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传统文化教案(通用19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制定的一份详细计划,用以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案编写时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以便提高学习效率。接下来是一些教师编写的精彩教案,希望可以为你的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一
1.通过调查走访,向身边的人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培养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
2.感受活动的过程,初步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交流活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二、指导实践,分工合作。
1.指导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并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分工。(活动内容见附表)。
2.分组提出活动建议,指导开展活动。
三、学生课下自主合作,通过调查走访,向身边的人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逐步完成各项活动内容,分组填好表格。教师适时了解各组活动开展情况并相机指导。(时间两周)。
四、课堂展示活动成果(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明确课堂展示要求。
2.明确课堂展示要求:
(1)先在小组内展示并整理活动成果。
(2)班内展示时根据老师的提示,分小组按活动内容逐个展示。说,要清楚明白;演,要大大方方;评,要先举手,再发言。
(二)小组内展示并整理活动成果,教师巡视了解,为班内展示做准备。
(三)组织班内展示活动成果。
1.导语:同学们通过近半个月的调查走访和动手实践,收获真不小。大家主要分组选择了我们很熟悉的端午节、春节的风俗文化和家乡戏——黄梅戏文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在,先让我们一起过一过端午节,感受一下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吧。
2.引导展示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1)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学生介绍,教师相机出示屈原的图象及简介。
(2)关于吃粽子、赛龙舟和插艾草。学生介绍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的来历、粽子的作法以及自己对赛龙舟的了解等,教师相机出示有关图片及资料。
3.引导展示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
(1)说一说,我么家乡过春节有那些传统习俗。教师相机出示交流展示提纲。
(2)关于贴春联:为什么贴春联?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和自己或家人书写的春联;说说其中一幅春联的意思。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搜集的及教师搜集的春联。
(3)关于贴门神:为什么贴门神?介绍门神上的人物和贴门神的传说。
(4)关于祭祖:说说为什么祭祖;介绍一下你家祭祖的情形。
(5)关于吃年夜饭:介绍一下你家吃年夜饭的情形。
(6)其他。
4.引导展示对黄梅戏的了解。
(1)播放黄梅戏片段,谈话引导。
(2)介绍黄梅戏与石牌的关系,说说你熟悉的黄梅戏演员及剧目。
(3)关于黄梅戏的角色行当。
(4)学生表演一段黄梅戏。
(四)交流开展此次活动的感受。
(五)小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二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龙潭瀑的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瀑布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八水河玉龙瀑》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已、练、违、通银河”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龙潭瀑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阶段。
(1)生自我,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八水河玉龙瀑。
百尺峭崖高无已,左右青山近相比。
一练高挂悬崖巅,玉龙侧喷西江水。
余波流沫随风飘,如抛珍珠坠还起。
只应泉源直上通银河,不然何以仰视去天不违咫。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三
流利地朗读背诵成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成语及成语故事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吸取传统文化。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学懂成语的来源。
教具: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1、教学“艺海拾贝”部分,师生共同学习“指鹿为马”及其意思,领略对联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赵高、阿、阴中、诸、法、杞人忧天、高山流水”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对联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搜集有关成语及故事取处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成语探源四面楚歌洛阳纸贵夜郎自大。
杞人忧天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杯弓蛇影。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四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3、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大家一定都认识菊花,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揭题《画菊》。(板书诗题:画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画菊》。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画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疏篱:稀疏的篱笆。
2、趣味穷:趣味无穷尽。
3、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都学过《梅花》,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诵读。
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交流诗的含义。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xxxxx。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五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思想成果一脉相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通过传统文化进行涵养的。本节课力求用中华传统文化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在全面理解友善内涵的基础上,首先用儒家关于仁和人性善恶的探讨解读为什么要践行友善,之后在体验身边的友善基础之上,用儒家学说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学中的知行合一探讨怎么样践行友善。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有着基本的体会和感悟,对于善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但还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友善为何成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中国价值观的传承并未进行深入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修身善行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不利于“友善”价值观的践行。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到友善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热爱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增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主动性,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主动践行友善。
3.知识目标:知道友善的基本内涵;了解中国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观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重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性。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呢,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庭院为邻,两家庭院是共用一堵墙,平日里也相安无事。一日,两家因重修府邸时所用的宅基地的院墙起了争执,怎么办呢?去县衙让大人评评理吧,可两家都是官宦人家,县衙大人两方都不敢得罪,也丝毫不敢偏袒,于是争执数月也难以定夺。可这么耗下去也不是事儿啊,于是张家人想了一法儿,不是咱京城有人嘛,派人快马加鞭给张英送了一封家书,张英阅罢,立即给张家人写了信并寄回。
设问:“大学士张英是怎么回的信?”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直接把那首诗回答出来。
教师将回信进行展示并设问:“你们猜,今天这地儿还在么?”学生猜测并回答。师:没错,今天这地儿还在,不仅在,而且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成为了安徽桐城一张响亮名片。
通过六尺巷的故事以及恰当的提问,引起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关注,激发学生对我国倡导正确价值观的态度。
设问一:“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友善的?”
