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专业15篇)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与我们学习和工作无关的琐事。写总结可以适当使用图表、统计数据等可视化形式,以增加可读性。如果你需要一些总结的范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总结样本,仅供参考。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一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96~98页。
1.结合生活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生:2颗。
师:2颗,怎么算的?
生:8÷4=2颗。
师:你能说说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有8颗小星,平均分给4个小队,每个小队分2颗。
生:有9个面包、10碗方便面、12根火腿肠、14个橘子、11瓶矿泉水、13个香蕉、15个苹果、18瓶酸奶。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2: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碗?
生3:11瓶矿泉水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4:12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解决分面包的问题。
(1)棋子代替面包,分一分。
师:那我们先来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这4个小朋友,好吗?
生:(读题)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么分呢?
生1:算一算。
生2:用棋子。
师:大家用手中的棋子代替面包,想一想,要准备几颗棋子?怎样平均分?好,听清要求:请你用棋子摆一摆、分一分,并且将你们分得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之后请学生到实物投影前展示)。
(2)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明自己的方法:
生1:一人一个,一直到分到还余下1个,每个小朋友分了2个,还剩下1个。
生2:每人2个,还剩下1个。
小结:(课件)看来,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2个面包,还余1个。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二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组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1、引导学生完成p27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4题。
(1)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三
教学内容:
除法教材18_19页的例四例五。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3。使学生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具体工作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谁能说出什么叫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如果把我们的'双手的10个手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手指呢?
二、内容研讨:
1,例四(教材第18页略有改动)。
生:每盘里的鱼同样多,
师:对了不同样多少的小猫会不高兴的,
师:请同学们用12个圆卡片代替鱼摆一摆,
生:把12条鱼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条,
师:像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
生:用除法,
师:平均分我们就要用除法来计算,板书,除法。
师:除法用除号来表示列算式是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大家齐读一遍。
师:如果把12条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3只小猫呢?也就是分成2份3份呢?每份会是要呢?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并把除法算式写到本子上再读一读。
生:20条鱼,每4条放一盘能放5盘,也就是有5只猫吃饭。
师:这也是平均分所以也要用除法计算。
学生列式。
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三、实效评价。
读一读并说也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四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1、2、3、4、5,轮回来6、7、8、9……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说任意一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24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1、教学例6,出示课件图片。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
生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面小旗是黄色。
生2:小旗每3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个小旗3个3个一圈,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面小旗子,他是第6组里面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时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3)验证结果。
师:用16÷3=5……1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第6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的,然后独立思考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是题目中说6月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才符合题意。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5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几。余数是1就是大拇指,余数是2就是食指,余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相同加数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合作学习的`态度,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重难点认识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把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课前准备。
小木棒,圆片。
教学流程。
出示练习题(板书)读一读,算一算下面两组算式。
2+4+75+4+34。
学生读算式,在算得数。
学生读第二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把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a、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看图算数,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出示例(1)图。
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只?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6(只)。
引导:求小白兔一共多少只?就是算3个2只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用3个2连加来算。
图中几出有只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一共有几只鸡?怎么算?学生回答,(板书)3+3+3+3=12(只)。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它们的加数相同,都是用连加来算。
b、尝试练习,出示试一试,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拿出小木棒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1个2个2……算出得数,最后填在书上。
c、出示例(2)图。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2+2+2+2+2=8(台)。
几个几相加?
(板书)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得8,可以用乘法计算。
1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六
2.比较两组算式,师:象21÷5和25÷3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除法,请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这样的除法可以怎样去计算,然后把你的算法在小组内交流。
生独立思考,研究算法,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各种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
3.师:刚才我们用画图、想乘法、想口诀……计算出了21÷5和25÷3,知道这两个算式计算时都是有多的,我们就把多的这个数叫做余数,用……来表示。现在谁能看图,说说这两个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生看图说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说说竖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5.试一试:用竖式计算13÷3、47÷6。
思考:纵观本节课教学,在老师精心创设的运动会的情景中,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节课,就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是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呢?能不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中追求实效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有余数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学,旨在凸显数学课的“数学味”,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上做一种新的尝试。
【案例二】。
一、把握起点。
1.师:小朋友们,知道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什么知识吗?
