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专业18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化地准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案中的教学活动要具有足够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教案编写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一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了。
活动准备。
1、幼儿2~4人一组,每组钟表1个、方纸筒4个、带盖的铁盒1个2.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探究活动一。
1、探究的问题:
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2、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3、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2)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
4、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5、说一说我的发现。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二、幼儿探究活动二。
1、探究的问题:
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2、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3、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
(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
(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
4、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5、说一说我的发现。
(1)耳朵贴在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3)玩一玩。
三、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
(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
(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4)讨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四、注意事项。
1、钟表嘀嗒声一定要明显,听得清楚。
2、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3、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在玩“照镜子”游戏的过程中,关注自己的五官特征。
2、体验照镜子的快乐,并能准确运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3、通过操作贴五官,巩固五官脸部位置的认识。
活动重难点:能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究五官的特征,体验照镜子的快乐。
活动准备:平面镜、自制镜子的形状人手一份,手绘五官许多个,双面胶。
活动过程:
教师请幼儿猜谜语:
1、“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
2、“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不见面。”耳朵)
3、“上一片,下一片,中间一道白围墙。”(嘴巴)
4、“可以呼吸,可以闻气味,它的本领可真大。”(鼻子)
5、“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只要对着它,喜怒全知道。”(镜子)
教师用镜子和幼儿一起玩游戏。教师一边说“照镜子,照镜子,照到你的小鼻子……”,一边用请幼儿用镜子照到幼儿相应的五官部位。
1、用“照镜子,照镜子,照到我的……”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2、请幼儿来说一说:你用镜子照到了自己脸上的什么地方?五官的数量?它们的本领是什么?如何爱护五官?(请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五官的本领可真大,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五官。
1、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做了一面镜子,我们来玩贴五官的游戏吧。
2、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纠正一下五官贴得不真确的地方。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三
1、认识白天和黑夜,了解知道白天、黑夜的主要特征。
2、在快乐的游戏中正确区分白天和黑夜。
1、多媒体课件
2、白天、黑夜的大背景图各一张、画有白天、黑夜特征的小图片若干。
3、幼儿游戏操作卡片若干(约每人一份)、游戏大转盘一个
一、“白天真热闹”,通过小视频认识白天及白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1、出示手偶太阳,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这是谁?它会在什么时候出来玩?白天到了,都有谁会和太阳公公一起玩?
2、观看小视频,了解白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提问:太阳公公出来了,白天到了,都有谁醒来了?
3、出示白天的背景图,幼儿边说教师边将对应图片粘贴到背景图上。
4、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对照图片再次感知“白天真热闹”
二、“黑夜静悄悄”,通过小视频认识黑夜及黑夜里人们的活动。
1、出示手偶月亮,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这是谁?它会在什么时候出来?黑夜到了,小朋友都会做什么呢?
2、观看小视频,了解黑夜里人们的活动。
提问:月亮婆婆出来了,黑夜到了,都有谁睡着了?