设问二:“同学们刚才针对友善都谈了自己的相关见解,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辞海关于“友善”是如何注释的?”
设问三:“咱们学校刚刚结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的评选活动,大部分班级都选取了友善作为班会主题,同学还记不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友善”是如何界定的?”
通过聊一聊、说一说,拉近学生与上课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认识友善,使学生明确友善的内涵。
过渡:友善不只是今天提出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体系,而这个道德体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的。
设问:“儒家有一个关于道德标准的‘五常’,谁知道这五常指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首先结合学生的现实体验进行“五常”内涵的释义,最后指出,在这五常里,仁是最基本、最普遍、最高的道德标准,它的内涵也比我们刚才说的.丰富,它最直接地包含了关于友善的道德要求。至于是否准确,咱们同学回去查阅一下相关的材料,我们下节课再进行探讨。
通过儒家的五常的道德要求切人,使学生能对儒家的至善“仁”有最基本的认识,从而看到儒家道德体系中善的影子。
铺垫:观点罗列并碰撞。
通过学生熟知的《三字经》引入到本课,接下来探讨的主题“人性本善”,以及与孟子的“性本善”相对应的观点——荀子的“性本恶”。
学生在小组探讨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的认可“人性本善”,有的认可“人性本恶”,有的认为“人性既善又恶”,有的认为“人性既非善也非恶”(详细回答略)。
师:补充明代王阳明“非善非恶心之本”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补充说明,刚才同学针对人性善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想补充一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既善又恶以及人性非善非恶并非完全对立的,这是历史上存在的关于人性探讨的几种基本观点。
使学生在分析和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通过观点的冲击碰撞,再加上老师的追问和引导,能够明确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体会,进一步增强辨别善恶的能力,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去,并为下文理解孟苟的基本观点以及增强修身养性主动性做好铺垫。
探讨一:性本善。
同学思考并回答,可能大部分同学指出意识、思考和发达的大脑……顺势进行引导:在这个基础上,孟子认为最根本的区别是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且在他看来,这四心人皆有之,若没有,便不能称其为人。而这四心便是人之本性,孟子称之为“良知”,人性之善,也就体现在这四心上。
因为这完全是发自于我们每个人的本性,这也是我们人性之善的体现。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不向下流的。
追问一:既然人性本是善的,那么为什么社会现实中还存在恶行?
追问二:后天环境的外在影响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就一定会出现恶行吗?
师总结:所以由此可知,不管一个人是否做出了恶行,内在的善心和善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孟子提出,人可以通过“存其心、养其性”,保存自己的善心,涵养自己的善性而实现善。
探讨二:性本恶。
引导:我们探讨完了人性本善,那么荀子是怎样说明人性本恶的?
师: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本恶,他的善,是人为的。(对于学生理解“伪”可能是伪装进行纠正)。
追问一:既然荀子说人性是本恶的,那么社会现实中就是恶行遍地了,是这样吗?
