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报刊读后感(模板20篇)
读后感是读者对于一本书籍、文章或者其他文学作品阅读后的心情、感想、体会的总结和表达。它是一种主观的文学评论,可以反映读者对于作品内容及情感的理解和评价。从读者自身的角度出发,读后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吸收所读作品,并能够提高读者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总结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可以通过读别人的读后感来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取更多的阅读启示和观点的碰撞。写读后感时可以通过引用书中的经典语句或对书中观点的引申来增加文采和深度。以下是一些读后感范文,你们可以从中找到对作品的不同解读和观点的不同角度。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一
近期翻阅了张文质先生的《慢教育》。我细细地品味着慢教育的每一个实例,我深深地感到每一个实例都在向我传递一个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教育哲理。
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先生这样阐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视、发现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临场智慧。
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长大,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在“慢”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充分的从容和宽容,慢慢地等待孩子的思考与幼稚,慢慢地感受孩子的挫折与成长。老师要拥有足够的童心与细心,慢慢地听孩子讲故事谈理想。同时要学会真诚的欣赏与体验,慢慢地表扬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慢慢地和孩子一起品味纯真的快乐童年。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我很欣赏书中的这段话:“要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来做,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从今天起,在教学中,我会“慢一点,再慢一点,放慢欣赏的脚步;等一等,再等一等,等到迟来的花开。”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二
如何上好一节语言课是我一直有所困惑的事情,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最近我仔细的阅读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深,使我认识到自己平时在语言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使我认识到自己在语言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对我的帮助很大。
语言是逻辑的基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多学一种语言思维就复杂一倍。因此语言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创造机会让幼儿多听、多看、多说、多练,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兴趣。这样,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得到健康、顺利地发展。
书上通过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活动设计、环境材料、领域渗透、日常生活、发展评价七个方面的内容向我们介绍了教师应该如的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语言教育。由于书上介绍的范围很广,我就专门针对我读了该书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两方面内容,来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书上指出语言教育可细分为: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听说游戏活动。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主要是培养幼儿说的能力;听说游戏活动则是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是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而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主要目的是陶冶幼儿的情操,启迪幼儿的智慧,其次再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教学就是给幼儿讲故事、念儿歌并让他们学会讲这些故事和儿歌。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语言教育教学理念,幼儿的语言是靠在不断的听、说过程中把自己原有的经验转化为新的知识经验。因此我认为为了快速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许多老师应该对正确的开展讲述活动、谈话活动、听说游戏活动以及早期阅读活动花些心思。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些就是我这次看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后的一些感想,我会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使自己在以后的语言活动中有所提高。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三
有一个学生,它曾被十三所学校开除,他只不过初二的知识水平,但却走上电视,给上万人将国学。着就是《圣贤教育》第一集演讲人:胡斌。
他现在也仅仅二十二岁,但他走上演讲者的舞台,成功的走出人生的困境,从一个坏孩子变成一位成功人士。
年少时,他崇尚西方价值观。与父母、老师讲民主、讲平等……,从小不叫“爸爸、妈妈”,直接叫名字。在学校,老师只希望他能坐在最后一排睡觉。但他睡不着,左顾右盼。有时鼓动全班一半学生逃课,他吸烟,骂老师,打架……,母亲不停的给他换学校,但不到一个月,半个月,又开除了。
母亲知道这样不行,就让他读“只养不教,父母之过,后悔已晚,全家之祸”。就让他到北京学点技术,临走时给了他费用,但他到了北京就把钱挥霍了。
母亲来接他,他才十分艰难的喊了一声“妈——”。
他开始学习“弟子规”,学完后,他大彻大悟。母亲让他去敬老院做义工,可他却不想这么做,但为了推翻母亲的理论,他去了。
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原来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是成功人士的父母,儿女常年在外,没有精力照顾父母,所以来到敬老院。每当儿女来看他们,他们都会把这位很棒的小伙子介绍给自己的儿女,就这样,工作自己找上门。
幸福吉祥,善心感召;苦难凶灾,恶心感召;自作自受,命由我造。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四
这个星期五,老师让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天内啃完这本《爱的教育》。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这几个人,他们是卡隆、戴洛西和洛贝蒂。
卡隆是一个为人正直、善良的小男孩。大家都很喜欢卡隆。有一些爱欺负人的坏小孩不喜欢卡隆这样爱保护人的人,因为卡隆一直在保护弱小的、可怜的小孩子。
戴洛西是一个爱和同学一起分享图画卡片的班长,爱帮助同学,功课也很好,无论是算术、作文还是美术,总是第一。他还会剑术而且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很英俊也很敏捷。
