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热门17篇)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写总结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表达清晰,让人一目了然。以下是一些写作总结的技巧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没搞懂,正因为担心学生没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我进行了反复的感知体验,以至于精心准备的一些环节来不及让学生品味,如“数学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个小遗憾。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二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三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平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习毫米再学习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习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游戏情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5、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6、不足之处。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五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1课时。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揭示:1米=10分米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估
量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知
比1m=1dm1dm=10cm1cm=10dm。
找
课后小记:
本课时教材选取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采用“猜测质疑——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我先准备一些长约1分米的铅笔,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际测量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再用手势比一比1分米多长?然后找一找身边的1分米,在头脑中建立一分米空间观念。接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和小组的学习优势,让他们用认识1分米的估、量、知、比,找的学习方法去认识1毫米。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引导总结出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铅笔以及身边大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去去学习新知识,又通过自己实践而得出结论,在观察、测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始终处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之中,学习兴趣会十分浓厚,积极性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六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分米、毫米的认识”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建立1分米和1毫米表象,发现并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1毫米和1分米实物、铅笔、格尺及10厘米长的吸管。
一、巧设情境,复习旧知。
1、(出示:刘翔传递圣火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在干什么吗?在今年的3月31日,中国著名运动员——身高1米89厘米的刘翔高举火炬奔跑在xx广场,拉开了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的序幕。在上面这条信息中出现了我们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是什么?(米和厘米)。
2、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分别有多长,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
2、量一量:这枝铅笔到底有多长呢?大家用格尺量一量吧,注意0刻度要和铅笔一端对齐。
学生自由测量,汇报测量结果(17厘米还多8个小格)。
3、揭示课题:同学们测量的非常认真,看来这枝铅笔的长度比17厘米还多了几个小格,在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经常会遇到测量的结果不是正好整厘米数的情况,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我们就要用到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4、你知道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呢?说一说。
(1)建立毫米表象:在格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许多很小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出示课件演示)。
同桌互相在格尺上指认1毫米。
用手势表示1毫米: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1毫米),再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然后慢慢抽出硬币,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大约就是1毫米。
找出生活中厚度或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
(2)探究毫米、厘米的关系:观察格尺,你能发现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吗?(课件演示:1厘米=10毫米)。
(3)小恐龙身高5厘米,你知道它身高是多少毫米吗?90毫米是多少厘米?为什么?
(4)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5)我们已经认识3个长度单位了,现在我们用这3个长度单位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一座楼房高约25()。蚂蚁身体长约3()。老师身高约156()。学生课桌高约7()。
(二)认识分米。
1、看来要想解决上面这个问题,必须要用到一个既比厘米大又要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分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
2、估一估:课前老师给每人发了1根吸管,估一估吸管大约有多长?
4、借助吸管或格尺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5、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6、上面我们感知了1分米的长度,又找到了1分米长的物体,如果能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就更棒了,敢试试吗?(学生画1分米长线段,同桌互查)。
7、(教师出示米尺)在米尺上藏着许多1分米,同学们能把它找出来吗?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分米?
8、探究米、分米的关系:奥运福娃测量身高的结果是:京京身高1米,妮妮身高10分米,贝贝身高100厘米,它们谁高,谁矮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吧。(1米=10分米=100厘米)。
指名反馈,说明理由。
9、系统整理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现在你能把我们认识的这四个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吗?(指名演示)。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表述,师板演)。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比较大小。(数学书第47页第3题)。
2、估一估,量一量。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呢?通过自己的努力你有了哪些收获?