追问二:那我们该怎么做才不至于出现恶性外化于行,导致恶行遍地?
师总结:虽然苟子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但是人可以通过“明礼仪以化之”,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实现善。
师总结: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还是后代的其他的儒学思想家,大多是向善的。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咱们同学有没有听闻社会上的或者发生在你身边的友善的事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下?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的体会和感悟。
学生自我反思。
师总结:践行友善不仅需要善心和善性,还需要善行,需要方法。
过渡:除了我们前文中所探讨的善恶问题,知行问题也是儒家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
思考:知是什么?行是什么?
师:一般情况下,知指认识和知识,行指行动、行为,但儒家最重视的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伦理秩序。在儒家看来,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行指人的道德行为和伦理实践。
思考讨论并回答:知和行谁在先谁在后?谁更重要?
学生针对知行关系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知先行后,行先知后……。
师:至于知行关系,实际上,历代儒家大都主张知先行后,但这并不是说轻视行动,恰恰相反,儒家非常重视道德知识引导下的道德实践,并且中华传统文化在整体上也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强调学以致用。对行动的重视在孔子那里表现尤为突出,子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是强调知行并重的,甚至是更加注重“行”。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到了宋明理学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代的王阳明,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真正的道德观念,必然会引发道德行为,而每一个道德行为,一定同时包含着相应的道德观念,知行在本质上是合一的。
今天,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这个主题,回溯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最后的落脚点——友善的践行,便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善恶问题和知行问题结果的融合,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仁心善行,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便是友善,它也是我们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收获:在这节课中,学生会有一些收获,不仅是知识上的认识,更多的是对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思考。作为学生应该意识到,友善不仅仅是今天才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它是自古就被社会倡导的,因此在现代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具有了民族根基和文化认同。相信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取开放式探究讨论和启发式诱导,关于人性善恶以及知行关系的思考会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受益,还会在思维上有所收益。
不足:因为本堂课是将当下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友善溯源,因而文章最终落脚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还是传统文化探究课我没有进行明确界定,最终使得本堂课的定位不够准确。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六
1、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字。
2、在字、图、形的配对游戏中,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产生进一步探索汉字的兴趣。
1、教师教学资源《仓颉造字》(课件),教学挂图《仓额造字》。
2、能活动的小木偶,汉字及与其对应的图片,象形文字卡片。
3、请幼儿与父母一起进行象形字的相关调查。
1、请幼儿交流与父母一起进行的象形字调查的结果,丰富幼儿的经验。
2、引导幼儿观察汉字“日、木、山、水”的图画部分和象形字,猜一猜,认一认,说说这些汉字是怎么认出来的。
小结: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图案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文字,叫作甲骨文。在很久以前,没有笔和纸,人们就在石头上、骨头上、乌龟壳上刻画图案来记录事情,这些图案就是当时的文字。
3、欣赏故事,初步了解汉字的由来。
(1)观看视频,倾听故事《仓颉造字》。
(2)共同讨论:故事的名字叫什么?仓颉为什么要造字?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小结:甲骨文是中国的象形文字,是我国古人造出来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创造演变过来的,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中国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
4、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拼摆汉字,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1)木偶的身体会“写字”。
