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设计范文(17篇)
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总结需要注意哪些常见的错误和陷阱?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或许可以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朗读教学设计篇一
一、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
二、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三、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学会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1、熟读成诵,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和优美的词句。
2、理清文章思路。
领会作者写作思路和写景层次的安排。
本文宜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除开头春草图示范分析之外,其他可以以读代讲,以写代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二、反复朗读课文,弄清全文思路,熟悉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象的五幅画面。
三、对“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由学生注音并领读生字拼音:润嫩眨晕酿巢脆蓑笠。
二、导入新课:
(1)用春天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春景画面,配上鸟儿清脆的叫声、溪流声加上轻音乐(课件)。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去感受春天的美好春天的温暖。
(2)。
脱下冬装,我们满怀信心走向春天。放眼自然,一派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苏醒了的大自然带着一路欢歌向我们走来。用它特有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绿的世界,花的海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春色中去。
(3)作者简介:(课件)朱自清(1898。
--。
--。
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新诗《毁灭》和诗集《踪迹》的影响很大。1948年6月,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反动势力,拒绝接受“美援”面粉上签名,8月因贫病在北京逝世,他是一个有鼓起的人,他的一些诗和散文表现了对黑暗显示的不满,对光明未来的期待。
三、指导学习课文。
1、配乐范读《春》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和语调。
2、让学生自由谈谈听后的感受。
3、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然后让愿意给全班朗诵的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让老师和学生为读的同学点评。
4、提出思考题:这篇文章应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盼春(反复)。
总括轮廓:“一切”山、水、太阳。
春草图(景)。
春花图(景)。
春
(朱自清)绘春春风图(景)。
(细致观察)。
春雨图(景)。
迎春图(人)。
赞春(三个新奇的比喻)。
6、评析式教学,教师点拨学习欣赏前三幅幅图,学生学会欣赏。
(1)、“春草图”中的“偷偷地”、“钻”两词,形象地描写出初春时节小草在不知不觉中生长出来的情态,同时把小草旺盛的生命力逼真的再现出来。
-花下(蜂蝶)。
--。
-野花。
(3)“春风图”中的“抚摸”一词,写出了春风轻柔、和煦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亲切、温馨的气氛。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可见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有多深。
7、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试着当堂背诵。
四、课堂巩固练习:
1.生字:润、霞、眨、酿、巢、晕、蓑、笠。
2.释词:欣欣然、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婉转、朗润、润湿。
五、课外作业。
背诵第1-5节课文。
教学要点:
一、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在上一课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春雨图”,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作者描写的各种雨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略讲“迎春图”。
二、理解结尾一段的深刻含义;学习本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季节的特征。
教学步骤:
1、查课外作业:
背诵课文第1-5小节,先由两人背诵,然后全班齐背一次。
河石桥上的行人,披蓑戴笠冒雨耕作的农夫,稀疏地在雨中静默着的村舍。这是一幅多么迷人,浓淡相间的村舍农田山水画啊!
3、别请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各朗诵一幅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自由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学习和欣赏本文。
4、教师引导和点拨。
(1)“春雨图”中的春雨,其特征是一多二细。“可别恼”,很有亲切感,有情趣,写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写春雨展示了春雨的特点,也唤起了读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斜织”,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2)“迎春图”前四幅写景,这幅呢?明确: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写天上的'风筝到地下的孩子。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怀着喜悦的心情出来迎接春天。“各做各的事”,又反映了勤劳的人们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绘出了人勤春早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5、女生:齐读第三部分。
师:结尾三个比喻句开始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生: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她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师: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生: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
师:为什么又比作“健壮的青年”?
教师补充: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突出了“力”。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力”的特性,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6、拓展与小结:
课堂让学生写出含有“春”字或描写“春”的成语、诗、词、对联、谚语、俗语。并进行评析、积累。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临其景,如闻其声,这些写作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让我们挥鞭从此起程。拥抱美好希望!
6、课外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选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配上“春”的插图。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编一期手抄报。编好后在班上展览、评议。
板书设计:
盼春(反复)。
总括轮廓:“一切”山、水、太阳。
春草图(景)。
春花图(景)(由上而下的顺序)。
春
(朱自清)绘春春风图(景)。
(细致观察)。
春雨图(景)。
迎春图(人)。
赞春(三个新奇的比喻)。
朗读教学设计篇二
1、认识“失、准”等14个生字,并能加以运用。
2、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继续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加以运用,理解课文。区分易混的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
1、开火车读字卡,同桌组词。
2、指名读字卡,然后指名组词,自荐用上那个词说句话。
小组内进行读字、组词、说话练习。1、齐读第一自然段。
2、你知道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去干什么?