洛贝蒂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很善良、爱乐于助人。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孩子不小心摔倒在马路上,如果没车还好,但是现实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有车,洛贝蒂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救下孩子,但是自己的脚却被车子轧在车轮下。
《爱的教育》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善良、勇敢、自信、努力……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好孩子。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五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埃・德・阿米琪斯,1846年10月生于意大利,陆军学校毕业后参军服役。在军中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几个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意大利军报上,广受读者的欢迎。爱的教育是于1866年出版的。该书意大利语的原意是心的意思。另有副标题为“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作者以日记体写了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学年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的神圣热爱。所以,这本书在意大利成了孩子们的必读之书。
全书共分一百篇,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安利柯父母的教子篇以及老师讲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但内容各有侧重,体裁也有所不同。安利柯的日记部分,以第一人称讲述他的内外生活,其中有老师。家长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儿童世界。他们有缺点有毛病,如不守记律爱虚荣有嫉妒心有的还欺负弱小同学,但孩子们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品德,这可是小说极力赞颂的地方,由于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的日记,所以给读者留下了非常真实的感觉。
这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名垂千史的著作,不仅仅是因为他给人强烈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所细心描写的爱国思想与美好品德。就如安利柯父亲曾给安利柯写过一封信。这里面包括了对安利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以抒情的笔调,优美的语句,歌颂了祖国的山川景物,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献身的决心。因此,我觉得这不但是讲给安利柯听的,也是对千千万万的读者进行了一种不同一般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典范。如这一段:我们意大利是一个富强的国家。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那时你们每个少年的应尽的义务也是你们应付的使命。少年是国家富强的原动力,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少年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你们就要立志做个好少年。从今天开始我想把许多好少年的美德善行。一一编成故事来讲给你们听。希望你们拿他们做榜样,各个都成为意大利的好少年。
爱的教育真不愧是一本好书啊,他给了上千万的读者一个深刻的教育。他教育了我们各种各样优秀的思想品德。是我们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高。怪不得意大利的孩子如此喜爱这本书!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六
好久没有读过教育经典。偶然间在一间很窄很小的属窝里发现有这么一本算是尘封已久的经典名著,于是就借来也只是粗略的阅读,不过或多或少也能领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感受。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册子。名叫《教育漫话》。他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也许日本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闻熟悉了,面对中国孩子较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最近国务院又下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十二条,其中心还是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要落到实处,应该要成为一种学校规范,学生的习惯。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
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
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篇二: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多加观察学生,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些相关书籍――《有效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建议》和《教育的奇迹》,读过这些书后,使我受益非浅,现简单说说我读这些书的感受。
读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等。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七
读过此书,我被这种种高尚的爱感动着,但我更深刻的感受不是来自关于“爱”的本身,而是来自于安利柯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的爱的教育。
书中的安利柯是一个活泼、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小男孩儿,他的健康成长得益于父母、老师、舅舅等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而作为安利柯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安利柯的成长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他们总是善于发现安利柯身上微不足道的问题,及时地从正面以最好的做事经验和自己的身体力行教授给孩子,让自己的崇高的品行和博学影响着孩子,以生动、富有哲理的话语去引导、教育、感染孩子,使安利柯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着爱的营养,不断地校正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时时、处处、事事都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我相信读过《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家长,都会象我一样,在被感动的同时也想成为安利柯父母那样优秀的家长。所以,让我们跟着这本书,向安利柯的父母学习一下如何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八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九