教师分别用木偶摆成“大”“上”等汉字,引导幼儿猜猜看摆的是什么字。
(2)我的身体会“写字”。
教师出示常见字的字卡,让幼儿用自己的身体摆出来,如“中”“下”等。分组游戏,引导幼儿几人一组合作摆出不同的汉字。拼得像,让大家能看出来的,就算成功。
附故事:仓颉造字。
北走有鹿群;一个老人说往西走有两只老虎。仓颉觉得很奇怪,就问老人们:“你们怎么知道前面有什么猎物呢?”老人们指着地上的脚印说:“这里有猎物的脚年啊!”原来,三位老人发现了不同的动物脚印。这时仓颉突然想到个脚印可以代表一种动物,那种待号也可以用来表示一种东西啊!仓颉高兴地跑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各种事物。他接照各种东西的形状,中在家创造符号并把这些特号称作“字”。比如:太阳的符号就是照着太阳的样子画一个圆圈,中间加上一点;月亮的符号就是照着月牙儿的样子画出来的。仓颉创造了许多字,记住了全部的东西。黄帝见仓颉造出了字,就命令他到各个部落去教字。从此,字越来越多,运用得越来越广。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七
我们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礼、仁、孝三个方面。
“礼”也就是说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按常规的要求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并引导学生自觉思考自己应如何改进不规范行为后面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从内心深处触发悔过革新的想法,促其走向成熟,带着纪律意识步入社会。
“仁”就是指爱仁,讲仁义,讲友爱,讲爱国。
“孝”就是指对父母有“孝心”,对长辈有尊崇之心,对社会有责任心,对国家有忠心。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做人之道,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习惯中升华个人品质。
1、物色好主持人。
2、准备材料。
3、节目排练。
(一)举文言名句。
甲: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句俗语,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乙: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甲: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乙: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二)引入活动。
甲:这些文言名句大家耳熟能详,它们在礼、仁、孝三个方面蕴涵着丰富的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乙:“礼”也就是说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带着纪律意识步入社会。
甲:“仁”就是指爱仁,讲仁义,讲友爱,讲爱国。
乙:“孝”就是指对父母有“孝心”,对长辈有尊崇之心,对社会有责任心,对国家有忠心。
甲:是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们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
乙:这也是它们吸引我们的主要原因,我想我们都愿意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甲:我们愿意多多地与朋友们分享中华文化的精华,愿意奋力探索已经被淡忘的远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个朴素的古老民族。
合:我们的视野纵贯千古,横及八荒,遨游驰骋,此乐何及?《传统文化伴我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三)活动过程:
甲:记得西方的经典名言中有这么一句:“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觉得这一句话非常好,适于思考,更适于身体力行。
乙:对,记得在初一的时候班主任赵老师就在班中强调过“静、净、敬、竞”的原则,帮助咱们养成守纪律、爱干净、知尊敬、敢竞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甲: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谈对这几个字的理解。(节目1)。
乙:是啊,在“班荣我荣,班耻我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中,现在我们初二(1)班整个班级呈现出一派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生机勃勃的气象,得到了众多领导、老师以及同学的赞扬与肯定。
甲: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团结互助,我们班的凝聚力才会强,集体力量才会大,面貌才会蒸蒸日上。请听合唱《团结就是力量》(节目2)。
乙:我们如果能从学生时代就养成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带着纪律意识步入社会,那我们就会取得很优异的成绩的!
甲:下面,请同学讲班中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节目3)。
乙: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礼的重要性啊!我们在这个温暖的集体中,就要用班规校纪约束自己,争当品国学、懂文明、讲诚信、知责任,能上进的文明中学生啊!
甲:是啊,记得初一时我们就学过“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乙:愿我们讲仁义,讲友爱,都能成为朋友!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谢所有给过我们帮助的人,我们也要常怀恻隐之心,去积极帮助别人!
甲:请听男生小合唱《朋友》(节目4)。
乙:今天,我们除了要感谢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对我们的帮助,我们还要感谢父母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甲:“孝”就是指对父母有“孝心”,对长辈有尊崇之心。乌鸦尚知反哺,小羊尚知跪乳,更何况我们人呢!
