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优秀21篇)
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寻找到生活中更多的宝藏和灵感。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火花,我们应该培养并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创意,让我们能更好地写好自己的总结。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一
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通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思维空间。提供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二
xxxx年10月1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全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听了两节精彩的数学课。两位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打动着我,听了这两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对吴凌艳老师这节《分段整理数据》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吴凌艳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课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非常得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教师先是提供了为鼓号队员买服装这一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要先收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由此可以把他们的服装分为三类,大号、中号、小号,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记录,想到可以用画“正”字法来记录,让学生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吴老师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正”字法来记录,怎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一问题上,让学生通过通过操作实践得出画“正”字法的方法,要按顺序找,可以左手指着数据,右手画“正”字法,还可以在原始数据上面做点标记,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体验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这一过程学生做的都很仔细,非常好。吴老师在课堂展示活动中,也都是有目的收集,在统计鼓号队服装型号时候,先是展示了几个只是把正字画出来的同学,让他们说是怎样来整理的,最后展示了一个在“正”字后面把人数算出来的同学,这样就能让人一眼看出来各种型号的服装有多少人了。让学生比较哪种统计的方法更好些,一步一步让学生完善这个表格,这都是吴老师智慧的表现,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作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学的都很轻松,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很融洽。
在这节课中,吴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练习,第1题是让学生来统计一下儿童享受免票、半票、全票的各有多少人?这题非常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分段整理的方法。吴老师又对统计表作了分析,特别对于制表时间的说明,不能填错了或者是忘记填了,统计的数据是我们现在的时间统计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统计的数据也会随之变化,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教学中就没做强调,只是让学生知道要填写现在的时间,而没有讲清楚时间的变化,统计出来的数据也会有变化。吴老师还很善于捕捉信息,能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点滴思想,她能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中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马上进行总结提炼。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三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今天有幸听到了一节四边形,首先展示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四边形。
1、让同学们找共同点:四条边,四个角。
2、区分是否是四边形,认为是的点点头,不是的摆摆手(这样的回答有利于更好地管理课堂纪律。)
3、继续出示图片,让学生们区分是不是四边形。
4、揭示封闭图形的图形,强调四边形都有4条直边。
1、让同学们在丁字板上摆一摆。
2、画一画:让同学们在课本上面画一个四边形。
1、最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强调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为下面求周长的课题做铺垫。
3、拿出教具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他们都有什么特征。
总结: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是有限的,他们的语言组织也不到位,需要老师去补充说明。还有一些孩子画图顺手就用钢笔,这是不对的。老师要早强调,加强强调画图用铅笔。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做题习惯。然后要学会自己去比较,去探索。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比老师讲清楚印象会更深刻。
卫芬芬老师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简洁,准确。带给了孩子们一节轻松愉快的课堂。
朱双文老师思路也非常清晰,强调重点,唯一不足就是老师说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
我觉得自身也有这种情况,以后会加以改正。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避免自身的一些不足。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四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本次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活动在学校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我就各位数学老师的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教师指正。
数学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各位数学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各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江美春、陈志蕾的课中,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她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这三位数学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她们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课上的很精彩。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比较少。在课前多交流,会促使孩子们以最佳的心情无拘无束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之中,也有利于教师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较少,应该加强。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要参与其中。
四、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五、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各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一节课,从这些课中我们既看到了青年教师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又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希望全体数学教师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堂效率的有效性,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五
