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汇总14篇)
教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教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如果你还在为教案的编写而苦恼,不妨看看这些范文,或许会得到一些灵感。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一
初中学生产生挫折心理,一是由于学生个体思想需要和内部动机无法实现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如理想挫折、情感挫折、追求挫折等;二是由家庭、学校、社会乃至自然等方面的客观因素造成的,如交往挫折、学习挫折、健康挫折等。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多变迁、高竞争、广信息、新变化,虽然给学生的心理成熟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因素,但同时也使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大增加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对挫折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自信精神,是适应现代生活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有了一定的体会,供各位同行探讨:
一、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俗话说就是“碰钉子”。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挫折,但是有挫折是正常的,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会出现乌云,美丽的草原会跑来狼群,平静的海面会掀起巨浪一样。挫折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可避免性;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它又是可以控制的;挫折是一所学校,又能教人们学会生活。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正如《真心英雄》这首歌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信任自己,就是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信是一个生命的灵魂,是一种无敌的精神力量。而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心理品质。剖析自信,就是指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理想,从而树立远大志向;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功,从而培养踏实的态度;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从而保持乐观的情绪;相信自己可以改正错误,从而具有进取的精神。有了自信才能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勇于拚搏,才能不骄、不躁、不馁。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信和勤奋是人取得好成绩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学生长大成才的重要心理品质,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具有这两个重要因素。个人的成长也需要这种自信。在社会激烈竞争中,具有这种自信就更为重要。
可见充满自信的心理是做人与成才的基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从小就打好这一基础。教师保护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师怎样保护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信心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既然自信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未来人才的必备条件,所以教师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保护自信,培养自信的实践中,又要十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优势、劣势、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学生情况的教育方法。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这就是尊重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人,只有当他正确认识自己,才会虚心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这样做学生才会把握不断进取的主动权,产生自信的内驱力。
三、再次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性格耐受力一个学生如果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矢志不移的恒心和乐观自信的精神,那么他的抗挫折的能力就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就强。像张海迪、桑兰,因为她们都有积极健全的心理,所以能够身残志更坚。从这个角度上讲,培养一个学生具有积极健全的心理比锻炼他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重。
所谓耐受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积极的心理耐受力源于个体的心理韧性。所谓心理韧性是指个体认准一个目标并长期坚持向这一目标努力。在此过程中,做事不虎头蛇尾,不半途而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某一学生心理耐受力的高低可关系到他将来的成就与发展,某一民族学生心理耐受力的强弱则可关系到一个民族未来的兴衰。那么学生心理的耐受力是从哪里获得的呢?答案只有一个,即只能从挫折中来,在挫折的磨炼中造就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耐受力。有人曾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中间有50%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爱迪生曾经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任何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四、最后要给予学生抗挫折能力发展的氛围和机会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学生所遭受的挫折应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自然来临的,而不是教师预设故意施加的。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挫折的数量和强度。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挫折能使学生增加知识才干,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超出一定数量、突破一定强度的挫折,教师就要积极介入,因势利导,以增强受挫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耐受性来说,决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学生心理的承受度。同时,挫折的实施还应有一个内在的程序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设置挫折的程度和频率。
