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范文(21篇)
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同时兼顾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编写教案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一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生紫烟”“挂前川”,体会“飞流”“直下”“落九天”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设计。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1、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
3、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4、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请看光碟。
5、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
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6、看了这些优美的风景,你想说什么?
三、初读,检查预习。
1、全班自由读。
2、学习生字,瀑、炉等。
3、师范读全诗。学生边听边学习老师的读法。
4、指名读,师生纠正错误。
5、全班齐读这首诗。
四、合作探究。
(学生回答)理解诗意。
好,下面我们分小组来合作学习。
要求:四人一组,通过读注释、查字典、看插图来理解诗的意思,无法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学生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五、全班交流。
1、师:通过交流,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来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2、指名汇报。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如仙如幻的感觉。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没有,那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为了表现山非常高,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师:古诗中经常用这种方法,比如我们学过的: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等等……。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师指导学生感受诗句所描写的壮观景象,朗读的时候要表现出气势。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六、指导朗读。
1、师出示录象,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
2、学完了这首诗,你的体会是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注意古诗韵律和节奏。
七、作业:
板书设计。
生紫烟。
挂前川 气魄雄伟。
三千尺 景象壮观。
落九天。
[反思]:
古人曰:“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这堂课中有十多处的朗读,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提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特别是古词诗的朗读更为重要,要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把句子读通读顺,读流畅,还要注重体现它的节奏、韵律。在朗读中,还要尽量地让学生把眼、口、耳、脑等感官调动起来,调动得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也就容易掌握其重点、突破其难点。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感悟诗情,理解古诗意思,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背诵《登鹳雀楼》。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望庐山瀑布》。认识“庐”字。
去过庐山吗?出示课件,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
2、还学过李白的`那些诗?解题:庐山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名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赞誉。本文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隐居在这儿,所做的一首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二、学习古诗。
1、出读古诗,自学生字。
(1)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3)自读和生字有关的词。
(4)开火车、巩固生字。(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利用开火车的小游戏来巩固识字)。
2、再现庐山美景,欣赏配乐朗读。
3、谁愿意试读?纠正字音。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讲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男女对读、小组读、齐读。
5、感悟诗境。
(1)品读一、二两行诗。
a、结合书上注释理解“香炉”“遥”“挂”。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成了紫色的云霞。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川之间。)。
c、“挂”字?好在哪里?边读边看课件体会。(“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景象。谁将这巨物“挂”起来呢?所以这个“挂”字也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d、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2)品读三、四行诗。
a、说说诗句意思。
b、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象,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水流得很快?要求学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落”三个字。)。
c、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d、重点理解“飞”“直下”,为什么用了“飞”字?好在哪里?(把瀑布奔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写出山之高,之陡峭,又可见水流之急。)。
e、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高吗?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6、体会诗人情感。
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
人的感情。(生谈感受)。
带着你们这种感受,请你们放声朗读吧。(配乐,师适时指导)。
三、小练笔:
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四、小结:
我们的“诗仙”李白仅用短短28字就高度凝练地将瀑布那雄伟的气势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佳作吧!(生全体背诵。)。
板书:
香炉紫烟。
瀑布前川。
见感飞流三千尺雄伟壮观。
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庐山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名山,自古就有“匡有奇秀甲天下”的赞誉。庐山的飞泉源布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开先瀑、玉帘泉、黄龙潭、鸟龙潭等,大家想不想看看。(出示庐山的飞泉瀑布,请欣赏)。
2、唐朝大诗仙李白50岁左右隐居在这儿,曾用诗篇赞美瀑布。(大屏幕出示整首诗)。
二、熟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请一名学生读一读题目,然后齐读。
再说说从课题中你能知道什么?
庐瀑。
相机区别。
卢爆。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指名读。
(2)男、女生赛读。
(3)全班齐读。
三、赏析古诗。
1、谷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想信同学们一定能借助字典,结合书中的注释,插图,展开想象,读懂这首诗。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点拔,评议。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贵有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默读这首诗,同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4、自由读整首诗,你认这哪些字或词用得好?为什么?
