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实用16篇)
读后感是表达读者对所读书籍内容的理解、感受以及思考的一种文学形式。写读后感的时候,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确保文章具备良好的结构和流畅的表达。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写作技巧。
沉思录读后感篇一
卷一:就是让我们区分那些是能控制的,那些是不能控制的,我们都是每个群体,每个思想,每个独立的意志,判断事物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对该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说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其实仔细想想还真是,我们因爱情,友情,权利,金钱,健康等等而苦恼,这些都是我们控制意志外的事物,是我们主观对事物的看法,或高兴,或悲伤,或嗷嗷大哭。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决定我们的行为。
卷二:自己的意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有人问,什么是好的生活,怎么去评价是好或者是坏的生活,只有内心平静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这是作者的原话,我很喜欢。我们去努力的追求我们心里认为的好的生活,不仅仅只在乎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任何事情具有两面性,看到其中一面,我们觉得事情可以承受;看到另一面我们又觉得无法承受。怎么取舍,唯有自己遵从内心最真实的选择。
卷三:有时再想,人为什么而活着,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伟大的哲学家也不能给你其答案,人的一生何其短暂,短短几十年,看过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感觉人类太渺小了,在浩瀚的宇宙中微不足道,我一直坚信是有外星人,说不定我们是被外星人关押的囚犯。所以,人是为自己而活,短短几十年,我们要将人生视如赴宴,把自己最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不遗憾,不后悔。也有人会说,想做到何其难,社会上各种压力以及责任,你可能扮演各种角色,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什么是责任,责任必须在人际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卷四:勇于面对困难,不要悲叹哀怨。当困难来临时,不用悲伤,即使你悲伤了,也是于事无补,与其在困难中顾影自怜,不如好好分析是那个环节出的[]错误,想要实现目标,就得付出汗水,没有谁能随随便便获得自己想要的追求。一个人所处的境况能显示出这个人的本性。自由的人儿,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不被强迫,阻碍,能自由的选择,成功的实现愿望,避免可以避免的事情,他就是自由的人。
卷五:知足方能与自然和谐一致。古人云:知足者长乐。不论你渴望拥有什么样的外在事物,过于看重价值,你的内心会被它牢牢套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没有办法去控制你意志外的事物,有自知方能自如,与自然和谐相统一,才能过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本富有哲学思想的书。作者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书中充满哲学的思辩。他认为“死亡与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至少那时的马可·奥勒留对生命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而不依附于神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此外,他还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而且相互联系着,他说“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谐地安排在一起,新出现的事物不仅表现出继续,并且表现出某种奇妙的联系。”“我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它们都不会消逝为非存在,正像它们都不可能由非存在变为存在一样。那么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变化带回到宇宙的某一问好分,并将再变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远生生不息。”由此作者发出要关爱人周边的人。
这是一本有关道德教育的书。作为帝王,他热爱学习,但学的不是用人御人之术,也不沉迷于权力情欲之中,他重视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这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现实社会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他极力宏扬人性的真善美,认为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世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这是一本对人生充满思量的书。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但作者有勇气挑战自己内心,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想到这世界如果无法改变,那么只能选择改变自己。他试着借助自己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他对善与恶的思考,痛苦与快乐的选择,正直与阴谋,权力与义务等,其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人类的道德。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真正扮演救赎角色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不过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马可·奥勒留他告诫人们在轻看世俗的荣誉、名声,他说“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人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委热切地追求它们。”
书中也充满了心理学的知识,马可·奥勒留认为引起我们情绪变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与abc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本书的最后一章节还特别论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说:“希波克拉底在治愈许多病人之后自己病死了。占星家们预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后命运也把他们攫走。亚历山大、庞培、凯撒在粉碎数以万计的骑兵和步兵、频繁地把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之后,他们最后也告别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们展现,死亡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是天命。圣贤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谁都无法逃脱。必然面对的事情,恐惧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一个人只有奉献于社会,有益于社会,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政府官员多读此书很有必要。
在本书中,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读后感篇三
如果想知道人能好到什么程度,就去看奥勒留的《沉思录》,如果想知道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就去看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上面的话是外国文学老师上课时说的,最近看的书全是他推荐的,他说他认为我们在大学里必读的两本书是《沉思录》和《君主论》。这学期的外国文学课换了个老师教,原来一个好的老师真的可以激发学生对一门课的兴趣啊[皱眉]好吧,之前的老师也不是不好,只是上课有点照本宣科,听完记不住他讲了什么,当然,记不住不能全怪老师啦......
