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少数,是本科还是专科,是广大考生及其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开信息,可以看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学院,不是本科,当然也不是少数大学。具体情况如下:
学校名称 | 主管部门 | 办学层次 | 备注 | 省份 | 所在地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省 | 专科 | 公办 | 陕西 | 咸阳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英文: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杨凌职业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原国家重点中专学校陕西农业学校、陕西水利学校、陕西林业学校注册成立。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尤仁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创办了国家西北农林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建校84年来,共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1万余人,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0余项。在首届全国高职院校“优质学校”建设与评估论坛上发布的《中国高校与学科评估报告(2018)》中,在全国1386所高职院校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11位,位居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一梯队。
学院地处关中平原,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是中国农业硅谷杨凌的主要驻校单位和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距西安60公里,西距宝鸡80公里。陇海铁路、西宝高速铁路、连云港至霍州高速公路、西宝中线连接东西,交通便利。学院占地1630亩,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8亿元,教学科研设备价值2.7亿元。校园网输出5.2g宽带,校园无线WiFi全覆盖。拥有现代化生产性实验培训中心和基地220个,校外实践基地171个,校外产学研示范基地11个。馆藏纸质图书1148600册,其中电子期刊8621种。
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9269人。现有教职工908人,其中教授70人,副教授306人,“双师型”专任教师490人,兼职外教569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团队10支,国家级、省级杰出贡献专家和劳动模范9名,陕西省专项扶持计划名师2名,国家级、省级名师17名,各类社会评选名师23名,国内外客座学者9名,陕西省普通高校师德标兵3名,师德先进个人4名,青年优秀人才1名,陕西省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名,蜂产业、梨产业专家4名,陕西省浆果产业与花卉产业体系。教师出版教材500余册,发表论文26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100余种。获得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促进成果奖4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8项,小麦、花椒新品种8个,专利36项。学院的科研、教研项目、经费、奖励和项目多年来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院设有16个分院(系),8个门类,63个高职专业,3个本科联合专业。中央财政支持专业6个,国家骨干专业17个,省级“一流”建设专业1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中央财政支持培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培训基地6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参与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3个,主持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完成国家级优秀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部级优秀课程27门,院级优秀资源课程96门。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有国家大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站。拥有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基地、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陕西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等7个基地。拥有华北水电大学等5所本科院校通信站。他创办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期刊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等期刊。
学院坚持走“教学、科研、推广”之路,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和“中国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两大平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生产与教育的结合。与省内外142个县(区)政府和1332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校外实训基地163个,大学生协同创新中心6个,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122个,教师实训基地69个,企业订单班60多个,优秀学生奖学金13种。校企合作学院有“中国水电十五局水电学院”、“陕西建工集团建设实习学院”等10多所。全省建立了13个产学研基地,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村型、专家院落型、企业带动型5种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宾县基地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以定向扶贫为重点,在临游县、太白县、旬邑县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网上电子商务平台1个,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10余项,形成职业教育扶贫缓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