3、植物园怎么样?同学们参观认真吗?你怎么知道的?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创设情境比比谁读得更棒。注意“可”要读出抑扬感。
5、接下来的3、4、5、6自然段朗读,师读旁白,学生只要读说的一句话,但要结合叙述加进动作、表情等等。
6、小组内练习,师巡视指导。
7、各自读第7自然段,说说如果当时是自己在场会怎样想,怎样做。
8、齐读第8自然段,师提示“会心的微笑”处要读得缓慢、高兴。
9、讨论“会心的微笑”是什么意思,适当扩展。
10、自荐读,比比谁读得更生动(从语音、语气、表情等方面评价)。
11、各自读课文,要求:
完整、仔细,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多读读。努力读出自己的最佳样子。
12、反馈(选一两个段落即可)。
学生朗读,师读旁白。
讨论“会心的微笑”是什么意思,适当扩展。
本节课我努力做到课文的三个“体现”。很好地体现了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有效地体现了寓教于乐,创设了符合儿童心里特征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乐学、会学,充分地体现了师生的创新精神,使得课堂教学不断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亮点”。因此,可以说,这节课又是一节师生共同成长的语文课。
朗读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词句的意思。
2.精读课文,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
3.体会文中三处“番茄太阳”的不同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感悟盲童明明的心灵,体会盲童明明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感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三处“番茄太阳”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番茄太阳》,一起读课题。(生读)多么有趣的名字,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读懂课文,首先得读懂它的题目。
2、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找到了三处直接描写“番茄太阳”的句子,谁来读一读。
3、指名分句子读。
过渡:明明的笑脸真的有这么美吗?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美读课文,品味明明的笑。
(一)感受笑中蕴含的美。
1、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明明笑的语句。
生读、画。
找到描写明明笑的句子了吗?谁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指名找出来读一遍)。
简单地读后,用课件出示4个重点句子:
过渡:都找到了吗?让我们把目光再次锁定在这些句子上,放声地读,细细地体味。生练读。
2、谁来读?看谁能读出句中的情感。
3、学生朗读,师及时品评。
如:一生读第四句。
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引导:“青翠”可以形容什么?可造句感知:校园的东侧,那青翠的竹子迎风摇摆。
银铃般清脆的笑声,听来是怎样的笑声?
这样清脆的声音让人喜欢,谁来试试把你的情感融入朗读中。
就这样读着,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啊?板书:美。
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四句话,体会这种发自内心的笑吧!
4、小结:看着明明的笑脸,听着明明的笑声,作者情不自禁地说——“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二)感悟笑中深藏的乐观。
1、老师常常听到同学们开心地笑,可明明的笑,却让作者产生了别样的感受,明明和我们一样吗?大家再次快速读课文,找找看,你发现了什么?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
生交流:
生下来就是盲童,意味着什么?和后来成为盲童有什么不同?
我们不妨闭上眼睛感受一会儿,现在,你的感觉是什么?
那天生的盲童,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
引导想象:
她想倒水喝,会怎么样?。
她想出去玩,会怎么样?
她想上学,会怎么样?
在生活中,她还有许许多多的事,你能接着往下想吗?
春天到了,桃红柳绿,我们冬天到了,大雪纷飞,我们,可是明明。
夏天到了,,
现在你对盲童怎么看呢?(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2、是呀,一个盲孩的世界有着太多的灰暗。可天真的明明却展示了天使般的笑脸,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啊!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读描写明明笑的句子。
(指名学生轮读明明笑的句子)。
这样的.笑声谁能忘得了啊!听着明明快乐而又让人心酸的笑,我感觉到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此时,在你的朗读中,明明的笑中传递出的还仅仅是开心吗,似乎有一种沉甸甸的东西,它是什么呢?(坚强、乐观)。
引读——“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三)体会作者心情变化,品笑中温暖。
1、明明灿烂的笑脸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作者就是其中的一个。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用笔画出来。
生读课文,动手做记号,再次交流(师板书)。
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灰暗无比?(体会“艰难”)。
那么,课文中说“灰暗的心情”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
生读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体会得真好。“灰暗”,一个形容颜色或者光线的词语用来形容心情,竟然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么多丰富的内容,这种写法真新鲜。
如果找一个和“灰暗”一词相对的词,你觉得可以是什么呢?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心情放到文字里,读给大家听?
2、还有哪些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我们顺着课文找。
(2)“我的心觉得温暖起来。”
让作者温暖起来的是哪一幕呢?
生读第3小节。
(3)“隐隐心疼。”
作者为什么而心疼?
(4)带给我许多快乐。
从哪里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
(5)作者最后被深深地感动了。
是什么让作者流下了眼泪?你觉得明明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出示第16自然段:
是呀,读到这儿几乎所有的人心都会为之深深地一颤。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作者也让我们如此心动?放声读读第16自然段,走进明明的心灵世界,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生交流看法。
天真的话语中透出的善良感动了作者,难怪卫宣利阿姨的眼泪哗地一声流了出来。谁能把明明的善良读出来。
3、过渡:听着这纯真的话语,此刻的作者被深深地打动了,又怎能抑制住眼泪呢?站在窗口的作者,看着满街的车来车往,眼前浮现的是——(引述:明明天使般的笑脸)。
出示: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学到这儿,谁能告诉大家,挂在我心中,温暖着我的心的“番茄太阳”到底是什么呢?生交流,板书:美好的心灵。
用“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好在哪里呢?
4、师:仅仅是“我”在享受明明的笑吗?还有谁也在享受他的笑?
