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精选12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以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案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分享的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即“舍生取义”)昨天的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将脑意识和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进行对接,很可惜,在潜连接的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将我的课堂偏离了正常轨道。
“老师,我不同意孟子的观点。”一个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还有谁不同意老夫子的观点?”我笑着问道。响应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些意外于学生们的态度,也有些惊异他们的独立思想。我决定将课堂自然一些进行到底,于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听取他们反对“舍生取义”的原因。“我们以前接触过保尔这个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话说的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学生a心直口快,当然观点显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强词夺理了。
“对我们中学生而言,这个观点离的似乎太远。前段时间新闻里播放说已经将‘见义勇’改为‘见义智为’,可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取义不舍生’。”学生b有理有据、简捷明快的发言博得了一阵喝彩。……在众多的言论之中,除了学生b的‘见义智为’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强调一个片面的观点: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谓义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们列举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从贪污犯说到肇事者,从“评按说法”说到“焦点访谈”……他们不屑的说着:现在有谁还“舍生取义”啊?……我有些茫然,有些凄凄然,优秀传统的教育缺乏,教学与现实严重脱节,致使教师处在了尴尬的位置。我明白,他们接触的社会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潜意识里早就否定这个观点,根深蒂固。我还想据理力争,想为我们伟大的古思想家拉动一些支持者,更想纠正这些年轻的脑袋瓜里存在的“腐败”思想。我急性列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上学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赶紧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伤势做决定,你会怎样做?“我会看看左右没人,赶紧逃跑。”一个调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说。
“哎……”传来一片唏嘘,接着有几名同学起来指责他天良的丧失。(我很高兴大多数孩子人本善良)“如果你开车,撞倒了一个人,而且很严重,你有两个选择,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担责任在第一时间救治伤者……”我将事例“升级”。显然,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中。“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选择逃,接受良心的谴责,或者法律的更严惩,选择后者,接受法律的惩罚,但良心稍安。你们做选择,举手表决。”我帮忙分析。很高兴,他们一个个表示愿意选择后者,尽管眼中还有一点点的茫然。接下来我们列举了当今社会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们的想法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们开始对“舍生取义”的勇士,发出由衷的赞叹,而对那些见利忘义、自私无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极大的反感和鄙夷。“现在社会上见利忘义的现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德,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德,就好象没有了灵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虽生尤死,受万人唾弃,而那些舍生取义的勇者至今传诵……当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义不舍身’,所以学生b获得最佳发言人!”在一片掌声中我们结束了讨论,从学生折射来的目光里,我知道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小的。最后布置了一个小作文题目《鱼我所欲也》,来写自己的一次选择经历,期望在作文过程中总结所学,学会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选择,这该是学习该课文的最终目的。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唤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分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3.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问题:
1.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
2.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学生自由补充。)。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布置作业:
1.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2.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教后反思: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醒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三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三、小结。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四、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熟读课文,并背诵。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四
二.重难点分析:《鱼我所欲也》。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2.孟子是如何在文章中提出他的主张的呢?
孟子用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想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文章结构层次:
文章共两段,第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论点。共两句话。
第一句话设喻,第二句话由第一句话引出来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层:是对本文论点的进一步论证,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首先是从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接着,作者又从反面论述观点。
第三层: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后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作者在这里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从正反两方面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结尾一句话,归纳此段,照应开头。
4.本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2)为了增强语势,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更具有说服力,作者还采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的修辞方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苟得2.一箪食3.蹴尔4.肆恣5.强以仕6.楹间。
二.填空:
1.孟子字名,战国时人,他继承了的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
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2.曾巩字,朝家。著有《》。他与、、
合称“唐宋八大家”。
三.解释词语:
(1)于(2)是。
(3)与(4)得。
(5)以。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得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
2.本段文字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来说明的道理。
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b.呼尔而与之尔来二十有一。
c.万钟于我何加焉乃知生于忧患。
d.万钟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
4.将“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为现代汉语。
5.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答:
五.课外阅读:
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初。每去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则形诸梦。曾作诗曰“塾远悉过市,家贫梦买书。”
1.解释加点词语。
(1)书肆(2)垂涎(3)塾(4)形。
2.这段文字围绕“好”字来写,文中有哪些词能反映出作者这种情感。
3.文中的两句诗有何含义?
4.作者为何在“过市”时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
1.2.3.4.5.6.
二.
三.
1.比/对于2.这种/指上述做法3.语气助词欤/给。
4.得到/通“德”,感谢。
5.连词,并且/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而”/介词“把”省“之”
四.
1.(1)通“向”从前(2)通“欤”语气助词(3)侍奉、侍候(4)好处。
2.嗟来之食;义重于生3.a(因为)。
4.这难道不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如果继续下去)就叫做失掉了本心。
5.通过举例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五.
1.
(1)书铺(2)流口水,这里是思书若渴,迫不及待的意思。
(3)旧时设立的教学的地方(4)出现。
2.垂涎;想;梦。
3.(因)私塾离家远,上学(发愁)路过集市,(因)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就梦见(自己)买上了书。
4.喜欢书却因家贫买不起书,所以愁。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深深喜爱和渴望得到的心情。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五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1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六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教学重点。
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教学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七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l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
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拭等影响很大。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罩]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u2)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二.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1.一箪食、2.一豆羹()。
3.蹴尔而与之()4.气人不屑也()。
二届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故不为苟得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八
文章,或阐释敏于思考,善于抉择的道理,或提倡勤学苦练的求学精神。
(隆中对)和(出师表》虽然体式不同,却从不同的角度突现了历史人物。
诸葛亮的形象。(诗词五首)有的委婉含蓄,有的雄浑放达,充分展示了。
不同诗词作者的艺术风格。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古人说理论事的多种。
方式,体悟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诗词中蕴含的节奏美,以提高对古代。
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九
《孟子鱼我所欲也》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凡事有得必有失,同样,有舍必有得.弘一法师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想着占便宜.便宜,天下人都争相拥有.如果我一个人占便宜,则他人皆与我结怨;我不占便宜,则别人对我的怨气便消除了.轻利足于聚众,忍受小气,才不会招来大气;吃小亏,才不会引来大亏.舍得,并不是纯粹为了舍弃而舍弃,有时往往为了得到而有必要先放弃,即“欲于取之,必先予之”.
人生在世,想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是人的本性,但是,欲望常常使人对“舍”与“得”把握不定,不是不及,便是太过,于是产生了许多本来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我们常说:会生活的人,或者说成功的人,最懂得的就是“舍得”.“舍得”几乎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妙理,只要我们能真正把握舍得的尺度,便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钥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十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十一
(一)。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粗体字。
(1)万钟于我何加焉(2)向为身死而不受。
(3)得之则生(4)舍生取义。
2.翻译下列各句。
(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2)呼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文段运用了、等论证方法。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增加,指带来好处。(2)从前,往昔。(3)得到。(4)舍弃。
2.(1)为了我认识的贫穷者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2)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3)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
3.对比论证例证法。
4.人生下来固有的善良本性,此文指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十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勿丧:不丢掉。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