重点品味“生”“挂”“飞”“三千尺”
相机出示李白的另一首诗。
秋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体会夸张的写法)。
5、指名上台朗读这首诗,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6、总结,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语言生动,形象,描绘了瀑布尽流直泻的壮观景象。
四、拓展延伸。
1、学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老师也不由自主想起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课件出示瀑布整首诗,配乐朗诵)。
2、喜欢吗?请自由读一读。
3、《望庐山瀑布》和《瀑布》比较,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原因。
五、作业。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课外收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四
今存《孟浩然集》,存诗260余首。今人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巴蜀书社1988年)、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附传记、历代评论资料、著录考及作品系年等,较为完备。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杜甫的十三世祖是西晋大将、著名学者杜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父亲杜闲,做过朝议大夫、奉天令。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壮游(35岁以前);
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今存诗1400余首,文21篇。历代杜诗校注批点本约550多种,现存170余种。现存最早的杜集是宋王洙本、九家注本等。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尽。
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集里也有一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的感情也较为淡泊,比较突出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杜甫在长年的转徙流离之后,到了成都,建立草堂,开辟田亩,得到暂时的休息,因此对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动态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感到无限的热爱,具有深刻的体会。如《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从诗题上就可以想象出杜甫当时的心境。这类诗当然不能和前边论述的诗篇相比,但也代表了杜甫为人的另一方面,他不只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也有对于微小生物的爱好。他“幽居近物情”(《屏迹》),喜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感到“花柳更无私”(《后游》)。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五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注意“疑”、“响”、“深”。
2.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背诵课文,增加积累。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引入课题。
1.师即兴背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记住的古诗里,最喜欢的是哪一首?请勇敢地背给大家听一听。
2.师生一起回忆李白、王维的诗,学生齐背。
3.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李白和王维。
4.揭题并板书,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两首是什么意思?
庐山在哪里?
庐山瀑布是什么样?
老师把它们整理了一下,并加上了自己的问题,请看小黑板。
二、出示小黑板,展示自探提示。
请大家拿出笔,借助工具书,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解决。
1.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
2.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在读诗句时结合文中的注解,独立学习。
三、多元导悟,精读品味,感悟意境。
大家刚才自学得很好,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自学情况。
1.首先看看我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大屏幕,谁能起来读一下这些字词?
(教师随机找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认读。特别是“瀑”和“疑”。)。
看来大家对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得很不错,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画出重点词看看庐山瀑布是什么样子。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重点抓住: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等词。)。
(同桌交流后回答。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困难的情况下可做适当拨。“紫烟”展现了水气升腾的样子;“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九天”使人想想到瀑布的气势多么壮阔。可以得出诗人见到庐山瀑布那种惊叹,赞美之意。)。
3.再读课文,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要用“生、挂”?
(前后桌交流这些动词的用法。然后教师指名回答。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
4.“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站在什么位置观察?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作者应是远眺,通过“遥”字可以看出。)。
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同桌交流回答。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的壮观。)。
5.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分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庐山瀑布的壮观磅礴气势,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由衷赞美之情,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质疑再探。
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小,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一同来解决。
(预设:1.诗句中哪一句是在远处观察,那一句是在近处观察?
2.对于这首诗的写作修辞上都有哪些特点?)。
五、拓展运用。
1.请你为自己的同桌或同学设计几道题。
(预设: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解释词义疑:直下:)。
老师也为大家出了一首题:
请拿出你的小画笔,把诗文用图画展示给大家。
板书设计:
36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二首,
1.板书课题:《鹿柴》,指导朗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感知课题: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
3.介绍作者。
2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下面就请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读懂意思,体会感情。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探提示。(10分钟)。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鹿柴》这首诗写了什么?
2.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接下来,大家一起交流下自学效果。
二、多元导悟,解疑合探。
1.指名读古诗。
2.通过自学,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诗句意思?
(预设:“青苔”是什么意思?
“返景”是什么意思?
“复照”如何解释?)。
(指名回答交流)。
3.大家想一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同桌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同时老师也可做适当补充。有山林,阳光,青苔等,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副画。)。
4.在诗中哪些是听到的,哪些是看到的?
(指名回答。第一句是听到的,第二句是看到的。)。
5.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
6.“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你能体会到什么?
(分小组讨论,教师可做引导。以光亮反衬幽暗,可以看到山林的幽暗。)。
7.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指名回答,如果不完整,可以找学生继续补充)。
刚才大家都说得非常好,那么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全班交流讨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那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何收获?
(组织学生讨论。
预设:1诗中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2写出了山林的美丽。
3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的赞叹!)。
小结:《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质疑再探。
看来这节课大家收获真不少,那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谁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可以提出来。
(预设:1“柴”是多音字吗?为什么在这里念“zhai”?
2诗文是如何以动衬静?)。
五、拓展运用。
1请大家互出几道题考考同桌或同学。
(1诗文中哪句是写听到的,“但闻”中的但是什么意思?