五、课后延伸有没有比米更大,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呢?如果你感兴趣就到网上或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七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mm,2cm,5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电话卡的厚度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认识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全班练习,巩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游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4月10日星期天晴。
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单位千米。
1厘米=10毫米1cm=10mm。
1分米=10厘米1dm=10mm。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习,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习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习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十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平,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尺子、电话卡等实物入手,通过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长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我让学生在学具中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完成的也很积极。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十一
1、掌握“铅笔”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选择颜色的操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用“铅笔”工具自由地画画。
2、颜色的选择方法。
3、画板背景色的转换。
三、教学地点:机房。
四、教学过程。
(一)用铅笔工具画图。
方法:
选择铅笔工具,将鼠标指针移到画板中,在绘画的起点处进行操作。
点——按一下鼠标左键。
线——在起点处按下鼠标左键不松,拖动鼠标到画线的结束处,然后松开鼠标左键。
注意:当我们在工具箱中选择一种工具时,这个工具箱中的按钮则向下凹,这种形式表明当前这一工具正在使用中。
教你一招:直线的画法。
水平线:按下键盘上的shift键不放,拖动鼠标指针水平移动。
垂直线:按下键盘上的shift键不放,拖动鼠标指针垂直移动。
45°斜线:按下键盘上的shift键不放,拖动鼠标指针向任意方向移动。
(二)颜料盒的使用。
在“画图”中,我们可以选择工具的颜色,如红色的笔、蓝色的笔等。
前景色:使用画图工具时画出的内容的'颜色。
背景色:画板的颜色,使用橡皮工具也会出现背景色。
每次进入画图时,计算机自动设置背景色为白色,前景色为黑色。
要改变画图工具的颜色时,移动鼠标指针到颜料盒中选定需要的颜色,单击左键,同时看到前景色方块中的颜色随着发生变化。
(三)用蓝色铅笔工具写一个“李”字。
步骤:
1、打开“画图”程序。
2、将鼠标指针移到颜料盒中的蓝颜色处,单击左键,前景色已经变成蓝色。
3、用鼠标单击铅笔工具。
4、用鼠标写“李”字。
(四)将背景色变为红色。
步骤:
1、打开“画图”程序。
2、将鼠标指针移到颜料盒中的红色处,单击鼠标右键,背景色已经变为红色,但前景色并没有改变。
3、单击“图像”菜单下的“清除图像”命令。
练习:1、画一条红色的线。
2、用蓝色的铅笔工具画一个圈。
3、将画板颜色变为绿色。
五、操作园地。
1、画一个小房子。
2、画一棵河边的小柳树。
3、画一只天空飞翔的小鸟。
六、课后小结。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合作,交流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加法的含义,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知识与技能——学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初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加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挂图,5根小棒,5个圆片。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预想目标。
教学反馈。
(一)。
观察。
表述。
——。
初建。
模型。
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
指名演示(主题图情境),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自由答)。
像这样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你还能说出一些吗(让学生充分说出生活中类似的情境)。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像这样的"有几枝铅笔"当中的数学问题.
在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教学流程。
预想目标。
教学反馈。
(二)合作探究——构建模型。
活动一,摆一摆,比一比.
1,同桌合作,用学具代替铅笔和学生列举情境中的物品边演示边说情境("有几枝铅笔"和根据演示情境引发想象的情境),发现共同之处:都是求"合起来".
2,师小结:表示"合起来"时用加法计算,应在要合起来的两个数中间写"+".
3,师引导学生边读边书写"+".
4,让学生试着自己读式子"3加2等于5"等,适当强调"="的写法.
活动二,摆一摆,算一算.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用5根小棒或其它学具摆一摆,算一算.要求边摆边说边写,看哪一组同学摆的方法多,写的算式多.(要让学生说说各个算式是怎样摆的,怎么算的.)。
活动三,演一演,算一算.
1,演——"两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又跑来一个加入"的情境.让学生说意思,提问题,说算式.
2,演——"停车场停有3辆汽车又开来1辆汽车"的情境.让学生说意思,提问题,写算式.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情境,你又发现了什么。
1,在比较中提炼出加法的本质意义.
2,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加法算法的多样性.
3,学生在观察演示中体验,"来了一些","添上一部分"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也用加法计算.
4,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拓展应用——运用模型。
(一)基本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2,3。
(计算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如果有的学生口算困难,可提醒摆学具."打乒乓球"有多种算法,要让学生说明想法.)。
(二)拓展练习。
1,"练一练"中的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进行同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若有不同类相加应进行引导.)。
独立思考和解答后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不同思路,方法和答案的思考,分析,判断中提高各方面的数学素养.
