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模板16篇)
总结是我们进步的动力,让我们更加自信和坚定前行。总结时应该如何运用具体的例子和实证资料?以下是科学界对于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和建议,让我们一起关注环保事业。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一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二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三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四
1、会认“残、犹、傲、君、橙、橘”,指导书写“赠”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诗歌导入,揭示诗题。
1、背诵《山行》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3、指导书写“赠”
(1)学生观察“赠”
(2)自由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评价。
4、指导理解题。
5、了解诗人(简单了解)。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荷尽,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橙。
3、检查生字:(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3、把生字送进句子自由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
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诗歌诗歌,诗中一定藏着动听的歌。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节奏。
5、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对读、叠读),男女生合读(对读、叠读)、齐读。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中不仅有歌,诗中还有画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秋天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
2、汇报交流。
3、相机板书“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橙黄橘绿”
4、用所圈的词语理解诗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指导看插图,副板书:看插图)?理解“擎雨盖”(副板书:借助注释)。
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用上一个感叹词。(板书:唉!),带上这个感叹词读:唉!荷尽已无擎雨盖(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根据所圈的“菊残”“傲霜枝”你看到、想到怎样的画面?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副板书:联系生活),诗人看到这样的景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提醒学生诗人虽看到荷已尽,而菊还“傲霜枝”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怎样(好一点),诗人会发出“咦!”(板书:咦!)。
4、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句,诗人看到这些景会对好朋友刘景文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当你看到眼前一片果园,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哇!)赞叹声。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5、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读整首诗,体会诗情、读出韵味。
6、小结:你看、一首诗不光是具有它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还藏着的情感在里面。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补充创作背景)。
7、补充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在杭州见到刘景文时,刘景文已经58岁了,当时经好友苏轼极力向朝廷举荐,刘景文才得到小小的官职,面对刘景文的消极情绪,苏轼做此诗鼓励好友。
8、齐读故事,领悟诗情。
9、填空式的背诵。
四、拓展诗歌。
刘禹锡《秋词》。
五、布置作业:
2、请在理解本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五
1、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借助图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朗诵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在看图与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背诵古诗。
2、激发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cai课件、录音机、磁带、生字卡。
一、故事导入,揭题。
1、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他有一个朋友叫刘景文,当时已经30多岁了,有着满肚子的学文却没派上用场,因此非常苦闷。苏轼看到他的样子,很想帮他,就邀请刘景文来喝酒,并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希望刘景文能不怕困难、取得成功。大家想知道他写的诗吗?(板书课题:赠刘景文)。
2、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中感悟。
(一)、cai课件范读,感受诗歌内容。
师:你们觉得读得好吗?你们想读得这样好,首先要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读准每个字的音。
(二)、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
师:我们老看看有哪些拦路虎挡住了我们。
(1)出示生字卡。
指名读——开火车拼读——齐读。
(2)学生齐读古诗。
(三)、看。
1、出示图片,观察。
(1)出示荷花荷叶图,学生观察。
图上有什么?
荷花是哪个季节开放的?
(2)出示荷叶干枯图,学生观察。
荷花变得怎样了?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看到这幅图你会想的哪一句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
(3)出示繁茂菊花图,学生观察。
这是什么花,在哪个季节开放?
(4)出示残菊图,学生观察。
理解“傲霜枝”
天气越来越凉,地上都打霜了,你会有什么感觉?冷的时候我们都会缩成一团,可是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在秋风中依然挺立着,你们觉得它怎么样?请你们夸夸它。
看到这幅图我们会想到诗中的哪一句?
(菊残犹有傲霜枝)。
(5)师:荷花枯了,菊花败了,还有什么好看的呢?
