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汇总14篇)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力量。总结要客观、公正,既表现出个人的成就,又诚实面对不足之处。以下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以供参考。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一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实验—观察—分析—总结。
牛顿管、抽气机、电火花计时器、纸带、重锤、学生电源、铁架台。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vt=at。
s=at2/2。
vt2=2as。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1、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vt=gt。
h=(1/2)gt2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课外作业。
2、教材第38页练习八(1)至(4)题。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二
(1)知道外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
(2)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使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3)能设计并会利用实验进行探究物理规律。
(4)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论推导。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出实验结果,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与论证,得到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训练。
(3)通过理论应用使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2)经历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
(3)通过理论应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三
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给物体一水平拉力.
(1)当拉力大小变为5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2)当拉力大小变为12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3)此后若将拉力又减小为5n(物体仍在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体继续滑动的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n/kg)。
解析:(1)当拉力f=5n时,f。
(4)当拉力撤去后,由于物体继续在地面上滑动,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为10n.
答案:(1)5n(2)10n(3)10n(4)10n。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四
a.重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b.轻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c.在着地前的任一时刻,两块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相同的位移和相同的加速度。
d.两块石块在下落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3、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相隔1秒先后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的距离始终不变。
b.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
c.两球的速度差始终不变。
d.两球的速度差越来越在。
4、自由下落的物体,在任何相邻的单位时间内下落的距离之差和平均速度之差在数值上分别等于()。
a.g/22g。
b.g/2g/4。
d.g2g。
5、有一直升机停在200m高的空中静止不动,有一乘客从窗口由静止每隔1秒释放一个钢球,则钢球在空中的排列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钢球间距离相等。
b.越靠近地面,相邻钢球的距离越大。
c.在落地前,早释放的钢球速度总是比晚释放的钢球的速度大。
d.早释放的钢球落地时的速度大。
二、解答题。
6、一个自由落体落至地面前最后一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全程的'一半,求它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五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理解向心力公式,进一步明确匀速圆周运动的产生条件,掌握向心力公式的应用。
1、培养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的能力。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材首先明确提出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任何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体所受的向心力,接着详细介绍了火车转弯和汽车过拱桥两个常见的实际问题。后面又附有思考与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
1、培养学生分析向心力来源的能力,分析问题时,要首先引导学生对做周围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求出物体沿半径方向受到的合外力,就是提供给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物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讨论(结合动画或课件),引导学生从中领悟掌握运用向心力公式的思路和方法。即: 第一: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向心力的来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
第二:运用向心力公式计算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
第三:由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向心力 ,列出方程 求解。
3、可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向心力可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单独提供,也可由它们的合力提供。
4、在讲述汽车过拱桥的问题时,汽车做的是变速圆周运动,对此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向学生指出:在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在各位置受到的向心力分别产生了物体通过各位置的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公式仍是适用的。但要注意,对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情况,只有在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时,向心力才是合外力。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指出:此问题中出现的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大于或小于车重的`现象,是发生在圆周运动中的超重或失重现象。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教学重点:分析向心力来源。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
例如: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人造地球卫星);弹力提供向心力(绳系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摩擦力力提供向心力(物价在转盘上随转盘一起转动);合力提供向心力(圆锥摆等)。
(一)展示图片1:火车车轮有凸出的轮缘。
(二)展示课件1:外轨作用在火车轮缘上的力f是使火车必须转弯的向心力。
(三)展示课件2:外轨高于内轨时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是使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四)讨论:为什么转弯处的半径和火车运行速度有条件限制?
(一)思考:汽车过拱桥时,对桥面的压力与重力谁大?
