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6篇)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加深理解。在写作之前,我们可以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或参考资料,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和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和观察、操作等活动,能找出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找规律,感受规律的多样性;联系生活找原型,感受规律的美。
3.通过摆学具、设计纸手帕等的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培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教具准备颜色笔、学具袋、正方形纸、纸贴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什么是规律猜风车游戏。
1、师出示纸箱,告诉学生里面有绿、黄两种颜色的风车。
2、先拉出绿色风车,猜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生猜黄或绿后,师拉出一个黄色的)。
3、师再依次拉出一个绿色和黄色的之后,让学生猜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再下一个呢?
4、为什么会猜得这么快这么准?(发现了风车的出示有规律)板:规律。
5、像这样一组物体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就说这组物体的排列有规律。(风车挂于黑板上)。
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小朋友一起学找规律。板:找规律。
二、情境探究---怎样找规律。
2.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他们的布置不仅漂亮,而且还藏有一些小秘密,有什么秘密呢?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分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指名让学生一组一组的说清楚。(在学生表述时,追问重复的部分是什么?重复了几次?)。
4、根据发现的规律,你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吗?(你们不但找到了规律,还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说说这些规律都有什么共同点?(两个为一组,颜色变化有规律)。
(二)规律的多样性。
1、摆一摆。
1)立体图形的规律。
跟着老师摆,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把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举得高高的。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形状正方体、长方体交替,颜色黄红交替)。
2)平面图形的规律。
a.师先摆前两个,再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会猜与第一个一样的图形)。
师:老师只摆了一组,你能判断我的.排列一定有规律吗?(不能,还没有重复出现相同的部分)。
c.比较风车和平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有什么不同?形状相同颜色不同;形状、颜色都不同。
小结:规律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一组的、四个一组…。
3)自己摆一条平面图形的规律。展示。
4)反例辨析师摆小圆片蓝白蓝白白蓝这组排列有规律吗?为什么?怎样移动后有规律?
2、巩固练习第一题猜下一个是什么?(图形、苹果)。
第二题星星闪烁处是什么图形?(直线形、圆形、正方形呈现)。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2、掌声中也有规律,那么你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规律呢?
3、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播放课件)。
五、设计应用--创造规律。
既然规律能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这么美,就让我们来当一个小小设计师。今天我们来设计一张纸手帕。请你用信封中的纸贴,也可用彩笔,在正方形的纸上设计有规律的图案。设计之前先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再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有规律,最漂亮。
1、小组讨论。
2、分工合作。
3、交流展示。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二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示课题。
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出示学习提纲,探究新知。
1、例7。
a、规律有很多种,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它记下来。
b、例7的(1)],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
方法提示: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c、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例7的(2)、(3)。
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找出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照样子创造规律。
2、学习例8。
讨论: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
方法: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
练习:学生自己创造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
三、巩固提升。
1、完成书上第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2、完成第92页思考题。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第59页-60页例1、“试一试”及练习十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
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
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课研究的简单周期现象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现象。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四个“让”:一、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习;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学习;三、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四、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最终,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的'价值所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下,教师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配合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应用简单周期现象中的内在规律。
板书设计:
找规律。
画图:
列举:
计算:15÷2=7(组)……1(盆)。
18÷3=6(组)。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四
教材分析: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这为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教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在数量变化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五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
关索四小黄莹。
课题名称《找规律》。
科目数学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她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教学活动1。
课堂导入:游戏中感知规律.
教师活动: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讲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学生活动:全班跟着老师做游戏。学生通过拍掌游戏感知其中的规律。
教学活动2。
情境中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
1、创设情境。
2、观察提问。
3、引导发现规律。
4、指导学生应用规律。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主动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汇报。
教学活动3。
操作中深化规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并评价学生汇报。
学生活动:动手摆一摆有规律的图案:
教学活动4。
体会中创新规律:。
教师活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看图中这些图片?谁来说说。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
生活中运用规律:。
教师活动:播放ppt。
学生活动:观看讨论。
教学活动5实践中提高规律:。
教师活动:提问、评价。
学生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汇报概括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
关索四小黄莹。
课题名称《找规律》。
科目数学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她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教学活动1。
课堂导入:游戏中感知规律.