2默写古诗。)。
老师也有道题,请大家来做一做。
1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讲给同学们听。
2接下来在课后自学。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板书设计:36古诗两首[。
鹿柴王维[w。
诗中有画。
空山人语返景。
深林青苔[。
恬淡幽静[www。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六
自读。
指名读。
出示两首诗。
指导读准“爆”、“声”“除”、“苏”、“符”等字的读音。
读了两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喜庆。
师在黑板上板书:高兴。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诗如果超过五句叫“五律”。
出示《江雪》指名读。
“径”字读音,什么意思?(生:小路)。
“万径”:很多条小路。“绝”字读清楚。
生读得特别投入。指名学生来评价,师板书:孤独。
齐诵《江雪》。
师:不同的诗歌表达不同的情感,诗言情。那么你是如何从诗中体会出这样的情感的。
打开书,细细地读两首诗,想像一下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好好揣摩揣摩。
生自由读诗。
师:古人读诗像老师这样慢慢地边走边吟,大家也像老师这样再读一读。
同桌讨论,你读了诗有什么收获?
指名回答。
出示《元日》。
什么是元日?(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呢?(阳历新年的第一天)。
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
配乐让学生读诗句。(生一人一句)[m1]。
老师指导理解“曈曈日”。有三个太阳,肯定跟阳光有关。
“屠苏”是什么?(一种酒)喝屠苏是长辈们对我们新年的祝福。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读这两句。
生再次齐诵。
过渡:这边高兴,这边孤独,你从《江雪》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1:山上没有一只鸟,路上没有一个人。
哪一个字表现没有?
生:独、绝、灭。
千山万径没有一只鸟,没有一个人,让人感觉怎样?
齐读。
这一叶孤舟,一人垂钓,画面上似乎还缺了点什么?
生:应该有雪。
他在钓什么?
生1:他在钓雪。
生2:古诗常常会倒置。
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为什么要倒置啊?再读整首诗,(绝、雪)引出押韵。
柳宗元、王安石为什么而高兴?柳宗元又为什么而孤独呢?看看他们的资料,想一想。
生:王安石主张变法,皇帝同意,他很高兴。
齐诵,体会他的高兴。
生1:《梅花》。
师:小小的梅花就能引起诗情。
生2:《书湖阴先生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
老师边引导了解诗的背景,边指导同学读。
《登飞来峰》、《钟山即事》。
师:那么柳宗元又为什么孤独呢?拿出资料读一读。
交流:
在永州被一贬再贬。
空有满腹经纶,却无人赏识。
比起渔翁的孤独,柳宗元的内心更加孤独。
出示柳宗元的其它一些诗。
1、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征。
2、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3、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m1]这样的形式会不会过于注重读的形式,而忽略了诗的整体性。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七
1、掌握本诗六个生字,认识二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这首古诗。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理解本诗的意思和作者创作意图。
3、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重点。
体会诗意,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难点。
体会诗意,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准备。
庐山风光资料。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一、图片导入:
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自己积累的有关古诗、名句等。
二、小组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1、庐:简陋的房子;姓。(注意里边不是“卢”)。组词:庐山、庐舍、茅庐。
2、三顾茅庐:原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
引申为刚走上社会或工作岗位,经验不足。
3、瀑:瀑布、飞瀑。炉:火炉、锅炉、炉子。遥:遥远、摇不可及、遥控。疑:怀疑、疑问、质问。银:银河、银色、白银、银子、银两。
三、小组合作,根据预习资料和书中主力理解诗意。
1、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南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它山峰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聚伞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得名。
四、配乐朗读本诗。
突出学生的个性感受。
五、板书设计: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认识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大致领悟诗意,有主动诵读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兴趣。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
1.想象《望庐山瀑布》的景象,揣摩诗意。
教学难点:
1.想象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理解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图、音乐。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回家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紫烟--紫色的云雾。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学习《绝句》。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
(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拓展训练。
背两首古诗。
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九
课前透视: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2.香炉--炉山西北部一座高峰的名字。
3.紫烟--山上水气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紫色烟雾。
4.前川--山前面的河水。
5.银河--天河。
6.九天--天空最高处。
[1]黄鹂:黄莺。鹭:鹭鸶。
[2]西岭:泛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冬夏积雪,千年不化。含:从窗中远看西岭白雪,所以用“含”。