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时,也欢乐吧,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必然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当你做摆在你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纯净,仿佛你必定要直接把他归还似的;若你坚持这一点,无所欲望亦无所畏惧,满足于你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没有人能阻止这一点。
对啊,人活着总得去做点什么,那就请好好努力吧。
沉思录读后感篇四
世界上很多哲学家在不间断地探讨人生问题,人活着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答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好像是一个自然规律,毕竟人与动物有区别,人是有思想的,有的人为了信仰和事业甚至为了爱情,不惜生命,也有人苟且偷生,一辈子混日子。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过一句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这句话代表了大部分人群思想。今天的文明社会,很多人信仰宗教,把生命和希望寄托在神灵、上帝和佛祖上,验证了‘命与天’的关联。20xx年前一位叫马可·奥勒留的古罗马皇帝,在戎马生涯中记录了一本《沉思录》。他崇拜神明,但在生与死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看法,他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他竭力用自己的语言试图解答‘人活着为什么’‘生命究竟有无意义’这些问题。这位帝王的思想对于现代人和未来的社会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样会令后人敬仰。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思索和寻找这三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答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是微观物资自然结合演化的结果,它经历了复杂的结合过程和时间考验,也可以这样认为人从自然中来,最后回到自然中去。《沉思录》作者认为:“人生也是这样啊,昨天或前天你出生时从宇宙那里得到呼吸的本领,有朝一日你又要将它还回去,从哪里得来的,便还到哪里去”。这个观点实际是人们对人生的一个基本认识。有了这个认识你就不会惧怕死亡。小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他自己并不知道是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甚至感叹“活着真没有趣儿!”他是一块多余的石头,最初由一僧一道带来,最后又由一僧一道带走,‘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单从故事表面上看觉得荒诞无稽,但它揭示了人从哪里来还得到哪里去深邃的哲学道理。
“人生是一场战争,一段旅途。”自然界里昆虫,出世以来就靠自己觅食,它的母亲只是提供了一个有食源的环境,能否生存全靠自己去努力。人比动物要优越得多,在幼年、少年完全由父母精心照顾,但仍然避免不了疾病的侵袭。人的一生除了要与疾病磨合外,还要与自然灾害相斗,与人相斗也是常事,特别是踏入社会后会遭遇各种风险,甚至会遇到恶人的伤害。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叙述了生物界“必得进行生存斗争而不免遭遇重大的死亡。”这是一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即适者生存。人类也是一样。“生活的艺术与其说像是跳舞,不如说更像角力,因为人生不可预见,必须牢牢地站稳脚跟,准备应付四面八方的攻击。”因此,从广义上讲人生确实是一场战争。人生也是一段旅途,人生经历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就像行路一样,有时很顺利,有时也很艰难,当你即将走完人生时,你会感叹:“人的生命如此短暂”。
“人生便是朝生暮死”这个论点是对生命过程的高度慨括。“人生是何等短促,何等卑微,昨天像是一滩黏液,明天也不过是一具木乃伊、一堆灰尘。”生死之间不过一线之隔。“死和生一样,都源于自然的奥妙。”人的生命与生物界一样是有限的,一切源于自然的一种转换,终究会走向死亡,“生命像割刈成熟的麦穗,这一批长出来,那一批倒下了。”人一出世,就一天天向坟墓靠近,虽然有过它的旺盛期,但很快就会衰退直至死亡。美国的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有一句名言“记住,你即将死去”,这是在告诫人们,生命是暂短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随你的心灵和直觉,也正是生命意义所在。
“死后最长久的名声微不足道”“所谓的‘名垂千古’是什么呢?只是虚无罢了。”很多人在人生中追求名利,总想留下痕迹和渴望美名,没有想到人死了什么也带不去,即使留下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会逐渐淡忘。《沉思录》中关于名声有很多叙述,作者认为追求名声是不明智的,他既对自己要求,也是对世人告诫:“无论如何要谨记:你和别人都会很快死去,不久之后你们的名字也将被后人忘记。”中国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有一句名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三国时期军事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果不看淡名利,人就会失去志向。人生在世不可为名利和名声困惑,尽管你在世的时候名声大噪,死后也会被人遗忘。名利也是一样,生前获得了巨大财富,死后你却享受不了,即使几代亲属继承,最后也将散尽。人活在世界上,应该努力去探求生活的意义。
“做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好人”“做一个朴实、谦虚的人”。一位古代的皇帝的思想境界超过了现代受过教育的人,他努力从哲学中去寻求生命的意义,他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生活中点滴做起,他从他身边人和亲属中学习别人长处和优点,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吧:朴素。善良、严肃、高尚、不做作、爱正义、敬神明、温柔可亲、恪尽职守。”当他把生死看透后,并没有消极对待现实,而是在尽自己的责任,把手里的工作做好。抓紧时间奔向自己的目标。“若要使品德臻于完善,就要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末日,既不放纵情感,也不麻木不仁,或者显得虚伪。”“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我自己一定要做个好人”他就像一块裴翠,始终保持着天生的光彩。
