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实用21篇)
历史是人民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怎样撰写一份有深度的环保总结?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提高总结的可操作性?虽然这些范文只是一种参考,但它们却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探索。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一
1、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具有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3、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熟知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取决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微观探析: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上认识化学能量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
难点: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简单计算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多媒体、镁条、盐酸、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等
【引入】我们都知道水是用来灭火的,但是今天老师准却准备用水来取火,请观看魔术——滴水点灯。
【提问】1、水为什么可以点燃酒精灯?
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需要达到着火点,说明了往酒精灯上滴水的这过程中产生了什么?
在你熟悉的物质中那些可以与水反应且释放热量?
【总结】老师提前在酒精灯上放置了一小块金属钠,这个就是本次滴水点灯实验成功的奥秘之处。
【过渡】从前我们学习一个化学反应只关注生成了什么,从今天开始我们还要关注能量的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当中能量变化可以体现为什么形式?(光能,热能)主要体现的形式为热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与热能》这一节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体会化学反应当中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任务一:现象感知
【学生小组实验】
实验一:镁片与盐酸实验二:ba(oh)2 8h2o与nh4cl反应
【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湿棉花要先穿过牙签盒上端的小孔,然后再滴加2~3滴的酚酞。
观察实验是否产生了气泡?体会温度的变化?棉花颜色?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一:镁片表面产生了大量气泡,触摸试管管壁稍许发热
结论: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使环境温度升高,反应放热。
实验二:少许刺激性气味气体逸出,滴有酚酞的湿棉花变红,杯壁冰凉。
结论:有氨气生成,反应吸热。
【思考】湿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处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
任务二:归纳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
【过渡】请根据实验现象与生活经验,判断并归纳以下哪些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
【学生讨论归纳】
预测学生对hcl与nahco3反应为吸热反应,判断不准确
【过渡】hcl与nahco3反应到底是吸热还是放热的呢?实验找答案
【演示实验】请学生来演示hcl与nahco3反应
任务三:探究能量变化原因
宏观角度
【过渡】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形式主要体现为热量的变化,那么在这个变化的过程当中,为什么会产生热量的变化呢?比如说放热反应中放出的热量是从哪来的?吸热反应吸收的热量又去哪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请回到我们今天的课题《化学反应与热能》,从实验,我们知道化学能与热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热能发生转换也就是有了能量的转化,能量在转换过程当中一定会遵循着一个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我们先从一个物理过程回顾一下能量守恒定律,比如说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过程当中,需要释放能量,也就是说水在高处时,它的重力势能比较高,水在低处时,重力势能比较低。再看一个过程,水从低处抽向高处时,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也就是说水在低处时重力势能比较低,高处时重力势能比较高,而这个能量是由电能转换过来的。
【学生回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
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
【教师讲解并板书】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能量,此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而吸热反应呢?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此时又将热能转换成了化学能给储存起来。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教师讲解并板书】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放热反应当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应该等于生成物总能量与向环境释放出的热量之和;对于吸热反应来说,反应物总能量与向环境当中吸收的热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微观角度
【学生回答】旧键断裂,新键形成
【提问】这个反应的过程跟能量的变化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旧键断裂——吸收能量
新键形成——释放能量
【教师讲解】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断键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你和你的同桌本来在同一个班级里面学习,然而这个学期你们却在了不同的班级,这是学校的一个教学手段,需要提供了外部力量才能把你们两给分开。成键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到了新的班级,你有了新的同桌,因为不熟悉,大家都很兴奋,会互相介绍自己是以前是哪个班的,然后不断的释放自己的能量。等到熟悉以后才会稳定下来。所以旧键断裂——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释放能量。
接着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一现象,这是一个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反应前,氢气分子当中含有h—h共价键,氯气分子当中含cl—cl共价键,怎样才能将分子变成原子呢?需要断开h—h键,cl—cl键吸收能量。而形成h—cl键则需要放出能量。
【提问】该反应到底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请通过数据计算
【学生回答】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是否为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什么呢?
【学生回答】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有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提问】什么时候放热?什么时候吸热?