乙:请同学讲一讲父母做的让你感动的事和你做的让父母感动的事。
(节目5)。
甲:看,我们的家长多理解我们,多支持我们,给了我们这么多的鼓励。
乙:让我们也去理解他们,不辜负他们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力争取得让他们满意的成绩。
甲:请听女生小合唱《感恩的心》。(节目6)。
乙:我们在这次班会开始时就说了,我们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礼、仁、孝三个方面。
甲:我们做到有“礼”,才会从遵从小事成长为遵从大事从而为国作贡献;做到有“仁”也会从爱个人、爱小家成长为爱祖国爱大家;做到有“孝”还会从对父母有孝心、对长辈有尊崇之心成长为对社会有责任心,对国家有忠心。
乙:我们就先从对祖国知识的了解表明我们的爱国心吧!请几个同学谈谈他们眼中的祖国。(节目7)。
甲:看今朝,颂祖国,听完他们的介绍,我们加强了对祖国的了解。今天的中国,在洗刷了百年的耻辱之后,正朝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宏伟大业阔步前进,要实现巨龙的腾飞,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学好本领,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将来好投身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去。
乙:我们学一学这些爱国的英雄吧,请听几个小故事。(节目8)。
甲:是啊,这么多的先辈英雄们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真应该为他们而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乙:请听诗朗诵《我为你而骄傲》。(节目9)。
甲:刚才,我们欣赏了精彩的朗诵,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想起了祖国母亲对我们的一切,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怀就产生了。现在,我们何不为祖国献上我们的祝福呢?(节目10)。
甲:你觉得同学们的祝福怎么样?
乙:我们同学的祝福都是发自真心的,也说出了我们年轻一代的心声。在这里,我也想祝愿我们伟大祖国日新月异,更加繁荣昌盛。
甲: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一轮鲜红的太阳,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喷薄而出。
乙: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我们要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祖国明天的蓝图。
甲::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困难不怕,遇到挫折不怕,我们就像那勇敢的海燕一样,去奋斗、去搏击,用自己的青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请听诗朗诵海燕。(节目11)。
乙:我们想搏击风浪。
甲::我们想展翅飞翔。
乙:请赵老师给我们鼓鼓劲(节目12)。
甲:我们感谢老师给我们的鼓励。
(四)、结束语:
甲:1、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人在幼时养成的习惯,就像人天生自然固有的一样,难以更改。《汉书贾谊传》作者班固)。
乙: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甲: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乙:4、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甲:让我们学好“礼、仁、孝”!
乙:为自己、为家庭、为班级、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合:《传统文化伴我行》主题班会现在结束。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八
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教学内容和过程。
学生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
二、作者简介: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汉族,现代学者。
《沉思集》。
《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
三、总体结构:
总——分——总最典型的关系性。
(传统)统化(两重性)。
文传。
化统。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讨论。
(1)“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
鸦片战争以来。
(2)“社会实验”指什么?
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仁人志士)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
(3)“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
(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60—70年代)。
强调不可利用“过去”(“传统”),构筑“未来”
2、第2自然段——讨论。
传统是什么?(强调“形成”“作用”)。
3、第3自然段——讨论。
提出“……”差别。(比喻)。
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1、第4自然段——讨论。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对应(时空界定)、内容、成分(例如)。
2、第5自然段——讨论。
时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讨论。
(1)“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情况?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
“明辨……遗响”
理解图片(p65)。
六、学习“文化传统”:
1、第8—9自然段——讨论。
对“文化传统”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特征(比较)、产生、成长、形成、实质。
2、第10自然段——讨论。
(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为“文化传统”?
“为这一民族生活……物质力量”
3、第11自然段——讨论。
“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惰性力量”?
“制约看……关怀”“一种……象征”“没有……巩固”
4、第12—13自然段——讨论。
(1)“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是:
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传统”受外界影响是如何进行的?
接触——交流——变化。
(3)外来文化中如何才能成为传统中的一个部分?
“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
七、学习“财富和包袱”
1、作者称“财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从头开始……生存本领”
“具有……层面”
2、我们说如何辨证地了解和掌握两重属性?
“运用它……千里之外”
3、现实中存在哪几种简单化的理解?
