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1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一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
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
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可以这样设问: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红楼梦·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
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
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
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二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雷雨》一篇是看图学文课。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课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时的描写。
《雷雨》一课描写的是夏天下雷雨时景物变化的内容。对这一课的教学预设,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进行导入并组织学习生字词。第二环节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并给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欣赏关于雷雨前后的一些图片,然后紧紧抓住了“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雨、彩虹”这几个词语,通过引领让学生给“雷声、乌云、雨、大风、彩虹、闪电”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从而让学生对下雷雨的整个过程有个更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按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顺序分成三部分。第三第四环节是对每部分内容进行精细的解读,引领学生抓住其他一些景物以及文本中的一些经典字词和句子,如“压、垂”等字和“雨越下越大……”等句子来赏读全文,读懂全文。这样的设计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度,思路也很清楚。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简约识字环节。由于本文涉及的生字不多,只有四个生字,而且“压、乱、垂、虹”四个生字识记简便,可以利用学过的生字通过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识记,所以在识字这一环节,我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准字音说出识记方法再读相关词语既“一读二说三再读”的形式展开教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文本的理解中。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几张关于乌云、闪电、雨、彩虹的特写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安排学生对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一组图片进行课件展示,在赏完图片之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从而再让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以此来理清课文的脉络,把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又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总之,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
雷雨时的情境,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3、引导想象,加深体验。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使学生边读边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看课件。而不是采用图解文字的方法。如:在读到“……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以及“……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两个句子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议论“叶子为什么不动,蝉为什么不叫?”“如果是你,当时你会怎样?”以及“蜘蛛逃走了,他可能去了哪里?”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让学生感悟出此时此刻天气的闷热。
4、体会悟趣,训练词句。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展示图像,然后追问:①从图中看“压”字怎样理解?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中,对“垂”字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给“垂”字换个字,即找找近义词的方式从而得到正确解读。再如“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雨声,学生自然体会领悟出雨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从而会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并且以“乌云越来越( )风越来越( )闪电越来越( )雷声越来越()……”的词组练习加深对课文第一部分的理解(即雷雨前的理解)。可见,紧密联系视觉听觉效应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学生自然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理并板书雷雨前有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雷雨时雨量由小到大,大到小来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三
一、教材分析 :这堂课我运用的是小学二年级(苏少版)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夏天的雷雨》。《夏天的雷雨》这首歌曲为一段体,有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的前半部分结构规整,三处采用了切分节奏型,其中第一、三句完全相同,第四句作为全曲的结束句略有不同,增强了结束感。在这节课中我想通过唱、听、动感受歌曲的情趣、风格,并掌握节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欣赏及歌曲的学唱,使学生感受和了解《夏天的雷雨》这种体裁的主要特点。
2、在游戏中能够对音乐性的指令作出反应,随之变换动作或继续游戏进程。
3、能够区分不同音乐所表达的不同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这堂课的重点就是切分节奏的教唱,难点是如何在音乐游戏中贯穿这个节奏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分析
导入新课。
通过听赏《吉祥三宝》和《刘三姐》中《心想唱歌就唱歌》 的片段向学生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总结出都是有问有答的歌曲。老师这里有一首奇怪的歌,少了哪些部分呢?分析歌曲。
新课学习:
1、节奏游戏:教师按节奏范读谜面歌词,让学生用同样的节奏答出谜底,以接龙游戏的形式轻松地解决切分节奏并找出答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老师再用声释教学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模仿出夏日雷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歌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老师有感情的范唱一遍,然后放录音,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用手轻轻地拍,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接着老师用琴声带领学生用“la”音模唱旋律,找出歌曲中相同旋律的两乐句。引导学生用形体动作表现出对内容的理解,并进行总结,找出其特点。然后为歌曲取名字。 在此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唱歌:齐唱、分组唱、分男女生唱、个别演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才能。
3、成立简易乐队。在唱好了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用一些简易乐器为歌曲伴奏,利用铃鼓、磁铃为歌曲伴奏。老师用铃鼓示范,磁铃主要用在打击长音处。学生分组练习用铃鼓和磁铃为歌曲伴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
4、创编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舞的兴趣,鼓励互相启迪、创作,老师指导、观察,请一些创编的好的同学在前边来表演,音乐再次响起,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各尽其能、各得其乐、各有所获。整节课都让学生处于愉悦之中。
5、 类比欣赏,拓展延伸:欣赏相关内容的音响资料,如《电闪雷鸣波尔卡》和 《乘雪橇》,先说出两首乐曲的特点再对比两首乐曲表达的情绪有什么不同,可以用色彩、线条或动作等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中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音乐是最富有情趣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所以,我认为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既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 在本节课中,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享受学习的快乐。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四
《雷雨》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文章。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了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雷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本课的预设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本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发展个性。
1、学会本课4个生字,书写“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3、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雷雨的整个过程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们都曾经历过雷雨时节,经历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天气。这些画面,这些意境,都沉睡在他们心中。只要我们去激活,去运用,它就能成为解化和接纳课文语言的精神同化点。在开始激趣导入时,我先出示“雨”字让学生认读再组词引出“雷雨”然后播放一段与雨有关的声音,让学生说听到了什么,并给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从而揭示课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学生对以往感知的回忆,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生活,从而进入课文中雷雨前的特定情境,使丰富的感知成为学生体会课文的基础。
第二步“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如:1、借助拼音自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字形分析、组词……将识字和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探究,发展思维。”
在学习课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汇制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找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及特点以及好词。并创设情境指导学习完第一部分以后总结学法,并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学习第二、三部分,雷雨中、雷雨后,然后我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然后根据回答进行词句训练。这样的处理可以省却了老师字字、句句、段段去分析讲述的繁索,真正能课堂还给了学生。
第四步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这些日子观察过的天气,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五
根据《纲要》音乐领域总目标以及中班幼儿的已有学习经验与年龄特点出发,本次教学活动目标确定如下:
1动作技能目标: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能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2认知目标:理解歌词,知道用跳音演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
3情感目标:体验问答对唱的乐趣。
从活动目标出发,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能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活动的难点是:理解歌词,知道用跳音演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
本次活动我采用多通道感知、情境对唱等方式,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情绪,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从《纲要》精神来看,培养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重要目标,所以我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以对唱这种有趣的歌唱方式来吸引幼儿的兴趣。
从各年龄阶段歌唱活动的目标来看,在有伴奏的情况下,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能初步学会对唱的形式,大班虽然也也可以学习,但重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也能独立而完整的演唱。从幼儿的经验与发展来看,幼儿虽然早就学会了在有伴奏的情况下,可以可以独立的完成歌曲的演唱,但对于问答对唱,这种新的演唱形式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能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是主要目标。