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借机了解生的认知基础。
生1:就是除起来有多的除法。
生2:就是点6点再写一个数的除法。
……。
3.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能来说一个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生举例:7÷310÷4。
二、感知意义。
1.观察生举的算式,说说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这个除法算式算起来还有多1个的。
生2:找不到乘法口诀的。
生3:不能直接算的。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小方块。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760()×410。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略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八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一)复习。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5÷5=3。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习:
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习:
完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
2、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列式是:18÷6=3)。
3、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相互解决)。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迅速地运用6~9的乘法口决求商,能根据道乘法算式列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初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类推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对问题解答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教科书82页挂图引出问题。
请学生把图意说一说。然后分角色说出……。
长颈鹿:春天到了,南方的小鸟又回来了,我要为他们准备几间房子。
小鸟:谢谢您,长颈鹿大伯我们回来42只小鸟,您要给我们几间房子?
2、学习新知。
(1)用6的口决求商。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42只小鸟如果每间房子要住6只,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生:7只,……。
师: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42里面有7个6,所以是7只。……。
师:怎样列算式?用哪句口决?
生1:6乘以7等于42,口决:六七四十二。
生2:42除以6等于7,口决:六(七)四十二。
生3:42除以7等于6,口决:(六)七四十二。
师:到底是几只,哪个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
生:第二位是正确的,应该是7只。
师:请观察以上三题,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
(2)如果来了48只小鸟,长颈鹿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生:48除以6等到8,……。
二、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独自完成。
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说用哪句乘法口决。
第三、四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第五题: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故事的情节,然后算出每一幅图"平均每人吃几个"。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体育、操场、满头大汗、讲解、一拐一拐、不好意思、回答、感动、连蹦带跳、感激”等词语的意思。
2、能照样子,给句子加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看图复述图意。
4、通过学习,知道赖宁苦练跳绳是为了学好体育,锻炼身体,努力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的第2—3段是教学的重点,应抓住课文中“满头大汗、一拐一拐、不好意思、脚肿、连蹦带跳、感动”等重点词语的理解,从中体会赖宁勤学苦练的精神。指导学生利用插图和重点词复述课文。
2、难点:(1)词义辨析:感动和感激(2)教学学生要学好所有功课,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操场、一拐一拐、连蹦带跳”的意思。
2、通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学跳绳?他是怎么学跳绳的?
2、学生汇报后,教师简述赖宁事迹。
二、学习生字新词的读音。
1、出示带有生字的新词,请学生各自拼读生字的读音。
2、交流自学情况。
3、开小火车认读生字、词语。随机理解“操场、一拐一拐、连蹦带跳”的意思。
(1)用句式理解“操场”:什么时候,我们在操场上干什么。(从操场的作用理解操场的意思)。
(2)请学生用动作“一拐一拐、连蹦带跳”的意思。
4、练习巩固:课后练习2、3(校对)。
三、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好自然段,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理解体会赖宁苦练跳绳的重点词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赖宁是怎样苦练跳绳的`?培养学生把问题回答的清楚、完整。
(3)比较句子,史学生懂得运用恰当形象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齐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二、教师简述这节课的目标:学习课文1—3自然段,重点学习赖宁是怎样苦练跳绳的。
三、学生默读第一段,思考:赖宁上小学时,学习情况怎么样?学生汇报后,教师请学生说一说:我们要学习哪些功课?赖宁的工科学的怎么样?从中理解“功课”和“其他。。。。。。只有。。。。。。”的意思。
四、为了学好体育,赖宁是怎么刻苦练习跳绳的?带着问题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边听边划:这段话共有几句话?哪一句写了赖宁刻苦练习跳绳?
2、出示第3句。
(1)齐读,说一说,那个词语写出了赖宁学跳绳很刻苦?为什么?
(2)比较句子体会用上“满头大汗”有什么好处?(可以形象的表现出赖宁苦练的行动;又使学生初步懂得加上适当的词语可以把句子写具体。)。
3、第4句写了什么?(老师帮助赖宁学跳绳。)。
4、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这段话写了赖宁在什么地方怎样的苦练跳绳?
五、默读第3段。
1、边读边划:从那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赖宁在家中也苦练跳绳?