看了《师德教育》并通过前几天学校组织师德师风教育的学习活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教师在新时期的素质要求,学习师风师德心得体会。下面简单谈谈几点体会: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自己应该系统地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十
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禅”本是一个佛教语,是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禅”和“生活”相联系,不仅赋予了远离尘世的禅宗以全新意义,而且给人们的平凡生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即人们追求的生活(也可称之为生命)质量更加坦然、理性、圆满、高雅。而把“生活禅”和“教育”联系起来,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的学校教育倒像远离尘世的“禅”,玄而又玄,人云亦云,游离于社会、经济之外;又像一些政治和经济机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都充斥着“功利化”和“行政化”。教育的真实面目似乎被厚厚的“尘土”遮掩了。教育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处处皆教育。本书作者把文字定位为:从生活的角度看教育,诠释教育。并力求把《教育生活禅》打造成“一根鸡毛掸子”,不断地去掸除那层蒙着的“尘土”,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书中《段村教育故事》中的白老师让我敬佩。她的很多教学方法和敬业精神很值得我学习。让孩子当老师,其方法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兵教练”,即让班里15名左右的.学困生和15名左右的优秀生自由结对子,“一帮一”学习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再就是“分组学习”,按座位划分小组,每组4人,组长一般都是学习最优者,一学期变动一次。这两种互补达到了“全天侯”的学习效果,小组形式提升的是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结对子又强化了课余时间的学习效率。特别是“结对子”的学习方式白老师评价说“好得没法儿”,“结对子”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管是“帮人”还是“被帮”,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因而他们做起来都非常认真。
另外段村教育,激励教育已成为标志性的亮点,白老师根据农村孩子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发展,其中最成熟有效的办法就是给孩子送《喜报》。无论哪个学生有了进步,就给该生送一张《喜报》,小小的喜报被学生奉为“至宝”,他们不仅互相比赛者《喜报》的数量,而且还认真加以收藏。这种好的教学方法多么值得我去学啊!
白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中无不体现出“爱”字,她的心里溢满了对孩子深深的爱,爱使她和孩子的心走的那么近,她的每个教育故事都那么感人成功。
如作者所言:“静下心来,从生活的角度思考教育,那些曾经纠结着的问题就会大彻大悟。”
教育在我们身边,或许就是我们上的一节课,和同事的一次研讨,和学生讨论的一道题,和孩子的一次谈话,自己的一次反思等等吧。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十一
哲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智者牵手。”《山东教育》就是我人生中遇见的智者,我们教学创新之路上的忠实、可靠、常新的朋友,在她的熏陶下,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是它拨开了沉寂在我内心许久的那片乌云,照亮了我并不宽阔的人生之路。
作为教师,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没有多少教学经验,没有多少教学技巧,没有多少管理方法,书籍更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不知从何起,便开始迷上《山东教育》。这本书对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鲜活经验的生动展示,让我获益良多,成为我工作中爱不释手的同伴。
《山东教育》给我最大感受,对教育工作热爱,对学生热爱,而这种爱源与心正因为这种爱成就了辉煌,任何成功背后都需要艰辛付出,从该书中中我发现许多教师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我还特别喜欢《山东教育》中的教学板块,它让我这种教学新手快速在教学路上成长,让我接受最新的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关注最新教学动态,学习课堂经验等等。也让我在备课、讲课中有了学习的模板,建立起自己的教学模式。她开设的“教育版”和“教学版”“校园文化”专栏,包括中学、小学教育、教学论点,从语文到数学到各科教学,从备课的方法、课前的学生预习和随机训练、课堂的教学法运用、课后的实践活动,更好地让我们教师把教育新理念落在实处,落在一个个教学活动中,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强,实用性高,让我读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能以此作为指导,展开活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山东教育》像一缕春风,给了我成长的力量和温暖的扶助。阅读此刊,让我获益匪浅。每当我捧起《山东教育》这本刊物,一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书中的一篇篇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论文,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耐人寻味的校园文化,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为我指明了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没有时间,不去读书;都说买书费用大,也不方便,很少走进书店挑选;都说可以到网上看看,不需要读书。可当我初次读到《山东教育报》时,就被它深深吸引。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的精彩,每次阅读,我都能从中学到许多。于是我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山东教育报》。
教师爱孩子,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热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孩子,包容所有孩子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不仅要爱懂事、听话的孩子,更要对那些调皮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孩子多一份偏爱,他们更需要。从报纸中读到班主任老师为孩子们的付出,令人感动。读到了作为一线教师,他们是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奇思妙想,令人敬佩。它使我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学生上还可以做得更好,还可以付出更多,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平淡无奇的教育才会自然。该上学时就上学,不必披着星光进校门;该放学就放学,学生可以“忙趁东风放纸鸢”;该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不能让主课老师把音、美、体这些课给“抓走”了。真正的教育就应当在生活中,在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孩子的生活里。老把目光盯着奖状、奖杯的,最终都将跟良心活南辕北辙。不论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全员参与是最重要的。