(四)总结反思——延伸模型。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想一想,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加法问题。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十三
1.使同学们学会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的'顺序。
3.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
借助实物操作和互助交流数数的方法,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1.谈话:
新学期开学,明明的好朋友都来帮他整理书房,看,其它都弄好了,就剩下铅笔还零乱的摆在桌子上呢!
问:一共有多少枝铅笔呢?
你能帮他数一数吗?
2.板书课题:
数铅笔。
1.观察图:
(1)生说一说数数的方法。
(2)交流汇报。
(3)问: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数呢?
(4)请大家动手数一数。
(5)同桌互说。
2.出示笑脸图。
(1)观察数数。
问:图上一共有多少张小男孩的笑脸?(圈一圈,数一数)。
(2)谁能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3.出示点子图。
提问:这幅图又有多少点子?圈一圈、数一数指导:(10个一圈)说明自己画圈与数数的方法。
1.出示计数器。
认识:个位、十位、百位动手拨数:4357生读数。
2.按要求。
二人合作,一人拨数,一人读写数。
3.练习:
数方格图;
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九、九十五。
4.数一数教室内的桌椅。
数100以内的数。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十四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买铅笔”当中的数学问题。
1、模拟情景,探究方法。
生答后,师板书:15-9=?
师:如果你是售货员,请你把卖铅笔给小白兔的方法用小棒来摆一摆。
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探索15-9的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再建模型。师:你是怎样摆的?请把你的方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接着各小组汇报计算“15-9”的不同的方法,教师同时用电脑演示各种不同的方法。
(3)自学课本(讨论比较),构建模型。
要求:把书上的方法和学生自己探索的方法进行比较,同时对4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确定比较好的方法,进行选择。2.运用模型,尝试解题教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3道题。14-9=()13-9=()16-9=()。
1、试一试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4个问题写在答题卡上。16-8=17-8=15-8=11-8=选择一个喜欢的问题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玩一玩,做一做。
(1)学生独立口答,说出计算的方法。
(2)集体进行“找朋友”的游戏,练习提高计算的速度。
(3)小组“开火车”。先师生示范,后分组游戏。
(4)制作转盘。(给出基本模型,让学生设计制作)。
(5)同桌同学玩转盘,练口算,回家和爸爸、妈妈进行数学游戏。
3.数学故事让学生自己描述故事情节,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试图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和游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探索过程中,掌握“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8、9”的运算,并且初步感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主动学习的权利,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开课时,通过创设一个小动物买铅笔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这一情境中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了空间。我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在学生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中,数学问题蕴涵其中。再进一步问:像这样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还能说出一些例子吗?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是我们教学的理念之一。当学生找到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后,我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买铅笔”的问题。
2.模拟情景,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学习,主动获取。问题提出后,怎样解决这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如果你是售货员,你怎样把铅笔卖给小白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拿出小棒,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了方法,获取了新知。将学生应有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敢想、敢说、敢问,学会分析,善于创新。
3.让学生自己进行方法的优化和选择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注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当学生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方法,倾听别人的方法时,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最后将各小组的方法进行汇报。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出现的每一种方法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因此,我不急于评价学生的方法哪种好,哪种不好,而是通过两次比较,让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自己进行方法的优化。
4.练习的设计讲究质量,形式多样有效的练习不在于教师出了多少道题,而是这几道题是否充分发挥了其内在的功能。我的练习只有一个数学转盘,却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先个人抢答,说出思考的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和理解。再进行“找朋友”的游戏,一人答一题,虽然练习的面很窄,但这一环节的设计突破了难点,达到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然后进行师生“开火车”和小组“开火车”,不仅人人参与,而且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最后学生动手制作转盘,将活动引出课堂、走进生活,与爸爸、妈妈进行数学游戏。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十五
1、理解图意,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学会买东西时所必须的几个生词及部分没学过的礼貌用语。