3、出示黑夜的背景图,幼儿边说教师边将对应图片粘贴到背景图上。
4、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对照图片再次感知“黑夜静悄悄”
三、通过多个快乐游戏,正确区分白天和黑夜
1、快乐大转盘:通过大转盘旋转,辨别图片内容是白天还是黑夜
2、找“白天”和“黑夜”:幼儿每人从大口袋里摸一张图片,同伴间交流图片的内容,说说自己拿的是白天还是黑夜的小秘密,然后粘贴到相应的背景图上。
3、找“太阳”“月亮”。幼儿每人一张卡片,根据卡片中小朋友的活动,选择判断应该粘贴太阳还是月亮。
4、游戏“太阳和月亮”:幼儿每人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的手偶,教师手持图片,边走边念儿歌,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判断,然后高举太阳或月亮。
附:儿歌1白天和黑夜
太阳出来了,小花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动物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白天真热闹。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树睡着了,小动物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儿歌2看看是谁挂天上
走走走,长长长,看看是谁挂天上?幼儿答:太阳太阳挂天上。走走走,长长长,看看是谁挂天上?幼儿答:月亮月亮挂天上。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四
1、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哪里有泡泡,引起幼儿探究兴趣。
2、通过游戏活动,了解泡泡的特征。
活动准备:
1、用纸杯装肥皂水若干,吸管(精细不一),有图案的盆。
2、前经验准备:在平时洗手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搓洗肥皂时发生现象。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主题——刚才你在洗手时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区分可吹出泡泡的肥皂水。
2、请幼儿介绍自己区分方法(可吹泡泡、可搅拌出泡泡是肥皂水)。
3、认识泡泡,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泡泡形状、大小、颜色。
三、吹泡泡1、提供粗细不一致的管吹泡泡(可吹出大小不同的泡泡)。
2、提供若干盆(盆底有图案)(可知道泡泡是透明、无色的)延伸活动:
活动目标:有用的垃圾。
1.有废物利用的意识,对回收垃圾、给垃圾分类有兴趣。
2.养成回收垃圾的习惯,增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3.知道垃圾可以回收变成新的物品,垃圾是有用的,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活动准备:
1.认知准备:幼儿对生活中的垃圾有一定的认识,看见过垃圾场、垃圾堆。
2.材料准备:
(1)垃圾场图片,玻璃从回收到再生的图片一套,几个大篮子。
(2)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报纸、易拉罐、纸盒子、玻璃瓶等废旧物品(装在大篮子里)。
活动过程:
1.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害处。
掩埋法:占空地,污染地下水,容易滋生老鼠、苍蝇、病菌;焚烧法:容易产生烟尘污染;积肥法:农业生产几乎都不用积肥了。
2.启发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垃圾?
三、引导幼儿为垃圾分类。
(1)观察“玻璃瓶从回收到再生”的图片,悦一说废旧玻璃瓶是如何变成崭新的玻璃制品的。
(2)讨论:废纸怎样变成新纸?旧的易拉罐怎样变成新的易拉罐?
小结:垃圾并不是非丢不可,很多垃圾还是可以再利用的。有工人叔叔专门把废旧物品收回去,重新制成新的物品。
2.引导幼儿给垃圾分类。
师:为了方便回收,我们应当把垃圾分类整理。看一看,哪些废品可以分为一类呢?允许幼儿互相讨论,可提示幼儿,把质地相同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探索用图案标志来标明种类。
一般来说,垃圾中可以回收的物品可分为四类:
(1)金属:如铁罐、铝罐、锡等,回收后送往工厂,可以再冶炼成各种金属制品。
(2)纸张:利用旧纸做原料,制成再生纸。
(3)玻璃:汽水瓶、酒瓶等玻璃罐,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再重复使用或重新加工制成新的玻璃制品。
(4)其它3.提出要求。
活动目标:有软有硬。
1. 通过对玩具的把玩与触摸,感知软软的、硬硬的,尝试按玩具的软硬分类。
2.乐意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大胆表达和表现。
活动准备:
1.玩具球两个,一软一硬;百宝箱一个。
2.“玩具王国”场景;各种软软的、硬硬的玩具若干。
3. 软软的和硬硬的玩具的“家”。
活动过程:
1.比一比,初步感知软和硬。
2. 猜一猜,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3. 玩一玩,进一步感知物体的软硬属性。
4.分一分,给玩具归归类。
5.找一找,巩固软软的和硬硬的。
出示糖果盒,请幼儿每人挑选两颗糖果,一颗软软的,一颗硬硬的,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五
1、乐意参与观察体验和活动。
2、初步形成序列的经验。
3、能按abab的规律的排列物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
对规律排序有一定的经验。
活动难点:
能按abab的规律的排序。
小红花若干、动物卡片若干、生活物品、待贴卡纸、固体胶。
1
老师叫出一些小朋友在前面排队,按着性别站好、
(1)让小朋友猜一猜,下一个会是男生还是女生。
(2)你发现了什么?