出示“橙黄橘绿”图,学生观察。
师:我们还有秋天才能看到的景致,你们觉得怎么样?用自己学过的词来描述。所以诗人苏轼会对刘景文怎么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学生看图片读古诗。
(四)、悟。
师:要把古诗读好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要读出节奏。
1、教师配乐范读。
边读边画节奏。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2、学生配乐读。
3、个人读。
4、小组读。
5、男女生比赛读。
6、填空读。
7、齐读。
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自由练读——挑战读——齐读。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六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一、揭题板快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出示全诗)。
二、初读板快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自读指名读齐读。
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
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板快解字词、明诗意。
1、第一层。
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a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b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1)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
——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示生齐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生齐读)。
理解“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课件出示,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2)菊残犹有傲霜枝。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平时碰到有不理解的内容,你是如何解答的)。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
a、坚强不屈的样子。
b、自高自大如:傲然挺立。
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3)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什么?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
整首诗的意思。
7、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师小结:对老朋友说的这样亲切自然,刘景文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四、感悟板块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生答,好朋友……)。
a)简单介绍刘景文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b)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君: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1、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3、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怎一个“赠”字了得——古诗《赠刘景文》教后反思童优佩。
这首诗是诗人苏轼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苏轼称刘景文是“慷慨奇士”。本诗写景、咏物、赞人与一体,赞美刘景文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的品行和节操。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回味无穷。音乐美,本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二、教学要求:
能说说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能有感情背诵《赠刘景文》,能说说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完苏轼的《赠刘景文》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思维的活跃、智力多元化的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我想就可以用一个“赠”字概括。从“赠”的含义开始分析,学生的思维逐步从送别诗的影响中走出来,知道了这首诗的意义在于送给朋友刘景文一种愿望,这种愿望是一种品格的象征。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拨开迷雾。
2、充分利用媒体来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现,让学生走进诗境,他们会很轻松地理解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在感悟内化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便水到渠成了。
(一)知诗人、解诗题。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这首诗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教师给学生提供苏轼的生平事迹,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解字词、明大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关键,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通过指导,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逐词理解意思,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学生对全诗词句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歌的大意,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三)懂意境、悟诗情。
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四、觅诗句,练触发。
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对苏轼的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从中受到乐观向上精神的自然熏陶。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七
4、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这首诗。
六、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山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复习巩固。
1、认读上节课的字词。
2、背诵第一首古诗。
二、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秋天,它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
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课件12。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二)学习第一句。
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
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前两句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自学三、四句。
1、课件3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2、释意: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课件。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课件。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3(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八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首、记”的字形。
教具课文插图。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资料,搜集有关秋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2、看图说话。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题,自读古诗。
1、借助拼音读课题。注意“赠”、“景”是后鼻音。书空“刘”字。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小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同桌听。
4、用笔圈出生字读读。
5、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尝试理解字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画面。
1、自由读诗,结合图思考: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融入感情读。
4、小组汇报自学收获和不懂之处。小组间答疑。教师进行指导。如,理解“霜”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指导。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北方秋天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地面上或草叶上会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这就是霜。下霜时,天气已经冷了。还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如,“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观察插图,重点引导观察荷塘和菊花,使其明白“擎雨盖、傲霜枝”指什么。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导感情朗读,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读。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出示课件(显示五彩斑斓、富有生机的秋景),让学生议一议。
六、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首,书空笔顺。注意“枝”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3、让学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4、指名板书生字,师生共同评价,探索写好字的方法。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我会认:刘菊残君橙橘。
我会写:首刘枝记。
第二课时。
学习《山行》。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指名背诵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2、出示《山行》。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教师提示要利用插图。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帮助。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3、师讲解:“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坐”,因为的意思。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交流想像的景象。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像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感悟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想到的情景。
2、找个学习伙伴,一起练习背诵。
3、你见过满山的红叶吗?说说是什么样的。出示枫叶满山的课件。
4、讨论:你觉得红叶怎样?
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禁不起风吹雨淋就飘落了。而枫叶却是在与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成火红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多么了不起!正因为如此,杜牧才写诗赞美它。
5、最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世人传诵的名句,常被用来给风景名胜题名。湖南长沙的岳麓山有个亭子,换了好几个名字,都和这句诗有关。它开始叫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又改名爱晚亭。
6、一边观看课件,或者听古曲,一边背诵这首诗。
六、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枫、于。学生认读,说说怎样识记。如“于”,干钩于。
2、书空笔顺。提示:枫字左边最后一笔是点,右边的第二笔是“横斜钩”。
3、看范字,说怎样书写美观。
4、学生仿写。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位诗人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
2、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
板书设计:4、古诗两首。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会认:径斜枫于。
我会写:于枫备注。
作业布置会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后记让学生朗读感悟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理解诗中景物的象征含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景物的象征含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审美情趣。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什么象征含义?
2、诗人怎样通过写秋冬之景表达对友人的鼓舞与勉励?