(四)再扣课题,升华主题。
1、我们再回到课题上来,谁来说说为何要用“番茄太阳”作题目呢?
生:是有着特殊含义的。
2、那么,课文既然用“番茄太阳”作为题目,除了明明,你觉得还有谁也是“番茄太阳”呢?让我们再一次进入课文去品味。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是的,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的“番茄太阳”,才变得充满希望,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温暖他人的“番茄太阳”。
三、作业。
读读作者卫宣利阿姨的《流泪的月饼》,再一次走进作者,读完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板书设计:
美好的心灵。
明明(盲童)笑(美、坚强、乐观)。
我(双拐)灰暗——温暖——隐隐心疼——快乐——感动——温暖。
朗读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怪,代,表,院,评”5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采取自学,自主探究的方式学写“作、业、昨、今、玉、兰、护、让”8个生字,练习揣摩字形,写好最后一笔横,区分并指导书写“作、昨”两个字。
3、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渗透教育,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生字。
2、能用普通话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识字,在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怪,代,表,院,评”5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采取自学,自主探究的方式学写“作、业、昨、今、玉、兰、护、让”8个生字,练习揣摩字形,写好最后一笔横,区分并指导书写“作、昨”两个字。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教认“特别”一词。师问:特别是什么意思?(特别就是和别的不一样。)。
3、师:和别人不一样的作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吧!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带着疑问,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3)不加字或减字。
2、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1)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2)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怎么认识的?
三、自学生字。
1、回忆我们学过那些记忆生字的方法。
2、出示词语。
(1)生字读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词语,确认正确后再领读。
(3)齐读词语。
(4)检查词语识记情况:教师随意指词语,学生认读。
四、指导书写。
1、玉,兰注意两个字的三横距离相等。让:注意指导“言字旁”书写“横着提”的横“起笔是在横中线上。
朗读教学设计篇五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当年在北京露天剧场演出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动人场景。赞美了梅兰芳高超精湛的演出技艺和我国京剧艺术的辉煌成就。本文重点突出,描写独具匠心。一方面着力对表演者的唱腔、身段、台步、表情、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使人身临其境,另一方面对观众的描写更是浓墨重彩,以观众的反应变化,侧面烘托大师的声望与无以伦比的艺术造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梅兰芳精湛的表演艺术。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
3、初步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京剧等民族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品读课文第4、5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感悟梅兰芳大师精湛的表演艺术。
2、理清观众情绪变化线索,感悟民众对京剧国粹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品悟大师精湛表演艺术的'句子,学生不容易表达,难以描绘心中的体会。
[设计理念]:
1.品词析句,感悟文本。
抓住关键词语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就架空了。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解读第四自然段,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解读。学生通过品析,才能感受到梅兰芳先生精湛的演技,体会到观众对京剧艺术的喜爱,对艺术家的热爱。
2.分层理解,美读文本。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句子,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尤其在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句“唱词像珠子似的从…….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更是分几个层次细读,品读。好句不厌百回读,读中自有感悟出。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上文,引出下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默读4—5节,用“——”划出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交流,相机板书。
三、品词析句、深入研读(4、5节)。
1、品读出场时观众反应的句子。
“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1)理解出观众对大师的喜爱。(2)抓重点词“轻盈而矫健”体会。
出场的精彩)。
2、品读表演中观众反应的句子,联上系下,体会表演的精彩。
多媒体出示“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的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指名读。
(抓“着了魔”、“鸦雀无声”体会表演的精彩)。
联系上文品读句子,相机出示句子:
品读句子:
(1)“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重点引导学生抓“圆润”“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体会。)。
(2)“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引导学生理解(1、唱词象珠子。2、三个“从……中”。3、五个动词)体会大师出神入化的表演艺术。
播放《穆桂英挂帅》视频片段。帮助理解。
根据学生的交流,师小结:女主角演的实在是惟妙惟肖,她喜,观众就喜,她悲,观众就悲,台上台下,同喜同悲,同歌同泣,这就是着了魔,这就是交融啊!让我们也象着了魔一样读一读吧。
3、品读高潮时,观众反应的句子。
品读:“女主角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多鲜花捧在手里。”
(抓“捧”引导学生体会人民群众对大师的喜爱和珍惜,希望美好的艺术之花永远绽放,永不凋谢)。
四、品读五节、升华主题。
1、比较句子的不同,谈体会。(读出自豪,佩服,尊敬,赞美……)。
2、体会设问表达的好处。(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2、小结板书,升华主题,再读(齐读)。
3、看多媒体拓展资料(师生合作读)。