从幼儿发展的关联性来看,小班幼儿已经学会了在有伴奏的情况下,完整的演唱,这都是为问答对唱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次对唱形式的学习也是为大班学习其他更复杂的演唱形式做铺垫的。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活动中除了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我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游戏法: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对唱的方式,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
歌声,学习协调一致地进行演唱。
2、视听唱法: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引导
幼儿在观察生动形象的图片,充分地刺激幼儿的视觉,用语言和音乐熏陶帮助他们轻
松地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3、示范法:教师采用直接示范演唱,使幼儿更直接的了解整首歌的内容。
4、行为练习法:在整个学唱过程中,反复的练习使幼儿能更加熟悉歌词以及旋律,幼儿就能自然的进入对唱的形式中。
5、提问法:教师运用歌词直接提问,让幼儿回答后,使幼儿更加明确歌词的内容。
6、谈话法:直接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是整节课的开始充满了轻松的轻松自然的氛围。
(一)谈话导入
教师直接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让幼儿想一想后,说一说夏天的雷雨是怎样的。这种师幼互动的谈话方式是为幼儿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幼儿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思维,主动回忆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夏天的知识。在讨论这个问题中,隐含了歌词的内容。
(二)理解歌词
1。教师将歌词第一段进行分句提问,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片,在无形中对幼儿做出了肯定。
2。巧妙地借助图片所展示的图像,帮助幼儿理解并熟悉歌词这是为目标2中理解歌词准备的,也为幼儿熟悉歌曲节奏做了铺垫。也同时在教师提问和幼儿回答的过程中,幼儿也了解到整首歌是一歌问答对唱的形式。
(三)演唱歌曲
1、教师首先利用演示法,根据图片演唱歌曲,请幼儿欣赏歌曲旋律,熟悉歌词。
2、一首歌曲一下子学会有点困难,但让孩子在熟悉音乐后,唱出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句并
不难。并且,中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了,让他们当个小老师,他们会争先恐后,使以往枯燥的学唱环节生动起来。当然,孩子如果唱得不是很准确,教师要及时引导,并努力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幼儿已经可以根据图片以及之前个别幼儿的范唱知道第二段歌词时,请幼儿根据图片跟唱歌曲。
3、教师与幼儿用问答的方式练习歌曲,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首先由教师唱第一段,
也就是提问段,让幼儿根据之前的练习以及回忆教师的提问歌词唱第二段。然后经过练习后可由幼儿唱第一段,教师回答幼儿,演唱第二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思考用不同的音色以及力度来表现歌曲的内容,这样就很好的体现了目标2中,知道用跳音演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
4、请幼儿分成男女两组,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孩子对合唱这种单一的表现方式的兴趣
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用不同唱的形式来学唱歌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问答对唱这样变化的方式很受孩子欢迎。
5、请幼儿两两自由组合,用问答对唱的形式,在这整个演唱歌曲的大环节环节中老师要
培养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情感和体验的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我先采用老师与幼儿问答对唱的方式,再请幼儿分组进行对唱,随后请幼儿自由对唱????这些多种对唱的方式来鼓励幼儿表演歌曲,这是孩子领会歌曲的一种升华,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演唱过程中体验歌曲愉快的情绪。这整个学唱的过程中都是为实现目标1服务的。
(四)结束
请全体幼儿随音乐加上动作,自由表演。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和
感受都有所不同,采用自由表演的方式使幼儿再一次巩固所学到的本领,并给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对幼儿来说学唱这首充满童趣的歌曲是比较容易和感兴趣的,而且这种新的演唱方式也是幼儿能对整首歌的学习更感兴趣。但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
1、在跟唱时,教师要引导幼儿用跳音和有力的声音唱不同的歌词,对于刚开始接触的这些
新词,幼儿可能很难达到教师的要求与期望,那么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幼儿,让幼儿知道因为“闪电”和“雨滴”的速度都是很快的所以在唱“一闪闪”和“哗啦啦”的时候要用跳音,但是在唱“轰隆隆”的时候因为雷声都是很响的,所以要用有力的声音唱。
2、在教师幼儿对唱的时候,有些幼儿可能一下子记不住歌词,那么教师就要利用图片提示
幼儿接下去的歌词。
3、在幼儿自由组合对唱的时候,有些幼儿可能会“落单”找不到对唱的伙伴,那么教师就
要鼓励幼儿积极交往,对于那些胆小的孩子,教师应该加以鼓励,也可以提出自己和幼儿组合对唱的请求。这样的话就能很好的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六
教学准备:
课件、图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天气变化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看图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出示雷雨的课件,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齐读课题。
1、你们想了解雷雨的所有景象吗?请自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全班齐读。
(注意:垂是翘舌音。压是多音字,在本课读一声。)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扩词练习
5、说记字方法
6、抽生分自然段读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评议
1、自由读文,想想本课写了雷雨的那些景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出示雷雨前的图,谁看着图来说说雷雨前的景象。谁来读读雷雨前的景象,从他的读书声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压抑)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此时的景象。播放雷雨前的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是啊,雨前的气氛真可怕,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
3、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出示图,看,雨中的景象怎样?谁来说说?