让孩子们体会到参与过程中的快乐,虽然我们希望有好的结果,但重要的是孩子们享受了那个活动的过程。让孩子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当人心变得浮躁,认为读书是一种奢侈的行为时,我对《山东教育报》却情有独钟,渐渐读懂了它。这里就像是通向世界的窗口,除了了解教育信息,还有更多人文化的东西,它没有让众多像我一样热爱读书寄予厚望的读者失望,更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在这里,我们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文学风采精彩纷呈,我看到了教师的成功与艰辛,体验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工作不再是一种养家糊口的需要,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它是我内心的“定海神针”,有了它,我没有再彷徨,生活有了乐趣,有了新的希望。每当在工作中遇到烦心事,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我都会把它拿出来,读一读上面的文章,内心就会平静许多。感觉有那么多的同行在和我一起努力,我的内心要重新燃起了希望。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我们不能被自己打倒,享受生活、热爱生活,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快乐。不知不觉中,《山东教育报》陪伴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有它在身边,我总觉得日子过得飞快,过得充实。每一次它都不会让我失望。闻着它散发的清香总是可以让我激情满怀走向那三尺讲台。有它,总是可以让我信心十足在这最平凡而又最光荣的路上走下去。相信有它的陪伴,我一定会更出色!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更稳!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己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十二
我在20xx年2月份开始读《初中主题教育36课》,这本书针对初中学不同年级特点和发展需要,提出了整体性的主题设计框架和完整的目标实施体系,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操作步骤具体翔实,让我受益匪浅,深有体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所得,思考所想,共同进步。
体会一:对于新生入学,重点在于培养其爱学校的情感。
开学后对新生的教育不是纪律声明,不是习惯培养,不是学习的重要性,而是培养孩子们的爱校情感。接下来是第二个活动是亲师的相关主题活动。这个顺序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所做并不一致,或者说,我们没有重视这一点。而引起我对这个专题文字深思的,是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说,他们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初中,而他们,将在这里度过三年,宝贵的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了。(接下来的高中大学也是在学校)那如何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三年,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青春期呢?这让我想起了丁如许老师的话,丁如许老师提出,要教会孩子爱学校,就像爱家一样。他们要接受学校,才能在学校进行学习,交友等其他事项。
体会二:这本书让我对班会主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班会过程有一定的把握。
年龄段不同,班会形式也有所不同。低年级侧重于游戏,还有一些简单的动手环节,比如剪纸。整个过程中的文字是简单明了的,有关的提问也是简单直接的,也就是低年级学生能听懂,能回答的。而中年级的班会主题形式就比较多样了,一个主题班会下来,可以有情景分析、角色扮演、问题讨论等。而且每个环节是随着主题层层递进,逐渐升华。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几环,层层推入,达到引导的效果。
体会三:主题班会力量的`延续。
一节成功的班会的完成需要长期的准备,付出的精力不可小看。那么它带来的效果是不是也随着一节班会课的结束而结束?我们对孩子的熏陶培养仅限于这一堂一堂的班会课吗?我们要如何延续班会课的这种力量?在书本的启发下,班会课只是一个固有的形式,一个较好的集中渲染的平台,而这种班会的精神可以把它延伸到生活中,不断地增强。我思考后得出有两个方法,一是外化到课室的布置上,让课室布置融入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这一栏。二是借助家长的力量,校内校外共同营造这种大氛围。总之,一堂课不是终结,而是另一个开始。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十三
最近,拜读了汤勇老师的著作《致教育》,觉得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这几年读到的最好的书籍之一。发现这本书对教师工作、教育发展等有着全面的诠释,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教材或指定阅读书籍。相比于他的前几本书,此书则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颇为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对当下教育问题的一些辨析与看法,无不给人以新的启迪。
在《致教育》中,汤先生结合自己对书的认识与理解,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品位完全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了多少书,都读了什么书,读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和面貌。”的确,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是不一样的`。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可看到阅读留下的不同痕迹。正如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所说:“读过大书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气象。”换言之,阅读不一定能改变一个人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位和气质。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其言却让别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气质不凡。因此,宋代诗人黄庭坚深有感触地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读书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一定意义。每次看到我们的同胞在国外旅游时摘花乱扔垃圾,在国际航班上大声喧哗或大打出手时,我总在想,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解决。一个认真阅读过孔子、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人,其素质肯定差不到哪里去,也一定会对学习和研究产生兴趣。在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
在漫漫教育路上,汤老师对读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用他自创的一手打油诗诠释他读书的境界:“每天阅读一刻钟,即便无师自相通。气质魅力会无穷,人生从此不相同”。他是这样写的,其实也更是这样做的。长期坚持读书的他把读书一直当做一种信仰,一种眼光,一种人道主义行为。在读书的时光里,他觉得读书永远是自己的事,永远是快乐的事,而最重要的是读书贵在坚持!