有意识地让学生完成某些艰苦的项目,亲身经受挫折的考验。比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可以推出“中国青年共青团行动——生存与发展行动计划”,把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共青团的主要任务。倡导学生不要做“笼中鸟”,而要学做翱翔蓝天的雄鹰;不要做“温室的花朵”,而要学做野外的松柏。这样,以吃“苦”为核心内容的各种夏令营就会应运而生。这些方式有助于他们意志的磨炼,但是更持久的、有效的方式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进行。比如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做父母的让孩子品尝一点家庭生活的忧愁。在孩子面前谈论一些令父母忧愁的事:柴米油盐的艰难,事业上的烦恼等等。让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上的挫折也是可以战胜的。把学习中的挫折看成是一个个堡垒,攻破它们,品尝胜利的快乐。
总之,挫折是暂时的,也是永远的,抗挫折能力应该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都认为,人们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也是讲的这个道理。学生的健全心理,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在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与挫折困难作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场所,应该更好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二
很多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第六感,其实说起来这只是一种敏锐的察觉能力,对对危险和机遇的感知能力。而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培养自己的危机意识,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已经经过缜密的思考及时察觉到这种危机并进行未雨绸缪的规划,这样我们促使我们灵感的迸发,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养成思考的习惯。
佛教提倡打坐,其实打坐只是一个静思冥想的过程,为的是多思考和体悟。我们常人也应该多思考,身边没人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可以独立思考,或者定期规划出一段时间来思考自己的生活。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深邃,思维变得更不一样。
要大胆创新。
就思维来说,其实最忌讳僵化和程式化。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思维和常人普遍的观点,要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和观点,要懂得假设和创新,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交际思维。
还在幼儿期的宝宝,并非天生就属于交际高手,一点错误都不犯。所以父母在跟孩子接触时,或是孩子和其它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多花点心思观察自己的孩子。在事后跟孩子多加提点和帮助孩子主动交朋友,给孩子多些正面的引导。也好避免孩子因自己的一意孤行伤害到自己和其它小朋友。帮助孩子在往后的人群里知道如何做得更好。
独立思维。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能力,只是因为父母、爷爷奶奶的宠爱,使得孩子习惯性的选择了依懒。家长的适当放手,可以让孩子更早的独立,毕竟谁都不可能永远陪在孩子身边,为他扫平一切的道路。既然孩子始终都是要面对自己的人生,不如早点放手,让孩子从小就培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不在被更可怕的事情压伤前,先学好自己面对和自我保护。孩子开心,做父母的也会更加省心些不是!
举例思维。
有些事在大人的眼里看似简单容易,但孩子在没有和我们大人一样的经历以前,是需要我们用举例的方式,去引导和告知孩子,事情的由来和因果的影响。通过一些举例说明,会更好的让孩子理解对与错,好与坏。在自己要面对时,才有可能给出好的思考和引导思路。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三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按照心理学家的解释: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造成挫折的原因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具体可分为需求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损失挫折等等。
在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中专有挫折理论,即研究挫折的内容、特点、形式、原因及解决挫折的方法等问题。该理论认为,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导致矛盾激化,甚至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失去对生活的追求,给群体和个人造成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教益,使人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易辙,或砥砺人的意志,使人更加成熟、坚强,在逆境中奋起。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挫折,善于转败为胜,并体验到成功与快乐,从而成为乐观、坚强的人。从教育的视角看,挫折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甚至可以说,痛苦是快乐之门。几乎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产生挫折感,只是程度不同、结果不同罢了。其中,比较常见的挫折,如学业失败、师生关系紧张、同伴关系恶化、班级地位偏低、个人形象受损等等。那么,该如何面对孩子受到的挫折呢?毫无疑问,父母与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但能否抗挫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学生本人。尽管许多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但命运也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因此,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的核心就是自信,就是心理健康。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运动能增进心理健康。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的概念也由原来的“没有疾病、不虚弱”而转化为“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然而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又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甚至导致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体育运动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消灭文明力量的惯性影响,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擅长的项目,可以获得非常微妙的快感,满足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就需要和尊重需要,使由于工作和劳动所带来的紧张、焦虑、疲劳等不良情绪得到有益的调节与放松。
