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范文(18篇)
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仔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教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到什么。以下教案范例中,教学活动设计灵活多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一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倍,即。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一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物理量单位名称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培]热力学温度开[尔文]发光强度坎[德拉]物质的量摩尔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板书:一、物质的量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投影:课堂练习2.填空(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23(5)2mol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作业:教材p48一、二板书设计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一、物质的量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2.符号:n二、单位――摩尔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1),数值是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17733×1019c,则na=下面着重介绍单分子膜法测定常数的操作方法。实验目的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实验用品胶头滴管、量筒(10ml)、圆形水槽(直径30cm)、直尺。硬脂酸的苯溶液。实验原理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实验步骤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5.计算(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5)1mol硬脂酸的质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个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为:注释: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计算形成单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数时,应将最后一滴减掉,即滴数计为d—1。说明:一、实验成功标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57)×1023范围内为成功。二、失败征象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1×1023。三、原因分析1.因为苯是易挥发的溶剂,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2.在测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体积时是连续滴液的,在形成单分子膜时的滴液是间歇的,同时,滴管内液体多少不同,手捏胶头的力不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匀。3.水槽洗涤不干净,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4.水槽水面直径测量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四、注意问题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4.在形成单分子膜的过程中,应保持水面平静,防止单分子膜重叠。5.水槽的洗涤:每做完一次实验,一定要把水槽洗涤干净。否则,第二次实验所需硬脂酸苯溶液的滴数将明显减少,因为残留在水槽内的硬脂酸分子会占据部分水面。洗涤方法:用自来水充满水槽,让水从水槽边溢出,反复23次即可。
物质的量。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二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三
溶液的摩尔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摩尔数来表示。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国际上规定1mol为精确包含6.02214076×10^23个原子或分子等基本单元的物质的量。摩尔浓度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简称,通常它是以单位体积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摩尔浓度,用符号c(b)来表示,常用单位为mol/l。
溶液的浓度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率表示的叫质量百分浓度,用符号%表示。例如,25%的葡萄糖注射液就是指100克注射液中含葡萄糖25克。质量百分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四
稀有气体的旧称。
惰性气体,又称作稀有气体(较少用)或高贵气体(较少用),是指元素周期表上的0族元素(iupac新规定:18族),它们在常温下全部是以单原子为分子的气体。
惰性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
2稀有气体的理化性质:
1、空气中约含0.94%(体积百分)的稀有气体,其中绝大部分是氩气。
2、稀有气体都是无色、无臭、无味的,微溶于水,溶解度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稀有气体的分子都是由单原子组成的,它们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随着原子量的增加,熔点和沸点增大。它们在低温时都可以液化。
3、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为ns2np6(氦为1s2),是最稳定的结构,每种稀有气体的熔点和沸点十分接近,温度差距小于10°c(18°f),因此它们仅在很小的温度范围内以液态存在。
4、经气体液化和分馏方法可从空气中获得氖、氩、氪和氙,而氦气通常提取自天然气,氡气则通常由镭化合物经放射性衰变后分离出来。
3稀有气体的用途。
稀有气体在工业方面主要应用在照明设备、焊接和太空探测。氦也会应用在深海潜水。如潜水深度大于55米,潜水员所用的压缩空气瓶内的氮要被氦代替,以避免氧中毒及氮麻醉的征状。另一方面,由于氢气非常不稳定,容易燃烧和爆炸,现今的飞艇及气球都采用氦气替代氢气。
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稀有气体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工业、医学、尖端科学技术以至日常生活里。利用稀有气体极不活动的化学性质,有的生产部门常用它们来作保护气。例如,在焊接精密零件或镁、铝等活泼金属,以及制造半导体晶体管的过程中,常用氩作保护气。
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光。世界上第一盏霓虹灯是填充氖气制成的(霓虹灯的英文原意是“氖灯”)。氖灯射出的红光,在空气里透射力很强,可以穿过浓雾。因此,氖灯常用在机场、港口、水陆交通线的灯标上。
利用稀有气体可以制成多种混合气体激光器。氦-氖激光器就是其中之一。氦气是除了氢气以外最轻的气体,可以代替氢气装在飞艇里,不会着火和发生爆炸。氦气还用来代替氮气作人造空气,供探海潜水员呼吸,因为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用普通空气呼吸,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血液里。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五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课前检测]:(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
(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o2===co2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x10-23g,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七个基本物理量:
[举例并讨论]:一盒粉笔----50支粉笔。
一打羽毛球----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24瓶啤酒。
一摩尔微粒----?个微粒。
(通过联系生活中小和多的统一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概念,并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讲解]:一摩尔微粒----na个微粒。