教师活动: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讲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学生活动:全班跟着老师做游戏。学生通过拍掌游戏感知其中的规律。
教学活动2。
情境中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
1、创设情境。
2、观察提问。
3、引导发现规律。
4、指导学生应用规律。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主动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汇报。
教学活动3。
操作中深化规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并评价学生汇报。
学生活动:动手摆一摆有规律的图案:
教学活动4。
体会中创新规律:。
教师活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看图中这些图片?谁来说说。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
生活中运用规律:。
教师活动:播放ppt。
学生活动:观看讨论。
教学活动5实践中提高规律:。
教师活动:提问、评价。
学生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汇报概括总结。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小动物等学具卡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数学王国的小精灵--明明,刚刚搬了新家,心里可高兴了。今天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新家呢,你们想去吗?(课件展示主题图)。
2、看,这就是明明的新家。你们觉得漂亮吗?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墙面、地面的图案,都是有规律的。)。
3、揭示课题:是啊!小精灵明明设计的房间,最大的特点就是很有数学的味道。在一年级下学期,我们学会了找比较简单的排列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找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的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既形象又具体。
二、寻找规律,探索新知。
(一)构建新知,探索交流。
1、谈话:那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些漂亮的设计,你有什么发现呢?
2、小组合作探索,自主交流。我们先来观察墙面的图案,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活动中,可以用四种图案移一移、摆一摆,找出上下两组图案的按一定顺序呈循环排列的规律。(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的顺序。)。
4、请学生说一说图案的规律。
(1)斜着看:颜色和图形一样,只是数量有变化。
(2)横着看:第一横行第一个颜色和图形移到第二横行第四个其它依次往前推。第二、三、四横行照样。(板书:顺序,前后)。
(3)竖着看:第一竖行第一个颜色和图形移到第二竖行第四个其它依次往上推。第二、三、四竖行照样。(上、下)。
(4)整体看:第一横行和第一竖行的颜色和图形都一样,而且顺序也一样。其它横(竖)行颜色和图形都一样,只是顺序有所改变。
5、全班交流时,请同学上来移一移图案,展示它动态的规律。(课件显示:图案动态的循环规律。)。
教师小结: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同的发现。
[设计意图]: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发现不同的排列规律。这样就完成了前后、上下四种基本的顺序,循环排列规律的教学。同时,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找出规律、拓展思维。
1、师:你们看,这是明明家的地板,里面隐藏着一些什么规律呢?你能找出来吗?
2、请你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3、全班交流,同时操作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再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一)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教案。
2、说一说它的排列规律,并继续排下去。窗帘会是什么样呢?(课件继续展示,窗帘全景。)。
[设计意图]: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会数学的乐趣。欣赏窗帘设计--逆时针的排列规律,作为练习出现,即分散了教学难点,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了思维容量,增强了课堂实效性。
(二)、.摆水果图。
可是,他只摆了三组,你能根据规律摆出第四组水果图吗?
(
四、欣赏有规律的图片。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你能找出来吗?谁来说说。
(衣服的花纹,地板上的瓷砖,窗帘、斑马线、交通红绿灯…也是有规律的。)。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设计师的作品,请欣赏。课件显示:自然界的规律(春、夏、秋、冬),古文物上的规律,小数民族服饰上的规律等。
这些作品美吗?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相信你们也一定会设计出更有特色的作品。五、实践操作,体验快乐。
1、通过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我想请你们也当一回设计师,设计一块手帕的有规律的漂亮的图案。喜欢吗?活动要求:
a、请你们小组合作先规划出设计方案,再用贴或画的方式合作完成。b、设计的图案一定要有规律。
2、小组合作设计。(课件:播放音乐。)。
3、展示学生作品。说一说其中的规律。比一比哪小组设计的图案最有规律、最漂亮、美观。
同学们,你对自己的作品表现满意吗?是啊!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最快乐的事情。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面对自己设计的作品,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充分到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六、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这为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教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在数量变化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八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有它固有的规律,抓住了事物的规律才是认识了事物,才能科学地利用和改造事物,使它更好地为人的生存服务。
学生学习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不应是惟一的目的。学习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视角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学会通过数学思考去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因此,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他们认识规律的过程,任何一个重要数学概念的形成,计算方法的习得都是对有关具体对象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在数学教学中凸现找规律的内容,能切实地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方面的目标有机融合起来,学生获得的才是真知,才能为持续发展积蓄能量。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全单元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两个“想想做做”,分成两部分:先是体会间隔现象,发现它的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由表及里逐渐认识规律,以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突出数学化过程。