五、小结全文、拓展文本。
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梅兰芳先生精湛的表演艺术,体验到了观众对大师的热爱之情,初步初步领略了京剧的魅力。对于博大精深的我国文化来说,今天所学的,不过是沧海一粟。随后我们还会学《吆喝》、《中国结》,相信会对我过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更多的收获!(放京剧音乐,结束学习。)。
教学反思:
《看戏》一课是四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本文时,整个教学流程都注意体现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教学,我悟出了如下几点思考:
1、拓宽学习空间。
语文学习不应是仅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应该把目光放到课本以外,课堂以外,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课前,学生通过收集有关梅兰芳的资料,可以了解到梅兰芳的生平,他的代表剧目以及他的艺德,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开发了课程资源,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体现了大语文的学习观念。同时,将课外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课堂教学也充满了活力。
2、善于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我利用收录机,播放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录音,导入新课。婉转优美的唱腔,让学生感受到京剧的艺术魅力,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学习。
3、倡导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品读课文时,学生自由分析品评,畅所欲言,满足了他们的个性要求。这正体现了新课标的一个理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巧妙设计问题。
本节课由“你认为,在作者眼里梅兰芳的表演精彩吗?”一问贯穿整个课堂,由此拓展开去,让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扩展思维的空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板书也随着课文分析的展开由问号变成句号,水到渠成。
5、语言极有亲和力。
教师是学长,应用极富亲和力的语言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比如“你能教教老师吗?”“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你能帮老师解答一下吗?”这些语言的运用都能让学生感到很亲切,也体现了“学长式”的教师观。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6、作业具有选择性。
冰心的《观舞记》和刘鹗的《绝唱》都描写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关于京剧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了解京剧的历史,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这两项课后作业,我设计成可以选择的,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避免了一刀切,达到了分层布置作业的目的。
总之,我在教学《看戏》一文时,仅仅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们巨大的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都展现在我的面前。“给学生一次机会,还你一个惊喜”,这种教学理念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朗读教学设计篇六
喜欢谁啊?他有什么本领呀?
生:我喜欢……,他有……。
2、师:同学们,这些都是他们的绝招。接下来我们开始上课吧。
3、师板书课题:《绝招》,齐读。
4、提问:什么叫绝招?
是一个人怎样的`本领呢?能具体说说吗?
(师小结:绝招是一个人很难练成的,了不起的本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过渡语:课文中有一群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绝招。想不想去看看?那就赶快打开课文64页,自由读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次。现在开始吧。
1、学生自由读。
2、读准下列字音:
憋气。
腮帮子。
蔫蔫。
铲馅。
攥饺子。
攥得快。
尴尬。
撇到。
下巴颏。
咧开。
羡慕。
握拳。
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这回你可以快速地读了。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胖、二福、小柱子等小伙伴比试绝招的故事。)。
2、这些小朋友几次比绝招啊?
3、第一次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啊?第二次呢?
4、用上“尴尬”和“羡慕”这两个词来说一说。
(第一次比绝招,三胖表演憋气,二福表演武术,小柱子没有绝招,很尴尬;第二次,小柱子表演了口算,大家都很羡慕。)。
朗读教学设计篇七
一.激趣导入:
1.昨天,光明小学一年级的王老师给班上的小朋友布置了一项作业:去大自然里找春天,把春天带到学校来,第二天大家纷纷交来了作业。你们想知道小朋友们带来的作业是什么吗?(想)咱们赶快去看看吧!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特别的作业》。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哪列火车愿意开?两列火车来起来。
二.新授课:
(一)学习2自然段。
读完了学完了,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吧!生汇报,师贴图。
2.指导读词。
课件出示:红红的桃花。谁会读它?谁能读的更好?
师评:老师仿佛看到了红红的桃花。
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带来了一把金钥匙,看看他要说什么?课件出示:边读课文边想象,我会把课文读的很好。齐读红红的桃花。
出示:嫩嫩的桑叶。谁会读?你会想象读了,真好!我们一块读一遍。
出示:细细的柳枝。齐读。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这么美的词语放到课文中你会想象读吗?生自读。
4.……这是省略号,除了桃花、桑叶、柳枝,小朋友们还可能带来什么呢?
5.这几个词语宝宝真淘气,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大家会填吗?师读,女生接。师读,男生接。
6.假如你是一朵花、一颗草、一只小鸟,你想对这些小朋友们说些什么呢?(同桌两人讨论)。
师:你们真会想象,那我们以后一定要争取做爱护动植物、保护大自然的小标兵了。
(二)学习3—7自然段。
1.小朋友们纷纷把春天带到了课堂上,但是有一个叫小丽的女孩却带来了一件很特别的作业,会是什么呢?自读3—7自然段。
2.今天小健和小丽也来到了课堂上,大家掌声欢迎他们。师读旁白,一男生读小健的话,一女生读小丽的话。
3.小丽带来的作业是什么?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她爱护花草树木)。
我们应该怎样去爱护花草树木呢?
4.再次读小丽的话。课件出示,重读“想”“又想”。你觉得小丽是个怎样的孩子?(爱动脑筋)。
师总结:小丽和小朋友们一样爱春天,但是她却懂得怎样去爱,她是把春天画在纸上,而不是摘花折草,破坏花草树木,所以她的作业最好。
5.小朋友们,去大自然里找春天,你会带来什么样的作业?(画,写,拍,唱,朗诵古诗)。
6.今天许老师也带来一份特别的作业—春天的美景图,一块来欣赏吧!课件出示春景图。
三.写字:
春姑娘看到小朋友学的这么认真,送来了一件礼物。课件出示:作昨。这两个生字娃娃急着和大家交朋友呢!