“一种人……财富”
八、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九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文以载道”
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欧洲学者的评论。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
思考题。
2、比较中西文化。
一、非神学的理性色彩。
其它国家、民族的宗教传统。欧、美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si兰教、亚洲各地的佛教。宗教组织是伦理道德的主要宣传者和伦理道德的宗教外衣。
作为中国传统观念的'主流的儒家思想的理性色彩。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二、有博大精深的理论表述。
历代儒家的经典:孔子——“六经”,汉代——“七经”,唐代——“九经”、“十二经”,宋代——“十三经”。
道家、墨家、法家等的著作。
三、以宗法制为渊源,以亲情为根基。
宗法制的含义。家庭伦理及其延伸,家国一体。亲情的延伸和社会伦理。举例:孝顺父母——尊老敬长。
思考题。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征。
2、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关系。
一、天命观。
关于天的观念。天命观的普遍表现。“天不变,道亦不变”,“听天由命”,“奉天承运”,“替天行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积极的天命观:“制天命而用之”,“尽人事,待天命”。
二、天人合一思想。
人性天赋:性善说、性恶说。
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
天人感应。
对比:欧洲人强调人与天的对立和斗争。中国人强调人与天的和谐相处。
三、通变思想。
穷变通达观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切事物都要变化,不变化就不能继续存在。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
四、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含义。以人为本,“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的并列。
欧洲历史上的神学统治。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的区别:前者强调。
的是整体的人,人类。后者强调的是个体的人。思考题。
1、天命观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2、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和积极意义。
3、通变思想的含义。
一、尊君。
尊君的思想理论基础:宗法观念;“自然法则”观;天命观;国家统一的需要。
“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伐无道,诛暴秦”。具体的皇帝并非不可以反对。
尊君观念在历史上曾有过的积极作用,如维护统一。
二、重民(民本主义)。
“敬天保民”;“民为贵”;“君舟民水”。
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
重民和尊君的关系:国以民为本,民以君为主。
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区别。
三、大一统思想。
中国早已是幅度很辽阔的国家,广大的华夏族早已形成。
天下一统的观念。国家统一的普遍愿望。
四、华夷之别观念。
“夷”的概念和各种称谓。从“尊王攘夷”到“驱除鞑虏”。华夷之别观念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
1、古代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原因。
2、评价民本主义观念。
3、华夷之别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古圣贤的言论、事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史记》中关于古圣贤在困顿中的奋斗业绩的叙述;岳飞的《满江红》;儒家一向提倡的“修、齐、治、平”。许多关于奋发有为的成语。
二、修身养性,自我完善。
修身的含义:自省、自律、自励。“吾日三省吾身”,“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舜尧”。
修身的意义。自我完善;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
三、士大夫推崇超脱。
士大夫的含义。道家的思想影响。士大夫超脱的表现。
超脱的消极表现和意义。
超脱的积极表现和意义。“淡泊名利”。
思考题。
1、修身的含义。
2、修身的意义。
3、如何看待超脱。
一、“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科举制度和读书做官。“诗书人家”、“书香门第”。
二、轻视体力劳动者。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关于“白领”和“蓝领”的当代思潮。
三、鄙视商人。
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无商不奸”的普遍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
四、“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家长和丈夫的绝对权威。婚姻包办。男尊女卑和各种妇道。
五、均富思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些王朝实行的均田制。“均贫富”的起义口号。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唯有读书高”?
2、传统观念中为什么鄙视商人?
3、如何看待均富思想?
一、传统价值观的一些范畴。
孔子“三达德”;孟子“四端”“四德”“五伦”;管仲“四维八德”;董仲舒“三纲五常”。墨子“尚贤”、“非攻”、“节用”等。
二、主要的传统价值观。
仁义:仁和义的含义。一切德行的总称。道义、侠义。“舍生取义”。传统的义利观,古代的义利之辩。
孝悌:孝和悌的含义。孝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突出地位:“孝为仁之本”。
忠诚:忠诚的几种对象——国家民族、君主、主人、朋友等。忠君有时是忠于国家的表现。忠孝不能两全时的取舍。
重礼:1、待人谦恭,2、遵守规矩。
守信: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区别。
知恩图报:“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孝敬父母也是一种知恩图报。
保持节操:恪守固有的道德信念。“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
节俭。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思考题。
1、如何看待义和利的关系?