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又往往是隐含并可以发现的。只有对十分丰富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规律。
找规律的教学要点是“找”,要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找规律的教学价值。
本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了多样的“找”规律的活动,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把学习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
(1)观察若干个具体现象,体会它们的相同特点,初步感受间隔规律。
第48页例题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情境,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情境里的数学内容。从9块手帕、10个夹子,7个蘑菇、8只兔子,12片篱笆、13根木桩这三组数据中,发现同组的两个数相差1,这是对规律的初步体验。教学这道例题,学生看图回答三个问题很容易,初步发现规律可能有些困难。为此,在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后,可以指点他们把手帕的块数和夹子的个数比一比,想想为什么相差1。再分别把蘑菇个数与兔子只数、篱笆片数与木桩根数比一比,想想为什么也相差1。这样,学生就看到了规律,体会了规律的合理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与思考,他们这时的发现仅是初步的,只要讲述基本正确就可以了。
(2)摆学具,体会规律的必然性。
“试一试”是操作题,既有十分具体的一面,也有比较抽象的一面。具体的一面指小棒根数与圆片的个数,同组的两个数量仍然有相差1的规律。抽象的一面指如果用小棒代表例题里的夹子、兔子、木桩,那么圆就能代表例题里的手帕、蘑菇、篱笆。小棒与圆的关系,可以代表例题里相应的关系。教材安排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具体的一面,数数根数与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再通过“这些关系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致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这两题抽象的一面。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上升的过程,这时他们对规律的认识已具有普遍意义。
(3)带着初步认识的规律重返生活,发展数学的眼光。
第48页“想一想”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有这样规律的其他事例。这个活动有两点意义:(1)有意识地关注过去没有注意的现象。前面曾经说过,几乎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遇到过间隔现象,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研究过间隔现象。现在他们初步认识了间隔现象,去回忆、寻找曾经见过的间隔现象的事例,这就是数学意识的一种表现,是数学教学所期望和应该培养的。(2)进一步加深对间隔现象规律的体会。找到了一些具体事例,说说各个事例的间隔规律,学生的感性材料就更充实了,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必定更清楚、更牢固。教学“想一想”的时候,教师应有充分的预案。如果学生暂时打不开思路、找不到这类事例,教师可列举若干,给予启示和引导。
“想想做做”第3、4题从沿着一段河堤植树到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植树,是间隔情境的变式。看到它们间的不同,能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间隔现象。
2?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规律的稳定性和应用时的灵活性。
在第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许多具体事例,夹子与手帕、蘑菇与兔子……柳树与桃树,学生初步理解了间隔现象共有的规律。在第二部分教学中,继续利用种树、排队、放盆花等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间隔现象的普遍规律,体会与间隔现象有关的实际问题是多样的,解决各个具体问题要灵活应用规律。
(1)由少到多、由看到算,体会规律是不变的。
第50页例题配合要解决的问题呈现了完整的情境图。题目说“林阴道上栽了7棵树”,图上就画出7棵树;题目说“5只兔子排队做操”,图中就画了5只兔。这样,7棵树栽成一行有6个间隔,5只兔子排成一队有4个间隔,既能从图中直接看到,也能通过7-1=6,5-1=4算得。“试一试”有10只兔子像这样排成一排,学生就不能从图中看到有几个间隔,只能按10-1=9算得。从5只兔到10只兔,从图中能直接看到间隔个数到必须按间隔现象的规律算得,不只是量的增多,而是质的提高。学生能从中体会,不管兔子只数、树的棵数是多还是少,棵数(只数)与间隔的个数始终相差1。
(2)从求路的长度到求摆花的盆数,从两端摆花到两端不摆花,体会应用规律时的灵活性。
第50页例题求得林阴道全长18米后,“试一试”从这条林阴道的一端到另一端摆盆花,这是间隔现象实际问题的变式。它们的已知条件与要求的问题不同:前者已知栽树的棵数和相邻两棵树的间隔米数,求路的长度;后者已知路的长度和相邻两盆花的间隔米数,求花的盆数。它们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不同:前者要从树的棵数减1算得间隔的个数,后者要从间隔个数加1算得花的盆数。这两个实际问题有一致的间隔现象规律,但对规律的具体应用又是不同的。学生既能认识到间隔现象规律的稳定性,又能灵活应用规律。
“想想做做”在走廊放花,求放花的盆数。走廊的长度和相邻两盆花的间距保持不变,创设了走廊的两端放花与不放花的情境变式。学生通过画一画来体会,或是经过想一想来理解,对应用间隔现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必定有自己的感受。
(3)在开放的设计活动中体会应用规律要灵活。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有4个空档,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指出:其实像这样的有规律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板书: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板书: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夹子。还可以说成两端都是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3、小结:像以上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间隔的排列,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看一看,图上一共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夹子数比手帕数多1,手帕数比夹子数少1。)。
4、观察“蘑菇和兔子”(出示部分兔子图)。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谁来说一说。(小兔和蘑菇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小兔,小兔数比蘑菇数多1,蘑菇数比小兔数少1。)。
5、观察“篱笆和木桩”(出示部分木桩图)。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6、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物体(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物体与中间的物体间存在什么规律?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师:如果将最后一个小棒拿掉,结果会怎么样呢?