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对同伴、对集体和社会的适应力。使人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豁达合群的性格,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适应各种人际关系,胜任各种社会角色。在严寒、酷暑、高山、高空等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体育锻炼对自我知觉和自信心的提高。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评价,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由于锻炼的内容、难度、达到的目的、与其他参加锻炼的个体的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使有氧素质和应付应激的自我感觉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并能增加幸福感。
自信心是对自己成为胜任者能力的确信。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
三.体育锻炼促进心境的积极变化。
由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是主动参与,并在自己的闲暇时间进行,因而个体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积极、稳定的,或是为了达到积极的状态,改善不稳定的状态而进行体育锻炼。这种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称之为心境,它与个体的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是否融洽等相关。改善恶劣的心境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需要,而体育活动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有研究表明,在所有的情绪状态下,成年女子在一天任何时候进行有氧体育锻炼对心境的改善都有显著的益处。另有研究表明,在平常的条件下,缓解的身体练习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程度。
四.体育锻炼对体育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的改善。
根据ryan(1983)的调查1750名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80%的人认为身体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lobitz等人的研究指出,进行7周的焦虑控制训练在降低焦虑状态方面与有氧条件性练习一样有效,但身体练习组比焦虑控制组在生理上显著获益,如收缩压和心率降低。derger等人发现,许多人在游泳后紧张、抑郁、焦虑有很大程度的降低。north等人(1990)对抑郁病人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精神分析技术有目的地让病人进行身体练习,要比休闲活动对各种抑郁病人有更大的好处。
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大;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五.体育活动有助于矫正某些心理缺陷。
人的心理不是孤立的,心与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的心理与人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也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而体育这一这会活动则为人提供了一块珍贵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促进人际关系、使人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
六.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据国外报道,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手段。据基恩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医生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即宣泄疗法来治疗焦虑症,80%的医生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尽管目前对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的减缓和消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十分明显,能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因为抑郁是以压抑为主导的消极情绪状态,而运动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力为特点的积极情绪状态。因此,抑郁者参与运动显然能产生积极的效应。体育活动还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的机会,使遭受挫折后的冲动通过运动的以转移和升华,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
结论: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能够积极的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因此我们说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1】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n].黄山学院学2006。
【2】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n].黑龙江高教研究200。
单位:卢龙县卢龙镇中学;地址:秦皇岛市卢龙县邮编:066400。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四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性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2)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4)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5)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五
从某种角度来说,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都是有主见的。而有主见的孩子,大多都是自信的。那么,问题来了,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给的。因为父母的肯定及赞许,就像一股源泉,总会给予孩子无穷的心灵力量。所以,父母们,对孩子一定要多加肯定和赞许。这很重要。
不干扰,不打断。
很多父母不知道,当孩子在认真而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去干扰他、打断他,哪怕孩子是在玩一件玩具。因为,这会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发展。要知道,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的时候,他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他的大脑是在高速转动的,他是在独立思考的。而这时,如果他被忽然打断,影响极其恶劣。
阅读。
阅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儿,当然,前提是读好书。对于孩子来说,阅读,能拓展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更能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若仅仅是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孩子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因为在写读后感的过程,正是他们独立思考的过程,正是他们成长的过程。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六
这个训练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
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暴露。