东吴: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相关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他在诗歌中热烈歌唱进步的社会理想,表示了对黑暗统治势力的极大轻蔑;他善于以豪迈的笔墨绘祖国壮丽山河,写了许多想象丰富、气势奔放的优秀诗篇。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李白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诗仙”,是人们对他的美称。本诗大概是他在开元十三年(725)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览庐山时作。原诗二首,这是第二首。庐山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诗人在对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描绘中,也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绝句四首》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这是第三首。诗人在这首七绝中写了四种景物:黄莺在青翠的柳丛中鸣叫,白鹭在万里碧空中飞翔;西岭上千年的皑皑白雪,浣花溪中停泊的万里行舟,构成了一幅明丽清新、开阔生动的图景。描写中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通篇对仗,极为工稳,表现了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锤炼。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文中生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节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感受诗人李白奇丽、大胆的想像,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美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二、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剖析诗句,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唱画古诗,感受诗文的意境。
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搜集李白的资料,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庐山风景迤俪,这美丽的景色也吸引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播放李白图片)对于李白,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李白的信息。)“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感受他的风采,体会他诗歌的豪迈!”(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同学们,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先让我们走进庐山,去倾听李白的声音!”(课件展示庐山瀑布风景,配诗朗诵望庐山瀑布,让学生初步感受庐山的神奇与瀑布的壮美。)。
(二)、初读古诗。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古诗吗?快来读一读吧。(自由古诗)。
2、老师要来检查了,看看哪些同学把字音读正确了?(指名读)。
(三)、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同学们,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已经能把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古诗啊,像音乐一样,有它的节奏和韵律呢,如果能读出节奏就更美了。(出示:画出节奏的诗句)。
1、老师用斜线给你们标出了停顿的记号。
2、范读: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
3、谁想来试试(生读)?
个人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
(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品读。
一、二两行诗。
(1)指名读第一行诗“日照香炉生紫烟”
b.课件出示:(有“日照”与“紫烟”的香炉峰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c.教师描述“紫烟”与“日照”的关系。
(重点指导“生紫烟”的读法,要求读时语气舒缓,声音又轻又柔,能让人陶醉在紫烟里。)。
e.大家边想象香炉峰的美景,边入情入境地诵读第一行诗。
(2)、指名读第二行诗“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a.你们平常看到什么东西用上“挂”字?诗中“挂”字是什么意思?
b.观察画面,瀑布吊在山前像什么?
c.师描述:在紫烟缠绕的香炉峰上,一条白色的瀑布像河流一样垂挂在山前,多么有气势!
d.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
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
2、品读。
三、四两行诗。
(1)、指名读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提问: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水流得很快?
(要求学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落”三个字。)。
(3)、(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象)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4)、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三千尺”有多高?假如我们的教学楼一层有4米高,3千尺相当于250层教学楼的高度。在这里,“三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李白在许多诗中都有意地把数字夸大了,这也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
(6)、再读第三行诗,看看“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缓,语调稍扬,表现水流很长。)。
(7)、我们以前学过“银河“这个词,谁能说说”银河“是什么?(8)、课件出示图片,描述“银河”:农历七月,在晴天的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叫“银河”,瀑布看上去跟银河很相似。
(9)、这银河从天上掉下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
(10)、
总结。
瀑布特点。
喜欢这庐山的瀑布吗?为什么?板书:美、壮观。
(11)、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请同学们一起想象瀑布像银河从天而降的景象,一起读读第四行诗。
(五)、画古诗,深悟诗情。
1、(以〈高山流水〉的音乐伴奏)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李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小结:诗人李白写出了他所见到的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并展开大胆想象,整首诗色彩明丽,想象奇特,像一幅壮美的图画。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中描写的壮美景象通过你手中神奇的画笔描绘出来吧!