我要感谢汤老师,还要感谢《致教育》,该书既是教科书,也是指导书;既是学术著作,也是经验总结;既是教育现实的写照,也是心路历程的升华。
该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读书活动会让更多的老师获益匪浅,享受书香人生!会让更多的孩子沐浴书香,成为爱读书、好读书的人!我也更坚信:每位教师会因读书走向卓越,教育也会因读书走向美好!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十四
最近偶然读了《网络素养教育》一书,感触颇多。网络素养教育,指的是网络使用者应具备的网络素质及道德规范,未成年人及成年人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网络规范、道德修养、网络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知识,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服务。正如书中所言: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信息,但有价值的信息则极为贫乏,只有经过甄别才可能凸显;我们不缺乏经验总结,但好经验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则常常被埋没,只有受到"慧眼"的眷顾,经验才可能启迪智慧。
在这个媒体高度自由发展的社会,信息量呈爆炸式扩散,大到国际纷争,小到个人的言语行为,都会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世界各个角落,与之相关联的评论更是五花八门,对与错,好与坏,支持与反对,建议亦或是批评,如大浪拍岸,汹涌澎湃,让我们猝不及防,真假难辨,甚至连我们的思维,情绪受各种不同观点的影响也变得难以掌控。这使我们感觉"头疼",心累,当然更有甚者盲目接受各种信息,难以客观理性分析解读,人云亦云,或义愤填膺,大放厥词;或不停转发,煽风点火…往往一小事,闹得是沸沸扬扬,甚至是人心惶惶,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是什人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呢?网络的发展是科技化的成果,它带给我们的"利"远远大于"弊",它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把这一现象的过错归究于网络的发展既不公平也不客观。那是不是全部归于部分人的居心叵测,任意妄为呢?不可否认,这些人在歪曲事实,故弄玄虚,甚至恶意扩散,引发网民躁动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给了这些人提供了隐藏起的环境,使他们恣意妄为,甚至嚣张跋扈,无所顾忌。当然这其中体现出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依然是法律的滞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给了他们以可乘之机。我们对网络管理存在漏洞,我们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应对各种各样的网络违法犯罪等,也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但我认为这都不是主因,主要原因还在于最广范最普通的网民身上。不传谣,不信谣,说起多容易,做起为何如此之难!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或是"百度"一下就可以了解清楚的.事情,容易破解的真相,却让人以无法理解的速度扩散,究其原因,这些人抓住了大多数人的心里,选择一些有较大震憾力的新闻事故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却一直存在问题极易引发矛盾与冲突的方方面面,例如医患关系的紧张,教育不公,食品安全,部分地区就业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政府或其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等等,这些压在百姓心里难以短时间解决的问题,往往在几个图片,几段话的大肆渲染之下,就会产生轰动性的效果,因为它触动了百姓已极易敏感的神经,触痛了他们的心。他们的不满在寻找渲泄的出口,他们也想用这种方式提酲我们的党,政府,这些问题还未解决,亟待解决,这些问题老百姓在时刻关注,在期盼得到满意的结果,他们也希望全社会都动员起,行动起,从我做起,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美好的社会添砖加瓦。这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方式,只是有时候事于愿违!反而带反作用。
提高每个人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让每个人宽容而清酲的等待很难,这需要我们在法治环境下更快更好的完善制度,解决问题,让百姓时时,处处都有安全感,幸福感,这才是抑制网络资讯危害之道。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十五
前些日子看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本书通过100个案例的描述与点评,体现了王老师过人的见解与教育的智慧。我一拿到这本书,就被王老师书中那另类见解,独特的看法所深深吸引。现就其中的一二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启发。一、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也许是我们教师的一个通病,我们总以为爱可以解决一切,有了爱学生就会听话,有了爱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而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关于教育的论著上也无不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爱让差的学生变好,爱让调皮的学生变乖。。。而事实呢。我也曾在自己的教育一线上努力,也对学生温柔的笑过,也拿着放大镜找过学生的优点,也不遗余力地表扬过学生,最后,有些学生是进步了,但我不能否认的是,更多的学生还是在原地踏步。看了王老师的书后,我才找到了答案: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光有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教育智慧,这正如医生和病人一样,光靠医生和病人关系好,病人的病是不会好的,还需要医生的专业技术。医生和病人和关系好,只能给治病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我们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用爱心筑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还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理智、智慧、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二、批评不是研究方法。书上记述了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一个调皮的不能再调皮的孩子,一天到晚惹事生非,老师忍无可忍时,问他为什么,孩子回答:因为你们都是女的,老师怒火中烧,愤怒到了极点,孩子才惊恐地说出是因为妈妈和爸爸离婚以后,再也没见过妈妈,他听到老师骂他,就像妈妈还在身边一样。所以才经常捣乱。读完这个故事时,我感受到这孩子太可怜了,他居然用这种方式寻找失去的母爱。我们老师是不是在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只是想到了批评,然后来一句下次别再这样了,知道了吗?而孩子到底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却没有去想过,也没有去研究过。是没有研究的工夫和精力吗?不是。是没有研究的习惯。我们更习惯于教育这个孩子。而所谓教育者,批评也。多么深刻精辟的语言呀。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不正是如此吗?王老师的这本书里,像这样的教育故事有很多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每读一个故事都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每当此时,我都会深思自己的教学现况,深受教诲。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走出误区,而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十六