2、学生汇报后,齐读第1句和赖宁的话,出示句式说一说:因为,所以他走路一拐一拐了。
3、郭老师是被赖宁什么精神感动了?(勤学苦练、不怕苦、不怕累、肯下苦功夫)。
4、教师针对赖宁的精神进行品德教育。
5、指导朗读对话,注意郭老师奇怪的语气和赖宁不好意思低声回答的心情。
6、齐读第3段,说一说:这段话写了赖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的苦练跳绳。
六、齐读2、3段。说话训练:赖宁是怎么苦练跳绳的?
(各自准备——指名说,反馈评价——同桌互说)。
七、教师小结。(结合2、3两段课文,教育学生学习赖宁肯下苦功夫,勤学苦练的精神。)。
八、练习。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4段。
(1)理解“感激”、辨析“感激”和“感动”。
(2)通过朗读,体会赖宁获得好成绩的喜悦心情。
2、正确朗读课文。看图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齐读课文2—3段,说一说: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4段。
1、指名朗读,边听边思考:赖宁苦练跳绳,结果怎样?哪个词写出了他很高兴?
2、比较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1)齐读两句话,找出不同点。
(2)讨论:加上“连蹦带跳”和“感激”有什么好处?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那句话。
3、赖宁为什么能在跳绳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口头回答。
4、教师小结:
只要勤学苦练,肯下苦功夫,学习才会进步,成绩才会提高。
三、齐读全文,有感情。
四、看图复述课文,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结合半数,用自己的话把赖宁学跳绳这件事说一遍。(各自准备,指名说,评价。)。
五、总结全文。
以来宁学跳绳这件事中,你觉得应该向赖宁学习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六、练习:选词填空。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十一
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与应用.本章的重点是整式的乘除,作为整式除法内容中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同底数幂除法性质的延伸,又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与应用.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是本节的难点.在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计算过程中,既要对两个单项式的系数进行运算,又要对两个单项式中同字母进行指数运算,同时对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及其指数加以注意,这对于刚刚接触整式除法的初一学生来讲,难免会出现照看不全的情况,以至于出现计算错误或漏算等问题.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的实质是把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转化为同底数幂除法运算,因此建议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对同底数幂除法运算进行复习巩固.
(2)要熟练地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必须掌握它的基本运算,幂的运算性质是整式乘除法的基础,只要抓住这关键的一步,才能准确地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
(3)符号仍是运算中的重要问题,用单项式以单项式时,要注意单项式的符号和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及其指数.
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运用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法则的应用,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尝试指导法、观察法、练习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根据乘、除的运算关系得出法则.
1课时.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除法,请同学们回答如下问题,看哪位同学回答很快而且准确.
(l)叙述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
(2)计算:(1)(2)(3)(4)。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m,n都是正整数,且mn)。
【教法说明】通过复习引起学生回忆,且巩固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同时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注意要指出零指数幂的意义.
2.指出问题,引出新知。
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结果)。
由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
师生活动:因为。
所以(在上述板书过程中填上所缺的项)。
结合引例,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否定、纠正,同时板书.
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如何运用呢?比如计算: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法则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乘、除法的运算关系,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教师给出,紧扣计算法则,在师生互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
3.尝试计算,熟悉法则。
计算:(1)(2)。
(3)(4)。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尝试完成计算题,同桌互相帮助,然后与课本146页例题解答过程相对照,看自己的解答有无问题,若有问题进行改正.
【教法说明】教师结合的演算,使学生对法则的运用有了初步认识;例题由学生尝试完成,可以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法则、掌握法则、印象更为深刻;也让学生自己发现解题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4.强化学习,掌握法则。
练习一。
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指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1)(2)。
(3)(4)。
学生活动: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后,分别找4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肯定、否定或纠正.
【教法说明】(1)、(2)、(3)小题中的错误,均是学生在计算时常出现的错误,通过这组题的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法则对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注意,从而培养学生解题细心的习惯;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练习二。
计算。
(1)(2)(3)。
(4)(5)。
学生活动:5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讲评.
【教法说明】此题目的是使学生熟练运用法则进行计算,要求写清计算步骤,讲评时重复法则,并纠正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教师提醒学生计算时要耐心细致.
练习三。
计算:
(1)(2)(3)。
(4)(5)。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5名学生板演,然后学生自评.
【教法说明】通过练习二,学生对法则已基本能够熟练运用,对一些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得到了纠正.适时给出练习三,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学生自评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练习四。
把图中左圈里的每一个代数式分别除以,然后把商式写在右图里.