问:为什么同样是间隔排列,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小棒和小圆片个数相等)。
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也是间隔排列,但两端的物体不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个数同样多。
三、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能说一说吗?((生举例说明)。
*如:树和树之间的空档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树,空档比树少1。
*又如: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
*再如:每天学校做操时,操场上排列的队伍、广场的栅栏、……。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追问:如果有25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为什么?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课件出示)。
b、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课件出示)。
问: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谁来说一说?(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用这个规律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四、拓展规律:
1、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2、请同学们再看这一题和上面一题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上一题是在河堤的一边栽树,这一题是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那答案一样吗?(同桌交流)。
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75,74)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八、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十一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本79页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区分“之间”和“从…到…”。
2、使学生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区分“之间”和“从…到…”的含义,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并区分“之间”和“从…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数数的复习:
师:小朋友,你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呢?能从小到大数一数吗?
(2)序数的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数数和序数的复习,唤起了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为后面例题做好准备。】。
二、创设现实情景,引导学生数学思考。
2、帮小宇找小红花。
出示小红花图。
师:红花都是按顺序地串成一串,请仔细观察,你从红花的编号上发现了什么?
师:那么缺了哪些编号的红花,共缺了几朵?
师小结板书:小宇的红花是在8和13之间遗失了,共遗失了4朵。
刚刚我们是运用数数的方法来帮助小宇找到遗失的小红花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数数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揭题)。
3、新授例题6。
师追问:小丽排第10,那么小丽前面有多少人?
小宇排第15,小宇前面有几人?这些人包括小丽吗?
那么问题中“之间”又怎么理解呢?
师:信息找到了,问题也知道了,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谁会,动脑筋想一想。
生展示:(我是通过数一数的方法解决的。学生可能心里知道,但是不知道这是什么方法,若他说不出来,可适当引导)我是这样想的,小丽和小宇之间不包括小丽和小宇。小丽排在第10,我就从第11开始数,11、12、13、14。所以他们之间有4人。(边指着边说)(引导他们一定说完整)(1-2人说)。
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板书出数一数和他数的过程。
师小结:刚刚这位同学是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若学生想到了就展示,若没有想到可适当引导。
生:用“o”代替。
那么求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多少人?就是求这图中的哪些部分?
师让生上台指画。
师作相应的板书。
师请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解题过程。
三、巩固练习。
(1)。
师: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师:有同学说画图,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图形代表这些小猴呢,请你在练习纸上尝试画一画。
师让生画,然后把学生作品展示在投影上,师生评价。
(2)图。
对于这道题,请你自己审题,自己在练习纸上解决。
(3)。
生指出这幅图的顺序。
师请生在练习纸上解答,最后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四、全课小结,交流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数数策略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4页例题,第1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分类数一数1~5个数,接着用算珠表示数量1~5,对应着出示数1~5,让学生认识并写数。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可以使学生感知1~5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通过学生的数数、画画、写写等活动,加深学生对1~5各数实际意义的感受和认识,提高写数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1~5各数的过程,认识1~5,会读、写1~5各数。
2.在联系实际情境认数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我们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
(屏幕出示:猴子5只、斑马3匹、熊猫1只、鸵鸟2只、孔雀4只)。
师: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
师:数清你所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摆圆片)。
师:与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个圆片来表示这种动物的?
(学生小组内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数量?
(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学生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地评价。)。
小结:小朋友们所摆出的圆片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认识1~5。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学生活动,师在组内巡视学生操作情况)。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得是否正确,请每组的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拨一拨。
(1)小朋友们摆得很正确,下面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习伙伴——计数器,仔细看。(师在计数器上拨上1个珠子)。
下面请你在自己的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再从5拨到1,好吗?
(学生拨珠,边拨边说)。
(2)如果任意给你一张数字卡片,你能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吗?