(2)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贴?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abab规律排列出来。
(1)翻看活动手册,让幼儿寻找和发现规律。
(2)老师讲解要求和注意事项。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检查幼儿的掌握规律的情况。
(1)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如何按规律找到下一个?
(3)请小朋友举例说明一下。
生活中也有许多abab规律排列的。如我们的毛巾和杯子、排排站的时候我们的做教育右脚。还有很多,我们要认真观察才能发现。
整节课的内容绝大部分幼儿都已掌握,但还是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方面,少部分小朋友动手操作能力差,涂固体胶的速度慢。另一方面,今年新进的王鸿阳小朋友反应速度慢,没能掌握本课知识,整理评价时间得再给他机会弥补。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六
1、认识洋花萝卜,知道其主要特征和对人身体的好处。
2、通过观察、交流、品尝了解洋花萝卜的特点。
3、愿意讲述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喜爱洋花萝卜。
活动准备。
1、幻灯片-萝卜。
2、洋花萝卜、记录纸、刀,兔妈妈的标志牌。
3、洋花萝卜人后一个洗净切好的生洋花萝卜,糖、醋、小盘子、调羹。
活动过程。
一、导入,认识洋花萝卜。
1、今天,兔妈妈给小朋友带来一件小礼物,看看,这是什么呀?(小萝卜)。
2、它其实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洋花萝卜。
3、你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二、观察洋花萝卜,感知萝卜的外形特征。
1、教师:请你们想看看洋花萝卜到底长得是什么样子吗?
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一个,可以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哦!
(幼儿观察,发现)。
2、谁来告诉我,你看到的洋花萝卜是什么样子的?
(颜色,形状,味道)。
(1)形状:圆圆的扁扁的颜色:红色的。
(2)摸摸它们的皮有什么感觉?(滑滑的)。
(3)咦!洋花萝卜上面是什么呀?(叶子)。
(4)谁能告诉我,洋花萝卜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绿绿的)。
追问:叶子什么形状?只有一片叶子吗?引导:长长的,有很多。
3、洋花萝卜下面的这是什么?(根)。
教师:洋花萝卜的根长得是什么样子的?(细细的,长长的,上面有很多小的毛毛)。
其实,这些根上的毛毛就是根须呢!
4、教师小结洋花萝卜的外部特点。
的叶子,还有一条像小尾巴似的细细的根呢!!
三、观察探究洋花萝卜肉的特点。
1、谁知道洋花萝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个别幼儿讲述)。
2、幼儿猜测。
教师:你们猜一猜,萝卜里面的肉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3、教师出示记录表,记录幼儿的猜测。(根据幼儿的回答涂色)。
洋花萝卜图片。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看到的这红红的是洋花萝卜的皮,切开洋花萝卜我们能看到白白的肉。
四、品尝萝卜。
1、幼儿品尝生洋花萝卜,讲述自己品尝中的发现?
(1)你们谁吃过洋花萝卜呀?是什么味道的呢?(请个别幼儿讲述)。
(2)洋花萝卜吃起来到底是什么味道的呢?
兔妈妈请你们尝一尝,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3)幼儿品尝。
(4)谁来告诉我,洋花萝卜到底是什么味道的?
(脆脆的,有些辣,有水分,有点甜)。
(5)你们吃过洋花萝卜做的菜吗?
2、幼儿品尝糖醋洋花萝卜,讲述自己品尝中的发现。
你们尝一尝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品尝。
(3)凉拌糖醋杨花萝卜好吃吗?是什么味道的?
五、介绍洋花萝卜的营养及对人身体的好处。
教师:其实杨花萝卜最喜欢春天,这个季节它生长的最快,味道最好!!