学生活动:学生理解题意后,分别由3个学生说出答案,其他学生给予判断.
【教法说明】此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进一步运用法则进行熟练计算的同时,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思想,但教师不必说明.
(二)小结。
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归纳与总结,教师给予引导或补充.
【教法说明】课堂小结由学生来完成,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必做题:p148a组1.(3)(6),2.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7个生字。学习本课新词。
2、自主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3、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学习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由“治”导入,揭题。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1、生自读课文,互读生字。
2、出示新词,师生评点正音。
洪水田野倒塌四处逃荒。
鲧着急息壤堵塞处死叮嘱。
大禹开凿挖通垒起堤坝草丘山冈拄着棍子。
仅仅妻子欣欣向荣世世代代敬仰英雄。
3、过渡:你见过洪水吗?它给你什么印象?课文哪里是描写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的?请你再读课文,找一找。
三、细读故事,体验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指导朗读。读出洪水的可怕和凶猛。
3、放视频,感受洪水的凶猛。
4、看了视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过渡:洪水无情地吞噬着一切,谁先着急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思考:鲧是怎么治水的?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鲧治水的相关句子和动词。
2、学生汇报。
3、鲧为什么要偷息壤?偷的结果怎样?洪水被制服了吗?
4、指导读鲧叮嘱儿子禹的句子,感受鲧的奉献精神。
过渡:洪水依然在咆哮着,老百姓依然过着痛苦的生活,禹很着急,带着父亲的嘱托,他踏上了治水的征程。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禹是怎么治水的?禹为什么要改变父亲的做法?
3、从这你能看出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引导学生对比“十年”和“四天”,“十年”和“三次”这些词,体会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3、出示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
4、出示洪水被治好后的视频。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6、如果禹现在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三、小结。
略
四、作业布置。
读熟课文,把故事复述给家人听。
大禹治水。
偷堵塞。
开凿挖通垒引英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总结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
3、复述故事。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的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每千克苹果5元,买3得多少元?
5×3=15。
(2)一条船可坐6人,2条这样的船最多可坐多少人?
6×2=12。
2.计算下面的除法算式,并说出用的是哪句口诀。
28÷4=36÷4=32÷8=72÷8=。
81÷9=35÷7=64÷8=42÷6=。
学生独立解答,同桌之间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除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接下来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什么?每件商品的价钱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发现:
(1)小熊6元,地球8元……。
(2)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需要知道每个地球仪的价钱。
学生:求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
讨论:56里面有几个8?怎样列式?
学生可能会列出算式是:56÷8=。
追问:怎样算?
学生可能会说:除以几就想几的口诀,56除以8就想8的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商就是7,即56÷8=7。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发现问题,并能够正确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稍微复杂数量关系的除法实际问题,渗透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检查解答正确吗。
师:大家真棒,这么快就把问题给解决了,做的正确吗?
生:正确!
师:大家为什么这么确定呢?
生: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是8×7=56(元),所以是对的。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的孩子,看来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口诀来检验除法了。
课件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掌握运用乘法口诀来检验除法。
3.想一想。
如果24元钱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学生小组讨论。
生:24元钱可以买6辆小汽车,就是将24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生: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
师:回答的真好,那如何列式计算呢?
生:用除法计算,24÷6,想(四)六二十四,商是4。
师:那我们做的对吗?
生:正确,一辆车4元,6辆就是4×6=24(元)。
问题: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27元可以买几个球?
(2)42元可以买几个玩具熊?
(3)买8个地球仪一共需要多少钱?……。
这些问题全班一起交流,并且全班一起帮助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延伸问题,掌握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出示微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和梳理。
三、巩固练习。
1.一根28米长的绳子,每7米分成一段,可以分几段?
28÷7=4(段)。
答案:4段。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掌握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2.
(1)买6块手帕,一共需要多少钱?
(2)用36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4)你还能提出其他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6×5=30(元)。
36÷9=4(个)。
答案:(1)30元(2)4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7÷3=9(元)10-9=1(元)。
答案:9,1。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
4.