【学生回答】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放热
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吸热
图像解释
【过渡讲解】刚才我们已经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来说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区别,接下来我们接着将从图像介绍。用横坐标表示反应进程,纵坐标表示能量的高低,对放热反应来说,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哪个更高?所以在这个反应过程当中应该会(释放能量)。相反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哪个更高?所以反应过程当中将会(吸收能量)。
来看另一个断键吸收的能量和成键释放出热量哪个更高?
1、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后才能发生吗?
2、凡经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3、放热反应一定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发生吗?
【学生回答】
任务四:实践应用
ppt展示暖宝宝。
【提问】撕开包装时就开始慢慢变热了,这是什么原理?
ppt展示自嗨锅。
【提问】加热剂是什么?
【提问】请大家阅读书本,第34页到第35页回答以下问题。
化石燃料的利用过程中面临什么问题?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能源?
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
【学生回答】
【过渡】新能源的利用代表着多能源结构时期的到来。在这一时期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将成为新能源的主力军。
中国又是如何兑现绿色发展承诺的呢?请观看视频。
【结束语】绿色高效的化学能源,仍是21世纪的化学梦,要靠大同学来实现,未来美好的生活,要靠大家来创造。
板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二
【任务一】根据电解水的装置示意图,并阅读课本79——80页,解决以下问题:
1、放电:
2、电解(定义):
3、电解池:
4、电解池的构成要素:
【任务二】水中加入电解质可以增强水的导电能力,但会不会影响电解水的反应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回答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电解原理】以石墨为电极,电解cucl2溶液。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1、写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2、通电后,离子的运动方向:向阴极移动。
向阳极移动。
【合作学习】。
3、预测电解产物,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电极反应及反应类型。
阳极。
阴极。
电解cucl2。
的总反应。
结论。
【投影展示交流】。
1、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阴、阳两极电极反应是什么?
3、你得到什么实验结论?
【反思整理】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装置类别。
原电池。
电解池。
电极名称。
电极反应。
能量转变。
反应能否自发。
1、判断下列装置是否属于电解池:
abcd。
2下列有关电解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阴极移动,阳离子向阳极移动。
c、电解池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3、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有()。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a、b、c、d、
【反思总结】。
【课后探究】。
用铁钉、碳棒做电极,电解nacl溶液,探究电极材料的变换对电极反应有何影响。
案例:金属钠的知识。选自《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可进行以下实验。
【学生实验】。
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注意钠颜色、储存的方式),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切开时注意钠的质地)。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并查找有关钠在纯氧中反应的视频,进行对照。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活动】。
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质地柔软,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故应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2)结论:钠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得到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在纯氧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氧化钠。
实验(3)结论:钠与水反应时浮于水面上,并会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随发出吱吱声,最后融化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烧杯壁发烫,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
概括得出浮、游、融、响、红(芙蓉又想红)。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保存方式。
实验拓展: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是氢气。
(1)学生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注:考查氢气的收集方式,氢气的验证方法)。
(2)老师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共同探讨。
方案一:
矿泉水瓶、铝箔、针、橡皮塞、水槽、酒精灯、木条、金属钠。
1、取1个空矿泉水瓶,在下端开1个小孔。
2、用铝箔包好1小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在上面扎些小孔,并用针把包好的钠固定在橡皮塞(大小与矿泉水瓶匹配)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位应高于矿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往矿泉水瓶中加水,直至加满。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矿泉水瓶口,放开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时观察现象,铝箔四周有气泡出现,有水从矿泉水瓶的小孔排出,直到反应停止。这时可以打开橡皮塞,迅速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矿泉水瓶口,可以看见矿泉水瓶内气体燃起一团火球,随即熄灭。
(3)课后自主学习。
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找相应资料:
1)常见金属的颜色、保存方式、质地。
2)常见金属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能否与水反应,反应条件是什么?
