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护理考试已经结束,新一轮护理考试复习即将开始。笔者整理了护士考试中常用的20种计算公式,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护理考试常用计算公式
1平均动脉压(map)计算公式
Map=舒张压(DBP)+1/3(SBP-DBP)
正常值:10.67~13.3kpa(80~100 mmHg)
2血压指数:
血压指数=踝关节血压/上臂血压
正常值:1~1.3
临床意义:间歇性跛行平均值为0.7,其余下肢疼痛一般小于0.3,坏疽为0。
三。周围区域总阻力公式如下
总外周阻力=平均动脉压(mmHg)/心输出量(L/min)
正常值在600~2000之间
4耗氧量计算公式:
耗氧量(ml/min)=209*基本热量*体表面积(M2)/60
根据表中所示的每小时耗氧量或基本热量可由表中的209或表中所示的热量换算而成。
5心输出量计算(右心导管插入术)
心输出量(L/min)=耗氧量(ml/min)/[动脉含氧量(vol%)-混合静脉含氧量(vol%)]*0.1
正常参考值:>3.5 L/min
6全身血流量计算(右心导管插入术)
全身血流量(L/min)=耗氧量(ml/min)/[外周动脉含氧量(vol%)-混合静脉含氧量(vol%)]*0.1
7肺循环血流量计算(右心导管插入术)
肺循环血流量(L/min)=耗氧量(ml/min)/[肺静脉含氧量(vol%)-肺动脉血氧含量(vol%)]*0.1
8估计冲击程度的指数公式如下
(1) 休克指数=心率(B/min)/收缩压(mmHg)
5: 正常血容量
指标为1:失血量约为20~30%
指标1:失血量约30-50%
(2) 休克度=心率(B/min)/脉压(mmHg)
正常参考值为2.4-2.6,数值越大,冲击越严重。
9心胸比值计算公式:
心胸比值=两条最长垂直线(T1+T2)之和/胸部最小横向位置
正常值小于0.5
10心输出量公式:
心输出量(ml/min)=卒中量(ml/次)*心率(次/min)
正常值为4.5-6L/min(静止时)
11心输出量与体肺循环血容量的关系
心输出量(L/min)=全身血流量(L/min)-肺循环血流量(L/min)
12肾功能衰竭指数(RFI)
肾功能衰竭指数=尿钠*肌酐/尿肌酐
正常值:1临床意义:肾前肾功能不全1例,肾后肾功能不全急性期1例。
13肾功能不全患者延长给药间隔的计算
患者间隔=正常间隔*肌酐(mg/dl)
这种方法不减少剂量,只延长给药间隔。由于间隔时间过长,血药浓度难以维持在有效浓度,故不宜用于严重感染患者。
14肌酐高度指数计算
肌酐身高指数=24小时尿肌酐(mg/dl)/标准身高肌酐*100%
营养不良正常值为1.09和0.5。
15血尿素氮水平与肾功能损害
肾功能损害程度血尿素氮值
轻度25-40mg/dl
中度40-70mg/dl
严重超过70-100mg/dl
16氧浓度计算公式
氧浓度是非常随机的。你可以决定你是想多吸还是少吸?这可不是开玩笑!氧气浓度也有计算公式!
氧气浓度=21+4×氧气流量(L/min)
17烧伤输液计算公式
在严重烧伤的治疗中,早期静脉输液是抗休克的重要措施。补液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纠正低钠血症、酸中毒和低蛋白血症。具体复水率还取决于计算公式。
伤后24小时输液量按烧伤面积的1%(Ⅱ~Ⅲ度)每公斤体重1.5ml(儿童1.8ml,婴儿2ml)
【前24小时输液量】=体重(kg)×烧伤面积(%)×1.5ml,加上每日生理需水量2000ml,即输液总量。
电解质溶液与胶体溶液的比例一般为2:1,深度烧伤的比例为1:1,即每公斤体重每1%烧伤面积补充0.75ml电解质溶液和胶体溶液。
[伤后24小时输液量]为前24小时计算量的一半,日需量保持不变。
[第三个24小时输液量]根据病情变化而定。
18儿童体重计算
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6个月以上x 0.25
2-12岁:年龄x2+8
注:平均出生体重为3公斤,出生后3-4个月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2倍。1岁时为3次,2岁时为4次。
19儿童身高计算
出生时约50厘米,半岁时约65厘米;
1岁时为75厘米,2岁时为87厘米,身高=年龄X7+70岁(或75岁)时为2-12岁
注意:如果高度低于正常值的30%,则为异常。
20空气消毒剂量的计算
常用消毒剂及用量
2%过氧乙酸每立方米需要8毫升;纯乳酸每立方米需要0.12毫升;醋每立方米需要5-10毫升。
公式:
(1) 过氧乙酸要求=房间长x宽x高x 8ml
(2) 纯乳酸要求=房间长x宽x高x 0.12ml(关键点)
(3) 食醋要求:①最小量:室长×宽×高×5ml;②最大量:室长×宽×高×10ml
护理考试必须牢记知识点
1护理程序是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活动,旨在促进和恢复病人的健康。它是一个全面、主动的护理决策过程。
2护理程序可分为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实施和评估五个步骤。
三。护理诊断一般由名称、定义、诊断依据和相关因素四部分组成。
4护理诊断常见语句:
PES公式陈述又称三部分陈述,主要用于陈述现有的护理诊断。
PE公式陈述,也称为两部分陈述,主要用于“危险”护理诊断。P(problem)陈述法是医疗诊断中常用的方法。
5护理记录表:记录病人的健康状况及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Pio格式可记录:P:患者健康问题;I:患者健康问题的护理措施;O:护理后效果。
6急诊护理工作的预检查和分诊:急诊科应有专人负责接诊病人。检查前护士应掌握急救标准,按一问二看三检四分的顺序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时分诊到各专科门诊。
7病房的理想声强白天应保持在35-40db。50-60db的声强会产生相当大的干扰。长期暴露在90分贝以上会导致疲劳、易怒、头痛、头晕、耳鸣、失眠和高血压。当超过120dB时,可能会导致听力损失或永久性听力损失。