1.一生领读并组词。作(作业)昨(昨天)。
2.仔细观察,这两个生字哪里相同?哪里不相同?
师:昨天和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作业需要人来写,和人有关,所以是“单人旁”。
3.老师想提醒大家,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看我写,师板书:作。
自己练习,每个字写一个。强调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四.总结:
一幅画能代表春天,一朵花也能代表春天,大家要像小丽那样,从身边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那么春天就会更美丽。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头。欣赏歌曲《春天》。
朗读教学设计篇八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当年在北京露天剧场演出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动人场景。赞美了梅兰芳高超精湛的演出技艺和我国京剧艺术的辉煌成就。本文重点突出,描写独具匠心。一方面着力对表演者的唱腔、身段、台步、表情、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使人身临其境,另一方面对观众的描写更是浓墨重彩,以观众的反应变化,侧面烘托大师的声望与无以伦比的艺术造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梅兰芳精湛的表演艺术。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
3、初步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京剧等民族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品读课文第4、5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感悟梅兰芳大师精湛的表演艺术。
2、理清观众情绪变化线索,感悟民众对京剧国粹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品悟大师精湛表演艺术的句子,学生不容易表达,难以描绘心中的体会。
[设计理念]:
1.品词析句,感悟文本。
抓住关键词语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就架空了。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解读第四自然段,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解读。学生通过品析,才能感受到梅兰芳先生精湛的演技,体会到观众对京剧艺术的喜爱,对艺术家的热爱。
2.分层理解,美读文本。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句子,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尤其在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句“唱词像珠子似的从…….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更是分几个层次细读,品读。好句不厌百回读,读中自有感悟出。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上文,引出下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默读4-5节,用“--”划出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交流,相机板书。
三、品词析句、深入研读(4、5节)。
1、品读出场时观众反应的句子。
“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1)理解出观众对大师的喜爱。(2)抓重点词“轻盈而矫健”体会。
出场的精彩)。
2、品读表演中观众反应的句子,联上系下,体会表演的精彩。
多媒体出示“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的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指名读。
(抓“着了魔”、“鸦雀无声”体会表演的精彩)。
联系上文品读句子,相机出示句子:
品读句子:(1)“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重点引导学生抓“圆润”“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体会。)。
品读句子:(2)“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引导学生理解(1、唱词象珠子。2、三个“从……中”。3、五个动词)体会大师出神入化的表演艺术。
播放《穆桂英挂帅》视频片段。帮助理解。
根据学生的交流,师小结:女主角演的实在是惟妙惟肖,她喜,观众就喜,她悲,观众就悲,台上台下,同喜同悲,同歌同泣,这就是着了魔,这就是交融啊!让我们也象着了魔一样读一读吧。
3、品读高潮时,观众反应的句子。
品读:“女主角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多鲜花捧在手里。”
(抓“捧”引导学生体会人民群众对大师的喜爱和珍惜,希望美好的艺术之花永远绽放,永不凋谢)。
四、品读五节、升华主题。
1、比较句子的不同,谈体会。(读出自豪,佩服,尊敬,赞美……)。
2、体会设问表达的好处。(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2、小结板书,升华主题,再读(齐读)。
3、看多媒体拓展资料(师生合作读)。
五、小结全文、拓展文本。
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梅兰芳先生精湛的表演艺术,体验到了观众对大师的热爱之情,初步初步领略了京剧的魅力。对于博大精深的我国文化来说,今天所学的,不过是沧海一粟。随后我们还会学《吆喝》、《中国结》,相信会对我过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更多的收获!(放京剧音乐,结束学习。)。
朗读教学设计篇九
朗读,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
读。所以人们也一般地以为这种“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读”是创新。
其实朗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我们可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下面举两例进行说明。
例一: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对“课型”的最为简单的解释是: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
所以,朗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朗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这种课型适用于诗歌、文言文教学,也适用于精短的散文教学。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例二:将朗读作为一种点拨手法来设计。
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精细地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既简化教师的讲析,又增加思维训练的力度。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
同学们朗读。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白杨的形态之美,第二个层次是写白杨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
师:段中的第一层次有总说与分说,请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一个节拍的停顿。同学们朗读全段,体会段中更为细腻的层次。
师: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重音。自由朗读,细细品味。
师: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激情。个别诵读,反复尝试。
师: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形象与性格,请同学们试将它们朗读出来。同学们读出: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师:你们看,大家在朗读之中就读好了课文,读懂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回味一下,看这样的朗读过程对自己有怎样的帮助。(同学们动情地朗读。)。
朗读教学设计篇十
1、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引用古诗名句展现春的意境,并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二、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我国著名散文家,其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三、分析结构第一段(1节)盼望春天。第二段(2至7节)描绘春天。第三段(8至10节)歌颂春天。
四、分析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要求轻声朗读)3作用:紧扣题旨,点明春至,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六分析第二段:绘春。
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钻,写出顽强的挤劲与生命力。嫩,写出质地柔软鲜嫩。绿,写出颜色浅绿。满是的,写出长势旺盛。软绵绵,写出姿态。还写了人的活动,突出小草给人带来的欢乐和吸引力,人的心情舒服惬意,从侧面写小草。运用了拟人和排比。(引导比较夏草的旺盛,秋草的枯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从高到低从静到动,一派热闹景象。写花的争春,花朵多,花色鲜艳,花味甜,有实写,有虚写(由春花想到秋实“仿佛”不能去掉,表明是想象之景)有动景,有静景。“闹”(“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叫”则感情色彩不浓。蝴蝶,蜜蜂都是从侧面写出花的特点。写野花,“散”含漫山遍野之意,写出花多,又写出在阳光照耀下,春风吹拂中野花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绚丽色彩。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也自然引出春风图。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如何写出春草春花的特点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从触觉写风的温暖柔和(不寒,母亲的手),从嗅觉写风的清新芬芳浓郁(发酵),从视觉写风的色彩绚丽(繁花嫩叶),从听觉写风的和谐悦耳。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找出文中的词把雨的'形态、情态讲出来。春雨的作用是什么?写景顺序?