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c-12(含六个质子六个中子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个数,约等于6.02x1023mol-1。(在导入中,学生已通过计算得到此数据)。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投影练习1]:1mol碳原子含有_______个碳原子。
1mol铁原子含有_______个铁原子。
1mol氧气含有________个氧分子。
1mol硫酸含有________个硫酸分子(基本概念的理解。
[归纳小结]:学习物质的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1)物质的量--物理量,摩尔--单位;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例]:两种方法:
文字表达--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气分子,氢氧根离子。
符号表达--c,h2so4,o2,oh—。
[投影练习2]:根据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判断正误:
1.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是单位)。
2.1mol氢,1mol原子氧。(物质的量研究对象是微粒)。
3.阿伏加德罗常数无单位。
4.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强调学习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再次对所介绍概念进行复习与强调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重视与理解。
[投影练习3]:1.1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水分子。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3.4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4.1.204x1024个水分子是_______摩尔水分子。
(不再是简单的1mol微粒,稍加深难度)。
[投影练习4]:1、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氧分子,含有____个氧原子,___摩尔氧原子。(o2~2o)。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2o,___摩h,___摩o___个h2o,___个h,___个o(h2o~2h~o)。
3、0.1molna2so4中含有___molna+,___molso42-。
4、1molc含有___mol质子,3.5molc含有___mol质子(1个c~6个质子)。
5、1molna+含有___mol电子,10molna+含有___个电子(1个na+~10个电子)。
(提高难度,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质的量到与之相关联的微粒的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小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物质的量========微粒数na。
[随堂检测]:
a、1molhcl含____个hcl分子,1.806x1024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mol。(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0.5molh2so4含有____molh,____mols,____molo,共_____mol原子。(考查由物质的量向所含原子数的运算方法)。
c、3.01x1023个cl—的物质的量是___mol,含___个电子,含____mol电子,含_____个质子,含______mol质子。
(考查给出离子的微粒个数,如何算出离子及所含质子、电子的物质的量)。
[讨论]:1摩尔的任何物质的质量是多少?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物质的量和物质质量间的关系)。
1、定义: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1)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注意:
(1)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
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4、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物质的量========微粒数na。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六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七
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铜绿),七水硫酸亚铁(绿矾)。
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淡黄色固体:硫磺。
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八
1、首先,自己了解下化学是什么,我们要学习什么化学知识。学好化学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化学是一门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有趣的学科。其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跟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如酸碱的中和反应,化肥的分类以及作用,新能源的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的措施。。。学好了化学不但可以使我们成绩优异,还能自己利用化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难题。
2、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边理解边做笔记!找到适合自己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在老师做实验的时候,我们看的具体地操作方法、步骤以及实验现象!而不是看热闹!
3、初中化学是化学知识的基础,并不难!主要以理解为主,背为辅!再结合练习就可以学好了~这里和大家分享下做习题的技巧。很多同学会有边看书边做练习的习惯,其实这效率很低!正确的做法是先看一遍书,再做练习。或是先做练习,再从书里找答案,并把它记下。在过程中,把不会的做好标记,再尝试各种方法解决!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九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长度。
米
质量。
千克。
时间。
秒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十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的互动讨论来解决。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十一
一、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的实验方法。
3.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离物质等基本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本课重点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他们体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一个有过滤网的茶杯)让我们继续用化学家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这个茶杯比普通茶杯多了一个金属网,其作用是什么?在泡茶时茶叶中能溶于水的成分形成了茶叶水,为饮用方便,我们加了一个金属网,实现茶叶和茶水的分离。
分离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每一组分都要保留下来,且与原状态相同)的过程。提纯通过一定途径获取混合物中的主要成分的过程。
[讨论1]现有含mgcl2和泥沙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nacl。
实验方案:
粗食盐混合物粗食盐水。
食盐水(含naoh、泥沙、mg(oh)2)。
食盐水(含naoh)食盐水精制食盐。
[讨论2]现有kcl和kno3的固体混合物,请设计实验方案提纯kno3。
混合物中各组分都溶于水,但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降温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主要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小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取决于混合物各组分性质的差异。
[观察]对比饱和溴水的颜色和溴在ccl4中的颜色,为什么颜色深浅不同?