读完了《沉思录》,深感人生短暂。如果始终选择在无意义的生活之中就犹如一具僵尸。其实在生命未结束时有很多事情值得人们寻求,“追求更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更高尚的精神,要用尽自己的才华多创造一点美。”无论结果如何,你努力了,你没有浪费时间。人生要像一盏灯一样,不到熄灭就不会失去光芒。
记住马可·奥勒留留下的一句话吧:“好好把握那只属于你的生活,也就是你现在的生活,那么你就能平静、安详地度过你的余生,成为一个与你内在的神明和谐一致的人。”
沉思录读后感篇五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沉思录》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该书有许多闪光点、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正如他在《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沉思录读后感篇六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尽管随着时间流逝,奥勒留写书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来源已经不可考察,也因此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沉思录这本书本来就由许多只言片语组成,但是正是从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让我们吸取到精神的营养。
书中阐述了很多人应该具有的可贵品质,比如,卷一中所说的奥勒留的亲友们所具有的品质。有的人保持仁爱宽厚,学会活的慢条斯理,为他人着想。有的人善于自制,既亲切和蔼又庄重威严。有的人低调朴实,不故弄玄虚。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是真正最为可贵的,不正是马克奥勒留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个人素质吗?良好的品质,不只在于它让生活在具有美好品质的人身边的人生活地更惬意的环境,也在于,给拥有良好品质的人一个与环境更加适应的机会。这正是伦理的意义吧。
读一本书,有的是学会技巧,有的虽然不能让人学会技巧却可以真正的使人的内心发生改变。沉思录是一本具有改变人内心的力量的书。
读沉思录,让我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对善良,或者对自己做人处事的方法,有影响。在之前我一直以为,善良就是尽量让别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现在,慢慢的学着尊重自己的理性。将理性与道德结合起来。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做事情。当然,依然没变的是时刻记得尽量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正如书中所说,“不能被欲望驱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考虑,自己是不是出于与野兽无异的欲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为一个人,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是否对自己有益。”
对一本书,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有人说沉思录是一本哲学的册子。在我看来,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们做一个冷静而又达观的人人是感性动物,上天在给予我们感情的同时,也给我们理性。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先要衡量并且计算用不同的方式行事的得与失。
书中很多地方给我们做什么样的人提供指导:“时时处处只注意自己的。行为正当、高贵和良善的人,他的心灵是多么坦然啊!不要窥探别人的内心的黑暗,不要左顾右盼,而只是笔直地一路向前。”又或者这句“在别人问到你在考虑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说出来。”我知道这些事情很难办到,但是至少它们提供给我们一些思路,让我们去反省自己的行为。我常常把这些话铭记在心,常常反省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认,人们常常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譬如无谓的抱怨之类的'东西,但是,这类事情,是经过仔细考虑可以避免的。或许有成就与无成就的人的区别,很大部分就是因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由于自己的无知,很多地方还读不懂,但是这并不影响自己从书中获得一些东西。比如马克奥勒留一直在讲与神性相连通的理性,或许他本来是要讨论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学的问题,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了解尊重自己的理性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
其实自己的收获,或因为零散难以陈列,或因为抽象难以表达,所以上边说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读完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读更多的书的信念,我将会在下学期尝试着读更多的书籍,尽量完成自己大一时为自己制定的读完一百本课外读物的阅读计划。