4)常见金属的制备方法(金属为常见金属,如铜,钾,铁,铝,锌,镁)。
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其优点是: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国外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地依赖教师、等待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
通过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让其积极、主动寻找更加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使之不仅学会学习,而且爱上寻知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身的认知结构能得到补充和拓展。
就是在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还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提出提问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的培养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1)主动性(最典型)。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应该是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调查,然后分组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全过程当中,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2)过程性: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把现成的东西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讨论、实验、总结来得出所需的答案。
(3)有计划性(可变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学习,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5)应用性:自主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知识的应用。新大纲把知识的应用和学习过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
如在课后自主学习的问题中:常见金属的颜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与水反应?它们的常见形式?学生就会总结出如下知识:
(6)创新性: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所争议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教师与学生要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应改变求知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教师需要顺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主动转换角色,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变对教师依赖的局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教学相长。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而这台戏的主角是学生。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克服消极被动或无所作为的观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化学的英文名是chemistry,也就是“chemistryistry”,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有效途径。
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间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循着科学的探究过程,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验一旦完成,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
(3)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化学,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大胆提出“为什么”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来束缚学生思维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观察、思考;解放他们的身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5)处理好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教师要从多方位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总之,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三
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化学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如何依照规律书写常见单质和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提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
知道化学式的含义。
【难点】
知道化学式及其中所含数字所表示的微观含义。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我们在之前已经了解了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化学式的概念
【教师投影】氧气o2、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稀硫酸h2so4、硫酸钡baso4。
【教师提问】这些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合和数字表示。
【教师引导】我们把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的式子叫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
【教师提问】刚才那些化学式都表示了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表示了一种物质。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教师投影】水的微观图
【学生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出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
【教师引导】以水为例,说说化学式h2o的各种意义。
【学生回答】表示水这种物质,由两种物质组成,由氢氧两种原子够成。
【教师引导】(1)表示一种物质:水;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4)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教师提问】符号h、2h、h2、2h2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h:氢元素或一个氢原子;2h:2个氢原子;h2:氢气(一种物质)、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2h2:2个氢气分子。
【提出问题】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前面的数字表示该种类的个数
3.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小组讨论】单质:(1)金属:铜cu、铁fe;(2)固态非金属:碳c、磷p;(3)稀有气体:氦he、氖ne;(4)双原子分子:氧气o2、氢气h2;其余都是化合物。
【提出问题】这些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稀有气体、金属或固态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单质需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
【学生回答】(1)当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省略不写;(2)氧化物化学式书写时,一般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个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学生回答】kcl氯化钾,fe3o4“四氧化三铁”;化合物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某化某”,如kcl氯化钾,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元素原子个数,例如fe3o4“四氧化三铁”
环节三:巩固提高
2n2表示什么及so2的读法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化学式,预习下节课有关化合价的知识内容。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四
《氯及其化合物》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的内容。
从课程模块层面看,该节内容位于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所以教学中,也应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促进全体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发展。具体到本节内容中,应格外关注化学学科研究无机物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氯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从教材章安排层面来看,本节内容位于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学生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刚刚完成了“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在第一章中,学生通过三节内容的学习,分别建立了中学化学研究无机物性质的三个重要认识角度“类别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而本章内容之后的第三章,学生即将开始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需要学生综合利用已经学习的认识角度研究比较复杂的物质转化。在这样的章节安排中,本章内容的学习希望学生通过两个具体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巩固认识角度、明确认识思路,逐步提升利用“类别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系统性。
从教材节安排层面来看,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完成了“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相比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更为复杂,氯气的氧化性、氯气与水及碱的歧化反应,对氧化还原规律的呈现更为明显;同时次氯酸盐性质的学习和氯离子的检验,对于类别通性、离子反应规律的呈现也更为突出。所以本节教学应该在钠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利用认识角度指导物质性质的学习。
学生在初中对于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较少,基本只涉及氯离子能与银离子形成氯化银沉淀。