分析:溴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思考:向溴水中加入少量ccl4,预计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所谓萃取,是指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从而实现物质的富集。
如何将水层和四氯化碳层分离?萃取之后一般通过分液的方法将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在实验室中,萃取和分液通常在分液漏斗中进行。
哪些物质可以从水中提取出溴?
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溶质、原溶剂与萃取剂不发生任何反应。
分液操作应注意什么问题?
充分静置;保持漏斗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一致;下层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粗盐的提纯中最终蒸发食盐溶液获得食盐晶体,蒸发是利用物质挥发性的差异实现分离。若我们需要的是蒸出的水分,则应如何操作?将蒸出的水蒸气通过冷凝管,再收集起来,这种方法称为蒸馏。
蒸馏装置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需要哪些仪器?
液体的加热、蒸汽的冷凝和冷凝液的收集。(和学生一起组装仪器)。
[结课]此外,层析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进行相关阅读。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十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化学实验的特性、实验室及实验条件、实验授课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实验不能完全地发挥其有效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给化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尝试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一些优势来辅助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一些实际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一些化学实验对实验条件、操作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这就使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或周围条件的变化而使实验失败;一些实验的药品比较稀少或昂贵,不能够满足实验的反复实施;一些实验现象比较不明显或需要近距离观察,都影响着课堂演示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化学演示实验需要学生认真地去观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的本质,演示实验效果受到限制。将投影技术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弥补传统演示实验的一些不足,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时,通过实物投影可以呈现传统演示实验中学生不易观察到的现象,阴阳两极产生的小气泡可以清晰地得到呈现,阳极产生的淡淡的黄绿色气体,学生通过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阳极有氯气生成;实验结束后在阴极附近滴入两滴酚酞溶液,阴极区域溶液颜色变红色,学生很容易就得到结论,阴极附近有碱性物质生成,从而使学生对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演示实验的意义得到体现。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不宜或不能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如,一些不能保障安全或违背绿色环保理念的实验;一些操作较为繁琐的实验;一些缺乏条件,或需要时间较长而不能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模拟较复杂的化工生产实验等。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将这些实验视频融入实验教学中去,将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浓硫酸的性质”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课堂上可能无法实施演示,且耗时较多,借助于实验视频,既可以保障课时进度,保证学生的安全,减少污染,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操作步骤和所涉及的实验仪器较多,课堂上一般难以演示。若把这一过程制作成视频,剪辑后在课上播放,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工作者的艰辛。“铁生锈条件探究”实验理论上需要好多天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通过视频播放,当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铁生锈的全过程时,不仅对实验结论信服,而且深切地体会到化学反应有时候很缓慢发生的事实,增强了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讲到“石油的炼制”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去炼油生产企业进行现场参观,而学生又想象不出石油化工工业生产的情境,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石油化工生产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地参与了整个过程,当汽油、煤油、柴油等从分馏塔出来的那一刻,学生深切感受到石油化工生产对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尤其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对一些宏观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能够准确掌握,而且还要对微观变化的原理有所掌握,并对变化产生感性的认识能举一反三。而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很难对抽象的反应机理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利用模拟技术手段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传统实验无法办到的问题。利用模拟技术可以很形象地演示微观现象,模拟化学变化的过程,模拟反应机理,展示分子结构及反应断键部位,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反应原理的理解,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动画软件可以把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断键部位及新键的形成机理形象地展示出来。课堂上学生清楚地从屏幕中看到乙酸分子中的羟基和乙醇分子羟基上的氢原子从原分子上断开后“手拉手”形成了水,剩余部分结合成新的物质乙酸乙酯,学生不禁感叹化学神奇的同时,对反应的机理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大增强了实验的教学效果。
化学实验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都有特定的要求,多数时候实验操作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仅凭教师的经验讲授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警示效果,教师也不会去刻意再现错误的实验操作。当真正进行实验时,学生往往因为好奇或者意识形态的疏忽,最终造成难以估计的实验事故。采用模拟技术,对不当操作的后果进行模拟,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如“银镜反应实验”中,试管中的银氨溶液加入葡萄糖溶液后,正确操作是试管要在水浴中加热,如果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试管就会有爆炸的危险。将上述实验的错误操作在实验前让学生在计算机前先进行模拟,由系统反馈不当操作所导致的结果,可以加深学生对错误操作引起危害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规范操作在化学实验中的意义。