沉思录读后感篇七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读《经营沉思录》时,一开始觉得很乏味,可是在读完第一章时却发现:这都是我们明白的道理,可我们却没有遵循,这本书正是告诉我怎么样实践它。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人与人要相互体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闹翻,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避让,因为愤怒就是在摧残自己。像这样的道理,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想,如果我们想做好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虽然有些有点难,但是难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松下幸之助能把最深的道理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述出来,靠的就是他的用“心”,用心工作、用心为人、用心学习,用心领悟,只要本着正确之道去用心,所有的问题都是能迎刃而解的。《经营沉思录》给我的启示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条。
沉思录读后感篇八
我利用这个寒假的时间阅读了《沉思录》和《瓦尔登湖》这两本书。虽然这两本书都让我受益匪浅,但是相对于《沉思录》严谨的哲学思考,《瓦尔登湖》里作者恬淡的生活和自己重塑的过程让我感触更深。
在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信息灵通和有教养是互相排斥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很快阅读大量只是指南手册之类的书。而要有教养,就必须读比较少量的书,那是不同寻常地发生过,思考过,感觉过的人写成的书,这样的书必须慢慢地读,并且慢慢地去欣赏。而《瓦尔登湖》正是这样一本值得慢慢欣赏的书。
书中梭罗用质朴的声音,欢快自信的语调告诫我们,一亿人当中才能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读过《瓦尔登湖》才懂得何谓深邃纯净无杂质,有时我觉得它比蒙田的随笔,纪伯伦的先知更能使我感悟,领略智慧之美。梭罗心中充满理想与激情,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信念,相信人的天性纯洁,人可以返璞归真,达到完美境界,坚信只有在简朴的生活中才能感觉上帝的存在,投身自然之中才能寻找自己。
《瓦尔登湖》是真正伟大的作品,它能够直通你的心灵,深入你的骨髓,熔铸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甚至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当然,你得用心去进入。梭罗在《湖》中这样写到:“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宏伟的,不常去玩的人,不住在它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这样一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这是一个明亮深绿色的湖,半英里长,周围约一英里又四分之三,面积约61英亩半。”通脱自然再平常不过了,但它时刻唤醒着我们记忆中的那份风景。“他说话语气很轻,带着几分痴傻: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幸福无涯。”
梭罗眼中的湖不仅仅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充满着性情的湖。因为“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的,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侧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就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岸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多少次,我也这样欣赏风景,我的心中的湖,然而我却常常是失望的。后来我明白了,世界上只有一个瓦尔登湖,而且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其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瓦尔登湖。
当然,梭罗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我们却从他那里发现许多的光亮。他在《阅读篇》中写到:“一个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个比亵渎过的更早,更神圣的曙光时晨,他一定是已经对于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条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说:“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们从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给我们众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罗好像对生活有一种妙悟,是的,一种真正的人生妙悟。这种妙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瓦尔登湖那里思得来的。诚如他在书中的《结论》指出那样:“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梭罗《瓦尔登湖》的意蕴,恐怕只有在日本文学中才能找到同感的典型。尤其是川端的小说,怎一个“细”字,“淡”字了得,那是另一种审美体验的全面与细致。梭罗诗意的散文与川端散文的小说都要在虚静中阅读的,在虚静中才能体悟到其中的好处。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
“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它并不像你想得那么坏,当你最富有之时,却是你最贫瘠之日,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哪怕在天堂之中他都能找到错误,你纵然是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和荣幸的时光。黄昏的霞光照射到济贫院的窗户上,如同照射在富户家的窗上一样耀眼夺目,门前那早春的积雪同在消融,我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的宛如皇宫里一样,生活的若此开心而又如此满足”。
只愿我们都能像梭罗一样,在寂寞的人生中活出充实的自己。
沉思录读后感篇九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我今天有幸读到了这本书给了自己一些人生启发。