通过“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常见物质类别的通性,但对于含有不熟悉元素的物质,通过类别通性研究物质性质的能力还偏弱;初步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离子反应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尚不够明确;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敏锐,对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积累较少。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上述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主动意识不够,还很难系统地从多个角度综合研究物质性质。
针对这样的学情,需要教师既给学生提供自发研究物质性质的学习空间,又要在适时针对学生的困难进行提示和指导;既要关注学生氯及其化合物具体物质性质的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研究物质性质思路方法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利用各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主动性,也要强化学生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离子反应规律具体思维路径的完善。
1.通过对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研究,认识到气是一种具有很强氧化性的非金属单质,能与金属单质、氢气、水、碱等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氯水性质的研究,熟悉基于微粒认识混合物性质的思路方法;通过对氯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认识到类别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认识角度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设计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掌握制备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
3.通过对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转化的研究,建立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认识氯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化学反应可以探究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
1.氯气的性质,氯水的组成及性质,氯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1.基于微粒及微粒转化认识氯水性质。
2.主动基于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
(一)引入认识氯及其化合物。
教师引导:利用物质类别和价态,请列举你知道的的含氯元素的物质。
学生活动:利用二维图列举氯及其化合物。
(二)环节一:认识氯气的性质。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
学生活动: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并综合得出氯气应具有氧化性、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能与金属单质等物质发生反应。
观察氯气。
[任务2]教师引导:观察一瓶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观察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1.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任务3]教师引导:演示实验1:钠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产生黄光的原因,以及白烟的成分;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4]教师引导:演示实验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并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5]教师引导:演示实验3:铜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6]教师引导:演示实验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根据氢气为非金属单质,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2.与水的反应。
[任务7]教师引导:根据氯水能够杀菌消毒,讨论氯气溶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氯水,根据氯水为黄绿色,判断氯水中的主要溶质为氯气分子。
[任务8]教师引导:演示实验5:观察部分润湿的红布条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现象。
学生活动:
(1)观察到润湿部分褪色,干燥部分没有褪色;
(3)在教师的引导下,书写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任务9]教师引导: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分别使氯水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活动:
(1)氯水为黄绿色判断氯水中存在大量氯气分子(和水分子);
(2)根据上衣活动所学知识,判断氯水中含有hclo分子,使氯水具有漂白性;
(3)根据hcl是电解质,在溶液中会发生电离,判断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不含hcl分子。进一步判断氯水具有酸性(即有酸的通性),可以和ag+生成agcl沉淀。
[任务10]教师引导:根据hcl和hclo和碱的反应规律,推测氯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1)尝试书写hcl和hclo和碱反应的产物;
(2)据此书写氯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三)环节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引导:回顾舍勒发现氯气的历史,讨论实验室制备氯气所需的装置。
学生活动:
(1)根据反应物状态和是否需要加热,选择适当的发生装置;
(2)根据生成物密度、水溶性和化学性质,选择收集方式;
(3)根据反应体系可能存在的物质(体系原有、副反应、挥发物质等),以及杂质物质和目标产物的性质差异,选择除杂和干燥装置。
(4)根据目标产物的是否具有毒性、是否污染空气,判断是否需要尾气处理装置,以及用何种试剂处理尾气。
教师引导:演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完整实验操作,并制得一瓶氯气。
学生活动: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四)环节三:氯离子的检验。
教师引导:由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引出溶液中氯离子的检验。取一瓶标签被遮挡的试剂瓶,滴加agno3溶液,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讨论是否能判断待测液中含有氯离子。
教师引导:打开被遮挡的标签,发现待测液为na2co3溶液。
学生活动:
(1)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
(2)总结检验氯离子时可能的干扰离子及标准操作。
(五)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
教师引导: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
学生活动:在二维图中呈现氯及其化合物,通过箭头表示氯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书写先关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六
学习任务分析即学习需要分析,这是教学设计模式中首先要进行的内容,它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起始状态)水平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终态)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主要是由教学大纲和学习内容所决定的。教师通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大纲进行分析,以明确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任务,即学生学什么。
教材内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材内容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就是要明确教师教什么、所教内容在整个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这部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知识教学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以及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实验条件、课件、习题)等进行分析。
学生特征分析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新内容之前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这些经验和经历将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甚至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学习迁移现象。学生特征分析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现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在教学设计中要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不仅要了解学生具有哪些影响学生学习的一般因素,具有哪些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初始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分析学生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将会怎样地去认识新的知识和对新内容的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学生能适应,哪些学生不能适应,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等。
教学目标设计是要解决教什么(或学什么)、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它是在学习任务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基础上,分析教材内容中的学习结构与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之间的差距,提出教学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它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也为教学的组织、教学的评价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制定,突出综合性。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七
一、教学准备阶段:
在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学生按实验桌每5人分为一个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
三、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2)、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
1、药品的取用。
(3)、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个实验操作。重点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
(4)、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
2、物质的加热。
(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个“绝对禁止”?