40÷8=5(张)。
答案:5张。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审题明确问题,寻找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缺少什么信息数据,再找一找题目中有用的信息,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方法,最后检验。如生活中的购物问题--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含义,列出相应的算式,再利用相应的乘法口诀求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以及方法。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十四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材分析。
重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具。
有关“近似数”的材料纸、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复习。
游戏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1.考验学生对前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请学生来说一说。
新知呈现。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猜测。
3.学生进行简单记忆。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4.师生总结方法::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巩固与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2.练习:p794、5、6。
1.先学生独立完成。
2.师生共同订正。
3.学生举例。
小结与达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说一说。
学生尝试回忆本节课知识点。
并尝试说一说。
作业布置。
p808、9。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近似数。
例10。
10000是9985的近似数。
教学后记。
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学习效果好。
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篇十五
1。认读生字12个,会写8个。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遇事要多观察、多考虑、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材分析。
本课课文的故事很古老,但很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从生活中最细小的地方开始的。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对大科学家的故事都很感兴趣,教学中可以利用并继续培养这种兴趣,鼓励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公开课教案。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1、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你了解的科学家有哪些?能说一说它们的主要事迹吗?
生1:我通过看书,知道了张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发明了能预测地震的“地动仪”,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生2:我在爸爸的协助下上网查询了爱迪生的有关资料。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他一生共有1000多项发明,我们熟悉的电灯、电影都是他发明的。
2、激情揭题。
师:(出示牛顿在苹果树下深思的幻灯片)发挥你的想象,你认为牛顿在树下想什么?
生1:我认为,牛顿是在想怎样把树上够不着的苹果全都摘下来。
生2:我认为,牛顿是在想苹果摘下来以后,怎么运回家?
生3:牛顿在想苹果熟了为什么往地下掉,而不向天上飞?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牛顿,一起学习《苹果落地》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师:请同学们自身试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干把课文读通顺?
生1: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认字表、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
生2:还可以看上下文猜一猜。
生3:读课文时,要看准了再读,不能随便添字,漏字,读不好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后,开始讨论汇报:自身读明白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地球有吸引力是他最早知道的。
生2:牛顿遇到好奇的问题善于观察和考虑,我以后要向牛顿学习。
2、自主识字,合作交流。
(1)现在,老师已经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套生字卡片。请你们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干使小组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把这些生字读准。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巡回,了解各小组活动的情况。
(3)检查生字:老师可指名读生字卡片,也可检查学习小组认读生字的整体情况,教师和时评价。
(4)做游戏巩固生字。
具体操作:黑板上画有一棵苹果树,树上贴着许多苹果,苹果的反面藏着生字,学生抢着读生字并组词。
(在识字过程中,“左”和“右”两个字个别学生区别不开。“秘”和“密”在口头组词时有难度,教师应适当点拨,拓宽学生思路,除“秘密”外,“秘”还可以组“秘书”、“秘方”、“秘诀“等。“密”可以组“密码”、“密切”、“严密”等。)。
(三)读好课文,深化感悟。
1、认识了生字,我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请自由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生1:苹果幼稚后落到地上,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牛顿为什么感到奇怪?
生2:在牛顿以前,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苹果落地的原因?
生3:老师,我不明白“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生4:“抛开”这个词的意思我不明白。
3、学生自由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想方法解决。
4、汇报交流。
生1:苹果落地,在我们看来是很正常的现象。牛顿小时候善于观察和考虑,当他看到苹果落地时,脑子里发生了疑问。因为能够发现问题,牛顿经过观察和研究,才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
生2:通过看书我还知道,英国科学家瓦特小时候,发现水开以后,壶盖不停的上下跳动,他对这一问题发生了疑问,长大以后经过研究和试验,终于发明了蒸汽机。
生3:在牛顿以前,当然也有苹果落地的现象,只不过人们把它当成正常的现象,没有从中发现问题,更谈不上研究了。
生4:通过讨论,我们认为“自言自语”是指牛顿跟自身说话。
5、看了牛顿的表示,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对好奇的问题或现象,多观察,多考虑,多问几个为什么)。
(四)引导质疑,拓展延伸。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1:地球有吸引力,是不是地球内部有一块巨大的磁铁?
生2:假如地球没有吸引力,我们会飞走吗?
生3:地球有吸引力,为什么不会把太阳、月亮和星星吸过来?
2、学生能回答的,让学生回答,不能回答的,让他们选择自身喜欢的问题走出课堂,想方法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