洋花萝卜有很多的吃法,可以做汤,凉拌,红烧,都可以呢!我们也可以让爸爸妈妈。
做一些洋花萝卜的菜,看看吃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哦!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七
1、感知水的冷和热,对物体的变冷和变热产生好奇。
2、探索简单的降温方法。
1、温度计一支。一张大记录表,六张小记录表。
2、活动前小实验:晨间活动时,盛满两杯凉水,一杯放在室内,一杯放在室外太阳下。
3、幼儿已有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的经验。
1、哪一杯水热。
出示一杯水:
楼老师这里有一杯水,这杯水是放在教室里的,还有一杯水呢,我是放在太阳底下的,请宣老师帮忙拿进来。你们想想看,这两杯水一样吗?请小朋友来摸一摸,有什么不同呢?请个别幼儿来尝试。(一杯水热,一杯水冷)楼老师请专门测量水温的温度计来帮帮忙,看看小朋友摸出来的对不对。(教师分别在两杯水中放入温度计进行测量,提醒幼儿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小朋友真棒,原来放在太阳底下的水热,放在室内的水冷。
介绍大统计表:
老师这儿有一张表格,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杯水是放在哪儿的?(手指房子标记)放在房子里的水冷我们贴上蓝标记。这杯水是放在哪儿的?(手指太阳标记)放在太阳下面的水热我们不贴。
2、怎样使水变冷。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宝宝变热了,它们觉得热死了,太难受了,请小朋友来想个办法,帮帮忙,让它们凉快一些。幼儿讨论讲述。教师介绍材料,记录表。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些什么?(空杯子、扇子、筷子、盛有冷水的小碗、冰块还有三杯一样的热水,这三个杯子上都有一个标记,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数字1、2、3)请小朋友每人找一只水杯,用你们想的方法让热水变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个别遇到困难的幼儿完成。
出示记录表:
我们都用自己的方法帮助了水宝宝,可是老师和别的小朋友不知道哪一杯水是最冷的。怎么办呢!老师为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一张记录表,上面有三个杯子,和桌上的杯子一样有标记。请小朋友摸一摸三个杯子,哪一杯水最冷就用在上面贴上蓝标记。幼儿记录,提醒幼儿不争抢。展示幼儿的记录表,教师请二三组的幼儿讲述:你们用了什么方法让水冷得最快。
3、怎样使身体变凉快。水宝宝可高兴了,现在天热了,如果我们也很热,觉得不舒服了,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的身体也变得凉快些呢!幼儿讲述使自己身体变凉的方法,如:扇扇子、用凉水擦脸、洗澡、开空调等等。你们想的办法真多,以后我们热了就可以用这些方法使自己变得更加凉快了。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对凉快招数的研究,在不断的尝试操作、探索感知、体验分享来发现热水变冷的不同方法,并进一步发现里面的科学道理,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及尝试教育的理念,并让幼儿从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八
1、比较长短差别明显的3~4个物体,按从长到短活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2、愿意大胆描述自己的排列顺序。
幼儿每人3~4根吸管、排序板等。
(一)引导幼儿复习比较长短
引导幼儿比一比、找一找,分别找出其中最长、最短、比较长的吸管。
(二)按长短排序
1、鼓励幼儿自由探索:为3根吸管排序。
2、引导幼儿描述排序顺序: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
3、再增添一根吸管,引导幼儿再次排序。
1、画面条:投放书面联系、水彩笔,引导幼儿在一组线条中添画一跳最长、最短或比较长的线条。
2、操作组:投放铅笔、铁线、毛线、纸条等引导幼儿为各种材料按照长短排序。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九
1、根据动物影子寻找相应的动物,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明显特征。
2、有观察、发现、比较的兴趣,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动物课件ppt。
2、展板,贴有小动物的图片。
3、塑封的小动物影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分享交流,再现经验。
1、小朋友,你喜欢哪个动物宝宝?为什么呢?