在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很多化学反应都有气体生成,为了表征气体产生的快慢和多少,以往一般采用比较气球膨胀的快慢、活塞移动的快慢、加入肥皂水后肥皂泡产生的快慢等方法来间接描述气体压力的变化,但很难进行定量化研究。如,在进行“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因素”实验时,以往我们只能根据气泡产生的快慢来观察判断。但事实上在进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4%、5ml12%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各加入几滴0.2mol・l-1氯化铁溶液,观察气泡生成的快慢”这一实验片段时,往往我们很难用肉眼观察到实验现象,因为两者现象看起来没什么区别。多数时候我们只能这样总结:理论上应该是加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产生的气泡要多,因为加了氯化铁作催化剂。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就产生化学都是骗人的念头,学生兴趣骤减。而利用压强传感器进行实验,就可以准确、直观地获得双氧水分解过程中有无催化剂的气压变化情况以及双氧水自然分解时的速率情况。这样直观地呈现,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样,利用传感器可以解决其他传统实验中无法定量描述的困惑,除了气体压强传感器应用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之外,在酸雨的形成教学中可以用ph传感器来完成。“酸雨的形成过程”中,亚硫酸会慢慢被氧气氧化生成硫酸,ph会慢慢变小,用传统的ph试纸或ph计很难监测出这一变化的全过程。采用ph传感器很容易在电脑上看到ph值慢慢变小的曲线,而且可以任意拖动坐标曲线使ph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变化的全过程,明白了酸雨对人类的危害,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探究氢氧化钡与稀硫酸离子反应实验”中,以往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小灯泡明亮程度的方法来确定溶液导电性大小以此来判断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变化。采用电导率传感器就能很清晰地在电脑上看到电导率的变化曲线,清楚地分析出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实验中离子反应的实质。
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的功能。
重视化学实验,创新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素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胡玲燕。传感器与传统实验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现代阅读,(3):95.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东方中学)。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十三
很多同学在初中初次接触化学时就没打好基础,以至于到高中之后,想补回来就很难了。说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是因为化学除了理解之外,还需要大量的记忆。比如元素周期表、物质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的操作等等。
八、化学之最。
九、有关不同。
十、溶解性表的记忆口诀。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十四
论文摘要:落实新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谈谈探究性实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实施中的一些做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课堂探究性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因为它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更注重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成功的化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从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
推进新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为确保新课程的实施,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是把学生的头脑当作知识的容器,把学生的品格发展当作待雕的塑像,认为只要能培养出考高分的学生就是教育的成功。然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化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转变角色。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核心和归宿。为此,教师要与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仅仅传递知识,而是作为一位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获得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教师要全方位的参与新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作为新课程条件下新课堂的建设者和设计者,教师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增删,突出核心知识,优化教学内容,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片段都充溢着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获得有效的有生命力的知识,使学生个性得到尊重和张扬,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充分发展,由此实现教师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的转变”,由“静态的教科书教学”向“动态的知识教学”的转变。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naoh溶于水要放热的实验,学生需用手触摸才能感知到,这给学生观察现象带来了很大的局限。笔者在化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它进行了改进,演示时先将试管里的水煮沸,然后移离火焰,水立即停止沸腾,迅速加入两小块naoh固体,水又沸腾了。一个小小的改进,不仅使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而且让他意识到了创新是多么的奇妙和必要,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维阶梯要合理,学生经过努力、讨论能够回答出,不要设计得太难,跨度太大,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解决新问题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喜好,将喜好转化为持久的动力,同时教学目标是高层次的。探索性实验的设置,使学生通过设计、讨论、实验,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同时,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室环境保护知识。由于微型实验既安全又节约,老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一人一组做实验。通过亲手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随堂实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等都得以开展。在进行实验前,老师除了介绍常规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外,重点介绍以多孔井穴板、井穴塞、多用滴管为核心的微型化学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在开展课堂探究实验时,尤其要注意安全问题,同时解决普通教学的供水、洗涤、废液回收等事项,还要注意教室的通风。
三、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搞好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中学化学课程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化学实验体验实验探究过程,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体会化学实验的价值。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材料与实验方法。从而加深对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效率,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在“渗析”这一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学生会想到鸡蛋内膜、鱼鳔等,那么不妨拿来逐个试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成就感。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仍是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了实验这一独特优势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要改进实验,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化学实验,如用墨水瓶可改装成酒精灯,喝水的无色玻璃杯可代替烧杯,矿泉水瓶的上部分可做成漏斗,用输液气管代替导管,用一次性注射器做量筒,用眼药水瓶做滴管,包装药片的塑料凹槽作点滴板等。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物品做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面对新课改,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反思、总结出一条更好的途径贯彻落实好新课改,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翟远杰.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究[m].天津教育出版社,.06.