从事教师行业来,《山东教育》走进我的生活,教育着我,启迪着我。从中既学习了她教育管理类富有创意的经验,又了解了教育改革的最新方向;既学习了对后进生帮扶的方法,又接受了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山东教育》给我最大感受是:任何成功的教师都付出了很多艰辛,对教育工作热爱,对学生热爱,正因为这种爱成就了他们的辉煌。从该书中我读到了许多值得我学习的榜样,他们坚韧、好学、勤奋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将会影响我的一生!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上有所成就,通过阅读山东的教育报刊,诸多方法我体会如下:
首先,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得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桶水如果不更新它,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现代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单纯追求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多点鼓励、少些责备,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可以信任依赖我们老师。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
再次,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在我们班,只要你在进步,有特长,有一颗热爱班集体的心,人人都有获奖的机会。奖励有时是一个微笑,有时一个赞许的目光,有时是一句评语,有时只是一颗顺手画来的小星星。这些做法,都缘于《山东教育》对我的启迪,她的教诲时时萦绕在我的耳边,她教给了我如何奉献与付出;教会了我如何管理;使我懂得了责任;她时刻激励我培养创新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创新的教师;她让我感悟到“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只有当我们真正蹲下身子,放下架子,敞开心扉,献出挚情,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尊重”、“只有当我们用感情激发感情,用心灵碰撞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时,才能成为学生才智觉醒的过程”。
《山东教育》那一个个师生间相处的案例让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
一期期刊读完,掩卷而思,收获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也多了一个请教的良师、交流的益友。思想需要付诸实践,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怀揣着对孩子、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在《山东教育》的殿堂里不断的学习与汲取,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坚持、一种追求。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十七
《爱的教育》读后感几年前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目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湿润。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教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我一直想拜读这本让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动的书《爱的教育》,这个寒假终于如愿以偿了。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流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似乎完美的小说所蕴含散发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感情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感情,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份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接地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克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比达的爱重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这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是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一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地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感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斯里克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悟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鲜血,帮助希望工程……爱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希望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爱。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十八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感触很深,它让我懂得了:有爱人间才美。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小说。书中以一个小学生的口吻讲述了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有老师,学生,父母,还有社会上的一些人物,大小不一,贵贱不一,但都有一颗充满爱的心。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有几个故事,《盲孩》讲述的是书中主人公安利柯来到了盲童学校,这里的孩子们什么都看不见!好像一生都被埋在土里,不见天日!但他们却在这儿快乐地生活着,可以奔跑,可以弹琴,也可以大声的互相谈话……其实,这一切都归功于那儿的老师呀!他们不辞辛苦,天天教这些孩子们说、写、玩……可能,教别的孩子教一遍的,教他们要教五六遍才学会。但老师们耐心地教了一遍又一遍,盲童们才会有如此快乐的今天!