今天上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是本单元的重点。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是两个数的比率。因此,百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它的本质属性。而学好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学好百分数知识的基础和关键。结合课后老师们的评课发言,我总结自己的看法如下:
吴老师对新课程目标的把握比较到位。通过具体实例,始终将学生置身于所创设出的各种情境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并能逐步地进行抽象、概括。在问题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比较结果的方便出发,把这些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这里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然后引导学生加深认识这各表示什么,思考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抽象并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并通过找关键字、词,强调百分数是比率,是两个数比较的结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为后面的百分数的计算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百分数的意义,二是百分数的写法,吴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扶放结合,详略得当。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读写的练习。
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与及时、恰当的评价, 较好地调控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练习设计简约而丰满。在练习设计时,王老师把练习的素材做到了“简约而丰满”。通过写分数,判断,根据成语猜百分数,即巩固了读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且进行了意义的感悟和理解,特别时猜百分数环节的设计,学生兴趣盎然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吴老师不仅仅是在教数学,而是通过数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1.感觉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有点乱,如果能将所学知识点加以整理,全盘出示在黑板上,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有好处。
2.教学百分数的引入,我倒是建议从生活中找出含有百分数的例子,初步让学生领会其含义,可以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引进,便于比较,才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引出百分率。
3.前面的周长与面积建议不放在本节课上讲评。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六
20xx年10月1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全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听了两节精彩的数学课。两位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打动着我,听了这两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对吴凌艳老师这节《分段整理数据》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吴凌艳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课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非常得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教师先是提供了为鼓号队员买服装这一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要先收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由此可以把他们的服装分为三类,大号、中号、小号,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记录,想到可以用画“正”字法来记录,让学生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吴老师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正”字法来记录,怎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一问题上,让学生通过通过操作实践得出画“正”字法的方法,要按顺序找,可以左手指着数据,右手画“正”字法,还可以在原始数据上面做点标记,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体验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这一过程学生做的都很仔细,非常好。吴老师在课堂展示活动中,也都是有目的收集,在统计鼓号队服装型号时候,先是展示了几个只是把正字画出来的同学,让他们说是怎样来整理的,最后展示了一个在“正”字后面把人数算出来的同学,这样就能让人一眼看出来各种型号的服装有多少人了。让学生比较哪种统计的方法更好些,一步一步让学生完善这个表格,这都是吴老师智慧的表现,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作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学的都很轻松,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很融洽。
在这节课中,吴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练习,第1题是让学生来统计一下儿童享受免票、半票、全票的各有多少人?这题非常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分段整理的方法。吴老师又对统计表作了分析,特别对于制表时间的说明,不能填错了或者是忘记填了,统计的数据是我们现在的时间统计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统计的数据也会随之变化,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教学中就没做强调,只是让学生知道要填写现在的时间,而没有讲清楚时间的变化,统计出来的数据也会有变化。吴老师还很善于捕捉信息,能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点滴思想,她能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中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马上进行总结提炼。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七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做为教学内容,如《面积单位》这一节引入了奥运知识,由国家大事入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数的`意义》这节用蛋糕、苹果、熊猫做为学习的材料,讲西游记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思路,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
2、这几节课都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看一看等等,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部分教师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而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优势,版式多样,色彩比较明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我认为有些内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或通过小组交流能完成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上课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不能把学生放在一旁不理,可以让别的学生来帮助他或教师来引导。从这几位教师的讲课中,我们老师也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我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总之,各个教学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八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赵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赵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赵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不要把讨论当成一种形式架空了。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九