(二)展示课件3:汽车过拱桥在最高点的受力情况( 变 变)
(三)展示课件4:汽车过凹形桥时低点时的受力情况( 变 变)
(四)总结在圆周运动中的超重、失重情况。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六
在上学期学习的直线运动中,处理的问题都是合力和速度在同一条直线的情况,而在本学期我们接触到更多的是曲线运动,速度与合外力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的情况,面对这样的复杂运动,我们处理的基本方法是:化曲为直,化繁为简。即:将一个复杂的曲线运动转化为几个简单的直线运动,一般最常用的方法是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将曲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分解到两个坐标轴上,这样就将方向不断变化的物理量转化到两个不变的方向上,将曲线运动的问题转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而对于直线运动的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了处理方法。最后,在将两个直线运动的位移或速度进行合成,最终得到曲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要注意的问题是,位移和速度都是矢量,所以结果中不仅要计算出的大小,而且也要确定它们的方向,方向的确定一般用物理量与坐标轴间的夹角来表示,对于各类复杂的曲线运动处理的基本方法都基本类似。
在解题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规范性的作图,无论是解决小船渡河问题还是平抛运动的问题,如果能把图作出来,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图形,再运用相关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就可以把题解出来,所以在这里尤其要重视学生解题习惯的养成。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七
(1)教材首先引入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一段在船舱里观察到现象的描述,并通过对它的分析和实例对比引入了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的概念。指出了常用到的惯性参考系。
(2)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分析,引入了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存在的惯性力及其规律,并在升降机实例中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惯性系中成立;。
(3)知道什么是惯性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重点。
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力。
教学难点。
惯性力。
教法建议。
(1)本节属于选学内容,请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深度和层次。
(2)在授课时采用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发现问题:运动和力的关系出现矛盾的现象。从而再引导学生分析发生矛盾的症结所在,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辩证的科学思想。
一、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发现问题:
分析:从地面上观察,小球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将逆着小车的运动方向运动,最后从桌子上掉下来。因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对于小车的运动不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分析: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将做与小车同向的加速运动。小车上观察,小球将相对于小车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因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对于小车的静止不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2、分析问题:
提出想法:当实验和理论发生矛盾时,可能是实验现象观察有误;可能是理论错误或理论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
分析问题:实验现象观察正确。理论在很多的实际应用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因而可能是理论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
矛盾的症结出在:相对于谁来观察现象,即参考系是谁。
阅读书p65伽利略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的一段话。
3、引入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
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地面通常可认为是惯性系,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也是惯性系。
研究行星公转时,太阳可认为是惯性系。
(2)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
例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小车,它相对于地面存在加速度,是非惯性系。
二、非惯性系和惯性力。
解决问题:在直线加速的非惯性系中引入一个力,使物体的受力满足牛顿运动定律,这个力就是惯性力。例如在上述例1中,若设想由一个力作用在小球上,其方向与小车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的方向相反,其大小等于(是小车质量),则小球相对于小车的运动与其受力情况相符。同理可以分析例题2,这里不再赘述。
1、惯性力:在做直线加速运动的非惯性系中,质点受到的与非惯性系的加速度方向相反,且大小等于质点质量与非惯性系加速度大小的乘积的力,称为惯性力。
2、注意:惯性力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施力物,也不存在反作用力。而且只有在非惯性系中才有惯性力。
3、例题:见典型例题。
探究活动。
1、组织部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
2、开有关相对论的科普讲座,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
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
三、教具。
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用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二)、新课学习:
一)、功率:
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认识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_叫功率。
2、计算公式:w=,t=。
3_(符号表示___),人们它叫做___,简称__,符号表示___。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___j/s。3kw=___w,0.5mw=____w。
师:讨论:1、功率大的物体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体一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功率小表示物体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生:练习。
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________。
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二)、估测上楼的功率:
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较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实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记下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据p算出登楼时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66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sw牵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换掉,最终用f和v来表示功率)。从此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减少。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较简捷。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九
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会描述这些属性。
2、会根据物理属性对物质分类,能与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3、通过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设想重点: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难点: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探究兴趣。
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比热容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二讲授新课。
1.播放光盘,铁钉在石蜡上刻画的图片。体验物质的软硬程度不同。
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
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大小,
并按硬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组织学生设计“比较这七种物质硬度”的实验方案。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