《沉思录》可以说是一部自我对话录,一个人的自剖之语,一部私人日记。多年来他的帝国一直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说兵荒马乱,加上军队的内讧,他的年轮几乎是在战车下转动的,他的身体也十分疲惫。尽管所到之处,人们都在高呼“皇帝万岁!”但皇帝本人却深知来日不多,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预感徘徊在他心头。不过他早已作好随时放弃生命的充分准备。作者利用四方征战与政事辛劳之间的片暇,记录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为后世在人生向度上开启了别样的风景。远古与当代,帝王或凡人,外部世界的进取终难替代内部心灵的安顿。今天,当工具理性与世俗浪潮蔓延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时,我们更有必要从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探望人生,寻找精神的故园。
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作者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恶性质,知道前者美,后者丑的人。作为知道做错了事的人的本性是与我相似。
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就像作者说得一样,人毕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知道善恶美丑。但有人却偏偏选择了从恶。作者说:不论我是什么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体、呼吸和支配部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用这段时间来清除灵感上的阴霾,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反思,我们每天做了什么。所有的事物都可能消失,而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我们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们剩下的时间是越来越少,在衰老之前,我们应该要保持理智。
读了《沉思录》我深深感到了古人的智慧,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一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充满睿智而富而哲理,朴素无华,平淡无奇,但耐人寻味。那大家又是如何写读后感?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沉思录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本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读完该书之后,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在《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雨后阳光,堕落在山谷下。用自己的心灵铭记,我在深思,我在读完《沉思录》后,它给予我的力量是什么,或许它带给我的文化内涵之余,我可能需要点更多的升华。某年某月开始,我就再等待,等待什么能催促我成长,一本新书翻开,总有些来自别处的气味,闻过之后,我可以确定它最后能不能属于我。来来去去这么多年,把《沉思录》翻来翻去,追逐了青涩的我,了解了现在的生活。
《沉思录》的作者是奥勒,来自拥有古典气息的古罗马,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其实,对于《沉思录》的主题而言,他的想法是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必须了解自己,把自己从剖析学方面进行身心上的解剖,用简单的伦理解决自己的不足,或是换做另外一种死角。用尽一切进行解决、清除。然而,作者将自己剖析之后,便是从各方面中去真正做到完美体现。《沉思录》一如中国的《论语》,是一本语录体作品,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深奥无用的修饰,虽然说的是哲学问题,可读起来并不想大学课本那样生涩、枯燥,比如“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有助于使生活的技艺尽善尽美”、“最高尚的报复方式是不要变成你的敌人那样的人”等。
格言。
警句式的句子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闪烁着人类的智慧,所站的高度、思考的深度、看问题的角度都显出一种大气与深远,充满浩然博大的气质,读起来让人冷静,令人思考,使我们把更多的关注从浮华的娱乐社会现象转移到自己的内心,平静的面对内心,思索一些得失、进退、生死的哲学问题,也好好问一问自己,欲望让我们终日追逐,想要的东西是不是内心真正的需要。
温家宝曾经这样描述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看来《沉思录》在各个方面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确实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把脚步放慢,我们去听,用心对待自己的品性,可能对于每个人都不可能像奥勒那样时时刻刻做事情都得到沉思,而沉思之后又去反省,如此的反复,为的就是如何实现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何为严格,你从某些个方面,某些个切分点去证明,这是这本书最想体现的。我们去读一本书,不是用平淡的眼光去欣赏儒雅的文字,交汇另一种心态,把文字变成自己的,把心神定在这里,你会发现精神意志在升华,我去读这本书,我从中去体会,人人去读这本书,不是人人去体会,至此,《沉思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需求,更是现代普遍社会现象所出现的问题,把一切归为一类,这本书的精神构造牵引着每一个读者,是作者带给我们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自省来警戒他人,用心读它的自懂,心何处,它何处,一如既往,每本书的意志所在不同,对这本书沉迷于心底的感觉怎么说,换做社会上的一份子,我们怎么去自省自己。
就这样,我一遍遍翻着一页一页。说不通的《沉思录》,用零点零一的视野欣赏。终究,我还是未看够,奥勒带给我的另一种触动颠覆了以前的我,心灵的感受或缺了,我依然将《沉思录》埋在这里,几百年的轮回,献给读者的诉听,不经意的将我们读者带进,这是源于一种灵魂的读物,我因此深记。
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在于,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它更让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