周二,听了倪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这是一节学了8、9的认识和加减法后的“用数学”的课。倪老师上的课数学味很浓,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亲切、自然的教态以及对多媒体的恰当、自如的运用都体现了她的综合素质和功底。这是这节课整体带给我们的印象和感觉。下面具体谈谈听后的体会和感想:
1、课始的听算训练,我觉得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听的能力和算的能力。有效利用这2---3分钟,使孩子们静下心来,长期坚持训练为学生的注意力和计算能力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具有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整个课堂组织教学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年级孩子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又不持久,所以教师上课过程中穿插着丰富而有变化的鼓励性语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如“你是第一个智慧星”等。
3、课堂结构安排合理,流程自然、顺畅,重点突出。重点部分有各个层次学生的回答,也有同桌的对答,对学生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有教师清楚的归纳总结语,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练习部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的设计,使课堂动静结合,缓解了学习疲劳。练习题都是学生的易错题,通过判断和说理由,很好地突破了难点。使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十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刘爽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周老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在课堂中周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老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这时周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上,周老师也颇费苦心,通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课的伊始,刘爽老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老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知道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但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老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可以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十一
今天有幸听到了一节四边形,首先展示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四边形。
1、让同学们找共同点:四条边,四个角。
2、区分是否是四边形,认为是的点点头,不是的摆摆手(这样的回答有利于更好地管理课堂纪律。)
3、继续出示图片,让学生们区分是不是四边形。
4、揭示封闭图形的图形,强调四边形都有4条直边。
1、让同学们在丁字板上摆一摆。
2、画一画:让同学们在课本上面画一个四边形。
1、最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强调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为下面求周长的课题做铺垫。
3、拿出教具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他们都有什么特征。
总结: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是有限的,他们的语言组织也不到位,需要老师去补充说明。还有一些孩子画图顺手就用钢笔,这是不对的。老师要早强调,加强强调画图用铅笔。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做题习惯。然后要学会自己去比较,去探索。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比老师讲清楚印象会更深刻。
卫芬芬老师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简洁,准确。带给了孩子们一节轻松愉快的课堂。
朱双文老师思路也非常清晰,强调重点,唯一不足就是老师说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
我觉得自身也有这种情况,以后会加以改正。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避免自身的一些不足。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十二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分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乃至全面影响本学科学习及终生发展。对今天上的《猫》一课,我有以下思考:
一、本节课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1、创设了优美的情境。
“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是认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的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我们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老师把学生引入了讨论的情境中,学生求知的欲望很强。
2、注重在朗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夏老师注重利用通过朗读句子认识生字词语,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句子,并能很好的掌握生字词语。
3、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夏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有练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对比读、指名读等,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葡萄园中小动物的讨论中,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课文的寓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教育、情感得到熏陶。
4、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
老师在整堂课中始终用微笑和学生亲密接触,使学生在很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上完这节课。而且感情丰富,激情饱满。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师的评价语不够丰富。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虽然教师激情饱满,但没有走到学生中去。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十三
今天上午聆听了贾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心里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老师来说,能不温不火地、且颇有条理地完成这堂课非常得不容易。相比较她刚来时课堂上的青涩与生疏,现在的她已经慢慢地走上了正轨。这与她一学期以来孜孜不倦地学习与脚踏实地地工作密不可分,当然,她的师傅更是功不可没!