第一层正面写雨,“多”“细”和“密”。(三个比喻分别写出雨的形态紧密,闪光,细长)“斜织”,“薄烟”写出雨的情态轻盈和迷蒙,“笼”写出高度与范围。第二层写雨中的景物,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写出春雨的滋润万物,雨中的景物气氛安静和平人们都在享受着春雨的滋润,“慢慢”“撑起伞”“披蓑戴笠”,“春雨贵如油”。顺序从近到远,从动到静到动。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四、分析第7节迎春图。写出了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与前4幅自然春景图有何联系?
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工夫:时间。点睛之笔: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告诉人们要莫负春光,抓紧时间,创造美好生活。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五、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六、分析第三段:颂春。
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作用?如何设喻?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按照春天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而且各段独立成段,强调了春的不同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赞美奏的真挚感情。作用:点题,呼应开头,点明中心。
七、总结作者感情:
赞美春天,赞美大自然,号召人们抓紧时间创造美的生活。
八、总结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注意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2、诗情画意相融合。没有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情融于景。
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句式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式短句,既流畅又整齐。再加上叠音词和口语词的使用,使文章活泼,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九、学习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
1、认真观察,力求细致。
2、可以从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着笔,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发现美。可以写动景,也可以写静景。
3、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比如通过联想,想象写景);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
4、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景物。
5、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加文章的文采。
6、在写景中融入自己感情。
朗读教学设计篇十一
朗读,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
读。所以人们也一般地以为这种“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读”是创新。
其实朗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我们可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下面举两例进行说明。
例一: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对“课型”的最为简单的解释是: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
所以,朗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朗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这种课型适用于诗歌、文言文教学,也适用于精短的散文教学。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例二:将朗读作为一种点拨手法来设计。
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精细地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既简化教师的讲析,又增加思维训练的力度。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
同学们朗读。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白杨的形态之美,第二个层次是写白杨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
师:段中的第一层次有总说与分说,请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一个节拍的停顿。同学们朗读全段,体会段中更为细腻的层次。
师: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重音。自由朗读,细细品味。
师: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激情。
[1][2]。
朗读教学设计篇十二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读。
2、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师相机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感悟。
在学生读小白兔的动作不到位时,教师出示小白兔图片,说:“小白兔有些不高兴了,它想,自己是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呀,你们怎么读得一点也不活泼呀?你还能试试让小白兔高兴高兴吗?”在学生读小鱼跟小白兔的对话时,教师适时点拨:“小鱼和小白兔是好朋友,小鱼非常关心朋友,担心朋友淋着雨,你们能读出小鱼对朋友的关心吗?”