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们走过的道路是充满挫折的,每一个命题的发现和证明,常常是凭着数学家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挫折。但课本却不能把这些都编进去,只能按“定义、公理、例题”的模式编写,直接了当地给出结果,而隐去了数学家们曲折的探索,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如果教师只讲正确的方法,忽视歧路的分析,在课堂上总是一猜就中。一选就准,一证就对,一用就灵,那学生看到的只能是一个魔术师的表演,但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无策。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暴露:一要暴露数学家们的思维过程,在知识的发生阶段和认识的整理阶段,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数学原理和法则的获取及数学方法的形成过程。二要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对例题和习题的解答,教师要暴露起初的思维过程,努力提示方法的思考选择过程,特别要重视歧路的剖析。有时教师不妨学大数学家富克斯的做法,在课堂上把自己置身于“险境”,开设“即席答题”课,对于学生提出的难题“现想现推”,给学生一个机会,看看老师最初的设想是怎样碰壁的,更看看受到挫折后,教师是怎样调整自己的思想,逐步寻找到正确的对策而战胜挫折的,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方法,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新教材第九册的连除应用题时,首先将连除应用题拆分成两道与生活有关的除法应用题,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再出示连除应用题,通过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白这题与上面两道题不同,然后我启发提问:“能不能一步算出每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吗?”学生都回答说:“不能。”接着我又提问学生:“既然这道题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分析解答。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说出了两种算法,甚至有个别小组说出了三种以上的方法。这样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八
学生的求知欲,就是他们从内心想要做好某件事、了解某些知识的欲望,那么,只有学生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才能引导他们去发挥想象力,从而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具有创新性。
学会变换思维方法。
我们要教会学生去变换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去加强一些逆向思维的训练,通过逆向思维,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多样化,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所谓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横向思维和联想能力,如果我们在某个方面了解了一些知识,就可以通过全方位的尝试去研究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寻求答案也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法。
要加强思维的针对性。
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加强思维的针对性,也就是说,思维方式不是每一种情况都可以使用,而是根据不同情况来具体运用思维方式,让思维方式更加具有灵活性。
我们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研讨能力,也就是说,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讨论习惯,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学术氛围,这样,才能出发学生去创新思维方式。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九
(湖南省新邵县职业中专)。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力度不断加大,中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责任越来越大,迅速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能力成为教学重点和社会的迫切需求。根据中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挖掘学习潜力和提升就业竞争力,是中职院校应担负的重要职能。将对提升中职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进行探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十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如学生在计算125×28时,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125×28=125×(20+8)=125×20+125=2500+125=2625、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能灵活运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时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解决计算问题。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法则”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整数除法等知识,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课“小明去商店买文具,每支笔0、3元,他用1、2元可以买几只笔?”学生因为有生活经验,所以很快就得到答案。可以买4支笔。可当我请他们用竖式解答时,学生们就产生了疑惑,1、2除以0、3,商4应该写在哪呢?这时,有的学生就说,如果都是整数就好了。我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个迁移点,因势利导的提出,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要是商不变,有什么办法?学生思考,检索有关知识,不一会就回答了: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得扩大10倍。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学生恍然大悟。这里的教学就抓住了“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而商不变”小数除法法则算理的关键。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铺路”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联系。接着,我又设计了把除数变成整数时,要使商不变被除数的几种情况(小数位数比除数多,比除数少)的练习。从易到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然后,出示例4,2、434÷0、17=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独立解决,并边计算边叙述解题思路。从而归纳出计算法则,这样,就使新的法则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了实际意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的理解了算理。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十一