傲、须、最。
殷切之情;昂扬之姿。
象征是诗歌的主要表现方法;中国古典诗歌往往通过象征体现含蓄的东方审美情趣。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十一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好吗?一年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师:古代大诗人们也爱写诗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师帮助指正读中出现的问题。(赠与景是后鼻音,擎、残、犹、橙比较难读。)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3)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4)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秋季丰收图)
出示图片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3、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4、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5、孩子们,你觉得作者写这首诗送给一个朋友,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吗?(引导:秋天橙黄橘绿,收获的季节,菊花的傲霜,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施教时间:9.8。
切入举偶。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一、导入新课。
3、今天,我们就一起认真学习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
二、审题、简介诗人。
1、理解诗题。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人的相关资料。
3、教师补充。
三、精读古诗,解决疑难。
四、释词连句,理解诗意。
1、学生试根据词意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连起来试着整首诗的意思。
五、探究古诗,想像感悟。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深秋时节?(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2、诗中所描绘的春天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感情?
六、感情朗读,品味诗境。
(1)讨论:朗读处理。
(2)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3)学生质疑。
七、师生归纳学生本课的学生方法。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一、复习导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回忆学习方法。
二、学习《山行》。
1、审题,简介作者。
“山行”意即在山中行走。
交流预习情况。
教师补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着有诗文集《攀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在晚唐时期成就颇高,因此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初读读准音:“斜”、“霜”
3、再读知大意。
4、精读明诗意。
5、研读悟诗境。
6、品读表诗情。
讨论朗读处理。
师范读,生仿读。
指名读,互评互学。
边读边想象画面。
熟读成诵。
7、学生质疑。
三、我会背。
把今天学的两首诗背给家里人听,听他(她)评价评价。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十三
这个题目虽然和教学反思关系不大,但是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一写也是对自己教材分析的反思,更能引起同行的争鸣。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这首诗是明显的“借景抒情”诗,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抒发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最后一句“正是橙黄橘绿时”很能让人联想到是在祝愿朋友能够事业有成,硕果累累。情景结合的巧妙,正是体现了苏轼的功底,而这种比喻的手法也是他常用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苏轼好用比喻手法也有专门的评述。
但是,从现在人们用诗句相互赠言的习惯上来看,这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并没有流传开来,人们到是喜欢用“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这句诗当初并不是当作赠言的)。在我看来,苏轼的这句诗的情感太过直白,缺少诗的玩味。另外,有比较多的限制:必须和时间(深秋)场景(果实丰收)联系起来,因此日常使用的频率并不高,限制了它的流传。所以这首诗,虽称佳作,却成不了苏轼诗中的顶峰。
这首诗能成佳作,和第一联的出色有很大关系。这一句描写深秋残景的句子,却是抑扬交融,情理兼备。虽是败荷残菊,但是依然透露着来年再现盛景的生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一联的意思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理解。对待败荷残菊苏轼是既有可惜又有对来年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处理相当理智,不失含蓄,让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从整首诗来看,在情感的处理上就略显虎头蛇尾,后一句破坏了前一句所营造的氛围,前句的抑到后句的扬让人感到突兀。
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从字面上看,用字简单,并不生僻,但是蕴情深刻,是杜牧诗中的较为独特的一首。杜牧主要活动的时间在晚唐,少年的报国之志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压。因此,杜牧诗风成熟之作多有时代的“忧伤”,譬如“欲断魂”的失落、“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叹。然而这首《山行》却是跳出了其自身的限制,自然脱俗。诗人看到那一林的枫叶虽经冰霜却依旧红于二月花,似乎又激起他少年的壮志。平易近人的诗句中饱含了自己满腔的热情。
这首诗贵在全诗感情自然流入,正符合“行”的过程。如果把诗句拆分成一句一句来理解解释,你会觉得索然无味。
《赠刘景文》和《山行》虽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两首诗比较一下却是可以对宋诗和唐诗的某些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宋诗偏重“理”,诗中往往要说一个道理,苏轼诗中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唐诗则偏重“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诗注重对仗工整,因此诗中常有妙对佳联,如《赠刘景文》中的第一联;唐诗虽有对仗要求却更注重全诗情感的描写,如《山行》。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十四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世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十五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十六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你们喜欢秋天吗?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夸夸你所喜欢的秋天。
2、我们还学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3、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1)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荷花谢。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荷叶枯。引导一个“擎”字。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2)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你知道君表示什么?(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引导“最是”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1、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2、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3、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1)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2)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3)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1、苏轼想用这诗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2、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3、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5、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刘景文会怀着一种怎样的情会来呤诵这首古诗,请你们试试。
7、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教师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8、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9、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