谁来读一读,你们有何感受?(雨下得真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谁再来读读。配雨声齐读。
4、渐渐地,雷声和雨声都小了,天也亮起来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谁来读一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可画画、可表演、可读读等)上台展示。
5、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小朋友,请你们看着画面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齐读。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者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自己动笔写一写。
6、雷雨真是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天气时好时坏,变幻莫测,十分有趣。不过,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可以感受到。你们愿意做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儿来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吧。
1、感情朗读
2、观察天气,写日记。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七
这个单元是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问世以来,一直常演不衰。它之所以成为话剧艺术的瑰宝,原因有三:首先是紧凑集中的艺术结构,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其次是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剧中人物不多,然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最后是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午饭后,天气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这个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整理、积累信息。
3、体会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戏剧冲突 ,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4、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戏剧人物的个性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训练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2、分角色进行全文的朗读,了解剧情的发展。
3、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经过剪辑)
4、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剧中的主要剧情及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作品的主题。
情感目标
1、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2、能辨证地思考神权论、宿命论、人文主义等。
3、了解封建资产阶级自私冷酷、凶残奸诈的本质特征
4、了解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重点: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2、分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通过这一幕剧中的矛盾冲突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情感。
难点:1、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2、了解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3、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指导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思维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3、整合讨论。开展课堂讨论,整合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课文故事情节。其次,指导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个性化台词,理解人物内心状态,提高文学语言的感悟能力。
1、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3、深入研读文本,开展合作探究,讨论教学难点。
4、着重把握话剧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阶级属性。
5、通过对剧本的分析,学生鉴赏能力获得提高,能够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感知全剧
1、 课堂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从《窦娥冤》中的“三桩誓愿”导入本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揣摩“雷雨” 的象征意义,简单介绍剧本的写作背景: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2、 字词梳理: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见地:见解。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惊愕:吃惊而发愣。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作者简介:
3、作者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学生积累作者的创作)
4、《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以及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的结局。(用课件展示)
5、学生探究《雷雨》标题的意义, 明确:《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6、学生阅读剧本后梳理《雷雨》中的人物关系,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7、组织学生讨论探究节选部分的结构:
课文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第二层: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写他们现在的矛盾
第二部分: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分段依据: 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
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重点:围绕人物语言和剧情发展分析人物的个性
一、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展开
1.探究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课文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对话,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
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周朴园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团结,并且开除了工人罢工的领头人鲁大海。鲁大海在愤怒斥责周朴园时,揭露他血淋淋的发家史,所以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2.探究侍萍的性格特征: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课文分析中应重点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
3.探究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具有反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同时在斗争中也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二、拓展学习实践,教师布置:
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材料,评价剧中其余人物----蘩漪,鲁贵,周冲,四凤等
第三课时 分析剧本的结构特色重点、个性化语言、舞台说明
一、结构紧凑集中:
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
二、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集中: (三一律,戏剧创作的特点)
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 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
四、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鲁侍萍上场,她的“衣服朴素,洁净”“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 (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走向大门”,这是人物动作的说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这屋里生活过,有关窗的习惯。“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 (周朴园)“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相;(周朴园)“惊愕”表现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1、完成《示范课堂》和校本教材《高效导学》
2、进行写作实践,为《雷雨》构思续集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八
本人说课的题目是《雷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4。这是本教材阅读鉴赏4个单元中戏剧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现将自己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介绍如下,望请诸位专家、老师指正。
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及其实质,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教学《雷雨》这一篇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赏评戏剧的方法与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赏读评析篇目。
我读我评我写。
以演读评析为主,以演读促赏评,以赏评促演读。写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
1、戏剧教学应以分角色演读(有条件可表演)为主,而本单元的戏剧篇目有两篇为元代杂剧,高一学生不易把握。本篇为本单元唯一的一篇中国现当代戏剧,若再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则其学习兴趣不浓,收获甚微。而让学生去演读赏评则有望改观。
2、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可利用这一剧本为范本,让学生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学写剧本,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而这一环节的设定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赏评本剧的热情,因为只有懂了剧本,方有可能写好剧本。
1 学习戏剧有关知识,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了解剧中矛盾冲突及其实质,分析、品读戏剧的语言,进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及所表达的主题。
3 认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怀。