在评价学生朗读时,教师也通过创设的故事情境来进行。如,在学生读得到位时,黄教师指着动物图片,说:“你读得真好,看,小白兔在向你招手微笑了”;“你读得太棒了,小鱼非常喜欢你”。
(点评: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善于以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这正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而且感情朗读就不仅是手段了,它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角色朗读,深化体验。
1、学生小组里分角色演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
2、请学生上台分角色演读课文。
(点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当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有的小组在分配角色时,出现了一个角色多人争演,而有的角色却无人问津的情况,教学难以进行下去。黄教师这时并没有责怪学生,也没有包办分配角色,而是充满爱心地说:“看,小蚂蚁没人理睬,都伤心地流泪了。你们说,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是,角色分配问题迎刃而解。教师这样处理,既灵活机智地驾驭了课堂,又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了协作精神的教育,体现了教学的机智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鼓励质疑,拓展思维。
(点评:不失时机地总结和拓展了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师小结:今天的收获真不少。大家向课本、同学和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在大自然里,在生活当中,到处都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藏,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你们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点评:是总结,更是启发。还让学生意识到不是仅从书本上可以学习,生活是更大的课堂。)。
(总评:黄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在于:
(1)紧紧把握新课标的主旨,突出识字和朗读两大重点;
(3)以一颗童心将自己的教学机智与创设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在情境中诵读、理解、体验、感悟,营造了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朗读教学设计篇十三
1、知道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葡萄的特点及葡萄干的制作方法,读好长句,练习背诵。
重点:。
知道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葡萄的特点及葡萄干的制作方法,读好长句。
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老师读完了,给小朋友一点时间,你们再来快速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读完之后可以自己练习说一说。
小朋友们很有自己的见解,说得很好,有一个小朋友还抓住了文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是的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个好的方法,希望小朋友们能够认真阅读,发现这样的句子,以后可以经常运用。
三细读课文,学习字词。
老师现在想请一名小朋友来读一遍课文,大家一起认真倾听看看文中的生字宝宝是不是已经和她成了好朋友。
现在淘气的生字宝宝已经从课文中跑到了大屏幕上,快来和她成为好朋友吧。开火车领读。
四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生字同学们呢掌握的非常好,现在又有新的任务要交给你了,连贯的把课文读一读,看看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谁来读一下课文,所以说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先写了葡萄沟在xxx吐鲁番,那里盛产水果,中间写了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葡萄很多很美,维吾尔族老乡很热情。最后写了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
五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这么美的地方,这么美的文章,一定要美美的读出来,谁来读,
看,这个画面,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文字吗?老师注意到他把读得很重,把美感读出来了谁能像他这样再来读一读。
读的真是太好了,说一说,你从文章中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表达了什么。
六指导写字,
今天的生字老师挑出了两个,一起写一下,谁来分析一下这个字怎样写。
七练习背诵,这么美的文章,一定要让他永远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挑选你喜欢的段落。
快来背一背吧,同样的时间看谁积累的最多最美。每个小朋友都要加油呀。开始。
朗读教学设计篇十四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制成幻灯片,配以音乐;学生收集、整理描写雪景的诗文。
《雪》是鲁迅《野草》中写得很精彩的抒情篇章,景物描写生动细致,语言优美准确,文章围绕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下雪吗?见过雪后的景象吗?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或者朗诵一段(节)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褪尽脂粉奁馨口。把握字形:蜡梅——腊梅胡蝶——蝴蝶壶卢——葫芦(说明:同音字现象,由于时代的原因,不能再写成前一个)。
2、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虽然有要求在先,但一般朗读效果不会很理想。于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特色。然后课件朗读,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使学生沉浸入审美的意境。(图片可以采用不同的雪景,同时配以不同的音乐,前半部分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后半部分激越悲壮)。
4、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其间教师对朗读方法应作适当的指导。
5、请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整体理解、认识,然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可结合有关资料或课后附录)。
三、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1、默读课文,同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有关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之后学生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2、读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
1)反复自由阅读,并抽读。
2)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a、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以两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朦胧的美景,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是怎样的一种雪啊!)。
b、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c、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还写到一位父亲?(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他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里,江南的雪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儿童欢乐的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中,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可以让学生找出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的词语,体味这富有诗意的形象。)。
d、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作一点分析。(如抓住“滋润美艳”、“蓬勃奋飞”、“精魂”等词以及一些富有情感的语句)。
建议:讨论后,每组重点就一两个问题在全班交流,并相互补充。
3、读4—6段,思考:
1)作者怎样是描绘朔方的雪?它引起了你哪些联想?(提示学生勾出描写朔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2)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如“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抓住“孤独”这一北方雪的特点,而把“死”与雪的精神相联,如奉献等,“精魂”凝聚一种坚强)。
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也可以这样分析,“南方的雪”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他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实现理想。我们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现实生活来理解。)。
5、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1、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3、你希望走过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的走过,不留一点痕迹,还是经受困难、挫折,而奋起抗争的走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写一篇短文。
(2、3题可根据学生实际选作)。
点评:本教案设计内容简洁,思路明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体现,同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朗读的方法指导,通过朗读整体感悟,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既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又受到高尚品德的启迪。(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校陈家尧)。
朗读教学设计篇十五
2。勾画描写江南雪和北方雪的语句,能准确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
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把握江南雪和北方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领悟本文表达的深刻内涵。
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品味。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预习,扫除阅读障碍;
2。搜集关于《野草》及《雪》的写作背景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一、导入。
1。师:看到我手中的这根粉笔,你会想到什么?
生自由表达。
师:本来就是一根普通的粉笔,经过大家的联想和想象,它竟然有了这么多丰富的内涵,已经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笔了。其实,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某些自然景物也会超脱固有形象,表现出更多的意味。当然,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被赋予的意义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刚刚我们对粉笔的认识。再比如自然界中的“雪”,在被贬的柳宗元笔下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传达出幽冷孤寂的心态,而在盛唐岑参笔下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雪》一文,探讨一下作为文学战线上的革命斗士——鲁迅借助“雪”表达了什么意思。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
要求学生听准字词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找出描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2。检查听读效果。
(1)投影出示生字词。
处子磬口脂粉奁目光灼灼。
指名读音。
(2)明确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三、研读课文。
1。赏读“江南的雪”
(1)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滋润美艳”“青春的气息”“处子的皮肤”“闹”等词句,从而为体会江南雪的特点做好铺垫)。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
(2)指导朗读。(语气温婉)。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读。
(3)设问:江南雪有什么特点?
