,表现出对学习数字歌谣的浓厚兴趣。儿歌的主题贴近幼儿的生活,有利于幼儿理解、分享交流、想象扩散。在目标、内容上能与计算、德育、生活相结合,体现整合观。
2、儿歌中小鸡一家还隐藏着数字“10”,可以让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把数字“10”编入儿歌。这样使儿歌更有完整性,也能让家长参与,体现家园互动。
1只小鸡,2只小鸡,
3只小鸡想妈妈,
4天妈妈没回家。怎么啦?
5天前,6只小鸡不见啦,
气得妈妈咯咯哒,
扒开篱笆到处找,
究竟小鸡去哪儿啦?
找到啦!
找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