品读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这一篇目的教学以分角色演读、评析为主,通过演读评析来解决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演读与把握,也实非易事。更何况课本虽是节选部分,但文字量仍很大,篇幅也较长。为了方便教学,故引进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借助多媒体展示剧本中的重要台词,方便学生反复品读,促使学生对复杂的剧情、复杂的人物心理有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能较准确地把握各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剧本,评析各角色。
1、多为文本课件,方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明确教学中的内容要点,进行巩固练习。
2、三个图表课件,有助于梳理剧情,把握复杂的人物关系。
3、图片课件为精选剧照。选取原因在于可以激发学生表演朗读的热情,通过观看剧照促其入情入境。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介绍戏剧知识。速读课文,熟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分角色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演读,品读人物语言,评析各角色,把握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了解戏剧语言,学写剧本。
第一课时 初步感知剧情,认清矛盾冲突。
1、由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窦娥冤》,文学常识方面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元杂剧的知识,所以本课时有必要总体介绍一下戏剧知识,以进一步完成戏剧知识上的积累。这一点可利用文字课件方便、快捷、准确地介绍给学生。(师讲解)
2、介绍作者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剧情。让学生了解、崇敬作者并从整体上把握剧情,形成心理上的一种冲动——渴望学习本剧。此环节难点在于了解全剧复杂的人物关系可借助图表来完成。(师讲解)
3、速读课文,熟悉节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本质。此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解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步领会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以增强文体意识、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戏剧文本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与基本能力。这里仍需借助图表来完成,一目了然。(提问总结)
4、分角色自读课文。在自读课文之前,先观看精彩剧照,激发学生演读热情,为第二课时演读评析做好准备。(图片课件展示)
第二课时 演读赏评,品读人物语言,评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演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展示学生才华,检验学生把握剧本能力。(演读)
2、评析演读(自评,生评,师评)以锻炼培养学生赏评分析能力。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品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因为唯有品读把握得好,才能评析得到位。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剧中第二场周、鲁的形象较易把握,难点在于分析第一场戏,其中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分析又是重中之重。这一重难点主要是通过关键性问题的设定来突破。
①体会周朴园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讨论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
③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④三十年后,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其中①的设定是引导学生细品文本,培养学生精读钻研的品质 ② 的设定是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关键,而③ ④的设定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提问启发讨论)通过上述环节的讨论与分析,学生就能更好地演读角色了。
3、重新演读品味。让学生在演读中感受人物复杂的情感,塑造丰富的情感世界。(演读)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品味戏剧的语言艺术,学写剧本。
1、回顾第二课时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这一安排,一是考虑到要给学生演读赏评即第二课时以充足的时间;二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戏剧中人物的典型性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意义,以促使学生明确剧本写作要点,实现不同课时内容的有效衔接。(提问总结)
2、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品读戏剧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在戏剧知识与品读能力上都有所巩固与提高。此环节充分利用文本课件:展示知识要点、典型例句,练习巩固。(朗读、提问)
3、激发学生学写剧本。此环节是以前面的学习为基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戏剧知识、赏评剧本的能力,方有可能写好。而写也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这一作业的安排要注意科学性。
1、教授戏剧应以学生分角色诵读(有条件可表演)、赏评为主,以演读促赏析,以赏析促演读。唯有有丰富情感并对剧本有深刻感悟的人,方能演读得好。若每位学生都能把握好剧中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则又何愁其领悟能力差,情感匮乏呢?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但教学课件要精当,如若滥而不精,华而不实,便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3、教学应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九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文学作品欣赏的能力。剧本的阅读欣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重要部分。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问世以来,一直常演不衰。它之所以成为话剧艺术的瑰宝,原因有三:
首先是紧凑集中的艺术结构,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课文的节选部分,一共只有两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重逢,周朴园与鲁大海的斗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与“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其次是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剧中人物不多,然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作家刻画这些人物不仅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更借助了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对人物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绘,使每一个人都显示了他作为社会中人的丰富内容,以各自的遭遇和命运激动着人们的心弦。
最后是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午饭后,天气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这个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舞台气氛,同悲剧剧情紧密配合着,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思想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从而感染观众,使观众也随之产生压抑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根据大纲及教材的特点,以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系统论为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是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2、情感目标是了解资产阶级自私冷酷、凶残奸诈的本质特征。
3、精神运动技能目标是提高欣赏剧本情节和形象的能力。作为第一教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家作品介绍、熟悉课文情节和分析周朴园的思想性格上。难点就是如何理解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两重性。
①教法 这节课的课型设计为“引导式活动课”,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因为在课堂上,要想获得有效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立目标,否则,头绪太多,目标分散,效果难以突出。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着意跳读,整体把握课文故事情节。其次,指导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说的能力的培养,最好的方式就是论辩,而一个高中学生应该具备以严谨、清晰、准确的语言把思想的闪光点展示出来的能力,论辩恰恰能提高这个能力。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个性化台词,理解人物内心状态,提高文学语言感悟能力。
②教学辅助手段 播放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是依据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多种感觉,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材料。本课件利用flash界面制作,互动交换效果较好。集声音,图像和动态画面于一体,能够达到创设情景,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的效果,从面提高课堂效率。
③学法 教给学生学法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是为教,目的在达到不教”这个目标。目前职高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高学生的低,诸如阅读中的速读、跳读、分析、筛选、概括、评价等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作相应的学法指导。
1,在准备论辩时,正反方应以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为主,发扬合作学习精神,根据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展开活动,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
2、在辩论时,要让学生注意辩论的技巧,做到有理有据。
3、品味个性化台词时,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上课开始,课堂安静后,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音量放
到最大)让学生感受一种强烈的震撼。随着声音消失后,教师导入新课,导语结束,点击“next”键,屏幕上显出字幕《雷雨》(节选,曹禺)。这样的处理是想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
接着点击画面上“next键”,屏幕变换,出现曹禺先生的图片
及相应介绍,再点击屏幕上的“主要作品”按钮,显出《日出》、《雷雨》、《北京人》三部著作的画面,这样处理的唯一理由是直观、醒目,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提高对这一知识点的识记水平。
第一步请学生找出节选部分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复习