纵观这堂课,教师的设计比较合理,知识的储备含量也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掌握情况。教学伊始,老师以有趣的谜语导入,能够迅速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接下来的自由提问更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效地将全文的核心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为接下来的提炼文章内容埋下伏笔。教师的板书设计也很有趣,巧妙地概括了故事的核心内容,更能学以致用,让学生结合板书再次地复述课文内容,而不是单纯地仅仅为了板书而板书。这些优点可圈可点,值得保留,值得坚持。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开头的.谜语导入很有吸引力,但一开始的“向日葵”谜语和本课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可以去之。在生字词教学时,老师请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记字”方法,但很明显,孩子们的方法都怪怪的,或者说不能称之为“记字”的方法,这还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作为三年级的教学,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必不可少,像“气势汹汹”、“一拥而上”等词语,完全可以在第一课时进行一些词意的渗透。在接下来的范写环节中,老师比较含蓄,一带而过。其实,在范写生字时,老师应该放慢速度,关键部位更要边写边渗透,这样才能真正地起到指导写字的作用。另外,由于田字格较小,范写的生字显得不够清晰。复述课文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建议老师可以将“分自然段读课文”放在“结合问题写板书”之前,这样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会更加熟悉,无论是答疑、还是复述都会更加得得心应手。展示学生的作业,是一个很好的环节,但仅仅是“描红”,效果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生字,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老师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亲切自然的教态非常重要,也许因为比较紧张,她整个人显得比较拘谨,情绪也不够高。但听了贾老师的课,我还是很激动,因为课堂的些许不成熟掩饰不了贾娟老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我相信,假以时日,这颗星星一定会更加闪亮!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十四
今天上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是本单元的重点。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是两个数的比率。因此,百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它的本质属性。而学好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学好百分数知识的基础和关键。结合课后老师们的评课发言,我总结自己的看法如下:
吴老师对新课程目标的把握比较到位。通过具体实例,始终将学生置身于所创设出的各种情境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并能逐步地进行抽象、概括。在问题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比较结果的方便出发,把这些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这里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然后引导学生加深认识这各表示什么,思考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抽象并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并通过找关键字、词,强调百分数是比率,是两个数比较的结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为后面的百分数的计算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百分数的意义,二是百分数的写法,吴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扶放结合,详略得当。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读写的练习。
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与及时、恰当的评价,较好地调控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练习设计简约而丰满。在练习设计时,王老师把练习的素材做到了“简约而丰满”。通过写分数,判断,根据成语猜百分数,即巩固了读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且进行了意义的感悟和理解,特别时猜百分数环节的设计,学生兴趣盎然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吴老师不仅仅是在教数学,而是通过数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1.感觉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有点乱,如果能将所学知识点加以整理,全盘出示在黑板上,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有好处。
2.教学百分数的引入,我倒是建议从生活中找出含有百分数的例子,初步让学生领会其含义,可以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引进,便于比较,才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引出百分率。
3.前面的周长与面积建议不放在本节课上讲评。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十五
可能没教过一年级,每次去听一年级的课,我都怀着一种敬佩和感激的心情。老师在手忙脚乱地打此起彼伏的地鼠的同时,还得花招百出地哄这群随时“精神云游”的红孩儿听课,真是太伟大了!一节课总共教了了“ao“/”ou“/”iu“三个复韵母。你读我读大家读,你认我认大家认。最让我佩服的`是,认完这三个复韵母后,老师刷刷地在黑板上勾画了一棵大树,树上长满了色彩艳丽的花朵,而花蕊竟然全都是”mao”/“liu“|”hou”等等音节。“小树盛开着漂亮的花朵啊,看看谁有智慧把它采下来?听录音,把读到的音节花朵摘下来,想不想?“毋庸置疑,孩子们热情高涨。我只道时光之快如白驹过隙,没想到春秋只在一霎。”花儿都谢了,树上结满红彤彤的苹果。我们一起来收获果实,好不好?“赏了花,摘了果,接下来还来看动物。栩栩如生的花猫、水牛、刺猬、猴子马上跳到黑板上。你能给他们贴上名字吗?”,三下五除二,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十六
今天,两次聆听了师傅王老师的语文课《白鹭》,一次是我们六(4)班,一次是他们六(3)班。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上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也给了不同的感受。让我这个徒弟获益匪浅,从中学习到了许多,也引起我的一些感想。下面就说说王老师的这节示范课给我的感受:
1、注重课内外的结合与延伸。
王老师在课前为学生寻找并介绍了一句罗丹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引导学生明白美在于我们学生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去发现美。进而出示了两首古诗《绝句》、《鹭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古诗中的美,让学生在初步观察之后,讲述出其中的美,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美并不十分困难。进而王老师告诉学生其实在我们的课文中也有许多美的地方,这样就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事实上,王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这样,让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认识美。可以说,这个理念是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
2、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王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例如在研读“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这两段文字时,就引导学生抓住“适宜”两个字,通过找词语、读句子、说体会来让学生领略一种和谐的美、适度的美。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王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王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例如“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理解,教师就引导得非常好。”