(幼儿发表自己的的想法,如:小猫,追问:你喜欢小猫什么呢?)。
2、小结:动物宝宝很可爱,还有很多的本领呢。
二、情景导入,感知特征。
1、今天,草地上来了一群小动物,想和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是谁呢?
它们躲在哪里?请你仔细找一找,再和好朋友说一说。(幼儿相互交流,自由表达。)。
2、提问:你找到了谁?它躲在哪里?(我看到了小兔,在草丛里)追。
问: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小兔呀?(长耳朵)。
我们大声地把小兔请出来吧!小兔小兔,快出来吧!
我们来学小兔。小兔小兔真可爱,长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
3、提问:大象在哪呢?我怎么没看见?
你们找对了,真的是大象。大象有两个大耳朵,象扇子;四条腿粗粗的,象柱子;小尾巴,细细短短的,象个小辫子。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大象大象真可爱,长长鼻子甩一甩,吸足水儿洗个澡。
(小鸡嘴巴尖尖的,小鸭嘴巴扁扁的)除了嘴巴,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它们是小鸡和小鸭呢?
(小鸡的脚像树枝是分开的,小鸭的脚上是连起来的)。
小结:我们可以从上往下看,小鸡、小鸭的嘴巴、身体和脚长的不一样。
为什么小鸭的脚趾都连起来呢?(小鸭会游泳,小鸡不会)。
原来小鸭脚趾连起来,叫蹼,当小鸭在水里游泳时,蹼就像船桨一样帮助小鸭划水。
叽叽叽、呷呷呷,小鸡小鸭唱着歌来了。
我们也来学一学。小鸡小鸡真可爱,尖尖嘴,细细脚,唱起歌来叽叽叽。
小鸭小鸭真可爱,扁扁嘴,水里游,走起路来摇啊摇。
小结:刚才,宝宝们看到动物的影子就找到了小动物。
三、配对游戏,迁移经验。
那里有好多的影子,请宝宝们去找一找,看看是哪个小动物的影子,找到了就送到它的身边。
2、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小动物进行配对游戏,教师巡视观察。
你找到了谁的影子,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根据游戏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解决或验证。
学一学小动物的各种动作,看看它们的影子是不是也会变。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十
1、幼儿能大胆尝试,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初步会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3、激励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幼儿能大胆尝试,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会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1、石头、盐、感冒药、沙、白糖、果珍、奶粉、方糖、石子、积木等。
2、每人一把小勺;一张记录表;两只塑料杯;水彩笔一支。
一、.幼儿感知溶解现象。
1、出示一袋盐和一杯水,问:“小朋友猜盐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测)。
2、教师做实验——盐的溶解。
教师用勺子搅拌问:“现在你还能看到盐吗?盐到什么地方去了?”
3、请一幼儿做实验——感冒药的溶解“这是感冒药,它放水里会怎么样呢?”
4、“石头放水里会怎么样呢?”
教师小结:盐和感冒药放到水里搅拌看不见了,看不见了的现象我们叫它溶解。石头放水里不会溶解。
二、.幼儿做实验。
1、师:“盐放到水里会溶解,还有什么东西放到水里会溶解呢?”(幼儿猜测)。
2、幼儿认识操作材料沙和糖。
3、介绍记录表问:“有的小朋友猜糖放水里会溶解,可以怎么记录?猜不会又怎么记录?”(幼儿猜想并记录,随后教师进行统计)。
4、幼儿做实验,教师观察并进行个别指导。
三、教师统计幼儿的第二次记录情况。
一起小结:糖放到水里会溶解,沙放到水里不会溶解。
四、交流实验结果。
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而有的东西不化。
五、.大家一起收拾整理材料。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十一
1.观察并感知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的沉浮经验。
2.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探索求知的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
每张桌上放有苹果、葡萄、土豆等果蔬和一桶水
幼儿每人一张记录纸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一、想一想、猜一猜
1.教师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水果宝宝和蔬菜宝宝,你们看,它们都是些谁?请你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
2.师幼交流:请你跟小朋友介绍一下你选择的蔬果宝宝,它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4.引导幼儿猜想:如果把水果宝宝放到水里,它们会怎么样?