学生结合词句品评,明确江南雪的特点。
(投影)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2。赏读“朔方的雪”
(1)要求勾画出描写“朔方的雪”的词语。
(2)交流,明确。
(投影)如粉如沙。
朔方的雪蓬勃纷飞。
升腾闪烁。
(3)指导朗读。(语气异常刚劲、果决)。
学生练读。
指名读,点评。
齐读。(定要读出气势)。
(4)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呢?请用“尽管,但是”来表达。
学生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把握描写雪罗汉时的情感变化。关注转折连词“但是”所起的作用)。
启发:了解艺术形象的寓意可以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
(投影出示:《雪》写作背景)。
学生讨论明确课文主旨。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生华)。
板书:江南的雪——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朔方的雪——充满斗争精神。
4。结合全文,理解关键性句子。
(投影出示)“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学生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突破此句。
(赞美坚守自我、完全献身、坚强奋斗的精神。学生把握语句意向即可)。
四、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2。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五、布置作业。
1。阅读《野草》中的《秋夜》。感受自然景物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2。搜集写“雪”的诗句,品评诗人透露的思想感情。
朗读教学设计篇十六
1.主体性教学理论。从教学角度来看,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但学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个体。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境,激励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不断的创造新的自我。2.活动内化理论。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形成,总是在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内化和建构的.。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必须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运用、规范、提高,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3.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习惯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
第一课时。
1.经过课前谈话,已经基本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的回答中相机板书“花”,引导学生转换话题,继续谈话,聊聊见过的各种花的形状,及自己最喜欢的花。2.补充板书“冰”字,继续谈话:见过冰花吗?哪儿见过?让学生谈谈对冰花的认识。3.引入课文:有一位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也发现了冰花,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发现的吗?[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创设了学生喜爱的谈话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及时地从学生的谈话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不露痕迹地转换话题。这样的设计由于遵循了“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学生乐意参与,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听录音,边听边标好小节。2.激发兴趣,指导读文:你能像录音机里的阿姨那样读吗?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告诉学生读文的方法(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把拼音多读几遍)3.交流:(1)哪些字你是通过拼拼音学会读的?(2)生字会读吗?组词。(3)检查读文情况。指导学生读准确。[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注意了识字方法的渗透,并注意了反馈评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拼音识字的妙处,乐于用拼音识字。同时在教学生字的时候,不仅关注它的读音,而且更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力求识用结合。
(1)刚才有好些同学愿意读第一节的,你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第一节吗?(2)交流,理解“一朵朵、晶亮”,并指导读好第一小节。2.学习第二小节(1)最喜欢第二节的同学站起来,齐读第二小节,指导读好“惊奇地喊”的语气。(2)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3)当学生说出喜欢冰花的形状或样子时,让学生找找有哪些形状并板书:宽大的叶子柔嫩的小草丰满的牡丹(4)看着这些冰花,你们想说些什么?指导读好“啊,真漂亮!”并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好。[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上面的设计,正是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由学生自己喜欢的原因出发,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荚的熏陶。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做做说说,发展学生语言。(1)你觉得冰花可能还会像什么?你们想做一做吗?让学生拿出纸、剪刀剪自己想到的形状,剪好后贴在窗玻璃上。(2)交流各自做的形状,教师小结。(3)运用语言,内化语言。用“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像,像,像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说说这些漂亮的冰花。可自己说,也可几个人一起说。(4)指名说,及时评价。[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运用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创意,内化课文的语言。
1.让学生回去每天早上起来都观察一下自家窗户,哪天看到了冰花就告诉老师,看看有你想到的那种吗?还看到了哪些?及时记录下来。2.让学生评价自己今天的表现。[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应体现开放性,应注意与自然学科等的综合。这样的设计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有机地拓展到了课外,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热情。另外,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心中有数,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1.出示今天所学到的生字:见、他、它、丰。读一读。2.在书上描红。3.交流书写笔画,在田字格本上书写,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设计意图]: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地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
朗读教学设计篇十七
会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初读课文,知道青蛙是有益动物,我们应该爱护它。
采用归类识字、字谜识字、看图识字、组词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2、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词卡、字卡。(教师)。
一、激趣导入。
1、猜谜激趣。
课件出示:“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青蛙)。
2、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小青蛙。(板书:小青蛙)。
3、课件出示漂亮的小青蛙。导学:同学们想和小青蛙交朋友吗?那就和它打个招呼吧!
(学生齐读课题)。
4、说说你对青蛙有哪些了解。
5、青蛙穿着绿衣裳,你知道它的名字中哪个字表示的是绿色的意思吗?(青)。
6、导入: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看,小青蛙还为咱们带来一首儿歌呢!(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文识字。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准你圈画的生字的读音。
2、导学:多有趣呀!你们想读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那该怎么办呢?(查字典、问老师、问同桌、借助拼音)读完后,请你们把圈画出的生字、词读三遍。
3、检查读文。教师相机正音。
(二)随文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