3、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王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与重视。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这一点我想听课的老师都会有此感受。
就这堂课而言,我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1、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歌?”“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对于诗和歌的理解其实已经比较到位了。对于诗可以结合诗的结构来理解,而歌我想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因为白鹭是那么的美,让人看了忍不住对它赞美。而歌是赞美方式的一种。这里的歌可以是赞美的意思。课堂中让人觉得有些混淆不清了。
2、对这样一篇充满诗意的课文,其中的美自不可言,教师还得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就本课而言,读好读美课文的训练还应加强。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十七
听了梁老师这节课,我感触很深。她讲授的是一节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的课,但是却上的很精彩。我由衷感到很钦佩。
梁老师的课,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活”。主要表现在:
1.教材处理灵活。梁老师选择的是大家熟悉汾河公园的景区图片,并附有数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带着兴趣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
2.教学方法灵活。这节课教师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不仅是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而且学生也把自己的结果进行了展示,教学效果很好。
3.激励学生的评价灵活。改变了教师原有的评价学生单一的现状,这一点让我很敬佩。她在评价学生中用到了:你很棒,你真棒,你很牛,你是n.1......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更加有信心的去学习新知识。
4.整堂课的气氛很活跃,学生时时紧跟老师步伐,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配合默契。
此外,梁老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上课前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懂得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在作业布置上,梁老师选择让学生去收集有关山西的特产,并做成学习小报,这样不仅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山西的文化。
总之,梁老师的这节课真的很美,要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在设计有关0的读法时忽略了一种情况,万级和个级中有两个0的读法。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十八
《荷叶圆圆》是一篇培养学生朗读及想象能力的散文诗。这篇文章语句优美,轻快活泼,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充满童趣的夏天,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快乐的心情。听了胡名珠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一课,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在此我记录一下的一点感触。
首先,我认为胡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声音甜美,语言充满童趣,很适合低年级教学。胡老师在上课前,作了精心的准备,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进入了一个荷叶的世界,在展示荷叶的图片中,让孩子们领略到了荷叶的美,充分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识记生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胡老师在生字教学中,通过学生自由读生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有效地巩固了对生字的识记。
其次,注重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听了胡老师的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全班小朋友的朗读非常投入,大部分小朋友声情并茂,相信这和胡老师平时的引导和课堂朗读环节的设计有关。在本节课中,胡老师采用了自由读、范读、男女生读等朗读方式,其中让学生扮演“小鱼儿”来表演读,让学生体会小鱼儿的欢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体上来说,我认为胡老师的整节课的教学环节设置得较饱满,重难点突出,教学流程、思路很顺,是一堂很不错的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十九
很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去旁听了林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鲸》是一篇说明文,由福建特级教师来执教,她是一个清爽年轻的女教师,“这么年轻就成为特级一定很了不起”,大家都在寻思着。她的课堂一开始,我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感叹,真不可思议,林老师的课这么活泼、这么劲爆、这么热闹,找到一个可以很适合评价的词语就是:很港台。林老师的课堂确实很港台,一个语文说明文的课堂,成了孩子们欢笑的课堂,成了孩子们辩论的课堂,成了孩子们演说的课堂。在热闹中,孩子们体会说明文的准确性,在热闹中孩子们复述文章的内容,在热闹中孩子们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了不起的港台课,了不起的老师。林老师动用了一些技巧,那是上课的技巧,那是自成一派的技巧。有趣的招呼,美妙的歌声,激将的语言,挑战的活动,孩子们一个个沉浸其中,乐不思蜀。
一、设疑激趣,观察导入——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开课问候,活跃课堂气氛。以“孩子们?”“诶。”为一问一答的方式拉近和同学们的距离,使课堂不再死板教条,让同学们一直清楚:老师和你们在一起。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林老师以视频的方式更形象的讲鲸的形象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并鼓励学生提问,引出课文。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谈话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一起学习的伙伴。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不是在学习,而是进行海底游览。在她的课堂中,笑声代替了种种谨慎。听课也成了一种享受。教师用有些夸张的表情、语调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二、让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世界”的平台上——生字教学。
学生来到课堂上,已带来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映象的独特感悟。教学中,如果无视这些存在,课堂则会陷入走“教案”的状态,机械呆板而毫无生气。应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让学生在课前真实地展示自我学习水平,林老师的生字教学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改变了一直以来的大屏幕的形式。让学生把“腭、肺、肚、胎、鳍”写在鲸的各部位上,这样不光了解了“腭、肺、肚、胎、鳍”在鲸的部位,又水到渠成地渗透了识字方法。又运用了“生字小转盘”这一新颖的概念,让同学们在识认汉字的同时讲解生词,寻找规律与特点。如“肉月旁”的生字,并强调了“肺”的最后一笔是竖。
三、适时捕捉鲜活的生成性资源,构建开放的课堂——围绕齿鲸、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
与传统教学封闭、机械、呆板的设计相比,本课的设计不仅是弹性化的,而且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力求为学生敞开无数扇自由之门,打开无数条自由之路,力争做到少干预,多扩大探究学习、个体感悟和合作沟通的空间。如在探究部分,用“文中哪些描写你感受最深,为什么?”这一问题,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同时给课堂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仅动起来,而且动得主动、尽兴,动得酣畅淋漓。同时,在“动”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出现“新东西”,从而还课堂以真实、以生命。