(硬度大的痕迹浅)。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巡视指导。
(5)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6)介绍硬度这种物理属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物理属性。
(1)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6-18,讨论物质还有哪些物理属性。
(2)播放苏科版配套光盘中有关物质的物理属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4.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
(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6)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5.指导学生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分类。
(1)介绍自然界的物质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按物理属性加以分类研究是研究物体的比较简单的办法,这也是科学家常用的方法。
(2)组织学生对课本第19页中第一题中的物品进行分类。
(3)组织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的南京长江二桥。
(4)播放苏科版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或自制的课件。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学习指导用书。
家庭作业:补充习题。
6.5物质的物理属性。
硬度:描述物质软硬程度的物理量。
硬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导电性,
导热性,延展性,弹性,
磁性,韧性。
教后感: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十
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
3、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磁场对放入它里面的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5、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磁场方便,我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6、地球也是一个磁体,所以小磁针静止时会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7、地磁南极与地理北极、地磁北极与地理南极并不完全重合,中间有一个夹角,叫做磁偏角,是由我国宋代学者沈括首先发现的。
8、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存,叫永磁体(如钢);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叫软磁体(如软铁)。
1、通电导线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
2、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在通电情况下会产生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条形磁体的磁场。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以及螺线管的绕线方向有关。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4、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电磁铁。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排水阀门等。
5、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可以使用右手定则:将右手的四指顺着电流方向抓住螺线管,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该螺线管的北极。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1、通电导体在磁声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平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1、在183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没有使用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会周期性改变方向,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电。它每秒钟电流方向改变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我国的交流电频率是50hz。
3、使用了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不变,这种电流叫直流电。(实质上和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完全一样,只是直流发电机是磁生电,而直流电动机是电生磁)
4、实际生活中的大型发电机由于电压很高,电流很强,一般都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而且磁场是用电磁铁代替的。发电机发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我们把物体能够 的性质叫磁性。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 ,条形磁铁的 磁性最强, 磁性最弱。
2.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
3.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我们把它做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它对____________的作用来认识。
4.为了形象而又方便地表示磁场的方向和磁场分布情况,我们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这样的曲线叫 。磁体外部周围的这种曲线都是从磁体的 极出来,回到磁体的 极。
5.1820年丹麦科学家 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6.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 ____。地球周围的磁场叫做 。地磁的南极应在地理的 极附近.实际上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正好重合,世界上最早注意到这一事实的人是我国宋代学者 ,这个发现比西方早了400多年。
7.实验表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 的作用,作用方向 与和 都有关。
8.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 hz,周期是 s,电流在每秒内产生的周期性的次数是 次。
9.电磁继电器是利用 、 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它是利用 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二.单项选择题(共30分)
1.下列关于磁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c.一个磁体可以分割成只有一个磁极的磁体d.磁体周围的磁感应线都是均匀分布的
2.关于磁场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磁场是由磁感线组成的 b.把磁体放在真空中,磁场就消失
c.磁场中任何一点的磁感线方向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s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d.磁感线只是用来描述磁场的假想曲线,实际上不存在
3.把钢条的a端靠近小磁针北极,它们相互吸引,靠近小磁针南极,它们仍相互吸引,则 ( )
a,钢条a端为北极,b端为南极 b,钢条a端为南极,b端为北极
c,钢条可能有磁性,可能没有磁性 d,钢条没有磁性
4.下列哪种物理现象的发现和利用,实现了电能大规模生产(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 )
a.通电导体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无关 b.通电导体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无关
c.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一个改变,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就改变
d.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同时改变,通电导体受力方向肯定改变
6.下列有关电磁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中感应电流方向只与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b.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c.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d.电动机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利用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力的作用制造的装置是( ).
a.电动机 b.发电机 c.电铃d.电磁铁
8.磁现象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大的方便,以下这些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
a.将磁性材料装在冰箱的门框上,制成“门吸” b.利用磁铁制成双面擦窗器
c.电视机上面放一块磁性治疗仪 d.用磁带来纪录声音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十一
学生观察:
师: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磁体,一部分是线圈。
师:下面同学们两个指头夹住插头的两根金属片,另一位同学转动电风扇。
学生活动:(估计所有同学都体验过后)。
师:有什么感觉?