8普通病房的适宜温度为18-22℃;婴儿房、手术室、产房的室温应调至22-24℃。病房的相对湿度应为50%-60%。
9备用床位用途:保持病房整洁美观,为新病人的接诊做好准备。将床头柜移离床头约20厘米,将床头柜移至床尾中间,离床头约15厘米;将枕头四角填满,打开后门。
10临时空床用途:临时卧床病人,保持病房整洁,迎接新病人。在备用床头的基础上,将床头罩向内折叠1/4,然后在床头处折起扇形三折;必要时可加橡胶板和中厚床单,上端距床头45-50厘米
11麻醉床的用途:方便麻醉手术后病人的接受和护理;保证病人的安全和舒适;防止并发症;保护床上使用的材料不受血迹或呕吐物的影响。
12按顺序整理住院病历:体温表、医嘱单、入院记录、病史及体检单、病程记录、各项检查报告、护理记录单、住院病历首页、门诊或急诊病历,填写入院登记簿、诊断卡、床头卡或床头卡;进行医院评估,填写入院护理评估表。
13四人搬运法:适用于颈椎、腰椎骨折患者,或重症患者。平板车紧贴床头,大轮端抵着床头,固定刹车。在病人腰臀下垫一个帆布袋或中床单;a将病人的头、颈、肩放在床头;B站在床头,托住病人的双腿;C、D站在病床和平板车的两侧,牢牢抓住帆布袋或中间床单的四角。
14活动卧位: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自由活动的姿势。
15被动卧位:患者不能改变卧位,只能卧位。常用于昏迷、极度虚弱、瘫痪等病人。
16强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楚,有改变卧位的能力,但因患病、治疗或疼痛缓解而被迫采用卧位。例如,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因呼吸困难而采取直立坐姿;膀胱镜检查时,采取取石位等。
17头低脚高姿势:患者仰卧,枕头平放在床头,床头床垫高15-30厘米。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引流。排出肺分泌物使痰容易咳出。妊娠期胎膜早破可降低腹压和羊水冲量,预防脐带脱垂。
18头高脚低位:患者仰卧,枕头水平立在床头,床头床垫高度为15-30厘米。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
19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病人、病人与工作人员、病人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感染。通过水、空气、医疗设备等直接或间接感染。
20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由患者自身病原体引起的感染。主要指人体健康状况差、免疫功能受损、正常菌群移位、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情况下,在患者体内或体表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21清洁: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去除物体表面的污垢、灰尘和有机物,即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不是杀死微生物。
22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杀死除孢子以外的所有致病微生物,使其无害的过程。
23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杀死所有微生物的过程。它包括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微生物,以及细菌孢子和真菌孢子。灭菌必须完全无菌。
24燃烧法:一般用于无保留值的受污染物品,如受污染的纸张、带有脓性分泌物的敷料、废物和病理标本等;也可用于某些金属器械的消毒灭菌,微生物实验室搪瓷制品和接种环。锋利的刀和剪刀禁止使用这种方法,以避免钝边。使用时可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中焚烧;金属仪器可在火焰上燃烧20秒;搪瓷容器可倒入少量95%-100%乙醇,旋转容器使其均匀分布,然后点燃燃烧,直至火焰熄灭。
25煮沸消毒法:适用于金属、搪瓷、玻璃、橡胶等耐湿、耐高温物品,不能用手术器械消毒。消毒方法是将物品刷干净,全部浸入水中,加热。消毒时间从开水开始。如果在此过程中添加了其他项目,则在水沸腾后重新计算时间。
26使用六步洗法:用手指搓搓手掌,用手掌摩擦手背,用手掌摩擦手指,用拇指摩擦手掌,弯曲手指关节,用指尖在手掌上摩擦15秒。注意指甲、手指缝、拇指、指关节等;打开水龙头,用自来水冲洗双手;关掉水龙头,用纸巾或毛巾擦干双手或用烘干机擦干双手。
27沐浴目的:清除污垢,保持皮肤清洁,使患者感到舒适,放松肌肉;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增强排泄功能,预防皮肤感染和压疮等并发症;观察全身皮肤有无异常。
28压力性溃疡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紊乱,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溃疡坏死,又称压疮。
29俯卧位:俯卧位:易发生于枕粗隆、肩胛骨、肘关节、骶尾部、足跟等部位,多见于骶尾部;俯卧位:易发生于面颊、耳廓、肩峰、髂前上棘、肋缘突出、膝前、足趾等部位;侧卧位:易发生在耳廓、肩峰、肋骨等部位,髋关节、膝关节内外、内踝、外踝等;坐姿:发生在坐骨结节处。
30发热程度(根据口腔温度)
(1) 低热:体温37.3-38.0℃。
(2) 中暑:体温38.1-39.0℃。
(3) 高热:体温39.1~41℃。(4) 超高热:体温在4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