35241。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一起操作)。
(3)像老师一样,一个小朋友出示卡片,组内的其他小朋友来拨一拨。
(学生组内进行拨数活动)。
3.写一写。
刚才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自己先来试一试,把这些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看谁写得最好。
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教师示范书写1~5,重点指导写5,第2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写横,注意要平。学生练习书写。
(学生重点练习书写数字5,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说一说。
场景图:看,那是几路公共汽车?(2路)。
丁丁家住几号楼几单元几室?(4号楼3单元501室)。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十四
活动目标:
l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l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课件(请点击)、相邻数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图纸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l导入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开不开心啊”(开心),因为我们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上课、做游戏。可是啊,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也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啊?”
l出示课件。
(1)教师:“这个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们想不想住这样的房子?”(想)“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2)用向小朋友们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教师:“数字们见小朋友们来了都非常的高兴,所以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3)逐个向小朋友介绍数字们的“邻居”,使幼儿直观的了解“相邻”这个概念。
(4)介绍完后提问幼儿,使幼儿初步掌握各数的相邻数。
l发给幼儿表格,让幼儿用根据数字画几何图形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1)教师:“现在有四个数字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一个忙,想请我们小朋友为他们画上和他们数量一样多的三角形、圆形或其他你喜欢的图形。现在我把这几个数字请到了我们小朋友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来帮帮他们吧。”
(2)画完后教室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的挂图亲自进行演示。演示完后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l出示相邻数填空卡,进行一场小竞赛。
“现在数字们想让我们小朋友们来一场小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邻居,而且说出他比他们的邻居是多一还是少一。”
l活动中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对于表现优异的幼儿进行奖励。竞赛可根据幼儿兴趣决定次数。
l结束活动。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问题:估一估图上有几只兔子?
他们回答对吗?这些兔子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十)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数一行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3行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是几块?(35块)。
(3)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10是一百。
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练习。
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先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篇十六
摘要: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在准备课单元设置了“数一数”的内容。但大多数教师认为:“凡是上过学前班的学生都会数数。”认为此内容“多此一举”,在教学中不够重视,一翻而过。殊不知,这“数一数”中,正蕴含了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关键词:内在规律;观察;思考。
一、“数数”可以让学生认识数的特性和内在规律。
如果不把数放到生活当中去数,学生是难以理解数的意义的。如,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化、可操作性的材料让他们去数,一个一个地数,学生知道了某事物可以用“1”来表示,知道了某个集合的数量。通过数数量是2以上的人和物时,学生会逐步认识到怎样知道数量,认识到数的特性及变化规律,如,数的单、双等。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正着数、倒着数,学生会逐步发现自然数列的内在规律是那么有趣。
二、“数数”可以让学生学会有序地观察和思考。
人们接触客观事物,往往同时接触到数和行。由于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到的事物大都是直观实体。我们可以通过数实体来丰富学生对数、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步感受“数”的价值。数数中,无论学生是“数出来的”,还是“看出来的”,都必然用到“一一对应”的原则,说一个数字对应一个物体(或看或指或点),而“一一对应”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和法则,它能够建立起事物与事物间的对应关系,这是今后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基础。同时,“数数”活动“有序”是一个首要条件,否则就会重复或遗漏,只有做到严谨地观察、思考,才会为奠定“数学基本思想”获取必要条件。数身边的数,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如,接龙、跳数等;可以数教室内的数、自己身体上的数、校园里的数。一旦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大抵会衍生出感悟或启发。
三、“数数”活动为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和理解“加”“减”“乘”“除”打下了一定基础。
数数的形式其实很多,除了要建立数的一对一的概念以外,还要包括多种数数的技能,主要形式有:
1.n加1,即按递增1的顺序正着数,这是学n加1计算的基础;
2.n减1,即按递减1的顺序倒着数,这是学n减1计算的基础;
3.数单数,建立奇数概念;
4.数双数,建立偶数概念;
5.逢10数,建立进位概念;
11.计算10加n,包括10加1、10加2……10加9,幼儿一旦理解10加几就等于十几,不仅能快速运算10加n,还能推广至20加n、30加n乃至90加n。
正着数为加,倒着数为减,几个几个地正着数为乘,几个几个地倒着数为除。在学生初期的加减法计算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是用这种方法计算的。
“数的序列是数学发展的基石。”数数就是初步探究和表示各种事物的规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数数”,还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让学生来“表达”它们,用“它们”进行交流,为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技能、构建数学思想作准备。
参考文献:
毛瑛秀。低年级学生数数感的培养与思考。小学教学参考,(02)。
(作者单位湖北省建始县龙坪乡龙坪民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