(2)、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用口头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3、洗涤仪器。
(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
(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
(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第三板块: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八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矗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一方面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再比如,当学习到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浓度的计算时,学生往往习惯于按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把住方向,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在这里的关键是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符合逻辑的解题格式和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解题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化学化学反应计算的练习,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形成解题能力,并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中,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工农业生产及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教学分析:
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相关计算。
2、学情分析: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书写方程式,尤其是中等偏差学生由于方程式没有掌握好,没有将化学方程式配平,把几个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之和计算错误,还有的数学功底较差,结果出错。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氢气可以通过水分解得到。已知1kg氢气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大约跑100km.。观看课本136页图,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听讲、看图、思考。
(引发问题)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进行归纳。小组间猜想、讨论、交流。(1)要想知道18kg水可供汽车跑多远,就必须知道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2)想知道18kg水分解产生多少氢气,就需要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3)要想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就需要知道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知识回顾)请写出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思考: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为多少?为什么?让学生写出该化学方程式后回答其含义。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引导探究)在水分解的反应体系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讨论并尝试计算后交流:用不同的水分子数目代入计算。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间的质量比恒等于9:1:8。
(师生交流)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与什么有关?然后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并总结归纳。让学生交流(1)这种质量关系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2)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有关;(3)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密不可分。
(设计方案)我们已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那么你能否根据这个质量关系计算一下: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案,并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计算。
(展示评价)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结解题步骤和解答过程中易出现差错的地方。让学生交流解题方案,总结解题步骤。并按步骤进行解题。然后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得出答案。
(回顾与反思)通过以上的探索,请你将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通过学生交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然后学生练习课本138页的习题,巩固所学新知识。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
(1)知道糖类的组成、种类、来源,及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2)学会用碘水(或碘酒)检验淀粉,学会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葡萄糖。
(3)知道糖类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知道淀粉或纤维素与葡萄糖之间的相互转化。
(4)知道油脂的组成,富含油脂的食物以及常见的油脂。知道油脂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行阅读,掌握资料收集与讨论的学习方法,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食品营养的关注意识,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
【重点】。
认识糖类、油脂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在人体内的变化和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难点】。
葡萄糖的检验方法及淀粉的检验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近几年微商行业迅速崛起,同学们都知道微商吧?
[学生]笑嘻嘻的议论并回答。
[教师]据统计,近几年微商们卖的减肥产品非常畅销。现在有些女中学生,为了赶潮流,在青春期就刻意减肥,有的已造成严重贫血和营养不良。
[提问]大家如何看待减肥这件事呢?
[学生]回答提问,自由发挥。
[教师]提出科学合理减肥的观点,讲述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糖类。
[教师]指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本并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的糖类有哪些?
(2)糖类的组成元素有什么?
(3)糖类对人体的作用是什么?
(4)糖类的消化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课本,并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那么,如何检验食物中含有葡萄糖或淀粉呢?
[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ml10%naoh溶液,滴加4~5滴5%cuso4溶液,混合均匀,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再加入几滴10%葡萄糖溶液,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片刻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学生实验]在有少量面粉的蒸发皿上滴加2至3滴碘水,淀粉遇单质碘显蓝色。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葡萄糖和淀粉的检验方法。
2。油脂。
[教师]指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本并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的油脂有哪些?
(2)油脂主要含哪些元素?
(3)油脂对人体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
(1)有的来自于植物的种子,有的来自于动物的组织器官。通常人们将室温下呈液态的脂肪为油(植物油),室温下呈固态的脂肪为脂(动物油)。常见油脂包括:豆油、花生油、菜油、猪油、牛油等。
(2)油脂的主要成分里含碳、氢、氧等元素。
(3)油脂在人体内经过酶的作用,部分经过氧化提供能量,另一部分被人体吸收供代谢需要。
(三)巩固提高。
自行网上搜集、阅读食物酿酒的资料。
(四)小结、作业。
略。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一
型的概念和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些常见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复习方法,通过互动与游戏激发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恰当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对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及其规律的研究,
找出学习规律,利用规律指导学习,培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
1、能准确区分某些常见化学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
2、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反应类型相关知识的解题能力。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首先从明代于谦的一首诗《石灰吟》入手,让学生在感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意境之美时话锋一转引入诗歌中表明的化学反应,进而书写这些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其所属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进入本节课的课题。
找一个学生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其余同学自己写,并指出其所属类型。
【师】引导学生归纳复习四大基本反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我们学过的四大基本反应是哪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其各自的定义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生】分别回答,教师及时一一作出点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化合反应:
[抢答题] 下列说法你同意吗?能不能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说明一下你的观点:
(1)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一定都是单质
(2) 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两种物质 小小归纳1:化合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2.分解反应:
[ 抢答题] 下列说法你同意吗?能不能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说明一下你的观点:
(1)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一定都是单质
(2)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两种物质小小归纳2: 分解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3.置换反应:
[抢答题](1)试着说出你所知道的置换反应。
(2)co还原fe2o3是不是置换反应?