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不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如果说,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样的角色,都是人类欲望的救赎之路,那么,神不过是基于道德而产生的一个具象的实体。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写到:“人们常常把基督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实在是小看他们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气挑战自己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们被神灵擦亮眼睛,最终想改变的只是自己。他们和赛内加一样,试着借助自己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终究如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无法成功。于是,他们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们,无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己。而在伟大的神明背后,其实便是宏伟的道德,在几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赎角色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不过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二
读后体会:
1、只要你的心中容纳整个宇宙,理解时间的永恒性,洞察每一事物的瞬息万变,从生到死的短暂过程,以及不仅在生之前而且包括死之后的无限时间,就会拥有大格局。
2、在生活中,被自己的劳碌而搞得疲惫不堪的人,也与不务正业者没有什么差别。
3、不要因遇到小人而愤怒,人生中遇到小人有必然性。
4、一个人心里越平静越接近于力量。
5、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6、人生终极支撑是哲学。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三
我阅读了《沉思录》一书,它是斯多亚学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所写的名著,也是一本感悟人生之书,阅后使我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值得我一读。作者大都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一本十二卷对话书,文风优美流畅,纯正优雅,富有哲理之风范。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人生感悟,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虽然它出之于古代近两千年前,但时至今日我们还是喜欢读它。
作者用一生的探索,为无数寻找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下了灵魂的石阶他深刻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人们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还要求人们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思考那些善、光明磊落的事情,并付诸于行动。
我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理应在新常态下要提升精神文明的程度,正确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为民造福。同时要有紧迫感,西方好的经验该引进的应引进,并放眼学习。书中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列举几点浅谈自己的感想。
书中提到,“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这一理念我深受感触,他言传身教给我们做人道理,要求我们为人处事要有好的准则,假如老是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视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书中还提到,“对一件事不发表任何意见,使我们的灵魂不受扰乱,这是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因为事物本身并没有自然的力量形成我们的判断。”这一理念早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我国坚持的外交原则中有一条,就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做好自己份内事,不也是我们每个公民需要的品格吗?我们要独善其身,从我做起,就有助于推进党的建设,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还有,书中所说的“不要分心,不要虑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时也欢乐吧,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这是对我们提出了很好的要求。国税干部要摒弃外表让人眼花缭乱的光荣和浮华,坚守为纳税人优质服务的职责,真抓实干,多为纳税人办一些实事和好事,追求心灵的充实,这才是每位国税务干部要做的事。书中还有一个理念,我特别喜欢,“早晨当你不情愿地起床时,让这一思想出现——我正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那是多好的督促与告诫,要求我们做实事、做好事。这样,我们党的廉政建设就会真正落实到每个人,好的风气就会传播到祖国的每个角落。
总之,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为纳税人所想,为纳税人优质服务,才会树立国税良好的形象。正确看待各种抱怨,学会制怒,懂得宽恕,净化心灵,洗去俗尘,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四
《沉思录》是一本需要用心慢慢品读的书,它为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该书充满睿智而富而哲理,朴素无华,平淡无奇,却直达心灵。它引导我们冷静而达观地对待工作和人生。作为从一名纪检干部,《沉思录》启迪我,要干好纪检工作,先从内心的修炼开始:
《沉思录》告诉我们“宁静可是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我对他的确定”。红尘滚滚,世界喧嚣,纪检干部要坚持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质,守护心灵的净土,历练内心的从容。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照照“党章”的镜子,学学“廉洁准则”的标准,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常作思考,反省过去,审视自我,清理一下思想的污垢,找找自我的不足,看看应对名和利,能否坚持平常心,瞧瞧对待功和禄,是否迷失方向。“人到无求品自高”,纪检干部要始终坚持一种沉稳、宁静和清醒的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用平常心对待自我,以心灵的超越对待个人得失,以高贵的品质和崇高的境界不断塑造自我。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我的思想,洗涤自我的灵魂,守住心灵的宁静,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不争名夺利,不沽名钓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时刻坚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认识,不断磨砺情操,坚持一身正气,做一个正直、高尚和有道德和的人。
“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一个人的梦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开关。一个纪检干部,他选择了这个工作,他也就选择了一种人生方式和态度,这就要求纪检干部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坚持原则,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趋利媚俗,不畏权贵。“要像峙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不可否认,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一些干部丧失了立场和原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令人痛恨和腕惜。一个人如果梦想漂浮,信念缺失,失去立场,迷失方向,《沉思录》告诉我们,那他的结果将是“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你将是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信念决定方向,我们要坚守信仰,身处逆境时不泄气,不放弃,身处顺境时不骄傲、不折腾。要坚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讲党性,顾大局,克服急躁、消极和抱怨的情绪,要坚定心中的梦想和信念,理性地认识自我的职责和义务。正确地运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神圣职责,以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气概和勇气去完成梦想,成就事业。
纪检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事业,应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消极和泄怠。《沉思录》告诉我们“当你做摆在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所畏俱,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坚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坚定地“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做手头要做的事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要珍惜好岗位,坚持清醒,遇到诋毁不失志,遇到苦难不自卑,要荣辱不惊,经得起风浪;一份权力就是一份职责,在其位谋其职,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耕好手中的“职责田”。
引用书评的话:“《深思录》是一本能够安顿灵魂的书,是一本能够启迪智慧的书,更是一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愿各位纪检干部能从此书中得到启发,不断修炼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道德和人文修养,坚持宽广的胸怀,以从容豁达的心态、理性清醒的认识,饱满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创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五
《沉思录》是一本写给作者自己的“笔记”,意在自我反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意外地”给所有人呈现了一个人赤裸裸的灵魂。后世的人也是有幸“意外地”获得了这笔精神财富。
我时常在感到浮躁时捡起这本书,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我在从中得以窥见我的灵魂,所有丑陋的和需要改善的部分。罗曼·罗兰似乎是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讲过,读书是在读自己或者是在检查自己,而不是在读书,这句话用在这本书上尤其适合。有心人都可以在这本赤诚的反省书中照见自己的灵魂。历史上并不是只有这一本剖析自己灵魂的书,后世的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汀也写过《忏悔录》,近代的法国哲学家卢梭也写过《忏悔录》。但不同的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并没有打算把《沉思录》公诸于众。因此《沉思录》中重复的道德说教是更为真诚和动人的:这是一个人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自己应该如何生活,最终在自己的灵魂中刻下这些信条。因为如同马可奥勒留所抑制的非理性的情感和欲望,遗忘也是强大的习性,一定要不知疲倦地告诉自己才能记住。他写道:“你时常怎样想,你的灵魂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第61页)。