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综合能力的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文化背景知识掌握的多少可影响到阅读的每一个层次,小到一个单词,大到整个篇章的理解。传统的语言学认为,阅读理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解码过程,体现在教学上即是以词汇、语法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方法。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贮存。换言之,图式理论认为,在阅读时要正确理解课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读者需具备与课文相应的图式;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成功地激活此图式。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可以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帮助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是用学生头脑里已有的图式(即相关背景知识)去消化、吸收语篇的内容,进而真正地读懂英语语篇的内涵。所以,在语篇教学前,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考虑他们的知识结构,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他们已具备的图式,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根据背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准确地理解和体会所读的文章。因为,学生大脑中的知识储备即图式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正确、透彻;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越多,便能越多地在大脑中建立新的'图式,所以,适当地运用背景知识的教学活动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
不同的话语标记和衔接词组表示不同的话语关系。深刻理解话语标记的作用,读者才能清晰了解文章上下文的关系。如:一些明显的表示事物发展时序关系的词:before, after, first, at once, in the meantime,表示概括的词:in brief, in short, as has been said, to sum up, in conclusion,表示结果的词:so, thus, hence, as a result, for this reason, consequently等等,都有助于读者对上下文进行推测和联想。要注意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当这些标记或衔接不明显时,就需要读者启动修饰知识对文章进行正确的理解。
阅读思维的各种模式都离不开思维和推理。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一定的背景知识之后,在阅读前教师可提出几个或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认知过程,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教师在上课前要仔细地研究文章的体裁,根据不同的文体设置不同的问题,体现语篇的基本框架。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快速理清文章所叙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更准确地了解语篇的脉络和语篇的含义,并能抓其重点。但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先提出的是能让学生通过略读就能快速在文章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综观全文,得到对全文的较完整的印象,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整体理解和快速阅读的能力。而后再提出一些具有推断性的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细读来领会,根据问题迅速锁定提问的区域,然后再进行仔细地判断、推敲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最后在学生有了完整的理解之后,提出一些具有延展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加以拓展,开拓他们的视野。然后根据学生问题的反馈情况,适当地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发言的机会,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
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理解全文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语篇的篇章结构,传授一定的篇章知识。从文章的写作手法等角度去领悟语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了解作者的意图、思路、目的及写作风格与技巧,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深层意思。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来看文章,从而把握全局,从鉴赏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进而培养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总而言之,语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熟练掌握语篇知识才能高效率地阅读。阅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是教师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学生却觉得收效甚微、提高缓慢的一项技能。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教师多了解一些与阅读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十二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平时看见过修建房屋吗?“有的说“看见过”。
“那修建房屋先修什么地方呢?”这时,基本上就没有人知道了。于是,我接着说:“修建房屋要先修地基。”
同时,辅以视频,让孩子们清楚修建房屋的过程。“如果地基不打牢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呢?”接下来播放了2009年6月27日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小区中一栋在建的13层楼房整体倒塌的视频。
看完后,我继续谈话:“同学们,地基不打牢的后果严重吗?”“严重。”“其实,我们数学里面的计算就和地基的作用一样。
如果不把计算做好的话,我们的数学王国也会像刚才画面里的大楼一样会倒塌,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计算搞扎实,这样我们的数学王国才会越来越辉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一个人只要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能力,变低效为高效。
(一)通过讲述数学家小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喜欢听故事几乎是孩子们的共性。其中,我就给学生讲述了高斯小时的一个出名的故事:有一天下午快要放学的时候,有个班上的很多学生不大遵守纪律。老师就有意要轻轻地惩罚一下这些孩子,于是就出了这样一道题(自然数从1加到100):1+2+3+4……+97+98+99+100=(),算好后就放学回家。“同学们,你们会计算这道题吗?”好多孩子都摇摇头。“那我们接着听故事。”
学生们赶忙拿出纸笔进行计算,但有一个孩子却没有动手,好像在思考。很快这个孩子算出了答案。
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这个孩子的名字叫高斯,那一年他才9岁。