小小归纳3:置换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4.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想一想来抢答] 请你边答边快速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吗?能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下?
(2) 试着说出你所知道的复分解反应。
小小归纳4:复分解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引导学生做游戏:事先准备好a、b、c、d四个字母的图片各两张,等号、加号各两张。让学生上台通过合作探究,把图片自由组合,给全体师生展示四大基本反应的变化形式。通过游戏的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合作,在互助中前进。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二
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之中强化“高考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在复习教学中紧紧把握住学科复习的范围、深度和重难点,根据高考要求,按识记、理解、分析、应用和综合各个不同层次的知、能要求组织复习活动,提高备考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说,能增强迎考的紧迫感,激发备考的信心和斗志,根据高考的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熟悉高考题型题量、提高做题速度等方面,做好适应性的准备,[高中化学]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
那么,怎样强化“高考意识”、并使其贯穿于化学复习过程的始终呢?归纳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发挥了如下“五个作用”。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强化“高考意识”理所当然地应当使“考纲”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主线。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形成了《中学化学复习知识体系表解》发给学生,化学论文《[高中化学]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这份“表解”实际上成了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提纲;复习进行到哪里,学生就阅读到哪里,从中一目了然地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必考内容,哪些是考查重点,各考查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教学的“无形指挥棒”。纵观近年来全国的化学高考题一直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所以,让学生以它们为范例,把握来年高考的尺度,这对于强化“高考意识”十分必要。如何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布局: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题收集起来,按中学化学知识的“六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细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组编成八组“高考题专题汇编”,印制出来,复习进行到哪个专题就将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汇编”同步发给学生,进行配套训练。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三
1、理解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了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
1、理解的含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
多媒体。
导入新课 的含义 表示的意义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符号?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板书课题)。
四、讲授新课
(板书)(一)的定义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多媒体展示)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
(8)氨气
单 质
纯净物
化合物
2、讨论
(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
(1)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吗?
(板书) 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
过渡: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2、现在,我们学习了;那么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二)表示的意义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 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h2o2 ”这个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四
常见的酸和碱及后面单元中盐的教学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的精神内涵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脑动手,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这部分的学习对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能力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今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1、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选自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本节课主要介绍盐酸、硫酸等常见的酸的相关化学性质。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酸的化学性质,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课程以同类物质中典型物质盐酸、硫酸为例,用实验进行探究,最后从特殊到一般,得出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于盐酸、硫酸这两种实验室常见的酸在前面课程中已经接触,并不陌生,但对于他们的化学性质了解的不是很全面。氧气,碳及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及溶液的知识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帮助,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
1、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深刻的认识,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探究实验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或实验中的现象来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问题提出并回顾结合之前学习内容,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解决。
(2)多媒体辅助法:
用投影仪显示有关实验结论,通过动画演示,视频播放等加强学生视觉感受。
2、学法指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猜想、设计、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得知识。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的化学性质,并能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化学性质的探究比较,培养学生回忆、类推,归纳和小结的能力,初步学会从特殊到一般思维认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猜想,学会尊重他人的见解;
(2)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敢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根据实验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环节三、练习,强化酸的化学性质;
环节四、课堂小结。
1、酸能使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2、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3、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本节课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五