3、展评画作。
(六)、吟唱古诗,升华感情。
庐山的瀑布雄伟壮丽,李白的诗也写的气势磅礴,难怪人们称李白为“诗仙“一首好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还是一支动听的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望庐山瀑布的歌曲)。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材简介:
人教版第四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作者先写了红日照射下的香炉峰紫烟缭绕,衬托出了瀑布背景的雄伟壮观。一个“挂”字化静为动,形象地表现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后两行诗既写出了瀑布的样子,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一个“飞”字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直下”既写出山的高峻陡附附险,又突出了瀑布飞奔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一个“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新奇而又真切,十分贴切自然,令人遐想无限,回味无穷。教学一课时。
设计理念:
1、反复吟读,是本诗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积累李白的古诗。
2、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生字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
3、极力营造古诗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难点: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诵读学过的李白的诗。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如《静夜思》《赠汪伦》)除了学过的,你还知道哪些李白的诗,背一背。(如《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
师:李白看到月光想到了家乡,写下了《静夜思》,送朋友时依依不舍写下了《赠汪伦》,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想想他又为什么写在这首诗呢。
(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而是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趣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事半功倍。)。
2、读题。
提问: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说说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识“庐”字)。
师述: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播放庐山录相,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提问:庐山的风景让我们如痴如醉,刚才的画面中给你映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瀑布)。
师:瀑布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各种瀑布图片)。
描述:瀑布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它是河流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形成的浩浩荡荡的水势,风光迷人,正是因为这样,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它们情有独钟,写下了无数的华章。今天我们就随着大诗人李白的脚步,去看看庐山的瀑布别样的美姿。再读课题。
(板书课题后,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就"瀑"正字正音;明确庐山的地理位置及迷人风光,认读“庐”字。由字及词及地,有序进行,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激发兴趣。)。
二、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诗中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
3、学习生字“炉”“疑”,读准字音,四个生字同时出现,识记字形,“炉”和“庐”比较,出示香炉图片,对比庐山的香炉峰,组词。
4、指导写生字“炉”“银”“烟”“流”
6、节奏读。
师:诗歌诗歌,一首诗就是一首歌,歌有节奏,诗也有节奏,听听老师有节奏地读一读,你们小声地跟读(出示课件)。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名读(师帮其打拍子),男女生打拍子读。
(认字写字是小学低段教学的重点,这里花大量时间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节奏朗读既可以检查字音,又能体会诗的韵味。)。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课件播放范读,生想象画面。
师:(出示课文插图)李白站在香炉峰前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说到什么就读哪句?(如看到了烟雾,读“日照香炉生紫烟”:看到瀑布,读“遥看瀑布挂前川”)。
师:体会“挂”的妙用,学生读,师做挂的动作,把平放的东西垂直放,“川”就是河流,河流是怎么流的呢?师简笔画出,现在把河流垂直挂起来。
师:是谁把河流挂起来的呢?
生:(大自然)。
师:大自然是多么伟大、神奇啊!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两句?
指名读,齐读。
多名学生高兴地读前两行。
师:想读的小李白一起读吧!
师:诗人笔下的庐山瀑布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读三四句。
学生读三四句。
师:三千尺在这里指的是瀑布很高,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吧!(播放视频)。
引读:瀑布水花四溅,奔涌而下,壮观无比,难怪诗人写到——。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这样的瀑布真是气势磅礴——。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看到这样高、这样美的瀑布,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生:天上的银河落了下来。
师:九天在这里指的也是高,见过天上的银河吗?一起看看吧!出示银河图片,比较飞流而下的瀑布。
师:瀑布从山上奔腾而下,足有三千尺那么高,让人忍不住浮想翩翩——读。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多名学生读,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谢李白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如此美景,让我们尽情抒发吧。
配乐齐读全诗。
师:一首好诗不仅可以反复吟诵,还可以谱曲歌唱,变着花样诵读。请听(课件唱读)。
学生站起来,边唱边拍手加动作跟着课件唱读。
师:多美的瀑布啊,谁能闭上眼睛,美美地去感受作者给我们创造的美感?
指名背,齐背。
(低段古诗教学重在品读中知义,读重于解。因此在这里图文结合帮助学生品味诗句,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诗的意境了。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水平。)。
四、巩固拓展,引导积累。
师:这就是一代诗仙李白的诗,他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多么奇丽!让我们也一起来写写吧!
出示填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名学生上台填空,点评,齐读。
课件出示,学生试读。
师:李白的这首诗,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就让我们也带着这种感情,去搜集一些描写大自然的诗,开一次赞美祖国山河的诗歌诵读竞赛会,以此来表达你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读写结合,充分读后进行默写,强化对诗句的认识;同时将学习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达到课内悟情趣,课外显活力的境界。)。
板书设计:
香炉生紫烟。
飞流三千尺。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十二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山玩水,来,咱们跟着画面好好地去游一游,看一看。(课件播放庐山风光)
1、理解瀑布
这是什么?(板书:瀑布)“瀑”是生字,把字音读准。
你知道什么是瀑布吗?(指看图,像这样水流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多像一匹布啊)
2、了解庐山
这是哪里的瀑布?(庐山)你从哪里知道的?(你真细心,学习就得这样,细心观察)(板书庐山,这是生字,咱们齐读两遍,把字音读准啰)庐山离我们很近,它就在江西省的九江市,坐车几个小时就到了。欣赏了庐山的风光,觉得真么样,你有什么想说的?(生说)
3、导入课题
是啊,庐山的风光这么迷人,吸引了很多游客,还为它题诗作画了呢。我们熟悉的一位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庐山后,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望庐山瀑布》。(板书:望)(生齐读课题)
今天咱们来好好学习这首诗。老师把这首诗也带来了,请同学们看屏幕。
1、(出示古诗)同学们试着自己读一读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眉头皱起来了,孩子你遇到什么困难吗?