二、玩一玩
1.教师出示杯子记录卡:现在我们一起试一试,请你们轻轻地把你的水果或者蔬菜宝宝放到水里,然后观察一下,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这是杯子记录卡,你可以使用我为你们准备的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或水底。
2.第一次试验:幼儿轮流把三种水果放到水盆中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指导。
3.幼儿完成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沉”与“浮”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
4.师幼互动:教师把幼儿的操作结果呈现在黑板,集体验证。
三、讲一讲
1.教师请幼儿把其余的果蔬放到水中,进行操作观察: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
2.第二次实验结束,幼儿分享其发现,教师对其操作结果进行记录。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十二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清水。
2.能把自己的发现大胆地表现出来。
3.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3、彩色玻璃小球和彩色橡皮泥做比较。
1.学习运用多种感官协调解决问题。
2.学习用排除法得出结论。
1.在日常活动中已感知过清水的特性。
2.每组四只透明杯子,内装清水、糖水、白醋、牛奶;一只盘子内装若干小勺。
一、辨别哪杯是清水首先请幼儿猜猜四只杯子中哪杯装的是清水。
其次幼儿分组实验,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哪杯是清水,看看与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
(在辨别哪杯是清水的时候,应注意先让幼儿实验、感知,再一起交流、分享结果。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增添盐水、白酒等多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供幼儿感知和辨别)。
二、交流分享首先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请什么帮忙才找出清水的。
其次请幼儿眼睛看一看:牛奶是白色的。鼻子闻一闻:气味酸酸的,一定不是清水。嘴巴尝一尝:甜甜的是糖水,淡淡的、没有味道的是清水。
再次请幼儿用眼睛看一看、鼻子闻一闻、嘴巴尝一尝,就能知道哪杯是清水了。眼睛、鼻子、嘴巴一起合作,本领可真大。
找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固体可以转换成液体,并为我们的生活作出贡献.
活动之前幼儿已经积累了各种感官的经验,但是,如何将这些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经验来解决问题?是我们进行教育的最终目的。"猜猜哪杯是清水",让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活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十三
(一)感知色彩的丰富,尝试将颜色标记与周围的颜色相匹配。
(二)愿意与同伴愉快地交流生活中对色彩的发现。
(一)重点:有兴趣寻找身边的颜色,感知色彩的丰富性。
(二)难点:能将颜色标记与周围的颜色进行匹配。
(一)色彩精灵杖偶“色彩精灵妈妈”一个。
(二)将多种颜色不干胶剪成直径5厘米左右的圆片若干。
(三)照相机一架。
(四)记录表一张。
(一)色彩妈妈来啦。
1.欣赏色彩精灵杖偶(上面有各色的贴纸)的对话互动,感知生活中有多种色彩。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色彩精灵妈妈,你们知道我有哪些色彩精灵宝贝?(红色、黄色、绿色、紫色、蓝色……)
2.发现色彩小精灵(圆片加笑脸),进行互动打招呼。
3.交流互动,选择色彩朋友。
——你喜欢和哪个色彩精灵宝宝做朋友?说说为什么。
4.到教师处拿取色彩精灵图片。
——比如,幼儿说“我喜欢红色精灵”,并到教师处拿取红色精灵图片。
5自由和同伴交流自己喜欢的色彩精灵。.