看了《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xx年8月号刊登的吴志勇老师的“概率的含义”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乡镇初级中学的数学老师,就乡镇初级中学的条件而言,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概率的含义,一般会与市内中学的老师有一些不同的理解与设计,本人谈谈自己的一些设想,如有不对之处,还望各位同仁谅解。
首先,我认为教材的编写可能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学生,农村的学生相对而言对概率本身就比较陌生,吴老师的设计中教学一开始以主观经验估计引出认知冲突,这对农村中学而言不怎么合适,所以我认为开始就应该以试验为主,先让学生体会到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随机现象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试验,每次试验的结果不确定,以至于在试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随机现象,并且认识到这些现象从表面看无规律可循,出现哪一个结果事先无法预料,但大量重复试验时,试验的每一个结果出现的频率会稳定在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就是这个结果发生的概率,所以我会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最易发生的一个随机事件“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并出示历史上数学家所做的掷硬币的试验数据。
学生知道利用试验这一方法得到这一随机事件的可能性在0。5左右,从而引导学生以试验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随机事件的概率问题,然后提出“掷一枚图钉,针尖着地”这一随机事件的`概率,相信有些学生会认为是与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一样为0。5,而有些学生会认为图钉帽先着地的概率要大得多,因为它的面积比针尖要大,这样老师可以趁机让学生自己模拟试验,至于模拟试验过程可以按照吴老师的安排,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概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试验是不可缺少的,而学生在进行试验及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中,将逐渐体会到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以及大量重复试验所呈现的规律性,即概率试验有助于学生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从而顺利地导出概率的概念。
其次。掷图钉试验会有如吴老师所讲的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我认为老师应该要再安排一个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的随机事件的试验,如摸球试验_因为某些生活经验会误导学生对概率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不承认偶然性,如两个学生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输赢,在游戏前,教师让其中的一名学生猜测谁会赢,这名学生肯定地认为自己会赢,教师进一步询问他为什么一定会赢,他毫不迟疑地回答:“因为我有信心,”认为有信心就能赢,或者认为自己能摸到喜欢颜色的球,都表现出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随机现象的存在。
第二类:赌徒心理,如盒里有4个红球,分别编号为1,2,3,4;还有1个白球,编号为5这些球除颜色和编号外都一样,每次摸完球之后再放回,在前面的试验中,已经摸到2次3号球,1次1号球,1次5号球,此时,教师摸出一球,让学生猜他手里可能是几号球,学生1认为该摸到2号球了,因为刚才没摸到;而学生2却认为该摸到3号球,因为刚才摸到2次3号球,这两个学生一个认为没有出现的下次会出现,另一个认为出现多的下次还会出现,都是不理解随机现象本质所造成的。
第三类:机会小就是不发生,机会大就一定会发生,还是上面的例子,学生3认为肯定不可能摸到白球,因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如何让学生消除这些错误认识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引导学生多做试验,让学生从试验中逐步理解和解决,所以试验的多样性也是有必要的,我认为吴老师的教案中理性分析预测有点过早,以试验为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才是概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或许试验教学会占用一部分教学时间,而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所以可能大多数老师留给学生的试验时间是有限的,但这对概率教学来说,是有必要的。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六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七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了解水资源的污染概况,学习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认识并治理水资源。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状况,学会用辨证的方法来看问题,形成节水和爱水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用辨证的观点看待水资源的丰富与有限;
(2)、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水浪费、水污染及解决措施。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水体污染的来源及如何防止水体污染。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和提出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成小组,对学校水资源现状、使用以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
1课时。
【创设学习情景】。
1.运用多媒体展示和水有关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是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彩,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2.我们每天都要用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生〕。
1.我们每天必须喝一些水,否则人将不能存活.
2.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等等.
方面的知识————爱护水资源。
〔板书〕课题1.爱护水资源。
〔板书〕〔学习内容〕。
1、为什么说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2、为了保护水资源,我们应该怎么做?
3、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4、如何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师〕大家把书翻到68页,先自学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课件展示】。
〔课前预习检测〕。
1、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的总储量约为_________,地球表面约____________被水覆盖着。
2、海洋的水的储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____________。
3、海水中所含主要的化学元素中,____________的总量最多。
4、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____________,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层中,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
5、我国水资源总量为_________,居世界_________,但人均只有_________。
6、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__。
7、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____________污染、____________污染和____________污染。
8、为了预防和治理水污染,工业上采用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对污染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上提倡使用_________,合理使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生活上应逐步实现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展示】。
〔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1、为什么科学家把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存在,作为探究火星上有无生命现象的突破口呢?