平时你遇到不认识的字时,有什么好办法?(请求别人的帮助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借助课外资源也是一种非常棒的学习方法)
2、(出示带拼音的诗句)识记生字
请你选择一种喜欢的学习方式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正确。(板书:读正确)
3、检查。老师要来检查了,看看哪些同学把字音读正确了?(评价语:字正腔圆、很正确、声音洪亮)
学生评,你很会倾听,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4、理解香炉峰,学写“炉”字。
你们知道什么是香炉吗?(出示图片)就是焚香的炉子。这边的山峰像不像一个香炉?(像)峰头烟雾弥漫就像香炉里生出的香烟,这就是庐山有名的香炉峰。“炉”字是要学写的生字,跟着老师一起写。(指导写)指名上台写。
过渡:同学们,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已经能把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古诗啊,像音乐一样,有它的节奏和韵律呢,如果能读出节奏就更美了。(板书:读出节奏)(出示:画出节奏的诗句)
1、老师用斜线给你们标出了停顿的记号
2、范读: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
3、谁想来试试(生读)谁来评评?)
个人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
1、小朋友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这里有一篇根据这首诗改写成的小短文(出示短文)
2、谁最会读书,帮同学们读读(你来推荐一下,谁最会读书)
3、咱们来玩个小游戏,老师读短文中的句子,你们来猜猜老师读的是哪句诗的意思。(指名说)
下面咱们换一种方式继续玩游戏,老师读诗句,你们一起读诗句的意思(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二句)
还想玩吗?男生读诗句,女生读诗句的意思。
1、逐句指导读出韵味
游戏玩完了,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生答……为什么呀?)
预设:第一句读出它的美;你读得有点美了,谁能读得更美?真棒,你读出了他的韵味。(板书:读出韵味)
第二句(瀑布很美)是啊,这瀑布像一条河流挂在山前,飞溅下来的小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串闪亮的珍珠,多美呀!
第三句(根据回答板书三千尺)这是些瀑布的什么?(高)真的不多不少有三千尺,你量过吗?诗人李白量过没有?我想,也没有。噢,这是把它夸大了的。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板书夸张)这样一写,瀑布就更有气势了。请你把这种气势读出来(比它更有气势点……)
第四句(瀑布好像银河从高高的天上落下来,真壮观啦)
2、总结瀑布特点
喜欢这庐山的瀑布吗?为什么?板书:美、壮观
3、配乐读
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把这首诗美美地有滋有味地读一遍。
六、熟读成诵,总结学法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会背了吗?(生背)板书:熟读成诵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这首《望庐山瀑布》,还知道了学习古诗这几个步骤,你们真了不起。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十三
作者:周笑 文章出处:我爱丫丫作文网。
“日照香炉生紫烟。”日照,阳光照射。香炉,香炉峰,一座高峰,因为峰是尖圆形的,上面云雾缭绕,所以叫香炉峰。从这四个字中,可以看出阳光照射着香炉十分神奇而美丽。生紫烟,一个“生”字,形象地描绘出山间烟云的冉冉上升,袅袅浮游,把香炉写得像仙境一样。紫烟,紫色的烟雾。“遥看瀑布挂前川。”你们看,李白不仅把周围的山写出来了,而且还把最壮观的景色:“瀑布,”写了出来。挂前川,瀑布好像一匹白绢挂在山前。遥看,为什么要遥看呢?噢,是为了能看到瀑布的整体,假如在近看的话,看不到瀑布的顶。
“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像飞一样的流下来。直下,直落。三千尺,好像有三千尺长,突出了李白写这首诗很夸张。“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人恍惚觉得那银河从九天倾泻到了人间。
全诗四句共用二十八个字,极为刻画了瀑布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观,抒发了诗仙李白对祖国河山充满了热爱激情。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十四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庐l*
紫z!
川chu1n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十五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庐山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名山,自古就有“匡有奇秀甲天下”的赞誉。庐山的飞泉源布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开先瀑、玉帘泉、黄龙潭、鸟龙潭等,大家想不想看看。(出示庐山的飞泉瀑布,请欣赏)。
2、唐朝大诗仙李白50岁左右隐居在这儿,曾用诗篇赞美瀑布。(大屏幕出示整首诗)。
二、熟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请一名学生读一读题目,然后齐读。
再说说从课题中你能知道什么?