3、知道买东西的基本程序,并可以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学会有几句完整的话表达课文图画的意思;基础好的能理解图意并能脱离书本完整的讲清买东西的整个过程,并恰当使用礼貌用语。
2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买东西的基本程序并在其中使用礼貌用语。
第一课时。
1、导言。
啊,有些同学买过,有的没有,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篇课文——买铅笔(板书)。这篇课文不但有趣还很有用呢,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小朋友们就会一个人去商店里买东西了,商店的营业员阿姨还会夸小朋友能干,有礼貌呢。
2、指导看图。
那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课本翻到第65页,我们一起来看看第65页的图,想一想这幅图讲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丁丁去干什么?丁丁是怎么对营业员阿姨说的?大家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看图画,用一句话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文具店,从图上的字和摆放的文具看出来的)。
(2)丁丁想干什么,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告诉我们的)。
(3)丁丁对阿姨说什么?(阿姨我要买铅笔)。
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啊,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看“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丁丁在文具店买铅笔)。说的真好!那么,丁丁是怎样买铅笔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上课的重点了。
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来当丁丁,老师来当营业员阿姨,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个“买铅笔”的游戏,同学可要看仔细了。
点一位学生来表演,(生:阿姨你好,我要买铅。师:那一种?生:这一种。生接过铅笔,递钱,走人)。
这位同学表演的真不错,他买到铅笔了。同学们说说他哪里做的对,哪里做的不够好。(他说了“你好”)对!小朋友一定要有礼貌,(他拿了铅笔没说谢谢就走了,走的时候没说再见,买东西时没问多少,也没说买几支铅笔)。
将同学们的话整理出来列在黑板上:您好几支多少钱谢谢你再见。啊,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宝贵意见,那么这些话哪句先说哪句后说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呆会儿我再请同学来表演。
3、连贯的说话。
(1)同桌练习。
请同桌之间,一个当营业员阿姨,一个当丁丁,用刚刚学会的几句话来对话。(学生各自在座位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演示。
点名请两位学生演示(丁丁:阿姨,你好!我想买铅笔。营业员:好,要那一种的?丁丁:请您给我拿这一种的,营业员:要几支?丁丁:一支。多少钱?营业员:五毛。丁丁:谢谢阿姨。营业员:不客气。丁丁:阿姨再见!营业员:小朋友再见!)这些步子,基础好的可以说的更好一些,甚至一个人可以讲明不同角色所说的话,所做的动作,程序方面也可以更灵活明了。
(3)师生评议。谁讲的好,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学习生词:营业员阿姨谢谢(重点在讲明意义及读音)。
好孩子,懂礼貌/文明用语记心间。/客人来了说请进,/与人相见说您好。/求人帮助说请你,别人帮助了说谢谢。/打扰人家对不起,/分手别忘说再见,/互相尊重有礼貌,/礼貌用语温心间。/大家相亲又相爱,/社会风气大发扬。
好!我们已经学会了礼貌用语的儿歌,我们就要在实际中应用起来。上一节可课我们请同学表演“买铅笔”现在我们请几组同学上来表演“买东西”,就是你到商店里去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来!哪些同学想表现一下,一定要注意使用、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过程略)。
再一次复习儿歌。
4、布置作业。
(1)小朋友回去将生词每字写10遍。
(2)放学回去后,到商店去买一样东西,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3)预习下一课。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十六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学生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并在自己的本子上分别画出一条1米长和1厘米长的线段,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我事先准备55根长约10厘米长的树枝和55根6厘米多一些的小棒依次分给班上的55位同学,让他们先估计树枝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者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渐建立“分米”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这一课的第二个教学活动是让学生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我也是让学生先估计再进行测量那根6厘米多一点的小棒,当学生测量出那根小棒有6厘米多一点时,我说:“多一点,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同学们都说不出所以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1分米、1毫米的认识,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实际测量生活中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有的同学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自己文具盒的长、宽、高,硬币的厚度等,他们不仅能准确进行测量,并且能恰当地使用长度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应用得更加灵活。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当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篇十七
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创造的使用教材,本课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准备大量长一分米的铅笔太费时,而且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孩子通过在纸条剪出一分米和两分米和测量磁卡的宽两个活动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教学前许多孩子对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生的知识,即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长。
通过思考“书桌高约7()”,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导入长度单位分米。在老是和学生猜磁卡的宽是多长的争论中,学生通过测量验证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让学生猜猜衣架和筷子的长度,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利用同桌估测比赛,小组比赛找一找,说一说活动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互助培养孩子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