剧体的特点之一:剧本的舞台性,必须遵循时空高度集中的原则。
第二步,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找出主要故事情节,从而
初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这里要求学生发挥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难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请学生逐一回答后,点击相应的时间,地点栏,显出相应的故事情节。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②以“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为议题,分正反双方。
③确定分工,准备辩论。
④论辩小结
a周朴园爱过,或者说曾经爱过
b现在的怀念,只是他的一种“自私的,自欺欺人的情感”。
c周朴园的突然变脸说明了“他一旦感觉自身利益受到巨大威胁,就暴露出资本家的本来面目”。
这样通过论辩的方式,可以分化难点,初步明确了周朴园的性
格特征。这样的处理,就能让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根据合作互动教学模式,运用生生间互动,尊重学生潜能和主体地位,把大量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相互磋商,共同提高,同样也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当然作为教师力求以“导”为前提,在论辩过程中,要不时地修正、补充“演员”们的不足,同时作出积极的肯定和评价。
先请学生试读周朴园突然变脸时的几句台词,再听课文录音
片段,让学生细细品味周朴园台词中透露出的惊恐心理,进一步理解周朴园的思想性格的双重性。
教师点击“next”键,画面变换,出现本课的学习目标,
①作家作品。
②故事情节。
③人物性格三段文字。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雷雨》。我将从以下 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同学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和戏剧语言的特点。
能力目标:
1、 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2、 分析人物语言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难点:分析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的矛盾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同学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同学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同学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同学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同学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同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同学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同学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一声叹息。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雷雨》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
(三)表演擂台,同学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同学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讨论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1、剧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旨在让同学通过对人物对话及潜台词的分析认识人物。教师在同学发言时适时板书总结:
周朴园:残忍、自私、冷漠、卑鄙的资本家
鲁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的下层妇女
2、你如何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它是真实的吗?
教师要引导同学在思考时联系周朴园的家庭婚姻生活。从而认识到周朴园在抛弃了侍萍后,他的婚姻生活及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对曾经的初恋保持怀念是真实的,因为那一段时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不过他怀念的是年轻貌美、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梅小姐,而不是眼前的鲁侍萍。所以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害怕侍萍对他的名誉、家庭构成威胁,他露出了自己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对侍萍态度的转变恰恰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通过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假设周朴园重新接受了侍萍,他们会幸福吗?这一环节我让同学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我想让同学意识到,因为两人的性格及阶级地位他们并不会幸福。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语: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剧本在周朴园去精神病院探望两个疯了的女人,侍萍和繁漪中结束,你能为剧本写一个不同的结局吗?
对于这篇传统的戏剧教学篇目,我重点总结了了本课教学中的创新点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雷雨》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表演点点评”等活动,让同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谢谢。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专家、老师们,中午好!
我向大家简要地说一说本课的设计思路。
《雷雨来了》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炎热的夏天》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儿童认识夏季常见的雷雨,认识雷雨的形成和雷雨的利与弊,掌握日常躲避雷雨的方法,从而培养儿童认识、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情感方面:通过观察、认识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激励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同时启迪学生珍爱生命,警钟长鸣;
2.行为习惯方面:增进儿童对雷雨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知识技能方面:了解夏天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自然常识、生活常识,掌握躲避雷雨的方法,在观察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对本课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了解雷雨的形成原理,掌握避雷的知识。为突破重难点,我是这样来设计整个教学流程的:
整个教学过程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谈话引入,走进夏天”。课始,我让学生聊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在小朋友你说我说中走近雷雨,激发了小朋友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是“博士引路,认识雷雨”,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夏天怎么会有雷雨的,然后通过听听、摆摆、问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明白雷雨是怎么来的。这一环节,我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将雷雨产生的科学道理情景化、科学化,让学生轻轻松松知道雷雨的形成。
第三部分是“行为辨析,躲避雷雨”。在讲述雷雨的危害时,我挖掘发生在身边的资源,讲述了要好的小朋友不幸的故事,震撼了孩子的心灵,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小组的讨论、老师的动情讲述,结合视频中呈现的正反事例的辨析、大家都来帮助小朋友,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避雷雨的方法。最后,我还引导学生从一些现象中来提前知道雷雨要来了,把雷雨的危害降到最低。
最后是“转换角度,感受好处”。雷雨给人类带来危害,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它也给予了人类许多好处,我将时事巧妙地补充进了课堂,让学生放眼社会,发现雷雨在一定时候服务于人类,培养了学生的朴素的哲学理念。
鲁洁教授曾经指出: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应该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再回到生活中去,要真正地融入生活世界,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本堂课我努力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教给学生实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实践品德课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在座的专家前辈们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品德学科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宽、更远!谢谢大家!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十二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认真解读本文将有助于对其他三篇剧本的理解 ,引导学生在阅读剧本时,注意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的发展、变化中得到体现的。
1、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2、能力目标: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情感目标: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个矛盾: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2、难点:
a、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了解鲁侍萍被侮辱残害的根源。
b、了解出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见教案。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1、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3、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信息收集处理。
(1)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2)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1)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2)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3)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
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十三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 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qingqiang3@)
同学们。今天,在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
刚见面的对话 30——27 ?