生齐答:触电、有电、麻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探究的课题——电磁感应。
揭示课题:电磁感应发电机。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介绍物理学史:奥斯特,法拉第。(幻灯片:自从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许多人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呢?1822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开始了“磁生电”的研究,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
师:什么叫电磁感应?什么叫感应电流?
板书:一、电磁感应感应电流。
师: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师:怎样进行实验?各小组讨论一下,
板书: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信息快递:(幻灯片:小量程电流表:小量程电流表俗称灵敏电流计,借助于小量程电流表可以检测出非常微小的电流,并且它的“0”刻度线在中间可以左右偏转显示电流的方向,由于在本实验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很小,所以借助于该表可以使我们观察到比较明显的现象。
切割磁感线运动:实验中我们可以把磁场中的线圈想象成一把刀,如果它运动过程中与磁感线相交,则为切割磁感线。否则为不切割磁感线。
师演示:垂直、斜向切割,上下运动。(直接用线圈演示)。
师:同学们,能不能按步骤完成实验。
学生演示:一学生操作,一学生配合,其他同学观察纪录。
展示纪录结果:
师:讨论一下,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
幻灯片:实验结论1: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各小组讨论提出猜想。
生答:猜想:可能与磁场的方向、线圈的运动方向有关。
师:怎样来验证刚才的猜想呢?讨论一下!
师:你能说出实验的方法吗?
师:实验中观察什么现象?
生答:观察指针的偏转方向。
学生实验:一学生操作,一学生配合,其他同学观察纪录。
展示纪录结果:
师:通过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大家讨论一下。
生答:
幻灯片:实验结论2: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线圈运动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就会改变,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线圈运动方向有关。
生答:(举例)。
幻灯片:出示几张发电站的图片。
师:大型的发电机我们没见过,老师今天带了一台小型发电机过来。(出示发电机)。
请哪位同学上来摇一下,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学生观察。
师:看到什么现象?
生答:灯亮。
师:说明电路中产生了什么?
生答:电流。
演示:把小量程电流表接入电路。摇动发电机。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哪位同学能用手臂来模仿一下指针的偏转情况?
学生动作演示: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电流的方向在发生变化。
师:我们把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阅读课本第54页,思考下列问题?
幻灯片:1、什么叫交变电流?
2、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发电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如何?
4、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多少?
生答:(略)。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十二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十三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本章将首先给出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进一步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这是本章的核心,其中还有“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的内容。由于学生已有“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并且通过比较,明确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与电压规律的区别和联系。在基本测量方面,要让学生在会用电流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并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对学生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电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实际应用方面,一是各课节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设计了许多实践性、开放性、应用性很强的问题;二是有关安全用电的知识点的设置也与现行九年义务物理教材有很大的差别,本教材是把安全用电的教学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放到“电流和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三章之内。这样处理有两个原因:第一,使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问题多次出现,从不同角度反复学习,意在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第二,加强对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的理性认识。在学了欧姆定律之后,本章仅从电压的高低和电阻的大小两个方面对用电安全性的影响来考虑,目的是培养学生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
1.电压有关概念和电压表的使用。
2.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
3.对电阻的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4.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应用。
5.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难点】
1.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
2.探究过程的探究方法。
3.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阻大小的原理,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4.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5.从电压和电阻的角度来说明安全用
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学生已知道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十四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实验演示法。
教学用具: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表示。国际单位:千克(kg)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2)质量的单位。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教材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天平使用注意事项:2.质量的测量——天平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质量。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为移动游码。
(1)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2)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3、学生实验(多媒体展示操作步骤)。
(1)、学生用天平测量一个小石块的质量:步骤: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b、调节天平平衡;c、把小石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d、读数——小石块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读数(2)、学生用天平测量液体水的质量: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师注意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1)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比较这(2)称量一小杯水与一小匙白糖的总质量,然后使白糖溶于水,再称量糖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学生对照板书对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复述: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克(g)。
3、质量测量工具:天平。
4、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5、演示实验(p111想想做做)个物体在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水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教材第11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