庐瀑。
生字区别。
卢爆。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指名读。
(2)男、女生赛读。
(3)全班齐读。
三、
赏析古诗。
1、谷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想信同学们一定能借助字典,结合书中的注释,插图,展开想象,读懂这首诗。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点拔,评议。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贵有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默读这首诗,同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4、自由读整首诗,你认这哪些字或词用得好?为什么?
重点品味“生”“挂”“飞”“三千尺”
相机出示李白的另一首诗。
秋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体会夸张的写法)。
5、指名上台朗读这首诗,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6、
总结。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语言生动形象描绘了瀑布尽流直泻的壮观景象。
四、拓展延伸。
1、学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老师也不由自主想起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课件出示瀑布整首诗,配乐朗诵)。
2、喜欢吗?请自由读一读。
3、《望庐山瀑布》和《瀑布》比较,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原因。
五、作业。
2、课外收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十六
1、通过看图理解古诗内容,感受歌曲舒展的旋律。
2、学习用领唱、齐唱的方法来表现歌曲。
3、在演唱钟感受瀑布的秀美,萌发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幼儿用书。
一、开始部分:
1、发声练习:师生问好歌曲《小小解放军》、《山谷回音真好听》、《秋天美》。
2、律动练习:《采茶》、《挤奶》、《苹果丰收》。
二、教师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理解歌词情境,理解记忆歌词。
(1)教师:庐山瀑布在庐山的香炉峰上,非常美丽。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觉得瀑布美吗?看起来像什么?(幼儿自由想象回答)
(2)教师:在古代遗物大诗人叫李白,他到我们庐山游玩,看到了美丽的瀑布。于是写了一首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要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说太阳照在香炉峰上生出了紫色的烟霞,远远地看过期瀑布就好像是挂在前面的山上一样,瀑布从高空中飞快地流泻下来,好像有三千尺那么长,让我还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到了人间呢!
(3)教师引导幼儿朗诵记忆古诗2——3遍。
教师:他把庐山瀑布的景色描写得好漂亮啊,好像庐山瀑布就在我们眼前一样,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吧。
2、引导幼儿体会歌曲舒展的旋律,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1)家伙死在钢琴的伴奏下慢速朗诵歌词,引导幼儿完整感知歌词。
教师:这首好听的古诗还可以唱出来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学一学。
(2)教师引导幼儿根据钢琴伴奏朗诵歌词。
(3)教师范唱,提醒幼儿注意每句末都是一个长音要连贯的声音唱满音值。(幼儿学唱)
(4)教师和幼儿共同随钢琴的伴奏演唱歌曲两遍。
3、通过接龙的游戏,学习用领唱、齐唱的方法来表现歌曲。
(1)教师领唱,幼儿齐唱1——2遍。
家伙死:我们来玩一个接龙的游戏,我唱前面半句歌词,你们唱后半句。比如,我唱“日照香炉”你们唱“生紫烟”,看谁接的对。
(2)家伙死和幼儿交换演唱顺序再次演唱。
(3)请个别幼儿领唱,其他幼儿齐唱1-2遍。
4、引导幼儿体会歌曲意境和庐山瀑布的秀美,激发幼儿身为江西人的自豪。
(1)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对歌曲的感受。
教师:这首歌听起来感觉怎么样?(缓慢)
(2)驾驶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秀美。
教师:我们庐山瀑布非常美丽壮观,庐山不仅有神奇多姿的瀑布,还有雄奇挺秀的山峰。还有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大自然像一个魔术师把我们江西的庐山打扮得美丽又神奇。效果分析: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十七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一、导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十八
4.学习做一个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
(一)揭题导入,知晓诗人。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诗人?猜一猜这位诗人是谁?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他是唐代大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曾留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他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在那个牛马舟车的时代,他的自己遍布大半个中国,他曾到过18个地区,206个州县,80多座大山,60多条江河,20多个湖泊;他写过很多诗,其中最著名的有《静夜思》《古朗月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叫《望庐山瀑布》,是李白游历庐山观看黄岩瀑布时写下的一首名诗。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看过瀑布吗?就让我们跟着李白一起走进庐山,走近瀑布吧。
(二)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想游览啊,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如果能把古诗正确的读出来,就马上带小朋友们去!
1.指导读诗,读出韵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出示生字新词:庐山、香炉、紫烟、瀑布、飞流、银河。
指名小老师带读,学生跟读;
巩固旧的识字方法;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识字方法:归类和比较。
3.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出示三幅图片,你能根据图片找出对应的诗句吗?