2、如何对待孝道?
3、礼的不同含义。如何看待各种礼。
4、保持节操的含义,如何看待各种节操?
1、贵和,追求和谐。
(1)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
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
一方面,在封建社会里社会、政治关系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又希望形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强调、追求天人合一。在治国之道上讲求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2)和而不同:“和为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自然方面。五彩、五声、五味。各种生物相生相灭,形成生态平衡。社会方面。各个阶层、各种行业的互相配合。各地特产的交易,各种文化的交流。
同则是同一、单一。这不仅是不美好的,也使世界、社会不能持续存在和发展。
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而霸权国家则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文化来塑造整个世界。
2、尚中,不走极端。
中庸之道的涵义。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过犹不及”,向真理的方向多跨出一步就是谬误。
对社会上的许多矛盾、纠纷,尤其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应该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事物的发展会有质的变化、飞跃,导致新生事物的产生。改革、革命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所以,不能对所有矛盾都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思考题。
1、和与同的区别。
2、追求和谐的意义。
3、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十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教案《‘教案’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一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
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5、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二
一、学习目标:
(一)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三)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四)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五)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二、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三、讨论交流。
(一)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二)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四、观摩评选。
(一)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二)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
(三)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五、集体评议。
(一)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二)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总结、颁奖。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三
情景设置:
1、名牌包:好看,价格贵;普通包:不好看,但价格便宜。怎么办?――在价格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买相对有档次的较好看的包。(这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做法,在矛盾中求统一)
2、县官老爷断案:有一个贼偷了人家的钱袋,被抓到了,送至衙门。见了县官老爷贼不服气的说:“是这个人把钱袋拿在手里,还晃来晃去,发出些叮叮当当的声音。我偷钱完全是他诱惑的。”县官老爷一时没了主意,想想贼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判处两人都有罪,各打五十大板。
为何两者都是走中间路线,却有错有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庸之道》,看看孔子给了我们怎样一个标准。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概括每一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何谓中庸之道?
三、文本探究
(一)、何谓中庸
1、过犹不及――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2、探讨:中庸之道是否就是折衷主义?
(二)、中庸的原则
1、4.10则: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
1.12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
说明“中庸”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是具有是非标准的一种道德。
表现:13.24则、17.13则――君子与乡原的区别
――孔子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的积极的调和论)
(三)、实践中庸――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13.21则: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13.23则:和而不同
四、延伸
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五、拓展
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弟子规》的由来。
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3、体会做事小心谨慎,讲信用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课前准备:
听相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出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2、解字:弟子(学生)。
圣人(孔子)。
孝(孝顺父母)。
弟(友爱兄弟弟姐妹)。
谨(小心谨慎)。
信(讲信用)。
3、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孔子和子路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3、讲宴殊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古文。
2、小组读古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
(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
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五
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宋词。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十六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
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你们平时都读了哪些课外书呢?(学生自由讲)。
1、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在你读过的课外书当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
(1)同桌交流。
(2)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
2、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3、揭示揭题:
(一)、自读。
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二)、学文释义。
1、讲(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1)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3)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4)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6)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7)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8)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4、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5、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6、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7、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好儿童,要谦让,好处、方便,我不抢,要学孔融把梨让,不抢先,能让人,先别人,后自己,人人夸我“你真棒”!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七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重难点】。
增强学生阅读积累,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
【教具使用】。
投影仪。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
43—45。
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
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5页。
六、活动广角:第46页。
七、成长阶梯:第46页。
八、个人熟读自立歌。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李清照。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李清照是个多才多艺的词人,教学效果较好。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十八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论语》(八则)。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大班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九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崂山的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山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鳌山》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渊、倚、孤高”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青岛崂山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阶段。
(1)生自己,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鳌山。
群峰峭拔下临渊,绝顶孤高上一天。
沧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