(设计说明:通过拟人化情境、“捉迷藏”等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并主动发现、感知身边更多的颜色。)
(二)贴贴色彩小精灵。
1.互动游戏“色彩精灵躲在哪里”: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去寻找和发现周围生活中的色彩,感知1颜色的匹配对应。
——色彩精灵宝宝要和你们玩捉迷藏了。如果你是红色精灵的朋友,就请你再找出一个红色精灵宝宝贴在身上。
2.睁开眼睛,找出相同的色彩精灵,并相互检验找得对不对。
——先请你们闭上眼睛。(事先已在明显物品上贴上了对应的颜色贴纸。)它们已经藏好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都找对了。
3.同伴互动游戏,感知不同颜色的对比。
——现在该你们藏颜色精灵了。想一想,把你的色彩精灵宝宝藏在哪里好呢?
——先请男孩子将颜色贴纸藏起来。女孩子找出两个不同的精灵贴在身上。
4.再交换游戏一次。
(设计意图:除了游戏,也需要回归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感知颜色。带幼儿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自主地探索与发现,他们将获得更多的关于颜色的体验。)
(三)找找色彩小精灵。
1.准备更多颜色的贴纸,请幼儿到户外去找一找“色彩精灵在哪里”。
——在幼儿园里,还有更多的色彩精灵在等着你们去发现,让我们一起出发去找一找吧!
2.尝试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发现。如:“我找到的色彩精灵是红色,它躲在大型玩具——滑梯上。”
——你找到的色彩精灵是哪一种颜色?请你用好听的一句话来说说。
3.在找到的物品上面贴上相日应的颜色贴纸,将发现通过拍照的方式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活动同时考虑幼儿的能力差异性,能力强的幼儿可能认识更多颜色,因此教师需准备更多颜色的贴纸,以满足不同幼儿的能力需求。)
(一)请家长协助,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相同颜色或不同颜色的物品,并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里,丰富“色彩大收集”区域。
(二)将幼儿在户外发现的颜色和做的记录表布置在主题墙上,供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丰富色彩。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十四
1运用各种感官的感知来初步了解水果。
2.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索精神。
石榴、柿子、橘子若干
1. 谈话,引出主题:“秋天里有许多好吃的水果,你都吃过那些水果?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水果,让我们看一看,它们是什么?”
2. 请个别幼儿上前摸口袋,摸出一种水果并说出它的名称。(要鼓励每个幼儿都能清楚的说出水果的名称。)
3. 每组一盆,数一数,共有几种水果?比一比,那种水果最大,那种最小,并进行排序。
4. 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 你再去摸摸你没有摸过的水果,看看它和你刚才摸的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5. 谈话:“我们幼儿园里有棵石榴树,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石榴是怎么样的?”
(1) 摸一摸,看看它的感觉如何?
(2) 打开石榴,看一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是一粒一粒的红色的石榴子)
(3) 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的,和你以前吃的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6.小结:每种水果的味道都不一样,但都有营养。多吃水果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你还有那些水果没有吃过,回去可以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十五
2、学习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图片。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一、活动开始。(观察图片,了解下雨前的一些特殊自然现象。)。
(引导引导幼儿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看图)。
老师:云朵怎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会发生什么事呢?
老师:水面上的蜻蜓怎样了?为什么它会飞得低低的'呢?
老师:青蛙在做什么呢?我们来学一学。
老师:这是谁?它们在做什么?
老师:为什么小蚂蚁要赶紧搬家呢?
(请幼儿结合自身观察过的情况再进行讲述)。
二、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下雨后的一些特殊自然现象。
老师:刚刚我们知道了一些下雨之前会发生的情况,那下完了雨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老师:那我们继续来看图吧!
1、引导幼儿独立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看图,然后再相互说说。
2、集体交流。
老师:请小朋友们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说说下雨后有什么样的景象。
三、比较雨前和雨后不一样的自然现象。
3、请幼儿用动作表现下雨后的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
老师:那小朋友们,你们会用动作来表现下雨之前和下雨之后的现象吗?谁来示范一下呢?
