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网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学分网。(http://www.xuefen.com.cn/)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气象动力因素
主要是指风和湍流,它们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稀释和扩散起着决定性作用.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不同时刻的风速风向不同,风把污染物从污染源向下风方向输送的同时,还起着把污染物扩散稀释的作用.一般地说,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污染物排放量成正比,与风速成反比.如风速增大一倍,在下风的污染物浓度将减少一半.
湍流,是大气的不规则运动.风速时大时小,具有阵性的特点,在主导风向上也会出现上下左右不规则的阵性搅动,这就是大气湍流.污染物在风的作用下向下风方向飘移并扩散、稀释,同时,在湍流作用下向周围逐渐扩散,我们看到从烟囱中排出的烟云在向下风方向飘移时,烟云很容易被湍涡拆开或撕裂变形,使烟团很快扩散.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气象热力因素
主要指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大气层结是指大气垂向的气温分布状况,气温的垂直分布决定着大气的稳定度,大气的稳定程度又影响着湍流的强度,是影响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对流层内气温分布的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递减,空气上层冷下层暖;因此,大气在垂直方向不稳定时对流作用显著,能使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扩散稀释.在近地的低层大气,有时出现气温分布与标准大气情况下的气温分布相反,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温度逆增情况,称为逆温.逆温层的出现,使近地低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能发生对流作用,使大气污染物不能在垂直方向扩散稀释,因而容易造成大气污染。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气象因素的影响。
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如风向、风速、气温和湿度等,都直接增加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其中.风向问题是工厂配置中必须考虑的条件,污染严重的工厂应该放在居民区下风向。在气象条件中,逆温层被认为是必须十分重视的影响因素。在正常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每升高100m,气温平均下降0.6℃。因下暖上寒污染物容易垂直上升并向高空扩散,如果出现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的逆温现象则逆温大气层将阻止该层内或层下烟气的上升,抑制大气对流和湍流的形成,影响烟气的稀释扩散,造成污染物的聚集,增加污染物的危害。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地形地物的影响。
由于地形、地物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危害程度会有很大差异。在窝风的丘陵和山谷盆地,污染物不能顺利扩散开去,可能形成一定范围的污染区。污染物沿平行山谷的方向流动,会给下风侧带来更严重的污染。城市中的高大建筑物和构筑物会使运动着的大气产生涡流。在涡流区大气污染物很难逸散,使涡流区完全处在污染状态中。在污染源多的地域,恰当地利用地形地势,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影响是促使污染物迅速扩散、减少污染的重要条件。
山脉的阻滞作用,对风速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封闭的山谷盆地,因四周群山的屏障影响,往往是静风、小风频率占很大比重,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体形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都能造成气流在小范围内产生涡流,阻碍气流运动,减小平均风速,降低了近地层风速梯度,并使风向摆动很大,近地层风场变得很不规则。一般规律是建筑物背风区风速下降,在局部地区产生涡流,不利于气体扩散。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植物的净化作用。
种植花草、树林对过滤和净化大气中的粉尘和有害气体,减轻大气污染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每亩树林每天大约吸收70kg的二氧化碳,放出50kg氧气。一亩树林每年能过滤下来的大气粉尘约1000一3000kg,树林还能吸收多种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光化学烟雾等。从环境保护角度看,种植花草、树木是防治大气污染不可缺少的一个措施。
为了提高植物防治污染的能力,还可根据污染物的性质有选择地种植抗性强的植物。例如,在道路两旁种植洋槐、棕树.能吸收汽车排气形成的光化学烟雾;在公园种植菊花、夹竹桃、月季,能吸收大气中的多种有害气体。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污染物综合作用的影响。
各种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后,都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的。而是不断运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污染物之间产生着综合作用,有的互相叠加,使两种有害的物质更有害、有的互相抑制,使两种有害的物质都变成无害。互相叠加者叫协同作用.互相抑制者叫拮抗作用。一般说来,性质近似的污染物,如氟化氢同二氧化硫,容易产生协同作用.而性质差异大的污染物,如酸性气体同碱性气体.容易产生拮抗作用。这两种情况都是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中要考虑的问题。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工业布局的影响。
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其中又以化工、冶金、轻工排出的污染物为多,所以工业布局如何对大气污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地说,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应远离城市,并布置在下风侧。工业区不应过分集中,免得造成工业区环境条件太差。各种类型的工厂企业要考虑污染的相互影响。噪声大的工厂不应靠近居民区也不应靠近其他工厂。排放工业有害物多的工厂必须考虑设置卫生防护地带、使各类工厂配置更合理。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山谷风
它发生在山区,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山谷风在山区最为常见,它主要是由于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的。在白天,太阳先照射到山坡上,使山坡上大气比谷地上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形成了由谷地吹向山坡的风,称为谷风。在高空形成了由山坡吹向山谷的反谷风。它们同山坡上升气流和谷地下降气流一起形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在夜间,山坡和山顶比谷地冷却得快,使山坡和山顶的冷空气顺山坡下滑到谷底,形成了山风。
在高空则形成了自山谷向山顶吹的反山风。它们同山坡下降气流和谷地上升气流一起构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山风和谷风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比较稳定。在山风与谷风的转换期,风方向是不稳定的,山风和谷风均有机会出现,时而山风,时而谷风。这时若有大量污染物排入山谷中,由于风向的摆动,污染物不易扩散,在山谷中停留时间很长,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海陆风
它发生在海陆交界地带,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海陆风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引起的。如图2-15所示,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在海陆大气之间产生了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大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高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反海风,它们和陆地上的上升气流和海洋上的下降气流一起形成了海陆风局地环流。
在夜晚,由于有效辐射发生了变化,陆地比海洋降温快,在海陆之间产生了与白天相反的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高空大气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反陆风。它们同陆地下降气流和海面上升气流一起构成了海陆风局地环流。在大湖泊、江河的水陆交界地带也会产生水陆风局地环流,称为水陆风。但水陆风的活动范围和强度比海陆风要小。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是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产生城乡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1)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使得能耗水平高;(2)城市的覆盖物(如建筑、水泥路面等)热容量大,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放热缓慢,使低层空气变暖;(3)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烟雾和CO2,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弱。因此,使城市市区净热量收入比周围乡村多,故平均气温比周围乡村高(特别是夜间),于是形成了所谓城市热岛。据统计,城乡年平均温差一般为0.4—1.5℃,有时可达6—8℃。其差值与城市的大小、性质、当地气候条件及纬度有关。
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特别是夜间),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城市风。这种风在市区汇合就会产生上升气流。因此,若城市周围有较多产生污染物的工厂,就会使污染物在夜间向市中心输送,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夜间城市上空有逆温层存在时。
推荐阅读: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中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措施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应对大气污染的措施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大气污染的危害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台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