看到这儿,我的`心中十分惭愧,我是个健全的孩子,老师们布置了作业,我总是觉得烦,不想做,觉得自己很不幸福。现在跟他们比起来,我才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幸的人,虽然老师很爱他们,但他们毕竟是不健全的呀!
《六千英里寻母》讲的是一个十三岁少年,为了见到在外打工的母亲,费尽周折,四处奔波,终于见到了身患重病的母亲。从家里出发,距离这儿足足有六千英里!少年在途中好几次因食物少,睡眠不足而昏倒。但想见母亲的欲望支持着他,才能继续前行。这是对母亲伟大的爱。
我想,这个少年就为了见母亲一面,奔波了六千英里。而我妈妈天天在我身边,我还天天淘气,让她操心,真不应该!
读完爱的教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呀,如果人间没有爱,一切事物就会失去本身的光彩!爱,很重要!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十九
《爱的教育》一书是爷爷在我上小学4年级的时候买的。可是,我翻了几页便没再往下看。心想:太无聊了吧?都是咱们平常生活的事。于是,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一放就是3年,一直都没有动。直到去年寒假才被迫拿起书来读。
一开始只是看看情节好写读书报告,后来我才发现这真是本好书。为什么说它是一本好书呢?一是本书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受人爱戴的卡罗纳,令人佩服的德罗西,盛气凌人的诺比斯,不知廉耻的弗朗蒂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比如从《宽宏大量的品德》一章中就可以看出卡罗纳是一个勇敢和宽宏大量的人。他勇于承担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并且让老师饶恕那些犯了错误的人。从《我的同学科列帝》中则可看出科列帝是一个勤奋能干的人。他一边替父亲料理店里的事物一边学习,还要照顾母亲。文中的.德罗西不仅学习好而且还是一位善良的人,从《7号犯人》这一章的第二段便可看出。像卡罗纳、科列帝和德罗西这样善良、能干、正直的人在文中有不少。
但是,作者在书中也塑造了不少性格不好的人物。如盛气凌人的诺比斯,不知廉耻的弗朗蒂和有些虚荣心沃提尼。其中弗朗蒂很是不知好歹,最后搞得被学校开除了;他的母亲来学校为他求情,他还在一旁不知廉耻的笑;那个人要是倒了霉他就幸灾乐祸。这样的人在文中与那些善良正直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咱们做了一次反面教材。
文章通过学校和社会上的小事教会咱们爱。“爱”是什么?是爱父母,爱国家,爱身边所有的人:帕多瓦的爱国少年因为有人骂了他的祖国,宁可挨饿,也不要骂他祖国的那些人的钱;伦巴第的小哨兵为了观察形势而牺牲;《达达的看护人》中的无名少年队医院里一个重病人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菲鲁其奥为了救自己的外婆,而死去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非常佩服作者亚米契斯他没有用普通人常用的枯燥无味的说教来教育咱们。而使用一个一个日常的小故事来教会咱们爱。读完《爱的教育》我才发现其实爱就在咱们的身边,只是很少有人会去发现。其实爱往往反映在小事上:冬天出门前妈妈替我围上围巾;从外面回来父母递上一杯水;考试没考好是父母鼓励我;学习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老师提醒咱们等等,其实外就在咱们生活中。只有善于发现“爱”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读完这篇爱的,同学们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读教育报刊读后感篇二十
与“新教育”的不解之缘源于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教师读书活动,这段时间再次翻读了这本书。当我细读了这本《新教育》以后,对新教育实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也深深体会到这份情有独钟其实就是因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
第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第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第三,四种精神: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第四,五大理念: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第五,四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第六,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阅读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另外,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
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己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己,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己,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自己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