(老师弹奏《大雨小雨》,幼儿跟着音乐表现。)。
老师:好啦,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回到家里有机会的话也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下雨前和下雨后的变化哦。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十六
1.喜欢做实验, 进一步探索哪些形状的物体可以滚动。
2.初步感知轮子的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基本关系。
2.实验物品,例如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大小的圆罐、小塑料圈、瓶盖、长方形盒子等。
1. 出示各种类型汽车的图片,请幼儿指出轮子在哪里,并问一问幼儿轮子是什么形状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三角形或四方形的轮子吗?
・图中哪一辆车能开动?
3. 幼儿两人一组,每组有一篮东西,例如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大小的圆罐、小塑料圈、瓶盖、长方形盒子等。
4. 幼儿面对面坐在地上,轮流选取篮子里的东西滚向对方,对方把东西接住并把能滚动的东西放在一起。
5. 活动完成后,请幼儿观察能滚动的东西,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圆形的。)
6. 请幼儿在活动室内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1.喜欢做实验和分享发现。
2.能辨别可以滚动的东西。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十七
能理解故事情节并感受和朋友一起玩的乐趣。
了解故事中各种车的声音及外形。
课件准备:《一起去海边》故事音频及图片;《一起去海边》故事视频;“车辆”图片及音效。
纸面教具:《去海边的小动物》。
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去过的地方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你有去过海边玩吗?
——和谁一起、是坐什么车去的?
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一起去海边》,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一起去海边》第一段。
——小兔子是怎么去海边的?
——小兔子走着走着,它碰到了谁?
——小狗准备怎么去海边?你们骑过自行车吗?谁来学一下骑自行车的动作?
2、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一起去海边》第二、三段。
——看看又是谁来了?它坐着什么车呢?说说山羊的'车长什么样?
——小猪们坐着什么车?你坐过大巴车吗?
3、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一起去海边》第四至六段。
——小松鼠们搭乘的是什么车呢?你见过长长的火车吗?
——最后谁也来了?大象能坐得上火车吗?为什么坐不上?
——谁能帮他们想想办法?
4、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一起去海边》第七段。
——来看看小动物们最后是怎么一起去到海边的。播放故事视频,幼儿欣赏故事;根据故事中出现的车子思考问题。
播放故事视频《一起去海边》,请幼儿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认识故事中出现的车子。
——故事里都出现了哪些车子?
播放音效及图片“车辆”,结合车的外形及声音,巩固幼儿对车的认知。
——自行车/汽车/大巴车/火车都是什么声音?我们来听听。
——自行车和小汽车分别有几个轮子?
——哪种车可以坐最多的人?为什么?哪种车跑得最快?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在表演区投放纸面教具《去海边的小动物》以及“一起去海边”故事图片,供幼儿阅读,鼓励幼儿表演故事内容。
家园共育。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生活中各种车子的外观、声音、速度以及搭乘人数等。
附【故事】。
一起去海边。
兔子走路去海边玩。叮铃叮铃!小狗来了。“上车吧!朋友一起玩,更好!”
嘟嘟!山羊来了。“上车吧,朋友一起玩,更好!”
叭叭!小猪来了。“上车吧,朋友一起玩,更好!”
哐当哐当!松鼠来了。“上车吧,朋友一起玩,更好!”
“啊!大象也来了。”
糟糕卡住了!一、二、三,用力拉!
大象说:“上车吧,好多朋友一起去海边,最好玩!”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篇十八
1.喜欢玩磁铁,对磁现象感兴趣2.在观察和操作中知道磁铁能将铁制品吸住3.乐意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准备:。
1、教具:自制动物磁铁玩具和"神奇手套";学具: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硬币、木质积木、纸片、塑料玩具等。
2、幼儿在生活中认识以上物品并能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思考:为什么画上的小动物会动呢?
你觉得谁会是磁铁娃娃的好朋友?
学说"xx和磁铁娃娃是好朋友"3.交待任务,再次游戏磁铁娃娃可以吸住所有东西吗?
为什么木头玩具、塑料玩具不是磁铁娃娃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