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 高中地理高频考点

文/OYJ

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地理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学习。

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

1. 判读等值线时要遵循“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规律,注意这里的“高”和“低”不是指高纬和低纬,也不是指高空和近地面,而是指等值线数值的高低。

同时还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海洋上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等压面向上凸为高压区,向下凸为低压区。

2. 地方时和区时:进行时间换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界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3. 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自然日界线是地方时为0时(24时)的经线,该线的东侧比西侧早一天;人为日界线是国际日界线,该线的东侧比西侧晚一天。

注意:180°经线与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4. 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5. 无霜期与生长期

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之后到初霜之前的一段时间。一般在我国由南向北,沿海向内陆逐渐缩短,它与生长期(作物生长的时期)的长短呈正相关。

生长期: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或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时期,前者称气候生长期,纬度高地区生长期短,后者称作物生长期, 同一农作物在高纬高山地区生长期长。

6. 侵蚀岸与堆积岸

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相反。弯曲河道,受惯性离心力作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7. 河床、河漫滩、河流阶地

河床:平水期时被河水淹没的部分,而不是整个河谷。

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丰水期时被淹没,在枯水期时出露水面的滩地。它因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

河流阶地:指经河流下切而后被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阶地。河流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阶地位置越高,其形成年代越老。

8. 光照和热量
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包括昼夜长短、天气、海拔等。通常太阳高度越大,晴天越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较高。

热量,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热量低。对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二者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光照弱的地区热量条件不一定差,如四川盆地光照不足,但热量相对丰富。

9. 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①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②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春季;③下垫面性质,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气温日较差越大;④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HT〗。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①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②海陆位置,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③天气,云雨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区;④植被,有植被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于裸地的气温年较差。

10.温度高(低)未必气压低(高):在复习气压带时,我们经常说“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该规律仅适用于热力环流中同一海拔的近地面大气的气温与气压关系的判读,不适用于热力环流中高空以及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中。

气温与气压关系的判读。例如,热力环流中高空的高压区由于受低空高温气流的影响气温较高;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温高,气压也高;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温低,气压也低。

11.并非降水最少的地区缺水最严重。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更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缺水严重。

12. 锋面气旋

(1)锋面一定位于低压槽,而不是高压脊。低压槽两侧大气运动方向相对,冷暖气团会相遇;高压脊两侧大气运动方向相背,不会出现冷暖气团的相遇。

(2)南北半球,锋面气旋东侧都是暖锋,西侧都是冷锋。西侧锋面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运动,是冷空气推动暖空气的运动,故形成冷锋。东侧锋面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运动,是暖空气推动冷空气的运动,故形成暖锋。

(3)锋面气旋不同位置,天气特点不同。西侧是冷锋控制下的降温、雨雪天气;东侧是暖锋控制下的连续性降水天气,中心是低压控制下的阴雨天气。不同位置气温、气压、风向、风速不同。

13.并不是所有气压场中都有锋面形成。

在水平气压场中,锋面一般形成于低压中心(气旋)周围,而不会形成于高压中心(反气旋)周围,因为低压中心周围气流是向中心辐合的,冷、暖气团可以在低压槽线处相遇,形成锋面;高压中心周围的气流向四周辐散,冷、暖气团不能相遇。

14.锋面活动不一定都能形成降水。

锋面活动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因素,但是锋面是否会产生降水,主要受暖气团水汽含量的影响,当暖气团水汽含量少且又缺少源源不断地水汽供应时就很难形成降水,如春季华北地区的大风沙尘天气就是因快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而形成的。

15. 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例如人类出现前的地质时期,气候也发生过冷暖干湿的变化。

(2)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只是近一二百年的气温升高现象。

(3)气候变化并不是只有坏处。例如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

16. 冰雪融水与季节性积雪融水

冰雪融水的关键词是“冰”,而不是“雪”,又称(永久性)冰川融水或者高山冰川(雪)融水,所以靠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分布的地区必须有高大的山脉〖HT〗(一般海拔在3 000 m以上),其最大流量出现在夏季,因气温最高,冰川融化量最大,如我国西北地区的众多内流河(塔里木河、弱水以及伊犁河等)。

季节性积雪融水,一般出现在冬季降雪较多的地区〖HT〗,且位于[JP]海拔较低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区,因春季气温上升,积雪融化,大量积雪融水汇入河流,形成春汛,如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两次汛期,但以夏汛为主)、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以春汛为主,夏季降水较少)。

17. 蒸发量和蒸散量

蒸发量: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变成气态,逸入大气中的过程称为蒸发。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中的量。

蒸散量: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

18. 地质构造不能单纯以“形貌”判断

(1)从形态上看,一般情况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断层岩层断裂错位。

(2)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19. 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并不相吻合。

相同的自然带对应不同的气候类型,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同一气候类型对应多个自然带,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有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0. 温度高,雪线未必高。

“阳坡温度高,雪线高”,该说法在无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可成立,当有其他因素介入时,需考虑多个方面。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为阳坡,但是雪线低,主要原因是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雪)多,雪线低。

21.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河流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河流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多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过程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2. 山地的成因不一定都相同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形成山岭;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会形成向斜山;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会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喷出,会形成火山。

23. 聚落不一定都分布在河流沿岸

平原地区聚落一般沿河呈线状分布;而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24.河流堆积地貌不仅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25.植被并非影响地表径流的唯一因素

①年降水量是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重要因素;②流域面积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③植被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④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时,河水易下渗,地表径流量会减少;⑤蒸发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量影响大;⑥人类取水会导致地表径流量减小。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 高中地理高频考点 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学分网。

最近更新