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一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作家作品
王安石(10xx——10xx),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3、课文解读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游褒禅山记》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答案略)
慧褒( ) 庐冢( , ) 仆道( ) 谬( ) 穴( ) 瑰怪( ) 窈然(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而卒葬之 死后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3、有碑仆道 倒下
4、其文漫灭 模糊,磨灭
5、盖音谬也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谬:错误。
6、有穴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
7、有怠而欲出者 懈怠
8、不出,火且近 将要
9、盖余所至 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
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11、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平;近
1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14、而人之所罕至焉 稀少
15、无物以相之 帮助
16、其孰能讥之 乎 难道,表反问
17、何可胜道 尽
(四)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 ,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动词,命名
3、有泉侧出 侧:名-状 从旁边
4、由山以上五六里 名词作动词,上行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动—名,前进的情况;
见:动—名,见到的景致
7、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名 ,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动 照明
9、极夫游之乐 极:副—动 尽情享受(穷尽)
10、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名,险远的地方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动—名,流传的文字;
名:名—动,指识其本名
(五)翻译下面句子,有特殊句式的请指出特殊句式:
1、唐浮屠始舍于其址(介宾短语后置句),而卒葬(于)之(省略句)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4、有碑仆(于)道 (省略句)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无特殊句式)
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因而不能够极尽游玩的乐趣。
6、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无)
对于这种情况,我又感慨了。古人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以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无)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无)
后代的人使流传的文字弄错,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的尽呢?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二
阅读司马迁《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试题。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户斤,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第1题、解释文中划横线字词的含义。
生:__________
陈:__________
所:__________
会:__________
怪:__________
参考答案:生:活;
陈:通“阵”,布阵。
所:许,左右。
会:恰逢,正赶上。
怪:认为……奇怪。
参考答案:上郡之战。
“先写中贵人大败走广,这是铺垫,后文在铺垫的基础上对比,在对比中用反面衬托来突出李广机智勇敢、善于骑射的个性特点。
第3题、这个语段主要表现李广怎样的性格特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三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_沁园春长沙》)
2.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_采桑子重阳》)
3.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0.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4.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1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四
阅读白居易《杜陵叟》,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向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曰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思!
解释诗中划横线词语的含义。
秀:_______________
申破:_______________
考课:_______________
放:_______________
尺牒:_______________
榜: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五
词类活用、省略成分都可以通过理顺句子的结构来解决。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句子的主要成分,因为各自的功能不同,往往由不同类型的词语充当。当考生发现某个位置上的词语与正常用法不同时,就可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思考,如文言文中的“使使……”,“使”在文言文中本来是名词,这里两个名词连用,就可以确认第一个“使”活用为动词了,可翻译成“派遣使者”。在疏理结构的过程中,还会发现类似于现代汉语的“成分残缺”的情况,文言文称为“成分省略”,翻译时要补充出来,补出的内容要用括号。
例: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2高考江苏卷)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错误译文:了解苏涣的贤能,改变了一般的礼节,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解析】先疏理句子的结构,画线句第一个词“知”是动词,还有下面的“屈意”“委”等是与之连续性的动作,这些都是谓语。主语呢?根据上文应该是“王蒙正”,译文需要补充出来。再看“屈意礼之”这个短语的内部结构,“礼”本是名词,这里却带了宾语“之”,可以判定这里的“礼”活用为动词,翻译成“以礼相待”。
正确译文:(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六
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七
“关键”指文言文句子的关键词。这类词语,或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或偏义复词、通假字等,是翻译的关键点,也往往是高考评分的得分点。因此,动笔翻译之前,考生要把这些关键词在试卷上圈点出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认真准确地翻译。
例: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2高考全国卷)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错误译文:我在任时就听到丢失财物的警示,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偷盗边境地区的财物,希望挑选将领设置防备。
【解析】翻译此句,“警”“盗”“设备”等词是圈点、对译的关键。“警”是多义词,有“戒备”“警报”等意项,根据上文和句意,这里应该是夏人入侵的“危险的敌情、危险的情况”等;“盗”也是多义词,有“偷盗”的意项,这里根据后文“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应该是“侵犯”之意。
正确译文:我在任时就听说危险的敌情,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置防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八
第一,古今异义
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中的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智力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
学过的文言文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善于搜集和整理。如,中国、江河、亲戚、非常、绝境、无论、无日、殷勤、更衣、豪杰、往往、何苦、鱼肉、肉食、不过、其实、春秋、垄断、美人、左右、约束、大风、一切、烈士、牺牲、交通、宣言、扶老、秋天、留意、举手、老子、鞠躬、小生、一毛、怠慢、口舌、丈人、痛心、不好、风流、操持、学者、开张、妖怪、有意、地方、山东、人情、把握、致意、从容、便宜、无赖、慷慨、故事、南面、老大、可怜、小子、逢迎、斗争、同志、活人、束手、知道、指示、行为、祖父、会计、作文、晓畅、具体、前进、即使、或者、作息等等。
以上列举的词汇,可以分类记忆,也可笼统记忆。分类共有6种:1.两个单音词组合,如智力、妻子2.词义扩大,如中国、江河3.词义缩小,如亲戚4.词义转移,如婚姻5.词义弱化,如痛心6.偏义复词,如作息。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用例句形式。同学们将带有这些词汇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注明其古义,记在脑海里,久而久之,便形成能力。
第二,一词多义
一要因文定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比如,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书: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盛: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盛(多)。等: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或: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苟: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易: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2.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谢:1.为我谢曰(致意);2.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二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如,负、亡、见、从、令、让、权、夷、迁、多、伐、行、休、观、寻、序、极、事、奉、被、齿、服、图、尚、使、货、备、经、审、将、居、顾、封、修、信、适、复、拜、度、除、绝、贾、乘、称、造、资、案、疾、朔、唱、售、断、旋、率、属、绳、朝、策、善、靡、微、引等等。
第三,假借义
假借,六书之一。音同而义异的借音字。许慎《说文解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说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中学语文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把假借与通假等同起来,不再细化。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这里我们姑且统一使用教材的提法。
教材中的这种情况很多。如,1.不通否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2.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4.反通返。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列传》)5.见通现。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6.具通俱。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7.要通邀。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8.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9.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0.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11.菁通精。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逝通誓。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等。
再说虚词。虚词是同实词相对的一些词。它在汉语语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实词,主要辨别它的意义;对于虚词,则要辨别它的用法。文言虚词有几百个,使用频率很高。常见的文言单音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耳、故、或、既、然、遂、已、矣、安、但),这里所列举的虚词比《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多10个(斜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