[2]毛根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3]祁伟斌.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化学思想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02.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十五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指的是用容量瓶等仪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其核心是配制的过程和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掌握配制过程以及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了解它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误差分析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化学反应给物质的量计算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并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内容,是本学科化学实验部分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演示好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要点。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并进行误差分析分析。
2.目标解析。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就是指要能熟悉容量瓶的使用方法,能根据条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能对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进行相关的.误差分析。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忽视物质的量浓度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忽视体积指的是溶液的体积,误差分析时有一定的难度。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以及它与物质的质量等的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就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其中关键是还要弄清楚物质的量浓度与相关的物理量(如物质的量、质量、密度)的关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和视频播放器。因为使用多媒体视频,有利于学生通过视频向学生演示实验具体步骤,了解使用仪器和步骤,分析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十六
活动目标:
1、学习3的组成,知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并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
2、在游戏中学习3的组成,,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找朋友复习2的组合(在寝室)。
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可是小猫的好朋友在哪呢?跟我一起去找找吧。(去活动室)。
二、帮小猫分糖。
小猫的好朋友是谁?(小猪和小兔)。
2、出示记录卡,那怎样把数量是3的分成两份呢,请你动动脑筋,动动小手,看谁想得办法多,并用数字把每次的分法记在下面的格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你是怎么分的?请你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在视频上展示幼儿的分法)幼:我把3颗糖果,1颗糖果分给了小兔,2颗糖果分给了小猪。我把3颗糖果,2颗糖果分给了小兔,1颗糖果分给了小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没有了)。
你说的'真好听奖励一个大笑脸娃娃。
5、你们看看自己是这样分的吗?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不一样的再分一分。
6、在请幼儿说自己是怎么分的奖励2个大笑脸娃娃。
小结:原来把数量是3的糖果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3可以分成2和1,3还可以分成1和2.
7、刚才谁几个笑脸啊,1个2个,猜猜我刚才手里有几个?(3个)2和1合起来是3,1和2合起来是3.
三、去小猫家,游戏学习3的分解。
2、幼儿商量过河并实践。
3、有二说过河办法,老师梳理小结。
四、游戏学习3的组成。
小猫家到了,门上有数字3,这个只允许数字3过去,可我们小朋友也想过去怎么办呢?(先变成数字宝宝),请你们先将自己的数字宝宝请出来,看看自己是数字宝宝几呢?是数字3吗?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变成3呢?(幼儿讲述1和2组合,2和1组合)“真聪明,那快点找到一个与自己合起来是3的朋友手拉手、排好队,”(教师检查)师:“刚才你们都很聪明,都能找到和自己合起来是3的好朋友,真棒!”师:“请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数字宝宝几,你找到的好朋友是几?”幼:我是数字宝宝1,我找到的是数字宝宝2,我们一起过了魔洞。幼:我是数字宝宝2,我找到的是数字宝宝1。老师与幼儿小结1和2合起来是3,2和1合起来是3,大家一起学念。
五、到了小猫家(延伸)。
小猫说:“欢迎小朋友来我家做客,由于我家椅子不够,请小朋友4个人坐2把椅子。”请你们回家想想办法,下节活动我们一起解决它。
活动反思:
活动中有许多不足之处:第一认知环节组织上设计也存在问题,记录表的设计不清楚以至于幼儿出现不会记录现象,还有细节上,特别是组织语方面。
1,这节活动适合我们中班下学期的幼儿也是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及发展特点而选的,同时也依据了我们班幼儿的现阶段发展水平而制定。由于我上这节活动前考虑数学要与生活结合,正所谓数学要运用与生活,其中游戏与生活结合,导致小部分幼儿沉静于其中脱离了集体。活动中没有出现不积极表现的幼儿,只是注意力往往在游戏与所给的难题中,老师的规则意识没有提醒及做到规则在前。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十七
摘要:化学平衡原理是整个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考的考察热点,另外,化学平衡原理对电离与电解知识的学习有直接影响,因此,对化学平衡原理知识的学习必须给以高度重视。对化学平衡原理进行介绍,并探讨了化学平衡原理知识,详细阐述了高中化学学习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为同学们的化学平衡原理知识的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学平衡原理;高中化学;应用。
化学平衡原理就是化学反应式的左右两边在宏观化学反应中,化学元素的量相同。事实上由于宏观条件下,化学反应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基本上保持相同速度。高中化学学习的根本是化学反应方程式。基于此,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高中生不能对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准确书写,那么学生化学课的听课效率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化学学习成绩的降低。化学平衡原理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同学们对化学反应方程式正确书写,并且对于同学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益,有助于同学们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
一、化学平衡原理概述。