2、我国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有哪些?
3、列举出是常生活中人们见到的浪费水的现象,并说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5、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打算如何节约用水?
6、水体污染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7、如何减少水体污染?
【老师收集、整理学生讨论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爱护水资源之后,应该知道,虽然地球又被称之为水球,水的储量很丰富,但是可用的淡水资源少之又少且部分已被污染,因此我们要节约水资源,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使我们蔚蓝色的星球更加美丽、更加和平。
【课件展示】。
〔当堂训练〕。
1、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b、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水资源。
c、人类需要的淡水可通过海水蒸馏来补充。
d、雨水是天然蒸馏水,所以是纯净物。
2、科学家预言“水短缺,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是因为()。
a、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提取这些资源消耗了水。
b、由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水在不断地蒸发减少。
c、淡水资源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匀。
d、水不断受污染,使淡水资源越来越不充裕。
3、请你们谈谈自己的节水经验,在爱护水资源方面,你做的有哪些不妥的地方吗?
〔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谈谈你的收获。
〔课外作业〕。
1、课本73页第1、2、4.
2、通过对爱护水资源的学习,请你写一条标语,倡议我校全体师生节约用水。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八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既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和碱,酸的一些物理性质之后安排的一节认识酸的主要化学性质的一节常规课。目的是通过对酸的有关化学性质知识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体会化学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新课程改革要求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必须改变理念,将被动的探究方式改为学生主动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合作探究,达到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境界。
鉴于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认识酸的一些化学性质。
2,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提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目标重点:酸的相似的化学性质。
目标难点:酸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实验准备:
仪器:烧杯、胶头滴管、点滴板、镊子、玻璃片、短玻璃管等。
药品:食醋、稀盐酸、稀硝酸、稀硫酸、食盐水、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生锈的铁钉、铜铁镁锌、变黑的铜丝/蒸馏水等。
有了教学目标做纲领,就不难确立教学方法,下面我将从说教学方法上谈谈我是怎样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的。
好的教学方法是一节课成功的必然因素,为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的理性之路,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慧眼识酸。
2猜它是谁。
3除锈专家。
4盘点收获。
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最佳兴奋的状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的主动的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有了教学方法,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根据掌握的学生情况,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特色。下面我将从学法指导方面谈谈自己是在教学设计怎样体现出来的。
学法指导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继续得到发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确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使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所以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反思探究过程中的错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于是我采用了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创设情境,互动游戏、分组探究、反思领悟的模式进行教学,老师在此其中进行适当的启发与点拨。
教学流程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要想使各个环节紧张有序,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寓教于乐。我在本节课的四个环节中,设计的内容是一层层递进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永远保持在最佳状态。
1:慧眼识酸。
(1)如何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看看同学们谁能做到那?
学生设计的`方案会有很多种,实验方案有的正确,有的欠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然后评价实验方案。
(2)用稀醋酸、稀硝酸来做正面证明,用硫酸钠溶液来做反面证明。
设计意图:
在课的开始,用这种挑战式的引入,能够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清晰了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事实同时也复习了上节课对酸碱指示剂的有关内容。使探究中的知识归纳,现象的总结,理性的认识都更加深刻。
2、猜它是谁。
在这一环节中,以游戏方式来判断铜铁锌镁的活动性顺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铜铁镁锌,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过程和潜水时的变化。运动员是铜.铁.锌.镁,潜水时的变化是化学方程式。各组学生用桌上的药品来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讨论结论,并商量表演方法。
以上内容是我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所谈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通过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广大一线教师可以借鉴学习并且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好的和教学方法早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九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二十
2、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多媒体
课 题:2课时
情景导入: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讲授新课:
[活动与探究一]
操作
往20ml水中
加入5gnacl
再加入5gnacl
再加入5ml水
现象
结论
[活动与探究二]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提问: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结: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小结: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讨论: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
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p37页:资料
讨论: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读表:p36页表9—1
指导绘图:根据表9—1,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讨论〈投影〉:
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
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是
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1.p38页讨论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课堂练习:课后习题
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二十一
(一)。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三、
(一)。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评价细目结果备注。
abc。
主题选择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整体表现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