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博士扩招满足的不仅是学历需求

文/admin

作者:熊丙奇(21世纪教育学院副院长)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40多所高校纷纷发布招生简章,宣布扩大博士生招生,并引起社会关注。

部分舆论将扩大博士生招生,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总体来看,今年研究生扩招已达20%,超过近年来的维持量,但不超过5%的增长率。据统计,2014年复一年2018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幅小于20一万人。但是,博士生的扩招主要是基于社会对博士人才的需求和博士教育自身的发展。

2017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适当扩大博士生教育规模,加强博士专业学位的示范和设置。2018年,教育部关于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的复函明确指出,2020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达到10一万人。舆论仍将博士生扩招与严峻的就业形势联系在一起,这种担忧背后隐藏着:如果不重视培养质量,扩招只会增加博士生教育泡沫,影响博士生就业前景。

从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发展的角度来看,1999年度到2004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已从1.99万人崛起5.3310000人,最多168%随后,博士生的扩招从2005年复一年2016的12五年来,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2510000人,仅增加41%。来自2017此后,我国博士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扩招周期”,2018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很接近10万通,比上年增加1.16一万人。

对博士生扩招过程的分析,对当前博士生教育的适度扩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之所以2005各地博士教育扩招之所以“刹车”,是因为当时的教育体制和舆论质疑博士教育扩招过快,导致博士教育质量保障失败。比如,有的学校把申请博士学位和扩大博士教育规模作为衡量学校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此,他们申请博士学位,除了同期扩大研究生招生,1同时辅导10几个甚至几十个硕士生和博士生是相当普遍的。而且,很多人攻读博士学位是为了获得高级文凭,而不是从事学术研究。

高校开展博士生教育的初衷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还是以博士点和博士生教育规模来展示学校的成就?博士生导师是将学生视为撰写和发表论文的“帮手”还是自己项目的“员工”,还是关注学生的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与学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规范的兴趣?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是为了教育?发展博士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博士人才的需求,还是为了博士教育?必须正视和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要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权,完善导师制,以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保证培养质量。具体来说,要探索博士生招生改革,全面推进申请审核制度,注重申请者的学术潜质和专业素质。由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加强对博士生的过程管理和培养。目前,许多高校都提出了博士生参与论文答辩必须发表多少篇论文的规定。他们引导导师和医生的精力撰写和发表论文,导致“科学崇拜”和“唯论文论”,不利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容易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而且,近年来,很多高校已经淘汰了过期的博士、硕士,但更严格的质量要求不应该是集中淘汰,而应该是流程淘汰。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全社会应打破唯学历论,从“学术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高校在培养人才之前,要更加注重满足“学术要求”,转向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防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质量和社会需求的“两张皮”,这也是设立博士学位的考虑。

光明日报(2020年05月06白天02版本)

[编辑:王洪泽]

以上不仅是学术要求的介绍,也是来自光明日报的文章。我希望它能帮助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