就整个高中化学体系而言,化学平衡原理贯穿其中,因此,同学们通过对化学平衡原理内涵与不同应用给以充分理解,从而使化学学习效率提高。化学平衡原理能够集中表现化学规律与化学本质,特别是在高中化学的可逆反应中进行体现。也就是如果化学反应过程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那么就不会改变反应物以及生成物的浓度。事实上,平衡状态指的是如果有可逆反应的发生,当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时,在反应过程中就不会改变混合物中不同物质成分的浓度比例。可逆反应中在一定条件下,消耗的反应物的量与重新生成的物质的'量相同,那么在宏观状态下维持反应物的状态保持不变,这就是化学平衡状态。就数量角度,化学平衡原理指的是物质发生反应的过程中,消耗反应物的量与生成物的量速率相同,因此,反应过程中生成物浓度与消耗物浓度相同,化学反应中一旦达到平衡状态,那么宏观看物质总量不变,此时,物、料达到平衡。
二、对化学平衡原理的探讨。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平衡原理的学习可以看出,化学平衡存在的特点如下:一是,化学平衡具有“可逆”的特点。化学平衡反应属于可逆反应,化学平衡时生成物与生成物不会消耗殆尽。因此,考试做题过程中,对于判断化学平衡的选择题型而言,可以通过排除的方法排除掉非可逆化学反应方程式,从而使做题的效率提高;二是,化学平衡具有“相等”的特点。在化学平衡反应中,化学反应正向反应速率等于逆向反应速率;三是,化学平衡具有“定”的特点。对于可逆反应而言,当混合物内各组分的百分比保持不变,就认为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这里百分比就是物质的质量占参加的总质量的比例;四是,化学平衡具有“变”的特点。化学平衡中一旦改变了外界条件,比如改变容器体积、改变环境温度等,就会打破化学平衡反应状态,导致正反应、逆反应速率不相同。因此,同学们做化学平衡状态习题时,认真审题;五是,化学平衡具有“动”的特点。化学平衡属于动态平衡,化学平衡过程中,同时进行着正反应与逆反应,比如氧气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三氧化硫过程中,二氧化硫溶解速率与三氧化硫结晶速率相等时,就认为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
第一,通过化学平衡原理对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进行判断。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发现,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当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同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各个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时,就认为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平衡原理科研对化学反应是否平衡进行判断,尤其是考试过程中,对于部分与化学反应物质浓度变化相关的计算题而言,通过化学反应平衡原理进行计算,对化学键断裂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对化学反应是否平衡进行正确判断。第二,通过其他方法对化学反应是否平衡进行判断。
(一)可逆反应中有有色物质参加或生成。
当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并且化学反应中有有色物质参加或生成,如果有色物质的颜色不再发生改变,那么就认为该可逆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比如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发生反应过程中,有水、氯气以及氯化锰的生成。该化学反应过程中,在反应的两边都有有色物质的参与,当随着时间的改变而生成的氯气的黄绿色的颜色不再发生改变,那么就认为该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二)反应在恒定容量的容器中进行。
恒定容量容器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当该反应体系中气体总压强保持不变,那么就认为该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比如氧气与氨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氮,与化学知识中的质量守恒相结合,对于恒定容量容器而言,当混合其他总质量部变,同时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容器体积也不会发生改变时,就认为混合气体总的压强与密度不变,从而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
(三)反应气体平均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而言,如果该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或者当反应气体平均分子质量保持不变的时候,就认为该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事实上,通过气体平均分子质量不变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是做题与考试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因此,需要合理、熟练掌握该方法的原理。
(四)基于化学反应过程的温度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可以利用化学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情况来判断。如果化学反应中出现了吸热现象或者在放热现象,那么就表示物质之间有化学反应的发生。当一个化学反应是绝热体系,并且如果参加化学反应体系的温度保持恒定不变,此时就能够认为该化学反应得到了平衡状态。
四、结语。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化学平衡原理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同时,化学平衡原理对于同学们学习、掌握电离知识与电解知识等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在高考考试中,化学平衡原理是必考的知识点,当同学们不能熟练的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不能熟练的进行做题,那么对高考成绩会有很大的影响。基于此,对于高中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原理知识要给以高度重视,从而提高化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张译之.高中化学中“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分析[j].读天下,(1).。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十八
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一种内部强劲的驱动力,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字、图像、色彩、声、乐融合在一起,可以达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刺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结合实际工作中上课听课中看到的现象以及跟同仁们相互交流情况,对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使用的优点及注意事项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必然引起追求,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好的力量。如在“必修一”氨、硝酸、硫酸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播放德国化学家哈伯在发现“铁触媒”因而在合成氨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在制取化肥和无烟炸药方面获得巨大贡献,获得19诺贝尔化学奖等相关资料。