李白是一个很会观察和思考的人,我们再来看看他写的前两首诗《静夜思》和《古朗月行》,这里面同样有个“疑”字,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又有怎么样的想象吗?情感价值观渗透:我们应该努力向李白学习,做一个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三)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出示汉字“炉”和“烟”,让学生观察汉字;
2.当小老师指导同学书写;
3.师生评点;
(四)化诗为文,情感迁移: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十九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结合教材的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是:认识9个生字,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
本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并把自己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主动质疑,积极释疑,品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思维的空间,自主感悟、体验。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有:做游戏读词、同桌评价、朗读、小组讨论、想象等。
(见教案)
板书设计:
挂 图
望 庐 山 瀑 布
李 白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二十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唐诗佳作,其语言美,诗中绘的景物更美。在教学中,应通过启发想象、美读品味、绘画面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庐山香炉峰的优美和庐山瀑布的壮美,感受语言文学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美、创造美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绘的景象,感受庐山瀑布的美丽与壮观。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课文,并启发想象、美读品味、描绘画面。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2、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3、很好!刚才同学们所背诵的诗,有的是我们曾一起学过的,有的是同学们自己从课外书上学来的。看得出,大家都很喜欢李白的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2、学生发言。
3、归纳学生发言(读、思、背)。
4、初读古诗,提出要求;
(1)、把诗文读流利正确。
(2)、对照注释,和字典、词典。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3)、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三、
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相互评议(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有什么建议)。
2、相互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讨论比较,谁说的更好,更切合诗意。
4、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交流汇报,学习诗文。
1、赛读古诗,读出节奏感、重音和停顿。
(1)指名读全诗。
(2)同学评议。
(3)你们觉得该怎样来读这首诗。
(4)学生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5)赛读全诗。
2、全班齐读古诗。
3、理解诗文意思。
(1)各组汇报对每一句诗文的理解。
(2)说说你是怎样得出这种理解的。
(3)全班交流评议。
(4)并指导理解“三千尺”中的“三”和“落九天”中的“九”不是实指。而是夸张,形容瀑布因为高而显得壮观。
(5)试着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指名说,再评议,只至完善。
4、提出仍然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大家帮助解决。
五、感情朗读,想象画面,体会庐山之美。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想像诗中的绘的画面。
2、指名说一说自己所想到的画面。要突出瀑布的高与香炉峰的美!
3、把想像中的画面画下来,并涂上色彩。
4、展示学生的画,评议画得好的作品。
六、背诵古诗,总结全文。
1、庐山的美丽让我们心旷神怡,庐山的壮观使我们无限向往,下面就让我们闭上眼睛,背一背这首古诗,再一次感受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吧!
2、全班齐背全诗。
4、指名发言。
5、今天的作业由你们自己来决定,下面就请你们为自己设计一份家庭作业吧!
[板书设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评析]。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篇二十一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4、激发学生搜集、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借助文字产生联想,想象香炉峰紫烟缭绕的奇妙景象和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气势。
教具准备:有关瀑布的录相标有节奏和重音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2、指名背诵。
3、我们班的孩子真是聪明能干啊!今天,我和你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写景抒怀的名篇——《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遍,注意生字“庐”和“瀑”的读音及字形。
4、课题中的“望”是什么意思?从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作者是站在远处观赏庐山瀑布的。)那么,瀑布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去欣赏那飞花碎玉,气势磅礴的美景吧!(播放录相)。
5、看了刚才的录相,你最想说一句怎样的话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诗仙李白观赏了庐山瀑布后也是心潮澎湃,挥毫写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让我们来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质疑释疑。
1、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诗,要求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朗读,相机纠正读音,点拨字形。
3、请放声朗读全诗,借助注释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同桌相互讨论。
4、集体交流疑难之处,讨论释疑。
5、通过刚才的自学、讨论,你学懂了哪句诗,来汇报一下。(相机指导学生板画)。
6、感受三千尺的高:一米﹦3尺,3000尺﹦1000米。
假若一层楼高4米,那么三千尺相当于多少层楼房的高度?
7、小组学习,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用的语言来说一说。
8、吟诵着诗句,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品味吟诵,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全诗,试着划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强调:你是怎样理解的就怎样标。
2、屏幕显示标有节奏及重音的诗句,试着轻声朗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想象,真正做到“读出声、读形、读出情、读出神。”)。
3、教师范读。
4、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5、小声背诵。
6、男女生比赛背诵。
四、拓宽思维,积累运用。
2、集体交流。
五、课外延伸,积累古诗。
古人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是个古诗爱好者吗?你想成为一个“腹有诗书自华”的人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你赶快行动起来,去搜集李白的诗篇,让自己在下周的“李白诗歌大荟萃”主题队会中,大显身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