后来,高斯成为了德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几何学家,大地测量学家。听完后,学生们对高斯崇拜得五体投地,对计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一题多算,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平时的计算教学时,要善于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如在二年级学习乘加计算时,有这样一道题:是一道看图列式计算题,画的是四盘桃子,前面三盘每盘6个,第四盘有5个,问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孩子们几乎都是这样列的算式6*3+5=23(个)先算6*3=18(个),再算18+5=23(个)。
这时,我问道:“有没有其它算法?”孩子们慢慢地进行着尝试。终于有孩子又有新的算法:6*4—1=23(个),先把最后一盘也当作6个,就有4个6,得24,多算了1个就减1个,得23。
然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一种算得快些?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第二种算法要快得多,这样就激发出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三、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算能力强了,笔算的速度就快,计算的正确性就会提高。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重加法、减法口算的练习,20以内的加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对后面乘除法的计算都有相当大的帮助。
如学生在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时,有些学生遇到这道题就发生了错误:389*28,第1步算389*8本来等于3112,结果有的得3002、3222……问题就出在7+4等于多少没有算对。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法国学者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好习惯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
往往有些学生对计算法则都能正确理解和掌握,但还是发生了错误,主要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十三
“自言自语法”,即以自己跟自己交流的方式,促成英语口语能力提高之方法。它不受时间及其他交流因素的限制,只要有一个属于你的空间,自己对着自己用英语讲就可以了,此方法是正常课堂英语口语训练的有益补充。
二、如何巧用“自言自语法”进行英语口。
1、自主创造语言环境。
“自言自语法”练习中,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语言环境。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有人会笑话你,尽可以大胆他说。你可以在散步时说给风儿,说给花草树木;你可以在欣赏影片时跟着主人公倾诉喜怒哀乐;你可以在睡前或一觉醒来时说说自己的憧憬,描绘自己的梦境。总之,你可以在任何时候、的任何地方采取适当的语速和音调,随心所欲他说。
2、善于模仿。
采用“自言自语法”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要学会模仿。模仿的原则:一要大声模仿。这一点很重要,模仿时要大大方方,清清楚楚,一板一眼,口型要到位,不能扭扭捏捏、的小声小气地在嗓子眼里嘟嚷。二要仔细模仿。优美的语音、的语调不是短期模仿所能达到的,对于有英国英语基础的人学说美国英语也是如此,对于习惯于说汉语的人学说英语则更是如此。此外,模仿时还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不能有任何松劲畏难情绪,要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模仿得更好。
3、及时复述。
复述方法有二:一是阅读后复述。阅读后复述就是在阅读完一段文章或一篇文章后,用自己的语言采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表达文中的内容。你可以在复述时使用文中的某些内容,但应尽量避免完全背诵;你也可以在复述时使用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或部分句型,作为复述的线索,帮助自己较完整地复述所读材料。二是听磁带或看影片后复述。这种方法既练听力,又练口语表达能力,采用此种方法训练时,最好使用磁带或影片中的原话来复述,这样可以较准确地矫正自己的语音和语调,体味地道的英语口语。在说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刚开始练习时,因语言表达能力、的技巧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复述接近于背诵,但在基础逐渐打牢后,就会慢慢放开,由“死”到“活”,在保证语言正确的前提下,复述可有越来越大的灵活性,如改变句子结构,转换表达方法,用自己在课堂上新学的词汇和句型来替换一些不常使用或难于理解的东西,对于自己读音掌握不准的词汇可以不用,等复述完后再通过查词典或听录音进行正音。
4、有目的地去选择说的材料。
一段求职信或感谢信等。你可以说说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业余爱好,以及你为什么学英语等等。有了一定基础后,可练习口译。看中文电影,用英语翻译主人公的话语。
5、狠抓句型训练。
句子是说话的应用单位,所以培养口语能力就要狠抓句型操练。采用“自言自语”法训练英语口语亦要求如此。你可以使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句型练习“自言自语”,这样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学用结合。
6、说话时要带手势、的动作、的表情。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但它不是唯一的工具。手势、的动作、的表情等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或辅助工具。在日常会话中,这几种思想交流的工具往往是同时使用的。说话时绘声绘色,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自言自语时带手势、的动作、的表情,可以帮助你记忆和自然地使用英语。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案篇十四
这个问题很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无数的语文教师,令语文界同仁们感到无比棘手。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起来,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在写作方面进行重点攻关,只有攻克难关,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根据我多年来的经验总结,现提出几点见解,与同行们共同探究。
一、细致观察,追求真实。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的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认识、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所以学会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要素。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常听一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拿起笔起来就头疼,总学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但是仔细一看,生搬硬套的多,甚至瞎编一些内容,空洞无物,脱离实际。为什么造成作文难写呢?总的来说,就是缺少观察,没有真实感,因此无从下笔。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认为,首先要学会观察。我在教初中语文第三册阿累写的《一面》这篇课文时,指出作者阿累在描写鲁迅外貌时,五次写了他的“瘦”。其中三次是从远到近更清楚,更细致地写出外貌特征。为什么作者对鲁迅的外貌特征写得那么传神,那么典型呢?主要是作者善于细致的观察,内心有独特的感受。所以,我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非常重视观察,重视写真实内容。因此,每个星期的作文课,我都利用一定的时间带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写作,有时在校园里观察校园植物,观察竹子、树木、花草,有时在周末时间到野外参观,进行野外写作,领略秀美的自然风光。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积累丰富的题材,写出真实内容,而且能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二、积累素材,学而致用。