赞扬哈伯的人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诅咒他的人说: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合成氨工业的建立,为德国军队制备炸药取得了捷径,以致德国敢于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而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接着讲解该节氨气的合成、硝酸的工业制法等内容,完后再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推动社会的进步、改善人类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更有利于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还可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在必修一碳酸钠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侯德榜在侯氏制碱法中的相关资较图片讲述他冲破封锁,揭开“索尔维制碱法”秘密,摸索前行创立“侯氏制碱法”从而为中国化肥工业所出重大的贡献。在初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学习中讲述造纸、火药、指南针、烧瓷等发明。在选修三“化学与生活”中讲述我国早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为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作为重在贡献,但战争时期,英国人却依靠指南针来到中国,用钢铁制成的战舰和利炮,以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打开了我国的大门,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中国曾经有过的辉煌,而且使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增强学生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为增强国力而努力奋发拼搏,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教学容量和信息。
电教媒体的大信息、大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这节课中,利用计算机在大屏幕上依次展出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让学生自己找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稀有气体元素有何特征,是什么决定了有此特征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加快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对于复习课的习题,文字多、容量大不可能由教师一字一句的板书在黑板上,可以编各种形式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鼓励或重复练习等,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赢得教学时间使基础知识的讲解更为详尽,课堂练习和内容更为广泛有趣,新知识的.巩固更为扎实,为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过重提供了保障。
四、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化学试验。
#from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自大学网,此链接!。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生产过程,对于各个环节也可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加强感知,强化记忆。
五、多媒体教学可以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例如:利用三维动画可将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即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展示出来,计算机能使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一般化学反应都进行得较快,无法控制,学生难以看清,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可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同步控制。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参加优质课观摩学习时发现,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非常精美,每堂课都有很多亮点闪烁。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又总是感觉到有不令人满意的地方。甚或有些教师体节节多媒体、堂堂电教课,致使学生有不少意见,要求教师生不要用电脑上课。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的关键是多媒体运用不当造成的。
一、课件过于追求完美,迎合观学生、听课老师的心理。声音穿插得哪里都是,换屏有背景声,显示文本一会儿飞入、一会儿旋转,出答案有背景声,美其名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这些辅助效果应适可而止,过多会反而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课件应该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切合实际就行。
二、课堂容量过大,知识层次、脉络不清。教师在上课时没有重点,把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要说的话全部通过大屏幕播放,没有任何层次性和交互性,致使学生分不清主次,不知道怎样作笔记,就是想作笔记,还来不及作笔记时又切换屏幕又“下一步”了,因而上课时感到学得轻松自如,都学会了,可是到下课到了课后却感到大脑一片空白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素材库。应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不能脱成粉笔,一些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及本堂课的知识层次骨架等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在黑板上。
三、一味应用多媒体教学,造成自己教学风格的丧失。现在网上课件很多,有的教师盲目下载,不按自己上课风格进行修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是直接使用,结果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符,导致课堂效果不好另外,教学过程中存在滥放实验视频,无论什么实验都通过多媒体了解,学生体会不到实验的乐趣,不能亲眼观察现象,不能亲身感受变化,当然也培养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演示实验中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等,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好多媒体,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但仍须注意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手段为辅助”的原则,扬长避短,灵活地使用多媒体,使它在教学中起到最好的作用出色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
很差差还行好很好。
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
红苹果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
黄苹果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
青苹果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