回头再看看马可·奥勒留的身世,他是历史上被誉为罗马帝国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而罗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他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长大,衣食无忧,很难想象为什么出身于这样阶级的人会选择“斯多亚式”(另译:斯多葛)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你联想到另外一位伟大的斯多亚派思想家爱比克泰德出身于奴隶阶层。当然,我并不是在奇怪居然有个奴隶成为了一个哲学家(因为苏格拉底也是一生一贫如洗,虽然他不是奴隶),而是在奇怪一个位高权重,甚至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权的人居然成为了一个哲学家,而且是斯多亚哲学家,而不是(更有可能发生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字面意思上的享乐主义者)!斯多亚哲学流派,广为人知的是它的禁欲主义观念。(这个哲学流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此外还有伊壁鸠鲁主义、怀疑主义、柏拉图主义等等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哲学的流派。)斯多亚学派主张宇宙是统一的实体,是一种有秩序的、规律的整体。这是一种古老的宇宙观,它是”cosmos”(有秩序的、和谐的宇宙)而不是“universe”(作为物质的总和的宇宙)。这种观点相信存在一个宇宙的原则,即自然法,而人作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应该依照自然(法)而生活,宇宙是理性(秩序的)的,所以作为其部分的人也应该理性地生活。奥勒留写道:“你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你从何处来便将消失到何处去,也可以说你将经过一番变化而回复到那造物者的理性里去”(第39页)。因此,在生活中,斯多亚主义者认为我们应该摒弃生活中的欲望、激情,不贪图享乐,因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这样的教条直觉上更适合于贫寒的人,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更多可以失去:他们没有名誉、财富、权势。相对来讲,作为一个帝王,奥勒留所需要克服的则更多,他有以上所述的所有,甚至可以说,他可以拥有所有他想拥有的东西(当时)。试想一下,在今天,作为一个普通人(不是中产、上层阶级),能够丝毫不留恋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东西吗?对于我们来说,尽管生活中有诸多不顺,也会眷恋所拥有的东西,比如各种廉价的娱乐。当然,你也可以说,或许他厌倦了所有东西都唾手可得的生活,因此放弃甚至更为简单,那么,现在又有几个应有尽有的名人放弃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呢?我想不出来。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财富和名誉可以类比之。因此,奥勒留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成为一个斯多亚主义的哲人是极其难得的。
在这本《沉思录》中,可以窥见一个伟大的灵魂是怎样的,他写到死亡:“死,和生一样,是自然的一项秘密——几种元素的组合,又离析成为那几种元素——绝不是什么可羞耻的事,完全合于理性动物的本质,与人生的法则亦无任何抵触”(第37页);写到为人处事:“每日清晨对你自己说,我将要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无礼的人,欺骗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们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善与恶。但是我,只因我已悟了那美丽的‘善’的性质,那丑陋的‘恶’的性质,那和我接近的行恶者本身的性质——他不仅与我在血统上同一来源,而且具有同样的理性与神圣的本质所以我既不会受他们任何一个的伤害(因为没人能把我拖累到堕落里去),亦不会对我的同胞发怒而恨他。”(第14页)写到如何生活:““随时下决心,像一个罗马人像一个大丈夫似的那样坚定,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小心翼翼,严肃而不虚骄,要怀着慈悲、自由与公道;不可稍存其他念头。你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在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后一件事一般,避免一切的粗心大意,避免一切违反理性的的感情激动,避免一切虚伪、自私,以及对自己一份命运的抱怨。”(第6页)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能够从他(以及其他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中学到一些人生智慧,这真是一种神奇的事。毕竟人类的生活方式、知识水平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或许的确是有一种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永恒的。历史上只有少许人在思想的尽头发现了它。而普通人既没有发现它也没有兴趣发现它,毕竟“存在”已经足够美好,不一定要发现“本质”才能生活下去,尤其是大部分人生活较为舒服的今天。此外,斯多亚哲学是关于一个人该如何生活的最好的哲学之一。它的伦理学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关于美德的一部分思想精髓,认为人最重要的美德是:智慧、勇敢、节制、公正,拥有这些美德,人就能过一个好的生活,甚至来讲,斯多亚哲学所教导的是:美德本身就已足够。或许我们不能放弃生活中大部分激情——使我们快乐的事物,但同时也能认识到,就算没有这些外在的事物,一个人也可以过一个充足的生活。如奥勒留所写的:“所以从今以后,你该隐退到你自己那块小天地里去,不要过分紧张,不要急躁,要从容自持,要像一个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公民,一个尘世凡人,那样地去面对人生。”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六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第一,适者生存。
第二,挺住精神。
第三,寡欲多福。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