鲁侍萍的控诉 你们——你 ?
周朴园的形象? 周朴园的怀念 虚伪 ?真实 ?
周朴园大变脸 原因 ? 心理 ?
周朴园签支票 方式? 五千块钱 ?
揣摩语言: 上下文语境 反复的语句 舞台说明 心理学分析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十四
各们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18课《雷雨》。本课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过程三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雷雨》是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感受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初读课本,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课文描写雷雨前的段落。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准备采用“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此时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到学生的头脑中。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分三步进行《雷雨》第一课时的教学。
通过猜谜语,引出雨,再通过对雨的了解,引出雷雨,循序渐进,娓娓道来。关于雷雨你知道些什么?(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课堂开始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进入文本,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后,马上进行第二步的教学。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首先,我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字画出来,文字是语言的基础,在低年段语文中认字写字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在这一环节安排了识字训练。我先出示要认的四个字,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再把生字带入到词语中,让学生更好的识记。还重点讲解了“垂“字的写法。
其次在学生识记完生字新词后我再请三位学生读。这次读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在读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听和思考的任务,让他们思考,朗读的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我觉得读要体现层次性和目的性,扎扎实实地读好每一遍课文,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自由读1-3自然段: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此时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那种紧张气氛--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也赶来凑热闹。
这种气氛真的很难言传。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用得很妙。但我估计小孩子从这个压字感觉不到闷热。我想还是得让他们进入到情景中去(所以在这里出示课件,雷雨前的景象)。这时教师同时用语言去营造这种情景,渲染这种气氛。“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像巨石一样向你压下来了,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夏天的午后,天气非常炎热,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越压越低,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这时我要求同位互相读。互相说。小组比赛读,进一步品读文本。了解雷雨前的景象。我就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在体会风大这个环节里,让学生角色换位,当一当小树。有经历,才有感受。没经历,此时就去创造经历吧。我这样鼓励孩子们后。再让孩子们分角色演。进一步感受雷雨前的这种景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品读这个环节,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为了检验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相机出示“压,乱,垂,虹”这几个要认的汉字,检验学生是否养成随文识字的好习惯,在最后几分钟安排了写一写指导,描红静心书写”垂”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还在激情引趣上下了一定的功夫,让学生能主动愉快学习,让学生学会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爱好语文。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部编版《雷雨》说课稿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篇十五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雷雨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雷雨》。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压”等四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学难点是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第一步 猜谜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观看雷雨动画,以动画片的方式让同学们听范读课文。
第二步 初读课文,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第三步 理清脉络。出示三幅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雷雨不同时期的景象,并根据图片分清段落大意。
第四步 品读课文。语文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是语言。如何留下呢?就是要充分的、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行,读出味,读出神。所以在品读环节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生活经验,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读好,在读中留下语言从而落实了教学重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喜欢哪个部分就读哪个部分,加深理解和体验,希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
同时在以上环节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结合动画、动手做做动作“压”和“乱摆”,抓住语言点结合生活经验比较两个不同的字“垂”和“爬”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感觉,让学生能更形象地理解并接触文本,将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达到突破难点,落实重点的效果。
第五步课外延伸,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其他景象,模仿《雷雨》,写一篇观察日记。
总之,这堂课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力图营造一种和谐有真实情感体验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