林老师始终以亲切平和的形象,以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这是高标准的口语实践活动,这种辩论,不是死读课文,而是将自己重构包装后的语言展示出来,让听众、读者感到清新、生动。这要求辩论语言通俗、生动、形象,促使学生化难懂的知识为浅显的知识,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辩说能力。
四、让目标在自主探究中达成——教学手段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无论是学术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体验性知识,都力争在学生的探索中自主建构,课上着力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涵盖量较大,需要深入钻研文本的问题或任务,如创设情境“远处游来一头鲸,那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运用已掌握的鲸的课内外知识及说明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自然达成三维目标。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用一个词来形容鲸的`大;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么多形容“大”的词,作者用了吗?那他是怎么写的?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用比较、数字、假设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大。并重点提出了“动词串串烧”这一概念,具体而生动,让同学们试用这一方法写一篇有关鲸的小片段,从而突出这一写作首发的重要性。
在同学们熟悉鲸的特性之后,又运用了招聘小导游这一独特的形式,使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使书面知识能真正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提高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与组织能力。
五、让平实的课堂充满诗性的回归。
“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朱永新)作为夯实人的精神基础,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的语文课,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更需要浓浓的诗意。最后林老师在同学们欣赏鲸的图片的同时,并为之附上了生动而又形象的旁白,带领同学们更进一步的接触与了解鲸,真正的遨游在海洋中。
泛娱乐时代,课堂也娱乐,娱乐精神已经随着新生代的老师弥漫到校园和课堂当中来了,而今天林老师把娱乐精神为教学所用,幸而用得恰到好处。一个灵气智慧的林老师,一个百变激情的林老师。
教学又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老师们又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设计自己的课,不必在乎强调了什么,只要课堂让孩子们学有所得,上得有成效。呼唤朴素的语文,呼唤真实的语文,呼唤实践的语文,呼唤本真的语文。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二十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赵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赵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赵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不要把讨论当成一种形式架空了。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8
乌鲁木齐十三中于菲老师的一节八年级的《中点四边形》一课,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贴近的必熟悉,熟悉的必喜欢”,通过美丽的图案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回顾“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知识,再通过实际问题引导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判定和证明,当学生初获成就感时,将问题推向特殊的四边形中点四边形形状,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交流时间、探索时间,让学生通过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不变的事物,再次感受几何图形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发现并理解影响中点四边形形状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后,又回归生活实际,通过一道中考开放题的探究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享受到学习乐趣。
整个课堂以人为本,教师不断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的合理想法多给予肯定,一堂课中不停的用不经意的赞许、夸奖、点头、微笑甚至全班鼓掌,让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勇于表达乐于表达,还多次使用“请坐”、“请回答”、“真棒”等用语,尊重关注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本课属于“综合与实践”课,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课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之前可以借鉴参考的课例不多,于菲老师的课是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稿篇二十一
观摩了大班数学活动《裙子中的秘密》,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评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孩子们随时会观察到、感受到有规律的排序的物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感和节奏感。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赵老师选取的这个内容来源于生活。另外,赵老师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利用孩子平时经常体验的过生日这个情节来展开活动,一方面贴近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激发起了孩子学习、发现的乐趣。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那么从王老师对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制定来看,是全面、具体的,她从能力、知识、情感来制定的,在目标的制定时也考虑到了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活动中,赵老师也紧紧围绕着目标来开展每个环节。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赵老师非常注重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探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究、希望尝试的欲望。赵老师始终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观察、分析、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孩子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孩子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
本次活动设计条理清楚、从易到难、层次分明。赵老师从“发现裙子中的秘密”引起孩子“找秘密”的兴趣;随后又通过孩子的'观察、老师的总结得出排序的规律一般可以分成这么几大类;接着再通过孩子的探究、合作操作,感知按照一种规律排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散了孩子的思维;最后又回归到生活,激发起孩子继续寻找生活中的排序现象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幼儿至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活动效果好。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