在教学中,碰到有不少的学生平时很少看课外书,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书籍,有的甚至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本课外阅读材料,很少看书读报,写作的知识贫之,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写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刚开了个头,敷衍了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不知所云,因此对作文望而生畏。为了能改变害怕作文的现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平时要多进行阅读,多积累写作素材。正如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篇,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以在强调学生读书的基础上要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使作文内容应笔而生,有如涌泉,滔滔不绝,内容充实有力。
我们所学的课文有许多范文都是作者对人物或动物细致观察写下来的真实素材。如《一面》中对鲁迅的描写,《鹤群翔空》中的鹤群飞翔姿态的描写,鹤鹰搏斗的场面的描写,只要认真阅读,积累素材,就能变为自己有用的东西。此外,除了从书本中积累素材外,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积累,比如,就人新事的出现,各种有益的宣传,自然现象,社会新闻,国际时事等等这都是极好的素材,只要注意这方面的人和事,自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这样写作起来,就能妙笔生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三、提倡模仿,培养兴趣。
模仿是借鉴的一种形式,但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应当是创造性的借鉴。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逐步培养写作兴趣,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即使刚开始时的机械模仿,也应加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场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又如历史上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他们的写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学生学了课文,可以模仿写作,使学以致用。例如我教了郑振铎的《猫》一课,让学生以另一动物为题模仿写作,有很多学生仿写很成功,把课文写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虽然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开始起步时,可以进行模仿,但入门后,必须脱离仿写,走创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写法,有自己的特点。
四、多说多写,下笔成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很多例子,有些学生很会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然而在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写不出多少内容来,究竟原因何在?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说”的机会较多,几乎不费多少力气,但“写”的机会很少。光说不写,怎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我重在指导学生说练结合,多写多练,并且,不但要说得好,而且要写得好。我每教完一篇课文,就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小作文训练题,有时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有时先让学生思考,下课后再让学生练习,要求写在作文本上,有一些当为作业题去做,比如,让学生写出作文题的题眼及作文的提纲,有的则写续写部分,有的进行改写训练等等,经过多方面的训练,写作水平相应地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写作的`情绪也日渐高涨,并自发地开展了写作竞赛活动。
五、多些表扬,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无论写得怎样,都要首先给予肯定和表扬,毕竟都有其闪光点,有好的一面,在表扬之后,委婉指出不足之处,让其知道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才能增强自信,提高写作兴趣,乐于多读多写,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并不太好,但在用词、造句方面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也要给予表扬和赞美,让其产生写作兴趣,能够勤读多练。如果教师在评学生的作文时,批评的多,表扬的少,那无形中象泼了一盆冷水,使之对写作文的热情倾刻间消失,失去自信,增加了畏惧感,对提高写作水平更加不利。
六、勤写片段,多记日记。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勤写片段,多记日记,以及写心得体会之类的小练笔。如在人物描写方面,采取动景、静景等多角度描写训练,并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平时勤写片段,多记日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益处。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强调每位学生每天写一则日记,大至一千八百字的篇幅,可以对时事发表看法和见解,小至遣词造句。也可以是写一段有关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片断,这样,学生不但养成了爱写日记的好习惯,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笔后,素材积累丰富了,写作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七、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任何人要想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出优秀作文进行发表。为了能写出更多优秀作文,我首先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记录新人新事,从班内到校内,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园到社会,然后进行合理的选村和组村,写出优秀作文,上送学校广播室及学校报刊编辑小组,让其优秀作文得以播出和刊出。这样,会极大地刺激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感到作文的份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创作的积极性。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使学生多读多写,提高作文水平,解决长期困扰语文界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